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名家名篇,前辈及同仁们对此研读品评盛丰,本人仅从课文中几种对比手法作一些浅析,不揣简陋,以就教于同仁们。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凸显百草园的乐趣,反衬三味书屋的乏味、阴森、枯燥、陈腐。同时表达出鲁迅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深刻批判。
一、景与景的对比
百草园这个“很大的园”是美丽的,是“我的乐园”。园中景物众多,皂荚树、桑葚、树叶、菜花、草、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植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班蝥等动物,还有被伙伴们爬得异常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所有的这些景物都活灵活现的展现了百草园的多姿多彩!
三味书屋除了桌椅、匾画外,唯一添点色彩的是“后面也有一个园”,但很小,“只有几株蜡梅”,除此之外还有苍蝇、蚂蚁之类,景物极少。而且呆不久,先生便会大叫“人都到那里去了!”——既大煞风景,又剥夺了孩子们的兴趣。
百草园赏心悦目的景象与三味书屋贫乏无味的景象相对比,由此鲁迅对百草园深切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二、人与人的对比
百草园里长妈妈是温情的,讲述的美女蛇的故事,给“我”的童年增添无穷的趣味与甜蜜,闫土的父亲是慈爱的,教“我”在雪地捕鸟,给“我”的童年增添乐趣,且不失耐心,他“静静地笑说‘我’捕鸟太性急了。”
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虽“方正、质朴,博学”,却没有阿长的温情和闫土父亲的耐心。“我”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当然他也不喜欢我们玩耍,总是“大声道:‘读书’!”——多么单调、枯燥、呆板的学习生活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痛恨。
三、事与事的对比
百草园里的趣事多着呢!从石井栏上跳下去,找人形的何首乌根,摘又酸又甜的覆盆子……在百草园里做的事是快乐自由的。尤其是捕鸟,不惜费半点力“扫”、“支”、“撒”、“系”、“牵”、“看”、“拉”等系列的动词把“我”的那股做喜欢的事的快乐劲儿刻划的生动形象。
能在三味书屋里做的事就是一味地读书。正午习字,晚上还得对课,不停地忙碌着。看起来也在动,而这种动是被动,而不是主动。有时趁先生不留意跑到后园玩一会儿,又很快被叫回去读书,大家只得“放开喉咙”,人声鼎沸地胡乱读上一通,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等……最后自己也只能偷偷蒙绣像,找一点乐趣来。——多缺乏自由和活力啊!
四、情感与情感的对比
鲁迅对百草园充满着热爱之情,给“我”带来无限的乐趣,百草园里是快乐自由的,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对百草园充满着好感。
而三味书屋给“我”以反感,以三味书屋枯燥、乏味、厌烦。出于老先生的“严厉、方正、质朴、博学”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给“我”一种单调、枯燥、呆板的学习生活,体现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以及深刻的批判。
无论岁月如何流失,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这就是鲁迅作品的无穷魅力,它净化着人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并伴随着我们一代代人成长。
(作者单位:835707新疆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九年制中心学校)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凸显百草园的乐趣,反衬三味书屋的乏味、阴森、枯燥、陈腐。同时表达出鲁迅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深刻批判。
一、景与景的对比
百草园这个“很大的园”是美丽的,是“我的乐园”。园中景物众多,皂荚树、桑葚、树叶、菜花、草、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植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班蝥等动物,还有被伙伴们爬得异常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所有的这些景物都活灵活现的展现了百草园的多姿多彩!
三味书屋除了桌椅、匾画外,唯一添点色彩的是“后面也有一个园”,但很小,“只有几株蜡梅”,除此之外还有苍蝇、蚂蚁之类,景物极少。而且呆不久,先生便会大叫“人都到那里去了!”——既大煞风景,又剥夺了孩子们的兴趣。
百草园赏心悦目的景象与三味书屋贫乏无味的景象相对比,由此鲁迅对百草园深切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二、人与人的对比
百草园里长妈妈是温情的,讲述的美女蛇的故事,给“我”的童年增添无穷的趣味与甜蜜,闫土的父亲是慈爱的,教“我”在雪地捕鸟,给“我”的童年增添乐趣,且不失耐心,他“静静地笑说‘我’捕鸟太性急了。”
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虽“方正、质朴,博学”,却没有阿长的温情和闫土父亲的耐心。“我”问“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当然他也不喜欢我们玩耍,总是“大声道:‘读书’!”——多么单调、枯燥、呆板的学习生活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痛恨。
三、事与事的对比
百草园里的趣事多着呢!从石井栏上跳下去,找人形的何首乌根,摘又酸又甜的覆盆子……在百草园里做的事是快乐自由的。尤其是捕鸟,不惜费半点力“扫”、“支”、“撒”、“系”、“牵”、“看”、“拉”等系列的动词把“我”的那股做喜欢的事的快乐劲儿刻划的生动形象。
能在三味书屋里做的事就是一味地读书。正午习字,晚上还得对课,不停地忙碌着。看起来也在动,而这种动是被动,而不是主动。有时趁先生不留意跑到后园玩一会儿,又很快被叫回去读书,大家只得“放开喉咙”,人声鼎沸地胡乱读上一通,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等……最后自己也只能偷偷蒙绣像,找一点乐趣来。——多缺乏自由和活力啊!
四、情感与情感的对比
鲁迅对百草园充满着热爱之情,给“我”带来无限的乐趣,百草园里是快乐自由的,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对百草园充满着好感。
而三味书屋给“我”以反感,以三味书屋枯燥、乏味、厌烦。出于老先生的“严厉、方正、质朴、博学”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给“我”一种单调、枯燥、呆板的学习生活,体现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以及深刻的批判。
无论岁月如何流失,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这就是鲁迅作品的无穷魅力,它净化着人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并伴随着我们一代代人成长。
(作者单位:835707新疆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乡九年制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