解读“愧怍”内涵感受悲悯情怀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hu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中的老王是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善良之人,而我们从作者对老王的态度上也分明感受到她的善良,可是作者认为自己每当想到老王时,就觉心上不安,后来衍成内心的愧怍。不安源于愧怍,愧怍又是因何而起呢?教参认为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作者回想起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受到了愧怍。但是联系相关资料和文中杨绛先生的隐忍表达,我们觉得她和家人在文革时期受到了种种迫害,在精神的受难和物质的短缺间,前者的不幸更为深刻。由此我们觉得对杨绛先生的愧怍有再审视的必要,这不但关乎老王其人的道德之境在特殊社会中存在意义的冷静思索而且还关联这对杨绛先生的深入认识。基于此,教学上做了如下的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2.通过探究人物描写把握形象特征,解读关键语句所传达的丰富内涵。
  3.感受老王道德自觉的意义,品读杨绛自省精神和担当意识,体味她宗教式的悲悯博爱情怀。
  重点:通过细节感受老王形象,解读他内心渴望。
  难点:文章最后一句的深入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观照称谓,体认差异
  大家在生活中可能会听到这样的称呼,比如喊一个姓王的人为“老王”,称另一个人姓王的人为“王老”,比较一下这两个称呼所传递的差异。
  二、整体感知,自主解读
  1.我们知道文章以“老王”为题,也就是作者所写的对象是一个普通人。那么作者在这篇和普通人有关的文章里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呢?
  明确: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2.理解老王这个不幸者的不幸。
  明确:无组织归宿,无亲人,无依靠,身体残疾,被恶意揣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家。
  3.不幸者对杨绛的态度是怎样的?结合课文内容和对人物的描写说说自己的理解。可以以这样的句式为例:我觉得老王是一个 人,我是从 知道的。
  明确:善良,淳朴,厚道,送冰,送钱先生去医院看病不要钱,临离开人世前给作者送鸡蛋香油等。
  三、深入解读,合作探究
  1.“我”是怎样对待老王的?从文本所叙写的内容里去体察,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常坐他的车以照顾老王惨淡的生意,对别人传播的和老王有关的恶意流言深觉不幸,女儿送鱼肝油给老王,送钱给老王等等。杨绛先生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2.从作者对老王的态度中可以明确她是善良的一个人,我们很难感受到杨绛做了什么对不住老王的事情,可是作者在文章结尾处为什么有“愧怍”之意呢?试着从文本出发谈谈自己的理解。
  提醒:可以从作者当时所面临的诸多和老王一样以登三轮为生的人与老王的比对中感知,还有可以从自己不敢乘坐三轮的隐性表达处深刻理解,联系时代背景(在文中有内容可以支撑),还可以从老王最后一次拿着香油和鸡蛋到杨绛家时,作者对他的外貌、语言这些细节处来感受老王内心真正的需要和所得之间的差距原因上去探究。
  明确理解:老王在黑白颠倒、人人自危,尤其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的恶意,从来没有觉得我们是好欺负的主儿,他哑着嗓子悄悄的一问“你还有钱吗?”表现出了悲天悯人的品格和质朴道德情怀。而这完全出自朴素的道德自觉和坚守,对道德崩塌的社会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让“我”感受到了震撼也看到了希望,更催生了杨绛先生的清醒和自觉,自我批判——“愧怍”也就由此而来了。
  老王临终前对杨绛先生倾其所有和自己所得之间是不平等的。老王反复声称的不要钱,无不传递出他的内心是别有渴望的,联系前文对他孤苦身世遭遇的介绍,我们可以触摸到老王需要的是亲情,是依靠,是希望杨绛能把他当作亲人一样的看待,而这深度的内心渴望却没有完全被杨绛洞悉体察。这样的解读来源,我们可以从杨绛在看到老王时的惊不择言的客气话中以及后来的害怕得糊涂了的内心独语中感受到。这些内容无不彰显出自己和老王之间在心灵交往上是存在些许距离的。这距离的存在提醒着杨绛越过时间的磨洗后,自己对老王所做是亏欠的,因为亏欠而生出了愧怍之感。
  3.杨绛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她是幸运的吗?
  明确:补充资料(PPT资料显示),女儿的丈夫被迫害死,自己和丈夫被下放到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
  在是非不分的文革时期,知识分子的自由、信仰、亲情、尊严被剥夺被损害。拓展相关资料,老舍在此时期投湖自尽,翻译家傅雷被逼上吊,学者胡风精神失常,沈从文被迫放下笔杆拿扫把去扫女厕所等。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时代的癫狂。由此我们深味这样的遭遇对杨绛先生而言简直是精神的炼狱。这样的人生际遇和老王物质上的短缺——这样的待遇相比确实是更深的不幸。
  4.她明明是一个不幸者,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呢?
  首先让我们比较一下:原文中的“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和修改后“一个幸运的人”之间在表意方面的区别。以及“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中所传递出的语言内涵。
  明确:杨绛先生将一己的生活经验推广到一切人的生存体验,并在跟不幸者的对比中怀着对整个社会道德状态的忧虑和批判,清醒而自觉地进行自我批判和反思,然后传达出某种准宗教式的体认。愧怍感的诞生绝对不是前面亏欠感的简单重复,它已经历了充分的时光酝酿,包含了足够多的相关世相的体验,升华到了一个新的情感境界。佛经里讲: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关系,一切众生是我父母,视众生如一子。于是有这样觉悟的人就会生出无限慈悲之心,毅然以个体生命去担当人世的欠缺,以自己个体的孤苦和受难向世人呈现圣爱。杨绛先生在别人轻易释怀处始终无法释怀,并从亏欠修炼成愧怍这样的宗教情怀让我们看到一个无辜生命体对一切生命欠然状态的全力担荷。
  5.胡河清《杨绛论》中这样评价她(PPT展示):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文章家能兼具对于芸芸众生感情领域测度之深细与对于东方道境体认之高深者,实在是少有能逾杨绛先生的。
  四、拓展延伸,抒发感怀
  关联生活谈谈我们自己身边的老王们,自己曾经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和眼光来对待他们的,现在重新捡拾回顾,自己又将怎样审视自我和他们的存在,思考我们该怎样去关照他们。带着一份自觉和清醒走近生活,体察人生,感受况味。
  【教学反思】
  经过实际的教学,感到学生的思考随着老师的问题设计而走向了深入,摈弃了那些平滑的表面的认知,在文本细处寻找,在别人的思考中聆听并开拓自我对问题的深刻解读。这次教学使自己更加坚信我们的语文学习不是要告诉学生已经知道或者一览就知的东西,而是要开启他们的思维,使学生的精神走向丰盈。对话理论的开创者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并非告诉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要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荔港学校)
其他文献
文选式教学由来已久,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于,选文不仅可以向学生提供较为典范的语言运用规则和技巧,而且选文本身也承载着一定文字背后的情理意趣。然而遗憾的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文选式教学往往被“肢解式”的课堂样式所代替,这一样式对课堂时间的大量占有,导致了语文教学其他元素被放逐于课外,而其条分缕析的课堂形式本身,也备受质疑。  按理说,教材以一定数量的选文呈现并没有错,问题在于选文的数量、质量以及处
岁月荏苒,我带的学生又升入高三了。在宁静的课堂阅读中,看着学生们若有所思的面庞,我也陷入了沉思。在纷纷扰扰的社会氛围中,人的性情也变得浮躁与不安,如何才能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呢?我认为,惟有阅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把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扩大到人的教育、人的发展上,把语文教育归位到旨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继承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的母语教育上来。”要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
【内容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多指以多媒体为主的电教技术,它是教学的必要辅助,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教授高二人教版的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  【关键词】多媒体 古典诗歌 营造氛围 置身诗境 吟咏诗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多指以多媒体为主的电教技术,目前它正以迅猛的势头冲击着传
语感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它是个体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逐步养成的一种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感是思维并不直接参与作用的由无意识替代的在感觉层面进行言语活动的能力”,“是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人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适应社会交际的需
一、提高认识,增强教师的生态意识  高中的生物教学,教师起着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的作用,要想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生态意识,首先是要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的生态意识。在生物教师的培训环节中,就要注重加强生态意识的教育,主要针对于环境生物中的学科体系进行系统具体的研究。  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宏观方面可以研究一下环境中的污染问题,例如生态系统中的富集、迁移、归宿、转化或是对于生态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学生涉猎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更加多样化。但农村学生,由于受地理位置、办学条件、家庭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偏低,对语文知识的获取途径和手段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开阔
2月2日,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在三金潭消防救援站举行驻勤火神山医院出征誓师大会  在此次新冠肺炎最严重的湖北省武汉市,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武汉市消防救援支队。他们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和各项安保工作,全力守护群众的健康与安宁。  副支队长罗洪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家都在与时间赛跑。  在防疫一线,消防支队中的党员冲锋在先,开展各项消防监督工作;在不打扰医护人员的前提下,深入一线危险作业;确保生产企业物资存
山水田园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的类别,它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陶渊明首开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独步天下,开创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双峰并峙,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在仕途不顺或者历经人世沧桑之后,往往将山水田园作为慰藉心灵的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这类诗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
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涯中,都少不了数学,然而在如此多年的数学学习中,真正爱好数学的人却很少,数学几乎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虽然新课改在教材的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上新授课时兴趣浓厚,但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上习题课,对于习题课,学生们也就提不起什么兴趣了。因此怎样才能上好一节习题课也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习题课上学生们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往往上课“整堂灌”
在语文课上进行爱的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爱的价值观。充满爱的教育,充满爱的语文,才是教育的真谛,会使语文课堂变得更诗意、更生动、更美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教科书中爱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  一、“爱”充满着语文  中学教科书中所展现的爱是丰富多彩的。有对大自然的热爱;有对社会对祖国的爱;有对父母的感念之爱;也有对生命的人文关爱。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