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乡结合部地区作为我国城乡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集聚地,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的过渡地区,受城市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双重影响,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某种“半成品”,变迁情况反映了中国城市快速城市化的转变过程。生活在其中的农民是典型的“过渡人”,他们当前的状况正体现着中国农民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乡村向都市过渡的特征,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民正在或者即将面临的问题的缩影。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如何推动农村转型,实现城乡科学、协调的发展,改正以前片面的就城市论城市、就农村论农村的规划设计理念,是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新农村建设;社区规划
一、什么是城乡结合部
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学者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结合部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乡结合部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市民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当根据实际条件,满足各方面功能要求。利用创新模式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建设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而且城市的快速扩张促使城乡结合部的村庄与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大量涌现,从而出现了城市环境包围乡村,乡村包围城市住区,城市与乡村杂存的多种复杂情况。这部分新农村社区具有很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开放性。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交通、信息因素的介入,城乡结合部传统农村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尽管农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仍然是农户,但是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日益社会化,由此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
(二)流动性。当地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而是大规模、高频率的外出务工经商。即使在本乡村务农的农民,也利用农闲时间在城市或周边的城镇外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三)异质性。传统农村社区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于其同质性社会。即在同一社区居住的人群从事同样的职业,过着同样的生活。现在,由于村域内产业的兴起,外来人口的大量介入,农村社会正处于大分化之中,差异性愈来愈突出。产业分化造成不同产业人群、不同职业和身份群体共同居住在同一社区。
(四)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域范围也不断在变化。在这样环境中的新农村社区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有的仍是农村社区,有的虽然名义上是农村社区,实际在空间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三、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应重视的问题
(一)城乡统筹。在宏观层面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乡规划统筹。在落实城乡规划中,需要重视将新农村规划统一进来。基于我国可利用土地较少的现状,采取有机聚集、适当发展,是可行的方式。这样城乡结合部的新农村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社区,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边缘界限中的聚落,自然景观仍得以保持。
(二)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产业发展。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与城市毗邻,要结合自己特色,寻找发展的机遇,在特色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中拓展空间。在社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不同产业类型,建设综合性的新农村社区。
(三)保留特色。城乡结合部的新农村社区大多各具特色,构成了城乡景观的重要部分。以往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不少的建设性破坏,有些农村聚落的空间组织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保护社区环境中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必须合理的保护具有明显空间结构肌理的农村聚落,创造有特色的新农村社区景观。
(四)规模合理。社区建设可以与村庄行政区域、基层社会组织紧密相连,为了保证社区建设与地域居住环境和基层社会组织相配合,社区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强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现在的农村社区正在不断的异质化,原有的共同心理文化特征还没有被彻底改变,一些新的变化也在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空间环境的规划应该注意按照社区规模确定地理范围界限。并运用多种手法,在不割裂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整合,这对于城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渐进发展。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存在各种问题,也有很多机遇。在当前条件下,宜采取的建设方式应该是小规模改造。一方面,城乡结合部的新农村社区量大面广,相关利益复杂,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采取变革性的彻底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关心各方利益,实行渐进式的小规模改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每个新农村社区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由点带面,滚动式发展。
(六)空间有序。参照国外城乡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规划必然是综合性的规划,而不是简单的环境规划。综合性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实体规划与社会结构发展相结合,建设有序的空间环境。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其社会意义,有序的空间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有利构建和谐社会。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需通过调查研究,对新农村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人们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进行探索,并落实到新农村空间实体环境的规划中去,形成有序发展的新农村社区环境。
(七)可持续利用。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国家允许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进行流转的政策,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建设科技,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新新农村社区的管理模式,针对城乡结合部新农村不断融合进城市社区的特点,达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具有许多特点,我们只有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搞好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新农村建设;社区规划
一、什么是城乡结合部
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市,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学者认为: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结合部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乡结合部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市民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乡结合部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当根据实际条件,满足各方面功能要求。利用创新模式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转变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的特点
城乡结合部的位置、建设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而且城市的快速扩张促使城乡结合部的村庄与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大量涌现,从而出现了城市环境包围乡村,乡村包围城市住区,城市与乡村杂存的多种复杂情况。这部分新农村社区具有很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开放性。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交通、信息因素的介入,城乡结合部传统农村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尽管农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仍然是农户,但是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日益社会化,由此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
(二)流动性。当地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而是大规模、高频率的外出务工经商。即使在本乡村务农的农民,也利用农闲时间在城市或周边的城镇外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三)异质性。传统农村社区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在于其同质性社会。即在同一社区居住的人群从事同样的职业,过着同样的生活。现在,由于村域内产业的兴起,外来人口的大量介入,农村社会正处于大分化之中,差异性愈来愈突出。产业分化造成不同产业人群、不同职业和身份群体共同居住在同一社区。
(四)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域范围也不断在变化。在这样环境中的新农村社区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有的仍是农村社区,有的虽然名义上是农村社区,实际在空间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三、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应重视的问题
(一)城乡统筹。在宏观层面需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乡规划统筹。在落实城乡规划中,需要重视将新农村规划统一进来。基于我国可利用土地较少的现状,采取有机聚集、适当发展,是可行的方式。这样城乡结合部的新农村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社区,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边缘界限中的聚落,自然景观仍得以保持。
(二)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产业发展。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与城市毗邻,要结合自己特色,寻找发展的机遇,在特色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中拓展空间。在社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不同产业类型,建设综合性的新农村社区。
(三)保留特色。城乡结合部的新农村社区大多各具特色,构成了城乡景观的重要部分。以往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不少的建设性破坏,有些农村聚落的空间组织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保护社区环境中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必须合理的保护具有明显空间结构肌理的农村聚落,创造有特色的新农村社区景观。
(四)规模合理。社区建设可以与村庄行政区域、基层社会组织紧密相连,为了保证社区建设与地域居住环境和基层社会组织相配合,社区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强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现在的农村社区正在不断的异质化,原有的共同心理文化特征还没有被彻底改变,一些新的变化也在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空间环境的规划应该注意按照社区规模确定地理范围界限。并运用多种手法,在不割裂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整合,这对于城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渐进发展。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存在各种问题,也有很多机遇。在当前条件下,宜采取的建设方式应该是小规模改造。一方面,城乡结合部的新农村社区量大面广,相关利益复杂,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采取变革性的彻底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关心各方利益,实行渐进式的小规模改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每个新农村社区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由点带面,滚动式发展。
(六)空间有序。参照国外城乡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规划必然是综合性的规划,而不是简单的环境规划。综合性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实体规划与社会结构发展相结合,建设有序的空间环境。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其社会意义,有序的空间环境会影响人的行为,有利构建和谐社会。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需通过调查研究,对新农村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人们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进行探索,并落实到新农村空间实体环境的规划中去,形成有序发展的新农村社区环境。
(七)可持续利用。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国家允许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进行流转的政策,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采用先进的规划方法与建设科技,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新新农村社区的管理模式,针对城乡结合部新农村不断融合进城市社区的特点,达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新形势下,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具有许多特点,我们只有对此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搞好城乡结合部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工作,为当地经济发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