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启迪教化,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道德完善,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在开展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详细讲解字词义,引导学生积累基础知识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解释相关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有的学生发现“相”字出现比较频繁。教师经过统计,发现这个字在文中共出现了17次。对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含有“相”字的语句,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探究它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并作好详细的记录。学生共找出6处带有“相”字的句子,将其按词性划分为以下几类:
1. “相”作名词,意为“相貌”。
例句: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2. “相”作人称代词,意为“我”。
例句: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3)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3. “相”作副词,意为“相互”。
例句:
(1)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2)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3)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4)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5)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之后,教师可以详细讲解一下“相”字的古义和今义。“相”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字形像人在用眼观察树木。本义是查看,即观察形状,加以判断……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让学生随时记笔记,方便日后整理和复习。
二、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解《寡人之于国也》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读文章,再开展探究活动,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可以提出问题:“孟子与梁惠王作为文章中的主人公,主要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学生略读课文后,答道:“他们谈论的话题是‘为什么城内的百姓没有增多’。”之后,教师再提出一个稍有难度的问题:“孟子是如何劝说梁惠王的?他使用了哪些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到:“使用了许多排比句。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三个‘……不可……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连二个‘……者……矣’。相同的句式积蓄了气势,在论辩的过程中增强了说服力。”可见,开展探究活动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互帮互助,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适时地拓展延伸,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名家名篇,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地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导他们学习古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例如,在讲解《离骚》时,教师可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
1. 节日名称
端有“初”的意思,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等。
2. 节日传说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小人陷害,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赶来捞救......却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3. 民间习俗
(1)挂艾草与菖蒲
(2)吃粽子
(3)放纸鸢
(4)拴五色丝线
(5)赛龙舟
(6)制凉茶
……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了解我国的节日文化,还能将古诗文与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學水平,结合生活实际挖掘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感悟人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
一、详细讲解字词义,引导学生积累基础知识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解释相关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让他们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有的学生发现“相”字出现比较频繁。教师经过统计,发现这个字在文中共出现了17次。对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含有“相”字的语句,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探究它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并作好详细的记录。学生共找出6处带有“相”字的句子,将其按词性划分为以下几类:
1. “相”作名词,意为“相貌”。
例句: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2. “相”作人称代词,意为“我”。
例句: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3)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3. “相”作副词,意为“相互”。
例句:
(1)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2)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3)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4)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5)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之后,教师可以详细讲解一下“相”字的古义和今义。“相”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字形像人在用眼观察树木。本义是查看,即观察形状,加以判断……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让学生随时记笔记,方便日后整理和复习。
二、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解《寡人之于国也》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读文章,再开展探究活动,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可以提出问题:“孟子与梁惠王作为文章中的主人公,主要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学生略读课文后,答道:“他们谈论的话题是‘为什么城内的百姓没有增多’。”之后,教师再提出一个稍有难度的问题:“孟子是如何劝说梁惠王的?他使用了哪些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到:“使用了许多排比句。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三个‘……不可……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连二个‘……者……矣’。相同的句式积蓄了气势,在论辩的过程中增强了说服力。”可见,开展探究活动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互帮互助,逐渐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适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适时地拓展延伸,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名家名篇,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地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导他们学习古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例如,在讲解《离骚》时,教师可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
1. 节日名称
端有“初”的意思,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端五节、重五节等。
2. 节日传说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小人陷害,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之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赶来捞救......却没有捞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3. 民间习俗
(1)挂艾草与菖蒲
(2)吃粽子
(3)放纸鸢
(4)拴五色丝线
(5)赛龙舟
(6)制凉茶
……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他们了解我国的节日文化,还能将古诗文与传统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學水平,结合生活实际挖掘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感悟人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