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关键字:新课标 化学 实验 兴趣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在构成科学知识方面,与应用、社会和人类科学一起形成完整的体系。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主动、负责、和不断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培养具有多元化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与周围人达成理解和合作,能为促进民族交流、协作的21世纪的现代国际人才。
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其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为了充分体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启发式为准则,以激发兴趣为动力,以训练思维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我在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教材中前后内容的联系引起知识上“新旧冲突”;利用教材中例题、习题的一题多解和作业中的错误引起方法上的“简繁冲突”和思维上的“正误冲突”“动静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荡起对知识真諦的挖掘。在教学中注意尽量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电教媒体把传授知识与智力开发并重。
一、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习兴趣
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扩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学得了许多课堂上、课本里所学不到的知识,并结合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例如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内容时,指导学生阅读化学史,了解氟、氯、溴、碘的发现历史,各元素名称的来源;增设趣味小实验:配制碘酒、验指纹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和网上检索,让学生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氯气的毒性、碘与人体健康、变色玻璃和变色眼镜的奥秘、奇特的氢氟酸——雕刻玻璃的能手、生理盐水浓度的秘密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并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到化工厂参观氯碱工业车间,了解氯气的工业制备,并对生产过程有所了解,特别是使学生们了解到书本上一个化学反应原理及关于生产过程的几句简单的说明,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将是一个复杂的生产系统,有一系列的附加设备,了解到实际生产中讲究成本、效率、效益等等,使学生增加了不少工业生产的感性知识。指导学生从课本知识扩充到课外知识,从课堂、校园走向生活、社会,学习、探索新知识,既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二、加强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兴趣
化学实验过程是一个脑、手、限、耳、鼻、身全面调动、协同动作的过程,它反映实验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亲身投入其中,能力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离开了实验,化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将是一句空话。新课程要求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我们可以在实验设计上作一些文章。例如,在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还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仔细想:为什么钠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钠会熔成小球?闪亮的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并发出轻微的嘶嘶声,直至小球消失?反应后滴入酚酞指示剂,水溶液为什么会显红色?通过不断地引导观察,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然后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到现象的本质,总结钠与水反应可用五个字概括。即:
浮--轻(密度比水轻,浮在水面)
融--熔(熔点小,钠与水反应放热将钠熔化成球状)
游--气(放出H2,推着小球游动)
响--烈(反应剧烈,有嘶嘶叫声,有时还会爆炸)
红--碱(生成碱,滴入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再把一小块钠投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我们清楚地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且有沉淀析出。为什么澄清石灰水变浑?
通过讨论总结出钠与石灰水反应是钠和水反应:2Na+2H2O=2NaOH+H2↑这一反应①溶剂水减少;②产生OH-;③放出热量。所以石灰水变浑浊,有沉淀析出。如果把一小块钠投入氨水中,逸出什么气体?(答:H2和NH3)
在以上实验设计的教学中,教师除提出问题、做出适当引导外,主要的作用是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实验现象、思考、讨论、理论分析等),使学生亲自去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样的教学,一种强烈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是一辈子也不能忘怀的。比起老师硬性要学生枯燥无味地死背概念要省事很多;另外,在教学中,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外,还应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实验。总之,化学很多内容都可以以实验演示情境,创设“愉快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兴奋、惊奇的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把“被迫”的教学活动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三、通过第二课堂,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兴趣的发展,更能促进能力的提高。例如可自编自导一场化学晚会:晚会可在一片震耳的“炮声”(氢气氧气、氢气氯气、氧气乙炔等混合气体爆炸)中开始。序幕一拉开,学生手持“喷雾器”翩翩起舞,把“喷雾成字”、“喷花似锦”两个节目以优美的歌舞形式表演出来。接着枯枝凋叶的花盆,顷刻间变成了绿叶并茂、鲜花争艳的盆景,还有“烧不坏的手帕”、“变幻莫测的晴雨花”、“魔棒点烟”、“雪条燃烧”等趣味横生的节目,可把晚会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此外,还可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进行智力竞赛、操作竞赛、化学谜语竞猜、化学专题讲座等活动,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到应用,产生一定的心理满足和欢乐,巩固和发展了兴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教学过程中的不断设疑、破疑、再设疑的过程。从而创造了一个愿学乐学的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沿着“无疑——有疑——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的路线、起伏浪花式思维过程,尝试破疑后的欣喜与愉悦。
关键字:新课标 化学 实验 兴趣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在构成科学知识方面,与应用、社会和人类科学一起形成完整的体系。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主动、负责、和不断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培养具有多元化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能与周围人达成理解和合作,能为促进民族交流、协作的21世纪的现代国际人才。
学生的心理素质决定其学习活动与学习效果。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就大多数学生而言,其智力因素相差并不悬殊,而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非智力因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诸多因素中,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为了充分体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启发式为准则,以激发兴趣为动力,以训练思维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目的,来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我在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教材中前后内容的联系引起知识上“新旧冲突”;利用教材中例题、习题的一题多解和作业中的错误引起方法上的“简繁冲突”和思维上的“正误冲突”“动静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荡起对知识真諦的挖掘。在教学中注意尽量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电教媒体把传授知识与智力开发并重。
一、理论联系实际,诱发学习兴趣
在面向21世纪的今天,现代化学正在帮助人类更好地解决能源、农业、环保、医疗、交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这种发展趋势决定了化学在人类生活和新科技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与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农业等科学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扩展学生的视野,从而学得了许多课堂上、课本里所学不到的知识,并结合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例如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内容时,指导学生阅读化学史,了解氟、氯、溴、碘的发现历史,各元素名称的来源;增设趣味小实验:配制碘酒、验指纹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和网上检索,让学生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如: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氯气的毒性、碘与人体健康、变色玻璃和变色眼镜的奥秘、奇特的氢氟酸——雕刻玻璃的能手、生理盐水浓度的秘密等,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并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到化工厂参观氯碱工业车间,了解氯气的工业制备,并对生产过程有所了解,特别是使学生们了解到书本上一个化学反应原理及关于生产过程的几句简单的说明,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将是一个复杂的生产系统,有一系列的附加设备,了解到实际生产中讲究成本、效率、效益等等,使学生增加了不少工业生产的感性知识。指导学生从课本知识扩充到课外知识,从课堂、校园走向生活、社会,学习、探索新知识,既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动机。
二、加强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兴趣
化学实验过程是一个脑、手、限、耳、鼻、身全面调动、协同动作的过程,它反映实验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有亲身投入其中,能力才能得到相应的发展。离开了实验,化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将是一句空话。新课程要求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我们可以在实验设计上作一些文章。例如,在做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还要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仔细想:为什么钠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钠会熔成小球?闪亮的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迅速游动并发出轻微的嘶嘶声,直至小球消失?反应后滴入酚酞指示剂,水溶液为什么会显红色?通过不断地引导观察,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然后让学生透过现象认识到现象的本质,总结钠与水反应可用五个字概括。即:
浮--轻(密度比水轻,浮在水面)
融--熔(熔点小,钠与水反应放热将钠熔化成球状)
游--气(放出H2,推着小球游动)
响--烈(反应剧烈,有嘶嘶叫声,有时还会爆炸)
红--碱(生成碱,滴入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再把一小块钠投入盛有饱和石灰水的烧杯里,观察现象。我们清楚地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且有沉淀析出。为什么澄清石灰水变浑?
通过讨论总结出钠与石灰水反应是钠和水反应:2Na+2H2O=2NaOH+H2↑这一反应①溶剂水减少;②产生OH-;③放出热量。所以石灰水变浑浊,有沉淀析出。如果把一小块钠投入氨水中,逸出什么气体?(答:H2和NH3)
在以上实验设计的教学中,教师除提出问题、做出适当引导外,主要的作用是给学生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实验现象、思考、讨论、理论分析等),使学生亲自去感受、探索、查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样的教学,一种强烈的印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是一辈子也不能忘怀的。比起老师硬性要学生枯燥无味地死背概念要省事很多;另外,在教学中,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外,还应设计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实验。总之,化学很多内容都可以以实验演示情境,创设“愉快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兴奋、惊奇的情境,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状态下,把“被迫”的教学活动变成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
三、通过第二课堂,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促进兴趣的发展,更能促进能力的提高。例如可自编自导一场化学晚会:晚会可在一片震耳的“炮声”(氢气氧气、氢气氯气、氧气乙炔等混合气体爆炸)中开始。序幕一拉开,学生手持“喷雾器”翩翩起舞,把“喷雾成字”、“喷花似锦”两个节目以优美的歌舞形式表演出来。接着枯枝凋叶的花盆,顷刻间变成了绿叶并茂、鲜花争艳的盆景,还有“烧不坏的手帕”、“变幻莫测的晴雨花”、“魔棒点烟”、“雪条燃烧”等趣味横生的节目,可把晚会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此外,还可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进行智力竞赛、操作竞赛、化学谜语竞猜、化学专题讲座等活动,使学生的化学知识得到应用,产生一定的心理满足和欢乐,巩固和发展了兴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教学过程中的不断设疑、破疑、再设疑的过程。从而创造了一个愿学乐学的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沿着“无疑——有疑——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的路线、起伏浪花式思维过程,尝试破疑后的欣喜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