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作用。
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常识,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在不改变教材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1.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的趣味性、普遍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初步建立良好的数学意识。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统计在20分钟内学校门口所走过的各种车辆数,我们不具备这种条件,又没有多媒体,怎么办呢?教师利用学生总爱玩的特点,在操场上比赛跳绳。4个同学跳绳,1个人数,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跳的多,一个人数不过来,就要寻找合作伙伴,只要在学生需要时,教师把握时机,适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这样的教学由于素材来源于学生生活,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学生也从中感悟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2.创设生活情景,体验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
学生天生热爱生活,更喜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乐趣。教学中如果能把教材内容与创设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从而会有效地提炼出数学知识。例如,在教一年级的学生“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一下人民币,然后告诉学生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学生必然会觉得很枯燥,没有乐趣可言,甚至把它当作公式背下来。而我教学这一内容时,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
师:小刚想去商店买1元钱的铅笔刀,小华想去买1角钱的铅笔,该怎样付钱,谁能帮助他们呢?
(1)自己试一试,你有几种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并把不同的方法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把不同的付钱方法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真聪明,有这么多方法,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付钱方式都可以呢?(让学生明白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
通过买学习用品这一生活情景的创设,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为学生使用人民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于其中的进率很模糊,所以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付钱方法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的教学费时不多,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情趣中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使所学习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具体化。
1.联系学生生活,使数学知识简单化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数学情景。例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中,我没有采用教材上的场景,而是就地取材,用班级里“红花台”中统计的实际情况作为例题进行教学,让同学们找出谁得到的红花最多,谁得到的红花最少。然后让同座位的两人比一比,谁的红花多,谁的红花少,多多少,少多少。这样一比,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对“比多少”的知识不仅理解得快,而且还能正确运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把那些枯燥的、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知识具体化
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因而在教学新知识时,选取他们身边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实例,引导他们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红在操场上跑步,她跑了一圈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的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究的“面积和面积单位”。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小学数学教材中类似这样的教学内容较多,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很好地加以利用,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数学知识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再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1.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电动门为什么用平行四边形,而不用三角形。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为老师做参谋”活动。问题:老师去商店买钢笔,每支钢笔零售价5元,5支以上可以批发,批发价每支4元,老师要买3支,怎么样买最划算?学生理解题意后,个个争着出谋划策。这样的学习活动就将学生从接受者提高到实践者、探索者和谋划者的地位,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大课堂中,把要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只有还原教材的生活本原,使教学扎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真正魅力,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数学。
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常识,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在不改变教材编排意图的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乐于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能力,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1.捕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的趣味性、普遍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初步建立良好的数学意识。例如,在教学统计知识时,统计在20分钟内学校门口所走过的各种车辆数,我们不具备这种条件,又没有多媒体,怎么办呢?教师利用学生总爱玩的特点,在操场上比赛跳绳。4个同学跳绳,1个人数,看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跳的多,一个人数不过来,就要寻找合作伙伴,只要在学生需要时,教师把握时机,适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就能产生良好的效果。这样的教学由于素材来源于学生生活,学生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学生也从中感悟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2.创设生活情景,体验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
学生天生热爱生活,更喜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乐趣。教学中如果能把教材内容与创设生活情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所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在情景交融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从而会有效地提炼出数学知识。例如,在教一年级的学生“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认识一下人民币,然后告诉学生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学生必然会觉得很枯燥,没有乐趣可言,甚至把它当作公式背下来。而我教学这一内容时,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
师:小刚想去商店买1元钱的铅笔刀,小华想去买1角钱的铅笔,该怎样付钱,谁能帮助他们呢?
(1)自己试一试,你有几种方法。
(2)小组讨论交流,并把不同的方法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把不同的付钱方法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真聪明,有这么多方法,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付钱方式都可以呢?(让学生明白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
通过买学习用品这一生活情景的创设,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为学生使用人民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于其中的进率很模糊,所以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付钱方法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的教学费时不多,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情趣中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使所学习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具体化。
1.联系学生生活,使数学知识简单化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数学情景。例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中,我没有采用教材上的场景,而是就地取材,用班级里“红花台”中统计的实际情况作为例题进行教学,让同学们找出谁得到的红花最多,谁得到的红花最少。然后让同座位的两人比一比,谁的红花多,谁的红花少,多多少,少多少。这样一比,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了,对“比多少”的知识不仅理解得快,而且还能正确运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把那些枯燥的、脱离学生实际的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研究现实问题过程中理解、学习和发展数学,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知识具体化
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因而在教学新知识时,选取他们身边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实例,引导他们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例如,我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红在操场上跑步,她跑了一圈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的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究的“面积和面积单位”。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识,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小学数学教材中类似这样的教学内容较多,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很好地加以利用,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在生活实际中应用数学知识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再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1.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易变性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电动门为什么用平行四边形,而不用三角形。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学习了“表内乘法”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为老师做参谋”活动。问题:老师去商店买钢笔,每支钢笔零售价5元,5支以上可以批发,批发价每支4元,老师要买3支,怎么样买最划算?学生理解题意后,个个争着出谋划策。这样的学习活动就将学生从接受者提高到实践者、探索者和谋划者的地位,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的改革实验中,我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大课堂中,把要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使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只有还原教材的生活本原,使教学扎根于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真正魅力,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有价值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