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积累与使用写作素材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zhou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使语文课更加精彩。丰富的色彩、灵动的画面,配以激荡人心的音乐,无疑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那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积累和使用写作素材的几种方法。
  一、借助“多媒体”,改变学生积累素材的方式
  朱熹曾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无论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离不开素材。积累素材,功在平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提醒学生要留心观察生活,注意细节,多思考,多积累。但是,学生的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精彩。尤其是部分高中生寄宿在乡村学校,每天过着“学校——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无法在生活中积累足够的素材。积累素材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阅读。可供高中生阅读的作品是相当多的,除去古今中外的名家经典,还有市面上出售的各种作文书、一线教师辛苦整理的素材等。但是现实告诉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积累素材时只靠四个字“死记硬背”。读不懂文章,只靠“死记硬背”来积累素材,是无法真正提高写作水平的。长此以往,这些学生可能会更加畏惧写作,彻底失去表达的兴趣。语文教师花了大量时间,苦口婆心地劝说和指导,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
  对此,我们不妨利用多媒体技术助力语文教学,引导学生改变积累素材的方式,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国诗词大会》《我是演说家》《朗读者》《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让他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过程中积累素材。比如,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获得“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荣誉的有奉献大半生光阴、致力于敦煌保护的学者樊锦诗,有战功赫赫却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老英雄张富清,有努力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外籍教师潘维廉,有创造世界大赛“十冠王”奇迹的中国女排……学生可以了解这些人物的经历,摘抄对其的颁奖词,将其作为素材记录到笔记本上。如“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这一颁奖词写的就是敦煌研究院的名誉院长樊锦诗,语言简练,文辞优美,学生如果能将其运用到作文中,就能增添文章的美。
  二、借助“多媒体”,提升学生使用素材的能力
  只收集素材却不会运用,这样的积累便是无效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预先设置问题或布置相关的写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使用素材的能力。
  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中国手作·木作》。《中国手作·木作》是一部以创新的视角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走入当下生活,探讨匠人们是如何保持文化自信的纪录片。其中有人物,有艺术,更有情怀。在引导学生积累了其中的素材后,教师可以布置以下写作任务: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詩歌除外,文体自选。
  棋盘上,每枚棋子都有自己的位置,且各具特点。但彼此配合,方能使车更勇、马更灵、相更稳、炮更猛……从而大获全胜。人、事、物莫不如此。
  学生观看了《中国手作·木作》的第一集《榫卯智慧》,结合榫和卯在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作用展开了论证。
  习作片段如下:
  在中国传统的木质结构中,有这样两个构件:榫与卯。凸出的结构叫榫,凹陷的结构叫卯。两者有着不同的作用,却相依相存、不可分割。俗话说“榫卯万年牢”,榫卯结构在我国建筑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榫刚,卯柔;榫头千变万化,卯眼容纳百川。它们是最好的“搭档”。运用榫卯工艺建造出的房子即使没有一根铁钉,也能千年不倒,在人类的制造史上堪称奇迹。可以说,任何一座屹立于历史长河中岿然不倒的木质塔楼都有赖于榫与卯的完美配合……
  当然,这样的训练活动不一定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调动多种感官,循序渐进地提升写作能力。
  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去探索、挖掘,及时发现优质的视听素材,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提升积累和使用写作素材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并未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愿意分享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教师也比较少,一些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也有意避开文言文。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开展文言文教学,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一、多管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将文言文视作“另一门外语”,是因为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存在许多差异,想要学好文言文,就必须持之以恒地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语法知识。尽管学生
期刊
王建诗《宫词一百首·其十八》曰:“鱼藻宫中锁翠娥,先皇行处不曾过。如今池底休铺锦,菱角鸡头积渐多。”这种清丽闲适的“图卷”颇有“江湖气息”,让我恍惚之间忆起老家星罗棋布的池陂。  那众多池陂是自然形成的,究竟有多少年了,没有人知道。最大的陂塘渊深辽广、波光潋滟,岸边杂草茂密,鱼虾蟹蛤甚多。秋之日,渔夫撑船,船上的少女天生丽质,一双黑眸亮晶晶的。渔夫到达的地方,有绿莹莹的青菱叶,挨挨挤挤,覆盖得水面
期刊
2021年,江苏采用新高考模式。根据新高考模式,写作将以15分应用文和25分读后续写或概要写作的形式呈现,其总分达40分,这样的比重让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应用文是写作的第一阵营,与25分的读后续写相比,其15分的总分不占优势,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低估该题的价值,对其不重视,认为“区区八十字,匆匆几分钟,分数妥妥得”。但是事实证明,应用文的分数并非写完80个字就能得高分的,分数不高而时间耗掉,
期刊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如何在满足学生发展诉求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效率,是高中语文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問。  一、找到提问的切入点  找到切入点,教师才能有效提问,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
期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对学生进行点评其实也需要艺术,能够挖掘出学生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升他们的多种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在点评时充分展现自己的语文修养,启迪学生去主动思考和实践,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喜爱。笔者建议语文教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观察和倾听,设计富有针对性的评语  在以往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点评时过于随意,使用的评语
期刊
法国环境部长本周二(9月29日)表示,法国将逐步禁止馬戏团使用野生动物表演,并逐步取消虎鲸和海豚的表演,还将禁止养殖水貂获取貂皮。  环境部长芭芭拉·蓬皮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一转变将需要几年的时间,政府将为现有的动物表演转型至新模式提供支持。  她说:“今天,我宣布将逐步禁止巡回马戏团使用野生动物,禁止在不适应海洋哺乳动物需要的海豚馆中饲养虎鲸和海豚,并禁止养殖水貂获取貂皮。”  她说,这些措施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的古诗词教学情况来看,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收到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文章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  一、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古诗词具有短小精练的特点,因此这类作品往往也比较难理解。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是非常枯燥的,这是因为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为了让学生从被
期刊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知识、陶冶情操的一种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感受生活的美好。接下来,笔者就谈谈如何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教学。  一、在导入环节联系现实生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何导入新课,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其实,教师如果能
期刊
古诗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启迪教化,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道德完善,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在开展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全面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详细讲解字词义,引导学生积累基础知识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解释相关字词的含义,引导学生积累
期刊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诗词,学生学好古诗词不仅能够提升语文学习成绩,还能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些学生不爱学习古诗词,其实与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太过单一有关。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力求打造生动、有趣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文本就介绍三种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想要提高教学的质量,就必须以课堂为主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