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坐姿训练在小儿脑性瘫痪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脑性瘫痪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脑性瘫痪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坐姿训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和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粗大运动评价评分和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分别为(36.1±2.6)分和(52.44±3.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25.3±2.3)分和(39.6±3.1)分,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坐姿训练,对于促进脑性瘫痪患儿独坐运动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坐姿训练;应用价值
独立坐位和坐位平衡是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是患儿由坐位向站立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1]。我院对坐姿训练在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的临床诊断结果均符合2004年全国脑瘫专题会议制定的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均存在明显的坐位功能障碍。将90例患儿按照数字随机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患儿中,男患儿26例,女患儿19例,年龄在8个月至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5.6±1.2)个月,痉挛型脑瘫患儿29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11例,综合性脑瘫患儿5例。观察组45例患儿中,男患儿24例,女患儿21例,年龄在9个月至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2±1.3)个月,痉挛型脑瘫患儿24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13例,综合性脑瘫患儿8例。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脑性瘫痪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坐姿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2.1制定训练计划
对患儿的主要肢体障碍进行评估,找到影响患儿独立坐位的主要因素、条件和发育项,制定训练计划,采用运动疗法进行辅助训练,我院辅助运动疗法采用上田正法和Bobath法。
1.2.2抑制手法
抑制手法采用上田正下肢Ⅰ、Ⅱ法和抱球姿势等。
1.2.3促通手法
促通手法包括促通坐位立直和促通坐位平衡。坐位立直:①扶坐训练:促通坐位立直时,将患儿横坐在医生的大腿上,医生采用手法促进患儿脊椎伸张,并帮助患儿双手前方支撑坐,扶住患儿躯体在Bobath球上进行坐位立直促通训练,然后医生握住患儿双手和双足实施居中对称训练[2]。②独坐训练:让患儿保持正坐,医生用玩具诱导患儿伸开双手取玩具,让患儿坐在位置较高或较低的位置上,诱导患儿伸展身躯取玩具[3]。坐位平衡:①Bobath球上坐位前方、后方、侧方进行坐位平衡训练。②坐姿转换训练:医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不断转换患儿的坐姿,如仰卧位、肘立位、手撑位、横坐位、长坐位、膝手立位到正坐位转换,横坐位到长坐位转换,坐位被动或主动体轴回旋取物等。
1.3评价标准
治疗前对两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和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采用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评价患儿坐位功能,量表中共包括15项内容,每项内容分值为3分,总分值45分,分数越小坐位功能障碍越小。采用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评价患儿的精神运动发育,计算公式为: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发育年龄/实际年龄×100,分值小于85分为精神运动发育异常,分值越高代表患儿的精神运动发育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比较( ±s)
组别(n=例数) 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 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45) 22.9±2.1 36.1±2.6 35.4±2.4 52.44±3.6
对照组(n=45) 22.8±2.2 25.3±2.3 34.9±2.5 39.6±3.1
t 0.151 13.914 0.645 19.542
p 0.881 0.000 0.523 0.000
3.讨论
临床治疗发现坐姿训练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患儿坐位完成是立位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患儿拥有独立行走能力的[4]。以坐位姿势把患儿卧位时的视觉二维空间转变为三维空间,为脑性瘫痪患儿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奠定基础。
我院本次针对坐姿训练在小儿脑性瘫痪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坐姿训练,对于促进脑性瘫痪患儿独坐运动康复具有重要作用,为日后患儿的生长发育奠定了良好基础[5]。
参考文献:
[1]韦華扬,刘振寰,赵勇.小儿脑性瘫痪坐姿训练80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0(02):6080-6081.
[2]徐艳杰,刘晓红,王心崇.小儿脑性瘫痪的语言训练[J].现代康复,2001,09(04):11-12.
[3]任世光.强化训练是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重要原则[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09(11):778.
[4]吴敏,周安艳,李月梅,尹艳.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训练的功效评价112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2,09(02):5-6.
[5]常青松.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性瘫痪步行训练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05(03):16-17.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坐姿训练;应用价值
独立坐位和坐位平衡是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是患儿由坐位向站立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1]。我院对坐姿训练在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的临床诊断结果均符合2004年全国脑瘫专题会议制定的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标准,均存在明显的坐位功能障碍。将90例患儿按照数字随机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患儿中,男患儿26例,女患儿19例,年龄在8个月至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5.6±1.2)个月,痉挛型脑瘫患儿29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11例,综合性脑瘫患儿5例。观察组45例患儿中,男患儿24例,女患儿21例,年龄在9个月至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2±1.3)个月,痉挛型脑瘫患儿24例,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13例,综合性脑瘫患儿8例。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脑性瘫痪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坐姿训练。具体训练方法如下:
1.2.1制定训练计划
对患儿的主要肢体障碍进行评估,找到影响患儿独立坐位的主要因素、条件和发育项,制定训练计划,采用运动疗法进行辅助训练,我院辅助运动疗法采用上田正法和Bobath法。
1.2.2抑制手法
抑制手法采用上田正下肢Ⅰ、Ⅱ法和抱球姿势等。
1.2.3促通手法
促通手法包括促通坐位立直和促通坐位平衡。坐位立直:①扶坐训练:促通坐位立直时,将患儿横坐在医生的大腿上,医生采用手法促进患儿脊椎伸张,并帮助患儿双手前方支撑坐,扶住患儿躯体在Bobath球上进行坐位立直促通训练,然后医生握住患儿双手和双足实施居中对称训练[2]。②独坐训练:让患儿保持正坐,医生用玩具诱导患儿伸开双手取玩具,让患儿坐在位置较高或较低的位置上,诱导患儿伸展身躯取玩具[3]。坐位平衡:①Bobath球上坐位前方、后方、侧方进行坐位平衡训练。②坐姿转换训练:医生在锻炼的过程中不断转换患儿的坐姿,如仰卧位、肘立位、手撑位、横坐位、长坐位、膝手立位到正坐位转换,横坐位到长坐位转换,坐位被动或主动体轴回旋取物等。
1.3评价标准
治疗前对两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和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采用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评价患儿坐位功能,量表中共包括15项内容,每项内容分值为3分,总分值45分,分数越小坐位功能障碍越小。采用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评价患儿的精神运动发育,计算公式为: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发育年龄/实际年龄×100,分值小于85分为精神运动发育异常,分值越高代表患儿的精神运动发育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P<0.05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前的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比较( ±s)
组别(n=例数) 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 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45) 22.9±2.1 36.1±2.6 35.4±2.4 52.44±3.6
对照组(n=45) 22.8±2.2 25.3±2.3 34.9±2.5 39.6±3.1
t 0.151 13.914 0.645 19.542
p 0.881 0.000 0.523 0.000
3.讨论
临床治疗发现坐姿训练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患儿坐位完成是立位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患儿拥有独立行走能力的[4]。以坐位姿势把患儿卧位时的视觉二维空间转变为三维空间,为脑性瘫痪患儿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奠定基础。
我院本次针对坐姿训练在小儿脑性瘫痪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粗大运动评价量表评分、GESELL发育商大动作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坐姿训练,对于促进脑性瘫痪患儿独坐运动康复具有重要作用,为日后患儿的生长发育奠定了良好基础[5]。
参考文献:
[1]韦華扬,刘振寰,赵勇.小儿脑性瘫痪坐姿训练80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0(02):6080-6081.
[2]徐艳杰,刘晓红,王心崇.小儿脑性瘫痪的语言训练[J].现代康复,2001,09(04):11-12.
[3]任世光.强化训练是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重要原则[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09(11):778.
[4]吴敏,周安艳,李月梅,尹艳.小儿脑性瘫痪引导式教育训练的功效评价112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2,09(02):5-6.
[5]常青松.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性瘫痪步行训练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05(0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