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学教学改革新浪潮扑面而来。数学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如何科学把握数学教学改革的正确导向,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来做为新的目标。
关键词:科学把握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
一、科学把握课改核心,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措施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地把握,有效地实施。
《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应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数学学习,从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知识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在《重构课堂》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六大关注“,即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这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效果、效率的基础上,追求有效益,这种追求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有效性。
1、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培养高尚完善的人格,又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2.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根源来自主体的认知需要,然而学习的实际发生则常常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就是说从根本上缺乏认知内需,学习无法发生;但是没有环境的外在刺激,学习内需也难以自发启动。尤其对于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尚待发展的中学生来说,其学习动机更需要依靠教师去激发和调动。
3.形成概括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效性
学习上的迁移,具体地说是知识学习的具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性问题。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观念。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为只有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知识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之;知识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于具体的情景之中,因为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认知建构还产生于集体的积极商讨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自身经验的理解,发现认知的不协调,通过形成集体对于知识的共同理解来获得认知与知识之间的协调。教材虽然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排列,但是,教材是以静态的序列呈现的,不可能充分满足知识学习的结构化要求。并且,知识的结构性并不等于学生认知的结构化要求,因为知识的结构性往往是根据研究结果的归属来排列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上的知识排列顺序,按部就班地、匀速地进行,必须根据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相似性对其进行归类,也可以对知识之间的关系加以组织和提炼。当学生通过认知结构内化加工,认识到了知识的共同特征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之后,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意义,进而会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知识由此变得组块化、群集化,减轻了对记忆的负载要求。
4.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权威或放任自流的方式对学习都有不利的影响。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关键词:科学把握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教学
一、科学把握课改核心,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数学课程标准》所体现的理念和措施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科学地把握,有效地实施。
《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指向: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应以学习者的角色去体验数学学习,从学习者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知识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教授在《重构课堂》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要努力实现”六大关注“,即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加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生活状态,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这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效果、效率的基础上,追求有效益,这种追求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科学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有效性。
1、注重目标的全面性,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
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趋向于全面性———既重视现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培养高尚完善的人格,又发展其强健的体魄;既提高其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2.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学习积极性的形成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内在的联系。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的过程。学习发生的深层次根源来自主体的认知需要,然而学习的实际发生则常常需要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就是说从根本上缺乏认知内需,学习无法发生;但是没有环境的外在刺激,学习内需也难以自发启动。尤其对于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识和自控学习能力尚待发展的中学生来说,其学习动机更需要依靠教师去激发和调动。
3.形成概括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的有效性
学习上的迁移,具体地说是知识学习的具体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概括性问题。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新旧知识间本质上的差异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识结构,才具有稳定的、清晰的观念。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必须使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为只有在形成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知识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体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设计,就是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之;知识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于具体的情景之中,因为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认知建构还产生于集体的积极商讨过程,这一过程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自身经验的理解,发现认知的不协调,通过形成集体对于知识的共同理解来获得认知与知识之间的协调。教材虽然根据知识结构的特点排列,但是,教材是以静态的序列呈现的,不可能充分满足知识学习的结构化要求。并且,知识的结构性并不等于学生认知的结构化要求,因为知识的结构性往往是根据研究结果的归属来排列的。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完全按照教材上的知识排列顺序,按部就班地、匀速地进行,必须根据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对教材进行加工,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的相似性对其进行归类,也可以对知识之间的关系加以组织和提炼。当学生通过认知结构内化加工,认识到了知识的共同特征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之后,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意义,进而会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知识由此变得组块化、群集化,减轻了对记忆的负载要求。
4.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权威或放任自流的方式对学习都有不利的影响。为了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教师自己要耐心地聆听他们的想法,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学活动中的学习气氛是教师培养起来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至关重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或建立愉快的信任和合作关系,需要以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