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7例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20例),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使用鼻导管持续吸氧,观察组给予无创通气,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及呼吸、心率均发生明显变化,观察组PaO2上升和PaCO,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病例。结论:无创通气治疗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疗效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值得加以推广。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间质纤维化 无创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带有明显的气流阻塞特征,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以气流受限为主要表现,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病例也在持续增多,因其对肺功能损害极为严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3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无创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I.l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为43-79岁,平均年龄为(60.8±9.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气短、喘息症状,经胸部CT、X线检查并确诊,符合COPD和肺间质纤维化的相关诊断标准,对于患有严重心脏血管功能、胃肠道疾病以及南其他原因诱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予以排除。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2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即给予平喘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静脉滴注氨茶碱注射液(0.25mg)和甲泼尼松龙注射液(40mg),每日1次,3d后改为口服甲泼尼松龙,然后逐渐减量;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扽不过对症治疗;对于伴有发热症状、咳嗽次数和咳痰量增加患者,给予广谱抗牛素治疗,均为经验性用药。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鼻导管持续吸氧,根据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结果调节整吸氧流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通气,采用经鼻罩方式,根据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气压力和吸气压力,并保证呼吸机舒适程度。
1.3 观察指标
注意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以及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详细记录治疗前和治疗5d后的动脉血气指标。治疗后,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减轻、口唇紫绀等特征有所改善,且动脉血氧分压(Pa02)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下降,为治疗有效;反之,则表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获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及呼吸、心率比较
與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及呼吸、心率均发生明显变化,观察组Pa02上升和PaCO2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病例,观察组无创通气过程中出现2例口干和l例腹胀患者,经对症治疗均得到缓解。
3 讨论
COPD病理改变主要反映在气道、肺血管和肺实质,而肺间质纤维化病理表现为肺泡间隔纤维化和弥漫性肺泡炎,二者在病理上存在很大区别,以往治疗并未关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近年来,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病例持续增多,相关研究和报道也越来越多,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目前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采用平喘、抗生素和对症治疗方法,但是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并不理想,因此,传统治疗方案经常辅以机械通气,如使用鼻导管持续吸氧,这在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有创通气方法也容易造成气道损伤,出现合并感染。无创通气治疗引入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治疗效果得到了临床的认可。本组研究中,对照组17例患者使用鼻导管持续吸氧,观察组20例患者给予无创通气,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及呼吸、心率均发牛明显变化,观察组Pa02上升和PaCO2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病例。
综上所述,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通气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尤其对处于呼吸衰竭阶段的患者,疗效更为确切,能够提高患者的牛存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间质纤维化 无创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带有明显的气流阻塞特征,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以气流受限为主要表现,病情呈进行性发展。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且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病例也在持续增多,因其对肺功能损害极为严重,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3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无创通气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I.l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5月-2014年8月收治的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范围为43-79岁,平均年龄为(60.8±9.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气短、喘息症状,经胸部CT、X线检查并确诊,符合COPD和肺间质纤维化的相关诊断标准,对于患有严重心脏血管功能、胃肠道疾病以及南其他原因诱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予以排除。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2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药物治疗方案,即给予平喘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静脉滴注氨茶碱注射液(0.25mg)和甲泼尼松龙注射液(40mg),每日1次,3d后改为口服甲泼尼松龙,然后逐渐减量;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扽不过对症治疗;对于伴有发热症状、咳嗽次数和咳痰量增加患者,给予广谱抗牛素治疗,均为经验性用药。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使用鼻导管持续吸氧,根据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结果调节整吸氧流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通气,采用经鼻罩方式,根据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结果调节呼气压力和吸气压力,并保证呼吸机舒适程度。
1.3 观察指标
注意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变化以及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详细记录治疗前和治疗5d后的动脉血气指标。治疗后,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减轻、口唇紫绀等特征有所改善,且动脉血氧分压(Pa02)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下降,为治疗有效;反之,则表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获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及呼吸、心率比较
與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及呼吸、心率均发生明显变化,观察组Pa02上升和PaCO2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病例,观察组无创通气过程中出现2例口干和l例腹胀患者,经对症治疗均得到缓解。
3 讨论
COPD病理改变主要反映在气道、肺血管和肺实质,而肺间质纤维化病理表现为肺泡间隔纤维化和弥漫性肺泡炎,二者在病理上存在很大区别,以往治疗并未关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近年来,COPD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病例持续增多,相关研究和报道也越来越多,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目前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采用平喘、抗生素和对症治疗方法,但是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并不理想,因此,传统治疗方案经常辅以机械通气,如使用鼻导管持续吸氧,这在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有创通气方法也容易造成气道损伤,出现合并感染。无创通气治疗引入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治疗效果得到了临床的认可。本组研究中,对照组17例患者使用鼻导管持续吸氧,观察组20例患者给予无创通气,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及呼吸、心率均发牛明显变化,观察组Pa02上升和PaCO2下降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病例。
综上所述,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通气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尤其对处于呼吸衰竭阶段的患者,疗效更为确切,能够提高患者的牛存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