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学习《论语》为出发点,结合当今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论述了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即要有理想情怀,要淡泊名利,要虚心好学,要力求做一个仁者、智者和学者。
关键词:《论语》优秀教师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应该经常读读《论语》,从《论语》中汲取营养,从孔子身上学习教育的智慧。
孔子是中国设置私学、开创平民教育的第一人。他“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和蔼可亲的教育作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师;他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和充满灵性的教学方法;他重视启发教育、实践教育和个性教育,他创立的许多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至今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有一颗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仁爱之心,他从事教育四十多年,始终对学生充满热爱,对教育充满热情;他的弟子成百上千,许多弟子都做出了惊人的成绩,许多弟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言传身教,其思想和风范不仅影响当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伟大『生格也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孔子,既是—个蔼然长者,又是一个光耀古今的师尊,他永远是我们教师学习的典范和楷模。
作为教师,如果能像孔子那样,汇思想水珠于江河,掇精神厚土于泰山,为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使民族赓续,文化承传,该是多么大的幸福!即使不能这样,退而求其次,像孔子那样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把若干弟子教成政者、德者、贤者、学者、勇者……又该是多么大的幸福!学习孔子,虽力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应该经常向孔子学习。
一、学习孔子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远见卓识,对教育怀有远大的理想。做一个永恒的追求者
教育,是一种需要理想的职业。教书,不能满足于为“稻粱谋”。教育工作,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是事业就需要付出百般的努力去追求。我们要像孔子那样,做一个永不疲倦的追求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王纲解纽,列国争雄,礼崩乐坏,完全是一个乱世,人们心中完全丧失了道德标杆和精神准绳。这是一个没有方向的时代,孔子就是企图以一己之力,为这个时代找出方向,廓清道路。所以尽管当时巫蛊流行,鬼怪惑世,但孔子坚持不语“怪、力、乱、神”,坚决不说这些蛊惑人心的东西。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教导人们尊崇仁义,要远离鬼神;又进一步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连人生的事情都顾不过来,又哪里顾得上鬼道的事情?孔子这是一种唯物的态度,更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鲁迅先生说:“孔子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孔子就是这样,对时代看得清,对社会看得透,对教育怀有远大的理想。那么,不说“怪、力、乱、神”,说什么呢?说“德、言、政、文”。孔子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以教育学生,他要求学生学诗,并说“不学诗,无以言”;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学六艺,“六艺于治一也”。(此语见于《史记·滑稽列传》)用六艺作为统一标准来治理国家。孔子就是想用这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义去教育学生,去引导社会。
现在的社会也有类似的情形。在商品大潮的裹挟下,人们心气浮躁,有人信奉消费主义,有人迷恋快餐文化,社会上庸俗、低俗和媚俗的东西大行其道,颇有市场。有些人似乎也失去了心中的道德准绳和精神标杆。我们的一些学生或许因为年龄小,辨不清方向,分不清是非,也有的喜之,爱之,甚至学之,嗜之。据说,现在家长教育孩子是这样的:要好好读书。好好读书干什么?上好大学。上好大学干什么?找好工作。找好工作干什么?拿钱多。这种说法很朴实,因为享受财富本来就是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青少年,普及一点财富教育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老师,如果也这样教育学生,那就严重失职、失责了。生活中,固然离不开金钱,但金钱主宰不了一切,主宰生活的恐怕还是人心和道义。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讲清楚金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讲清楚金钱的危害。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我们要为他们廓清消费主义的危害,分清快餐文化的弊端;要做华夏文明和高尚文化的清道夫和捍卫者。
孔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我们应高高地把他挂在面前,让他时时照出卑小,提升我们灵魂和思想的高度。
二、学习孔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做一个洁己修身的仁者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说明作为教育者的这一棵树,一定要有高度,这一朵云,要美丽纯洁,这一颗灵魂,要高尚闪烁光芒。如果这一棵树不够高度,被教育者恐怕也会是侏儒;这一朵云如果不够干净,被教育者恐怕也会有污点;这一颗灵魂如果不够有力量,被教育者的心灵恐怕也会变得苍白。这样的教育,又从哪里去谈成功的因素呢?所以,我们强调,作为教师,其自身一定要有高度,要有纯度,要有力度。教师应该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心中有道德律的人,一个具有高尚灵魂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当得起万世师表!孔子一生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最难得的是他一生都在坚守自己的道德律,一生都在坚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无论是早年在外漂泊奔走,还是晚年回归鲁国从事教育,他从来就没有改变个人的志向,从来就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说说容易,做起来何其艰难!然而孔子切切实实地做到了。
孔子有明确的修身观。从师范学校里出来的人,几乎都知道“师范”二字的含义,学高方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这一点可能是从孔子那儿借鉴过来的。孔子认为作为教育者,首先要行得正。在“颜渊”篇中,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怎样从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谓“政”,就是“正”,如果你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强调了从政者自身先要正。在“子路”篇中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说的是从政者要注意的问题,但从事教育的人,恐怕道理也相同。笔者认为,修身是教师的第一等功夫,自身没做好,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所以,要认真修炼自己。“修己以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这样每日三省,严格要求自己,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是否也应该每日“三省吾身”? 孔子有正确的财富观。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以道”。教师这个行当,恐怕很难成为富翁。因此,作为一个教师,要淡泊名利,要安贫乐道,要保持一个教师的纯洁性!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既然我们选择了做“士”,就不要留恋安逸的生活了,否则我们就不配做“士”。做“士”是这样,做教师也是这样。孔子曾鲜明地批评过公西华的贪欲,公西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向孔子要小米,孔子给了又给,最后孔子说,“公西华到齐国去,乘坐的是肥马驾的车,穿的是又轻又暖的皮衣,他要这么多小米干什么?”作为教师,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我们是否应该做到这样:像颜回住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像孔子所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有独特的仁爱观。一部《论语》,通篇都在讲“仁”,“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是他的灵魂。理解孔子,就是要理解“仁”。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做到“仁”。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仁者就是爱人,要有一颗大爱之心;爱学生,爱所有的学生;爱老师,爱所有的老师。“仁”就是既讲原则,也有宽谅之心。当子路爱说大话,冒充学问时,孔子严厉地批评他:“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讲原则。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能概括一个人终身行为的准则,孔子回答说有,就是“恕”,就是宽恕,宽谅,宽容。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喜欢做的,为什么要强加给学生做呢?这是有宽谅之心。“仁””,不是乡愿,不是和事佬,不是谦让。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以仁为己任,即便是老师,也不必谦让,这是一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索精神。“仁”,不是巧言令色,不是花言巧语,而是“钠于言而敏于行”,而是重在行动。“仁”,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要积极地去追求。当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时,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认为追求“仁”,就是要善于磨练自己思想的武器。“仁者必有勇”,就是说做到“仁”,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富于批判的精神。为什么仁者必有勇?因为仁者无私,仁者可能有很多敌人,但他未必有一个私敌。即朱熹所说:“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必为”。
三、学习孔子好学敏求的砥砺精神、知己识人的敏锐眼光,做一个博古通今的智者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学富五车,应该善于学习,应该善于识人。发现人,培养人,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使命。事业要求我们,要做一个博古通今的智者。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十分了解,所以他才能因材施教。孔子把学生分成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优长者。例如德行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是宰我、子贡;政事是冉有、子路;文学是子游和子夏。我们能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吗?
孔子对“知人”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是“知人”,可见孔子对“知人”是十分重视的。怎样“知人”呢?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说了解一个人,要看他达到目的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达到目的以后心理是否安宁。“知人”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子贡说,当一乡的人都认为一个人好或者坏的时候,我们应怎样判断这个人?孔子说,“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意思是“不如全乡的好人都说他好,全乡的坏人都说他坏”,这样我们的判断才可能是准确的。
孔子不仅重视学习,而且十分好学,一生学到老。在周游列国的途中,他从不放弃学习,晚年专事教育时,仍然注重学习。匡亚明先生说,孔子为了研究“礼”,“到处参观、访问、搜集资料”,可见他对学习的态度。一部《论语》二十篇,第一篇“学而”就开张明目地讲学习。谈学的名句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感到快乐,这样的学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以唯物的态度强调不是“生而知之”,而是“镦而好学”,这为学习者做出了榜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学”和“思”结合起来,不仅深层次地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而且为深入学习者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对善于学习的忠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是一种学习自信,又是一种教育态度,学习要永不感到满足,教育要永不感到疲倦。据匡亚明先生研究,孔子晚年专事编修,对深刻影响中国文化传统的六部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能够对六部经典著作,做这么深入的研究和编修工作,不光说明了孔子是一个博学之人,更说明孔子是一个勤奋之人,好学善学之人。
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深怀一颗仁爱之心,洁己修身,饱学,而且乐学好学善学,笔者以为,这是一名优秀教师的三个必备条件,这三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当然,这三点都非一日之功,所以我们要好好历练。
责任编辑:西岭
关键词:《论语》优秀教师素质
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认为应该经常读读《论语》,从《论语》中汲取营养,从孔子身上学习教育的智慧。
孔子是中国设置私学、开创平民教育的第一人。他“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和蔼可亲的教育作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师;他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和充满灵性的教学方法;他重视启发教育、实践教育和个性教育,他创立的许多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至今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有一颗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仁爱之心,他从事教育四十多年,始终对学生充满热爱,对教育充满热情;他的弟子成百上千,许多弟子都做出了惊人的成绩,许多弟子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言传身教,其思想和风范不仅影响当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伟大『生格也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孔子,既是—个蔼然长者,又是一个光耀古今的师尊,他永远是我们教师学习的典范和楷模。
作为教师,如果能像孔子那样,汇思想水珠于江河,掇精神厚土于泰山,为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使民族赓续,文化承传,该是多么大的幸福!即使不能这样,退而求其次,像孔子那样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把若干弟子教成政者、德者、贤者、学者、勇者……又该是多么大的幸福!学习孔子,虽力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应该经常向孔子学习。
一、学习孔子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远见卓识,对教育怀有远大的理想。做一个永恒的追求者
教育,是一种需要理想的职业。教书,不能满足于为“稻粱谋”。教育工作,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事业,是事业就需要付出百般的努力去追求。我们要像孔子那样,做一个永不疲倦的追求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王纲解纽,列国争雄,礼崩乐坏,完全是一个乱世,人们心中完全丧失了道德标杆和精神准绳。这是一个没有方向的时代,孔子就是企图以一己之力,为这个时代找出方向,廓清道路。所以尽管当时巫蛊流行,鬼怪惑世,但孔子坚持不语“怪、力、乱、神”,坚决不说这些蛊惑人心的东西。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教导人们尊崇仁义,要远离鬼神;又进一步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连人生的事情都顾不过来,又哪里顾得上鬼道的事情?孔子这是一种唯物的态度,更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鲁迅先生说:“孔子先生确是伟大,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孔子就是这样,对时代看得清,对社会看得透,对教育怀有远大的理想。那么,不说“怪、力、乱、神”,说什么呢?说“德、言、政、文”。孔子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以教育学生,他要求学生学诗,并说“不学诗,无以言”;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学六艺,“六艺于治一也”。(此语见于《史记·滑稽列传》)用六艺作为统一标准来治理国家。孔子就是想用这些做人做事的基本道义去教育学生,去引导社会。
现在的社会也有类似的情形。在商品大潮的裹挟下,人们心气浮躁,有人信奉消费主义,有人迷恋快餐文化,社会上庸俗、低俗和媚俗的东西大行其道,颇有市场。有些人似乎也失去了心中的道德准绳和精神标杆。我们的一些学生或许因为年龄小,辨不清方向,分不清是非,也有的喜之,爱之,甚至学之,嗜之。据说,现在家长教育孩子是这样的:要好好读书。好好读书干什么?上好大学。上好大学干什么?找好工作。找好工作干什么?拿钱多。这种说法很朴实,因为享受财富本来就是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青少年,普及一点财富教育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老师,如果也这样教育学生,那就严重失职、失责了。生活中,固然离不开金钱,但金钱主宰不了一切,主宰生活的恐怕还是人心和道义。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讲清楚金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讲清楚金钱的危害。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我们要为他们廓清消费主义的危害,分清快餐文化的弊端;要做华夏文明和高尚文化的清道夫和捍卫者。
孔子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我们应高高地把他挂在面前,让他时时照出卑小,提升我们灵魂和思想的高度。
二、学习孔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做一个洁己修身的仁者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说明作为教育者的这一棵树,一定要有高度,这一朵云,要美丽纯洁,这一颗灵魂,要高尚闪烁光芒。如果这一棵树不够高度,被教育者恐怕也会是侏儒;这一朵云如果不够干净,被教育者恐怕也会有污点;这一颗灵魂如果不够有力量,被教育者的心灵恐怕也会变得苍白。这样的教育,又从哪里去谈成功的因素呢?所以,我们强调,作为教师,其自身一定要有高度,要有纯度,要有力度。教师应该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心中有道德律的人,一个具有高尚灵魂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才当得起万世师表!孔子一生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最难得的是他一生都在坚守自己的道德律,一生都在坚守自己做人做事的准则,无论是早年在外漂泊奔走,还是晚年回归鲁国从事教育,他从来就没有改变个人的志向,从来就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说说容易,做起来何其艰难!然而孔子切切实实地做到了。
孔子有明确的修身观。从师范学校里出来的人,几乎都知道“师范”二字的含义,学高方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这一点可能是从孔子那儿借鉴过来的。孔子认为作为教育者,首先要行得正。在“颜渊”篇中,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怎样从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所谓“政”,就是“正”,如果你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强调了从政者自身先要正。在“子路”篇中又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说的是从政者要注意的问题,但从事教育的人,恐怕道理也相同。笔者认为,修身是教师的第一等功夫,自身没做好,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所以,要认真修炼自己。“修己以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这样每日三省,严格要求自己,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是否也应该每日“三省吾身”? 孔子有正确的财富观。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以道”。教师这个行当,恐怕很难成为富翁。因此,作为一个教师,要淡泊名利,要安贫乐道,要保持一个教师的纯洁性!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既然我们选择了做“士”,就不要留恋安逸的生活了,否则我们就不配做“士”。做“士”是这样,做教师也是这样。孔子曾鲜明地批评过公西华的贪欲,公西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向孔子要小米,孔子给了又给,最后孔子说,“公西华到齐国去,乘坐的是肥马驾的车,穿的是又轻又暖的皮衣,他要这么多小米干什么?”作为教师,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我们是否应该做到这样:像颜回住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像孔子所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有独特的仁爱观。一部《论语》,通篇都在讲“仁”,“仁”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是他的灵魂。理解孔子,就是要理解“仁”。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做到“仁”。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仁者就是爱人,要有一颗大爱之心;爱学生,爱所有的学生;爱老师,爱所有的老师。“仁”就是既讲原则,也有宽谅之心。当子路爱说大话,冒充学问时,孔子严厉地批评他:“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讲原则。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能概括一个人终身行为的准则,孔子回答说有,就是“恕”,就是宽恕,宽谅,宽容。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喜欢做的,为什么要强加给学生做呢?这是有宽谅之心。“仁””,不是乡愿,不是和事佬,不是谦让。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以仁为己任,即便是老师,也不必谦让,这是一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索精神。“仁”,不是巧言令色,不是花言巧语,而是“钠于言而敏于行”,而是重在行动。“仁”,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要积极地去追求。当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做到“仁”时,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认为追求“仁”,就是要善于磨练自己思想的武器。“仁者必有勇”,就是说做到“仁”,就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富于批判的精神。为什么仁者必有勇?因为仁者无私,仁者可能有很多敌人,但他未必有一个私敌。即朱熹所说:“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必为”。
三、学习孔子好学敏求的砥砺精神、知己识人的敏锐眼光,做一个博古通今的智者
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教师,应该学富五车,应该善于学习,应该善于识人。发现人,培养人,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使命。事业要求我们,要做一个博古通今的智者。
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十分了解,所以他才能因材施教。孔子把学生分成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优长者。例如德行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是宰我、子贡;政事是冉有、子路;文学是子游和子夏。我们能做到对学生了如指掌吗?
孔子对“知人”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樊迟问孔子什么是智,孔子说是“知人”,可见孔子对“知人”是十分重视的。怎样“知人”呢?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说了解一个人,要看他达到目的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达到目的以后心理是否安宁。“知人”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不能人云亦云。子贡说,当一乡的人都认为一个人好或者坏的时候,我们应怎样判断这个人?孔子说,“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意思是“不如全乡的好人都说他好,全乡的坏人都说他坏”,这样我们的判断才可能是准确的。
孔子不仅重视学习,而且十分好学,一生学到老。在周游列国的途中,他从不放弃学习,晚年专事教育时,仍然注重学习。匡亚明先生说,孔子为了研究“礼”,“到处参观、访问、搜集资料”,可见他对学习的态度。一部《论语》二十篇,第一篇“学而”就开张明目地讲学习。谈学的名句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感到快乐,这样的学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以唯物的态度强调不是“生而知之”,而是“镦而好学”,这为学习者做出了榜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学”和“思”结合起来,不仅深层次地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而且为深入学习者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对善于学习的忠告;“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是一种学习自信,又是一种教育态度,学习要永不感到满足,教育要永不感到疲倦。据匡亚明先生研究,孔子晚年专事编修,对深刻影响中国文化传统的六部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能够对六部经典著作,做这么深入的研究和编修工作,不光说明了孔子是一个博学之人,更说明孔子是一个勤奋之人,好学善学之人。
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深怀一颗仁爱之心,洁己修身,饱学,而且乐学好学善学,笔者以为,这是一名优秀教师的三个必备条件,这三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当然,这三点都非一日之功,所以我们要好好历练。
责任编辑:西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