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这表明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之所以成为数学教育的经典,也正说明了解决问题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一直努力于学生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呢?以下是我的几点简单的认识:
一、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了,学生对这个就在自己身边的题材很感兴趣,当教师提出运动会中有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到的问题:(1)运动会几时开始,几时结束,一共经过多长时间?(2)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参加?男生几人?女生几人?(3)每个比赛项目各奖几名?我们班能有几人获奖?……尽管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事先考虑的并不完全一致,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 。又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学校总务科决定购一些器材,师出示商品价格表:足球(每个35元)、羽毛球拍(每副12元)、小篮球(每个20元)、跳绳(每条2元)、乒乓球板(每副15元)、象棋(每副2元),请你帮助总务科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他们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只、跳绳20根,就列式35×2+2×20,我则稍加以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说出了计算结果,我再加以适当占据,学生就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
二、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知识的螺旋式上升,教师要善于沟通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把各个分散的知识点沿“横”与“纵”的角度链接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成为系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的结构,从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几何初步知识中的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这些知识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公式多,学生分散地去记忆,非常难,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根据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和实践,终于寻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引导学生弄清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各个知识点,并逐步沟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向“横”与“纵”延伸和发展,形成了知识网络 ,便于学生整体去感悟知识,驾驭知识,使学生解决问题时目的明确,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例如“量与计量的教学”中单位间的进率多、杂,难以记忆,且学生对于什么时间乘以进率,什么时间除以进率易于混淆,我就引导学生把各类单位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成线,加强各类单位进率间的对比,形成如下的知识网络:1.长度单位:千米、1000米 、10 分米 、10 厘米 、10 毫米。2.面积单位:平方千米、100 公顷、10000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3.体(容)积单位: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升)、(毫升)。4.质量单位:吨、1000千克、1000克。5.时间单位:世纪、100年、12月、31、30、29、28、日、24 时、60 分 、60 秒。根据上面的排序,引导学生分析出左边的高级单位化成相应的右边的低级单位应乘以进率,反之则除以进率。这样,使原来多、杂、乱的分散的各个知识点得到了系统的整理,有利于学生在单位间的化聚中熟练操作。
三、引发学生及时反思和评价,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反思是数学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让学生学会反思,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能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数学化活动过程之中,真正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实质,为他们在后继的学习与解决问题中积淀经验与方法。
(一)反思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学习方法。如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引发学生回忆:刚才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圆形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后推导出的)这对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当以后碰到一个新图形时,可以想办法将它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解决)我想,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但学法的掌握更为可贵,它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反思错误造成的原因,纠正不良的解题习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很多错误,并非是方法不得当,或是知识没掌握,而是因为不良习惯造成的。如这样一题:商店运来185千克梨,比运来的桔子多46千克,商店运来的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千克?在解题时学生都写成:185+46=231(千克)231+185=416(千克)。错误发生后,我组织学生追查原因,一番思考后,学生们纷纷表示,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受了比多比少问题的影响,第一步解答时,一看到多就用加法求。由此得到教训,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认真审题,才动笔答题。可见,引发学生进行反思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创设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解答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当然,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说的四点。为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学校要举办“秋季运动会”了,学生对这个就在自己身边的题材很感兴趣,当教师提出运动会中有哪些数学问题时,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谈了自己想到的问题:(1)运动会几时开始,几时结束,一共经过多长时间?(2)共有哪些比赛项目?我们班有哪些同学参加?男生几人?女生几人?(3)每个比赛项目各奖几名?我们班能有几人获奖?……尽管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师事先考虑的并不完全一致,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根据学生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解决 。又如在教学“四则运算的顺序”时,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为了满足班级活动需要,学校总务科决定购一些器材,师出示商品价格表:足球(每个35元)、羽毛球拍(每副12元)、小篮球(每个20元)、跳绳(每条2元)、乒乓球板(每副15元)、象棋(每副2元),请你帮助总务科计划一下,该怎么买?并算出总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能够得出结论,他们得到自主探究的机会,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如有的同学说买足球2只、跳绳20根,就列式35×2+2×20,我则稍加以点拨: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说出了计算结果,我再加以适当占据,学生就已完全明白此种四则运算的顺序。学生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不仅享受到了乐趣,而且探究到了规律。
二、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随着知识的螺旋式上升,教师要善于沟通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把各个分散的知识点沿“横”与“纵”的角度链接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成为系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知识的结构,从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几何初步知识中的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这些知识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公式多,学生分散地去记忆,非常难,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根据这种情况,我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和实践,终于寻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引导学生弄清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等各个知识点,并逐步沟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地向“横”与“纵”延伸和发展,形成了知识网络 ,便于学生整体去感悟知识,驾驭知识,使学生解决问题时目的明确,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例如“量与计量的教学”中单位间的进率多、杂,难以记忆,且学生对于什么时间乘以进率,什么时间除以进率易于混淆,我就引导学生把各类单位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成线,加强各类单位进率间的对比,形成如下的知识网络:1.长度单位:千米、1000米 、10 分米 、10 厘米 、10 毫米。2.面积单位:平方千米、100 公顷、10000平方米、100 平方分米、100 平方厘米。3.体(容)积单位: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000立方厘米、(升)、(毫升)。4.质量单位:吨、1000千克、1000克。5.时间单位:世纪、100年、12月、31、30、29、28、日、24 时、60 分 、60 秒。根据上面的排序,引导学生分析出左边的高级单位化成相应的右边的低级单位应乘以进率,反之则除以进率。这样,使原来多、杂、乱的分散的各个知识点得到了系统的整理,有利于学生在单位间的化聚中熟练操作。
三、引发学生及时反思和评价,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反思是数学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让学生学会反思,对自己的判断与活动甚至语言表达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能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数学化活动过程之中,真正抓住数学思维的内在实质,为他们在后继的学习与解决问题中积淀经验与方法。
(一)反思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学习方法。如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引发学生回忆:刚才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将圆形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后推导出的)这对以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当以后碰到一个新图形时,可以想办法将它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解决)我想,知识的获取固然重要,但学法的掌握更为可贵,它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反思错误造成的原因,纠正不良的解题习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很多错误,并非是方法不得当,或是知识没掌握,而是因为不良习惯造成的。如这样一题:商店运来185千克梨,比运来的桔子多46千克,商店运来的苹果和梨一共有多少千克?在解题时学生都写成:185+46=231(千克)231+185=416(千克)。错误发生后,我组织学生追查原因,一番思考后,学生们纷纷表示,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受了比多比少问题的影响,第一步解答时,一看到多就用加法求。由此得到教训,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要认真审题,才动笔答题。可见,引发学生进行反思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发现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解题方法,创设应用知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解答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当然,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所说的四点。为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