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8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诊断。方法:选取80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患者中,恶性46例,良性34例;其中38例发生于胃部;26例发生于小肠;9例发生于结肠;7例发生于肠系膜。44例肿块位于腔外;28例肿块位于腔内,其中(恶性13例,良性16例);8例患者肿块同时向腔体内外生长,(恶性4例,良性4例)。34例良性肿瘤均为圆形,46例恶性中(25例圆形肿瘤,21例不规则形肿瘤)。40例患者肿块边缘显示模糊患者均为恶性肿瘤患者,40例患者肿块边缘显示清楚患者中,恶性6例,良性34例。22例患者病灶转移,(11例肝转移,5例肠系膜转移伴腹水,后腹膜转移2例,4例肠系膜转移,无淋巴结转移患者,CT检查发现转移患者18例,4例肠系膜转移未被发现。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接受螺旋CT检查后诊断较为准确,也存在一定的限制。
关键词:肠胃道螺旋CT诊断效果确诊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087【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59-01
胃肠道间质瘤自身就拥有较为独特的满意组织,同时其化学表现也异于普通肿瘤,和胃肌壁间质肿瘤之间有着根本上的差异,胃肠道间质瘤很难在早期得到准确的诊断,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对肿瘤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确诊,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3例,女患者年龄为28-78岁,平均年龄为(56.2±2.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80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呕血、腹痛、腹泻等症状,体征表现为腹部出现不规则包块,80例患者中7例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患者。
1.2方法。患者在接受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之前空腹6-8h,造影剂选择泛影葡胺碘,在患者检查前1h护理患者将2%的泛影葡胺碘800-1000ml分两次服用,患者取平臥位,CT增强检查选择GE双排螺旋CT扫描机,患者先接受CT平扫,然后选取患者直径较粗,路径较直地静脉将100ml碘海醇造影剂以3ml/s注入患者静脉,在注入后的30以及注入后的60s和70s再对患者进行扫描,得到重建的动脉期图像和门脉期图像,用于后续分析。
2结果
所选取的80例患者中,46例患者诊断结果显示为恶性,34患者诊断结果显示为良性;其中38例患者发生于胃部,其中恶性25例,良性13例;26例患者发生于小肠,其中恶性11例,良性15例;9例发生于结肠的患者,其中恶性6例,良性3例;其中7例患者发生于肠系膜,恶性4例,良性3例。44例肿块位于腔外的患者中,恶性29例,良性15例;28例患者肿块位于腔内,其中恶性13例,良性16例;8例患者肿块同时向腔体内外生长,其中恶性4例,良性4例。80例患者中肿瘤直径最大为15cm×19cm×13cm,最小直径为0.7cm,其中38例患者肿瘤直径肿块>5cm,其中恶性36例,良性2例,42例患者肿瘤直径<5cm,其中恶性10例,良性32例。34例良性肿瘤患者均为圆形肿瘤,46例恶性肿瘤患者中25例患者肿瘤呈圆形,21例患者为不规则形肿瘤。
经过CT增加扫描检查之后,40例患者肿块边缘显示模糊,同时与周围器官脂肪层交界也较为模糊,经确诊40例患者均为恶性肿瘤患者,其余40例患者肿块边缘显示清楚,与周围器官脂肪层交界也较为清楚,其中恶性6例,良性34例。
80例患者中22例患者出现病灶转移情况,其中18例患者病灶转移为CT检查发现,其中11例为肝转移患者,5例为肠系膜转移伴腹水患者,后腹膜转移患者2例,无1例淋巴结转移患者,80例患者中4例肠系膜转移患者通过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未被发现。
3讨论
上述研究显示出,本组80例患者中22例患者出现病灶出现转移,其中18例患者经过CT检查之后发现转移,占81.8%,病灶转移患者中肝转移患者最多。80例患者中无1例淋巴转移患者,相关学者指出,胃肠道间质瘤的转移主要以血行转移为主,淋巴结转移较为罕见,本研究与其理论完全相符。4例肠系膜转移患者通过螺旋CT增强扫描为被发现,漏诊的原因和患者病灶大小有很大关系。患者肿块边缘不清,并且与周围器官脂肪层交界也较为模糊的情况表示肿瘤正在损坏邻近器官,是肿瘤恶性变变的基本表现,本组40例肿块边缘不清的肿瘤均为恶性。其中40例肿块边缘较为清楚的患者中仍有6例恶性肿瘤患者,对患者肿瘤类型进行仔细分析后发现,6例肿块边缘较为清楚但属于恶性肿瘤的患者,均为粘膜下肿瘤,肿瘤中包含有胃肠道粘膜,并且肿瘤外也有胃肠道浆膜,这也是CT增强扫描漏诊的主要原因。
在实际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往往面对很多困难,特别是直径小于5cm,并且边缘显示较为清晰,密度也较为均匀的肿瘤也属于恶性肿瘤,又如一些良性间质瘤又表现为肿块不均匀等情况。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非上皮肿瘤在影像学上有时表现相似,缺乏特征性。但CT对GIST肿瘤的定位、大小、形态、边缘显示较好,能初步判断良恶性,能观察肿瘤周围脏器及有无转移,对术前方案的制定有较大的意义。参考文献
[1]潘鑫,毕纯龙,万霞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3):1610-1612,1614
[2]任勇军,翟昭华,杨林等.胃肠间质瘤的多层CT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3):221-225
[3]王静,刘文亚,刘延玲等.胃肠道淋巴瘤与间质瘤的CT诊断与误诊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9):1243-1246
[4]卢良声,段刚,余田等.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2):370-372
[5]黄旭东,周玉祥,赖海辉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1,20(1):30-33
关键词:肠胃道螺旋CT诊断效果确诊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087【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59-01
胃肠道间质瘤自身就拥有较为独特的满意组织,同时其化学表现也异于普通肿瘤,和胃肌壁间质肿瘤之间有着根本上的差异,胃肠道间质瘤很难在早期得到准确的诊断,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对肿瘤良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表现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确诊,其中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33例,女患者年龄为28-78岁,平均年龄为(56.2±2.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80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呕血、腹痛、腹泻等症状,体征表现为腹部出现不规则包块,80例患者中7例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患者。
1.2方法。患者在接受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之前空腹6-8h,造影剂选择泛影葡胺碘,在患者检查前1h护理患者将2%的泛影葡胺碘800-1000ml分两次服用,患者取平臥位,CT增强检查选择GE双排螺旋CT扫描机,患者先接受CT平扫,然后选取患者直径较粗,路径较直地静脉将100ml碘海醇造影剂以3ml/s注入患者静脉,在注入后的30以及注入后的60s和70s再对患者进行扫描,得到重建的动脉期图像和门脉期图像,用于后续分析。
2结果
所选取的80例患者中,46例患者诊断结果显示为恶性,34患者诊断结果显示为良性;其中38例患者发生于胃部,其中恶性25例,良性13例;26例患者发生于小肠,其中恶性11例,良性15例;9例发生于结肠的患者,其中恶性6例,良性3例;其中7例患者发生于肠系膜,恶性4例,良性3例。44例肿块位于腔外的患者中,恶性29例,良性15例;28例患者肿块位于腔内,其中恶性13例,良性16例;8例患者肿块同时向腔体内外生长,其中恶性4例,良性4例。80例患者中肿瘤直径最大为15cm×19cm×13cm,最小直径为0.7cm,其中38例患者肿瘤直径肿块>5cm,其中恶性36例,良性2例,42例患者肿瘤直径<5cm,其中恶性10例,良性32例。34例良性肿瘤患者均为圆形肿瘤,46例恶性肿瘤患者中25例患者肿瘤呈圆形,21例患者为不规则形肿瘤。
经过CT增加扫描检查之后,40例患者肿块边缘显示模糊,同时与周围器官脂肪层交界也较为模糊,经确诊40例患者均为恶性肿瘤患者,其余40例患者肿块边缘显示清楚,与周围器官脂肪层交界也较为清楚,其中恶性6例,良性34例。
80例患者中22例患者出现病灶转移情况,其中18例患者病灶转移为CT检查发现,其中11例为肝转移患者,5例为肠系膜转移伴腹水患者,后腹膜转移患者2例,无1例淋巴结转移患者,80例患者中4例肠系膜转移患者通过螺旋CT增强扫描检查未被发现。
3讨论
上述研究显示出,本组80例患者中22例患者出现病灶出现转移,其中18例患者经过CT检查之后发现转移,占81.8%,病灶转移患者中肝转移患者最多。80例患者中无1例淋巴转移患者,相关学者指出,胃肠道间质瘤的转移主要以血行转移为主,淋巴结转移较为罕见,本研究与其理论完全相符。4例肠系膜转移患者通过螺旋CT增强扫描为被发现,漏诊的原因和患者病灶大小有很大关系。患者肿块边缘不清,并且与周围器官脂肪层交界也较为模糊的情况表示肿瘤正在损坏邻近器官,是肿瘤恶性变变的基本表现,本组40例肿块边缘不清的肿瘤均为恶性。其中40例肿块边缘较为清楚的患者中仍有6例恶性肿瘤患者,对患者肿瘤类型进行仔细分析后发现,6例肿块边缘较为清楚但属于恶性肿瘤的患者,均为粘膜下肿瘤,肿瘤中包含有胃肠道粘膜,并且肿瘤外也有胃肠道浆膜,这也是CT增强扫描漏诊的主要原因。
在实际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往往面对很多困难,特别是直径小于5cm,并且边缘显示较为清晰,密度也较为均匀的肿瘤也属于恶性肿瘤,又如一些良性间质瘤又表现为肿块不均匀等情况。胃肠道间质瘤与其他消化道非上皮肿瘤在影像学上有时表现相似,缺乏特征性。但CT对GIST肿瘤的定位、大小、形态、边缘显示较好,能初步判断良恶性,能观察肿瘤周围脏器及有无转移,对术前方案的制定有较大的意义。参考文献
[1]潘鑫,毕纯龙,万霞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J].重庆医学,2009,38(13):1610-1612,1614
[2]任勇军,翟昭华,杨林等.胃肠间质瘤的多层CT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3):221-225
[3]王静,刘文亚,刘延玲等.胃肠道淋巴瘤与间质瘤的CT诊断与误诊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9):1243-1246
[4]卢良声,段刚,余田等.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2):370-372
[5]黄旭东,周玉祥,赖海辉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1,20(1):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