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说《修补匠》是保罗·哈丁2010年度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讲述了克罗斯比家族祖孙三代的故事,其中第二代霍华德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最为完整和饱满。本文试图从霍华德作为儿子同时也作为父亲的双重身份分析其人物形象。作为儿子,霍华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追忆、祭奠着精神分裂的父亲,积极维系和修补着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作为父亲,犯有癫痫病的霍华德又默默理解着儿子乔治的想法和行为,极力把对儿子的伤害降到最低,积极修补着与儿子的父子关系。
关键词:《修补匠》 修补 父子关系 霍华德
小说《修补匠》是保罗·哈丁的处女作,在2009年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贝尔维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仅192页的小书却夺得了2010年度普利策小说奖的桂冠。小说运用意识流、多重视角、魔幻现实主义、“疑问式书写”等写作技巧讲述了克罗斯比家族祖孙三代的故事,以第三代人乔治临死前八天出现的幻觉开头,到其死前关于父亲霍华德的最后一个记忆结束。小说深刻探究了父子关系、生存与死亡等重要主题,这也正是其获奖的主要原因,正如普利策奖评委会所总结,认为它“是一曲有力的生命赞歌,描写了新英格兰的一对父子,历经各种痛苦与欢愉之后,超越了困顿的生活,从而使人们从新的视角来感知世界以及人类的宿命。”
自获奖以来,《修补匠》很快成了世界各国读者和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中国读者也倍加关注,有不少评论家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解读。薄淑艳分析了小说的艺术技巧;年丽丽和夏维红从生命伦理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解析。黄淑芳从信仰、变革和秩序方面通过分析小说中父亲的缺场与儿子的追寻的现象探究了其深层原因。笔者对小说中展示的父子关系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霍华德——兼有儿子和父亲双重身份的人物形象更是青睐有加。笔者以为,霍华德虽然最终逃离了家庭,对儿子乔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但他却是父子关系的积极修补者。作为儿子,他从未怨恨过自己精神分裂的父亲,反而积极关爱、追寻并以各种方式追忆和祭奠父亲;作为父亲,因为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所以非常理解儿子乔治的想法,总是默默无声地关注儿子,即使离家出走后仍然心系儿子,回来探望。霍华德是一个积极修补父子关系、有爱、并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修补匠。
一 积极维系和修补与父亲的关系
小说中,霍华德对自己父亲的回忆所占篇幅并不太长,父亲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父亲对他来说也是个陌生的幻影,但字里行间读者能深深地感受到霍华德对父亲没有丝毫怨恨,反而充满怀念和敬意。不像乔治,一直避免回想其父亲的事,直到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才开始对自己的父亲进行追忆;而霍华德一生都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怀念着父亲,也祭奠着父亲。
在父亲没有离家的日子,霍华德默默地关注父亲,思想也经常在父亲身上游离。虽然父亲一直坐在屋檐下的胡桃木书桌旁忙于写布道词,这个牧师也总是让他感到困惑,但他总认为父亲虽然奇怪但很和蔼。父亲的布道在教区的信众们听来既乏味又含糊,他们在教堂的长椅上睡觉,甚至打起了呼噜,没有人关注他布道的内容,但是霍华德却听得特别认真,他能不时听见“他提到一个奇怪的先知的名字,或引用一首赞美诗,或一个《圣经》片段或章句”。他喜欢听父亲讲关于上帝创造的各种小生物的的重要性,包括令人厌恶的老鼠或者乌鸦,父亲的思想一直浸泡着他,影响着他,这也是后来霍华德走街串巷卖日用品养家糊口却流连于大自然美好风光的重要原因。当信众们抱怨父亲的布道时,他内心为父亲辩护,认为他只是思想更深刻、更超前以致普通的人们无法理解。
在父亲被带走的那个冬日的早晨,母亲为他穿衣服,霍华德默默地观察着父亲,观察着这个驼背、像个稻草人的父亲,内心都在流泪,悲伤却又无能为力。他感到父亲在忍受着巨大的屈辱,而他又无法维护他的尊严。他唯一所能做的就是站在门口,若无其事地送父亲出门,无声地维护父亲仅剩的一点自尊。
父亲离开后,霍华德到树林里对父亲进行了苦苦的追寻,他穿着父亲的靴子,戴着父亲的宽檐帽,近距离地感受着父亲的存在。在看到玉米棒、玉米须子、树皮时,他就想象成父亲的牙齿、头发和骨头;在他们曾经一起走过的地方徘徊,寻找并努力回味着他在布道时的深刻思想。也就在这一天,他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癫痫病的发作,并埋下了癫痫的病根。与其说癫痫是离去的父亲对霍华德幼小心灵的极大创伤,不如说它是霍华德追寻父亲、积极修补父子关系的重要佐证。精神分裂的父亲在霍华德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和阴影。多年以后,同样的场景再次上演,霍华德离家出走,其儿子乔治对其离去没有任何反应,更无须谈追寻,甚至在乔治一生中都极力避免回忆其父亲。从这一点看,霍华德无疑是一个充满爱、积极维系父子关系的好儿子。
在意识到父亲永远不可能回来后,霍华德余生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怀念着父亲,追忆着父亲,以免父子关系发生断裂。他经常做梦梦到父亲在卧室亲吻他,帮他拾起并给他盖上掉在地上的毯子。霍华德梦中的父亲是慈祥的、和蔼的、幽默的,他从内心深处强烈感受着父亲对他的宝贵,决定好好地照顾父亲。这极力彰显了霍华德对父亲极度的渴望,又显示出自己对父亲的爱恋和不舍。
父亲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也奠定了他日后虽是一名卑微的修补匠,但仍拥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基础。多年后霍华德成了家,为了养家糊口,他整日驾着骡车,穿梭于缅因州的村庄和树林里,给村民修补锅盆,售卖日用品,并做一些给人接生、理发的杂活。他不是一个出色的销售员,他更喜欢欣赏新英格兰地区美丽的自然景色。如他父亲,他尊重上帝创造的一草一木,任何一个微小的生物,尊重它们的生命。他亲切地叫自己的骡子“爱德华王子”,尽管做生意的时间已晚,他仍然先给它喂一根胡萝卜;蹲下来欣赏着黄水仙,享受着下午最好的一段时间,贪婪地吮吸着自然的美好。他有时竟忘记做生意,不惜花上近一天的时间编织花草,并想象送给自己妻子时她那吃惊又生气又高兴的样子。这是父亲的思想对他的强烈影响,也是霍华德对父亲无声的追忆和祭奠。 霍华德身上一直携带着他十六岁时父亲送给他的折叠式剃刀,1953年圣诞节在他去探望二十七年未见面的儿子乔治前还用它刮了胡子。如影随形,他把这把剃刀每天都随身携带,剃刀也就成了他与父亲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父亲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他,他直到死去也一直在维系着并修补着与父亲的关系。
二 积极修补与儿子的关系
霍华德成了四个孩子的父亲,成了家里的支柱,为了生计整日劳苦奔波。但他不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整日埋头于修改布道词,没有和他玩耍的一点时间,他对孩子充满了爱,非常和蔼,虽然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但总是默默地关注着孩子,有时间就陪他们玩耍。星期日做完礼拜后一家人坐在门廊里,霍华德陪儿子乔治玩克里巴奇牌,虽然没有计分板,父子二人玩得异常欢欣,霍华德会像孩子一样耍赖,幽默地说着“又让你逮着了,乔治”。乔治记得他爬进西海湾循道宗教堂地下室的窗户,在万圣节之夜敲响钟声,本以为父亲会因此用鞭子抽他,没想到当霍华德看到他在裤子里屁股下塞满报纸时,“笑得用手直拍大胯”。他对乔治的宠爱有时超出了乔治的想象。
乔治小时候火葬过一只死老鼠,这是一个孩子对生命的尊重,这一做法无疑也正是霍华德思想的延续。他火葬老鼠的整个过程,霍华德都是无声地跟着,静静地观察着,“霍华德静静站在树林里看他”;“乔治走到水边,霍华德从远处静静跟着”。他默默地关注着儿子,尽力从一个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为了不让儿子过于尴尬,他总是远远地关怀着,真切地感受着儿子。
霍华德的癫痫是他心中莫大的伤痛,他担心疾病的发作给孩子造成创伤,每次要发作时总和妻子去找一个没有孩子的地方,这样孩子们就看不到他发病时巨大痛苦。尽管他极力避免,但有一次非常厉害的发作,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咬伤了乔治的手指。当他清醒后被妻子告知儿子的手指被他咬伤时,他的嗓子变哑了,这是一个父亲无声的哭泣。乔治忍受不了要被母亲送到精神病院的疯子父亲,他决定离家出走。霍华德非常理解儿子的想法,因为他十多岁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认为逃避就不至于让自己的父亲感到尴尬,所以在得知乔治驾着他的骡车离家出走时,“他想,我希望他跑成”。他为自己的病也感到深深的自责,看到骡车的车辙后,“他感到一阵酸楚和失望,和对儿子深深的爱,此刻他希望儿子真有个机会逃跑”。他努力地去理解儿子,希望他能尽少地伤害到儿子。在找寻到乔治后,霍华德试图向儿子弥补什么,他“把一只手搭在儿子肩上,看着他的眼睛。他似乎想说点什么,可是他笑了,把手拿下来”。对儿子所有的内疚、所有的爱,霍华德全都表露在父亲关切的眼神和微笑之中了。
不想伤害任何人,只想极力做好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在意识到妻子要将他送到精神病院时,霍华德感到绝望,他在心里哭了,他的哭是无声的,但他认为上帝听见他哭了。身负着对家庭的愧疚、对儿子深深的爱与不舍,霍华德决定离开家。他的离家出走是被逼无奈的,是为了不让儿子过于悲伤与自卑,试图把对儿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虽然离家,也组建了新的家庭,事业上也很成功,但霍华德依然心系他的家人,心系着令他不舍的儿子乔治。二十七年过去了,1953年的圣诞节,霍华德开着从朋友那借来的汽车拜访了乔治的家,他未做太长停留,甚至进门前都未熄灭发动机,他唯一的心愿就是看到乔治安好,作为父亲,多年来忐忑的心也就能踏实地跳动了。看到儿子乔治一家其乐融融,霍华德激动地语无伦次,这个一向不太善于表达的父亲只能用简单的几个词汇表达他内心的起伏,“好啦,不,我得走了。再次见到你真好,乔治。是的,是的,我会的。再见”。霍华德再次离开儿子,不过这一次是满足地离开,心安地离开。这次圣诞节的造访与1926年圣诞节霍华德最厉害的一次癫痫病的发作遥相呼应,就在那一次发病时霍华德咬伤了儿子乔治的手指,心存内疚地过了这么多年,他选择在圣诞节拜访儿子,也是对儿子受伤心灵的弥补,弥补一个父亲无意对儿子造成的身体上的和灵魂上的伤害。霍华德积极修补着与儿子乔治的父子关系。这次拜访也是乔治临死前所能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情,这充分显示出父亲的拜访对他的重大意义,父亲的努力也让乔治在临终时释然。
霍华德不管作为儿子的角色还是作为父亲的角色,他都很努力地维系、修补着父子关系。这个沉默无名的修补匠不仅为了生计为村民修补着锅碗瓢盆,而且也在积极地修补着与自己的父亲和与自己儿子的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1] 薄淑艳:《论普利策小说〈修补匠〉的艺术技巧》,《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 年丽丽、夏维红:《生命的赞歌——〈修补匠〉的生命伦理解读》,《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 黄淑芳:《信仰 变革 秩序——〈修补匠〉中父亲的缺场与儿子的追寻》,《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5期。
[4] 黄淑芳、罗海鹏:《缺失的信仰与缺席的父亲——〈修补匠〉中父亲的意象研究》,《名作欣赏》,2012年第15期。
[5] 保罗·哈丁,刘士聪译:《修补匠》,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田燕,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讲师)
关键词:《修补匠》 修补 父子关系 霍华德
小说《修补匠》是保罗·哈丁的处女作,在2009年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贝尔维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仅192页的小书却夺得了2010年度普利策小说奖的桂冠。小说运用意识流、多重视角、魔幻现实主义、“疑问式书写”等写作技巧讲述了克罗斯比家族祖孙三代的故事,以第三代人乔治临死前八天出现的幻觉开头,到其死前关于父亲霍华德的最后一个记忆结束。小说深刻探究了父子关系、生存与死亡等重要主题,这也正是其获奖的主要原因,正如普利策奖评委会所总结,认为它“是一曲有力的生命赞歌,描写了新英格兰的一对父子,历经各种痛苦与欢愉之后,超越了困顿的生活,从而使人们从新的视角来感知世界以及人类的宿命。”
自获奖以来,《修补匠》很快成了世界各国读者和评论界关注的焦点,中国读者也倍加关注,有不少评论家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解读。薄淑艳分析了小说的艺术技巧;年丽丽和夏维红从生命伦理角度对小说进行了解析。黄淑芳从信仰、变革和秩序方面通过分析小说中父亲的缺场与儿子的追寻的现象探究了其深层原因。笔者对小说中展示的父子关系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霍华德——兼有儿子和父亲双重身份的人物形象更是青睐有加。笔者以为,霍华德虽然最终逃离了家庭,对儿子乔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但他却是父子关系的积极修补者。作为儿子,他从未怨恨过自己精神分裂的父亲,反而积极关爱、追寻并以各种方式追忆和祭奠父亲;作为父亲,因为有着非常相似的经历,所以非常理解儿子乔治的想法,总是默默无声地关注儿子,即使离家出走后仍然心系儿子,回来探望。霍华德是一个积极修补父子关系、有爱、并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修补匠。
一 积极维系和修补与父亲的关系
小说中,霍华德对自己父亲的回忆所占篇幅并不太长,父亲在他十多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父亲对他来说也是个陌生的幻影,但字里行间读者能深深地感受到霍华德对父亲没有丝毫怨恨,反而充满怀念和敬意。不像乔治,一直避免回想其父亲的事,直到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才开始对自己的父亲进行追忆;而霍华德一生都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怀念着父亲,也祭奠着父亲。
在父亲没有离家的日子,霍华德默默地关注父亲,思想也经常在父亲身上游离。虽然父亲一直坐在屋檐下的胡桃木书桌旁忙于写布道词,这个牧师也总是让他感到困惑,但他总认为父亲虽然奇怪但很和蔼。父亲的布道在教区的信众们听来既乏味又含糊,他们在教堂的长椅上睡觉,甚至打起了呼噜,没有人关注他布道的内容,但是霍华德却听得特别认真,他能不时听见“他提到一个奇怪的先知的名字,或引用一首赞美诗,或一个《圣经》片段或章句”。他喜欢听父亲讲关于上帝创造的各种小生物的的重要性,包括令人厌恶的老鼠或者乌鸦,父亲的思想一直浸泡着他,影响着他,这也是后来霍华德走街串巷卖日用品养家糊口却流连于大自然美好风光的重要原因。当信众们抱怨父亲的布道时,他内心为父亲辩护,认为他只是思想更深刻、更超前以致普通的人们无法理解。
在父亲被带走的那个冬日的早晨,母亲为他穿衣服,霍华德默默地观察着父亲,观察着这个驼背、像个稻草人的父亲,内心都在流泪,悲伤却又无能为力。他感到父亲在忍受着巨大的屈辱,而他又无法维护他的尊严。他唯一所能做的就是站在门口,若无其事地送父亲出门,无声地维护父亲仅剩的一点自尊。
父亲离开后,霍华德到树林里对父亲进行了苦苦的追寻,他穿着父亲的靴子,戴着父亲的宽檐帽,近距离地感受着父亲的存在。在看到玉米棒、玉米须子、树皮时,他就想象成父亲的牙齿、头发和骨头;在他们曾经一起走过的地方徘徊,寻找并努力回味着他在布道时的深刻思想。也就在这一天,他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癫痫病的发作,并埋下了癫痫的病根。与其说癫痫是离去的父亲对霍华德幼小心灵的极大创伤,不如说它是霍华德追寻父亲、积极修补父子关系的重要佐证。精神分裂的父亲在霍华德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痛和阴影。多年以后,同样的场景再次上演,霍华德离家出走,其儿子乔治对其离去没有任何反应,更无须谈追寻,甚至在乔治一生中都极力避免回忆其父亲。从这一点看,霍华德无疑是一个充满爱、积极维系父子关系的好儿子。
在意识到父亲永远不可能回来后,霍华德余生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怀念着父亲,追忆着父亲,以免父子关系发生断裂。他经常做梦梦到父亲在卧室亲吻他,帮他拾起并给他盖上掉在地上的毯子。霍华德梦中的父亲是慈祥的、和蔼的、幽默的,他从内心深处强烈感受着父亲对他的宝贵,决定好好地照顾父亲。这极力彰显了霍华德对父亲极度的渴望,又显示出自己对父亲的爱恋和不舍。
父亲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也奠定了他日后虽是一名卑微的修补匠,但仍拥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基础。多年后霍华德成了家,为了养家糊口,他整日驾着骡车,穿梭于缅因州的村庄和树林里,给村民修补锅盆,售卖日用品,并做一些给人接生、理发的杂活。他不是一个出色的销售员,他更喜欢欣赏新英格兰地区美丽的自然景色。如他父亲,他尊重上帝创造的一草一木,任何一个微小的生物,尊重它们的生命。他亲切地叫自己的骡子“爱德华王子”,尽管做生意的时间已晚,他仍然先给它喂一根胡萝卜;蹲下来欣赏着黄水仙,享受着下午最好的一段时间,贪婪地吮吸着自然的美好。他有时竟忘记做生意,不惜花上近一天的时间编织花草,并想象送给自己妻子时她那吃惊又生气又高兴的样子。这是父亲的思想对他的强烈影响,也是霍华德对父亲无声的追忆和祭奠。 霍华德身上一直携带着他十六岁时父亲送给他的折叠式剃刀,1953年圣诞节在他去探望二十七年未见面的儿子乔治前还用它刮了胡子。如影随形,他把这把剃刀每天都随身携带,剃刀也就成了他与父亲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父亲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他,他直到死去也一直在维系着并修补着与父亲的关系。
二 积极修补与儿子的关系
霍华德成了四个孩子的父亲,成了家里的支柱,为了生计整日劳苦奔波。但他不像自己的父亲一样,整日埋头于修改布道词,没有和他玩耍的一点时间,他对孩子充满了爱,非常和蔼,虽然沉默寡言,不善于表达,但总是默默地关注着孩子,有时间就陪他们玩耍。星期日做完礼拜后一家人坐在门廊里,霍华德陪儿子乔治玩克里巴奇牌,虽然没有计分板,父子二人玩得异常欢欣,霍华德会像孩子一样耍赖,幽默地说着“又让你逮着了,乔治”。乔治记得他爬进西海湾循道宗教堂地下室的窗户,在万圣节之夜敲响钟声,本以为父亲会因此用鞭子抽他,没想到当霍华德看到他在裤子里屁股下塞满报纸时,“笑得用手直拍大胯”。他对乔治的宠爱有时超出了乔治的想象。
乔治小时候火葬过一只死老鼠,这是一个孩子对生命的尊重,这一做法无疑也正是霍华德思想的延续。他火葬老鼠的整个过程,霍华德都是无声地跟着,静静地观察着,“霍华德静静站在树林里看他”;“乔治走到水边,霍华德从远处静静跟着”。他默默地关注着儿子,尽力从一个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为了不让儿子过于尴尬,他总是远远地关怀着,真切地感受着儿子。
霍华德的癫痫是他心中莫大的伤痛,他担心疾病的发作给孩子造成创伤,每次要发作时总和妻子去找一个没有孩子的地方,这样孩子们就看不到他发病时巨大痛苦。尽管他极力避免,但有一次非常厉害的发作,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咬伤了乔治的手指。当他清醒后被妻子告知儿子的手指被他咬伤时,他的嗓子变哑了,这是一个父亲无声的哭泣。乔治忍受不了要被母亲送到精神病院的疯子父亲,他决定离家出走。霍华德非常理解儿子的想法,因为他十多岁时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认为逃避就不至于让自己的父亲感到尴尬,所以在得知乔治驾着他的骡车离家出走时,“他想,我希望他跑成”。他为自己的病也感到深深的自责,看到骡车的车辙后,“他感到一阵酸楚和失望,和对儿子深深的爱,此刻他希望儿子真有个机会逃跑”。他努力地去理解儿子,希望他能尽少地伤害到儿子。在找寻到乔治后,霍华德试图向儿子弥补什么,他“把一只手搭在儿子肩上,看着他的眼睛。他似乎想说点什么,可是他笑了,把手拿下来”。对儿子所有的内疚、所有的爱,霍华德全都表露在父亲关切的眼神和微笑之中了。
不想伤害任何人,只想极力做好一个好丈夫、好父亲,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在意识到妻子要将他送到精神病院时,霍华德感到绝望,他在心里哭了,他的哭是无声的,但他认为上帝听见他哭了。身负着对家庭的愧疚、对儿子深深的爱与不舍,霍华德决定离开家。他的离家出走是被逼无奈的,是为了不让儿子过于悲伤与自卑,试图把对儿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虽然离家,也组建了新的家庭,事业上也很成功,但霍华德依然心系他的家人,心系着令他不舍的儿子乔治。二十七年过去了,1953年的圣诞节,霍华德开着从朋友那借来的汽车拜访了乔治的家,他未做太长停留,甚至进门前都未熄灭发动机,他唯一的心愿就是看到乔治安好,作为父亲,多年来忐忑的心也就能踏实地跳动了。看到儿子乔治一家其乐融融,霍华德激动地语无伦次,这个一向不太善于表达的父亲只能用简单的几个词汇表达他内心的起伏,“好啦,不,我得走了。再次见到你真好,乔治。是的,是的,我会的。再见”。霍华德再次离开儿子,不过这一次是满足地离开,心安地离开。这次圣诞节的造访与1926年圣诞节霍华德最厉害的一次癫痫病的发作遥相呼应,就在那一次发病时霍华德咬伤了儿子乔治的手指,心存内疚地过了这么多年,他选择在圣诞节拜访儿子,也是对儿子受伤心灵的弥补,弥补一个父亲无意对儿子造成的身体上的和灵魂上的伤害。霍华德积极修补着与儿子乔治的父子关系。这次拜访也是乔治临死前所能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情,这充分显示出父亲的拜访对他的重大意义,父亲的努力也让乔治在临终时释然。
霍华德不管作为儿子的角色还是作为父亲的角色,他都很努力地维系、修补着父子关系。这个沉默无名的修补匠不仅为了生计为村民修补着锅碗瓢盆,而且也在积极地修补着与自己的父亲和与自己儿子的亲密关系。
参考文献:
[1] 薄淑艳:《论普利策小说〈修补匠〉的艺术技巧》,《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 年丽丽、夏维红:《生命的赞歌——〈修补匠〉的生命伦理解读》,《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3] 黄淑芳:《信仰 变革 秩序——〈修补匠〉中父亲的缺场与儿子的追寻》,《外国文学研究》,2013年第5期。
[4] 黄淑芳、罗海鹏:《缺失的信仰与缺席的父亲——〈修补匠〉中父亲的意象研究》,《名作欣赏》,2012年第15期。
[5] 保罗·哈丁,刘士聪译:《修补匠》,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
(田燕,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