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南国那片海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4081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角七号》以爱情为线,以人物角色设置为亮点,谱写了一曲颇具新意的关于爱的序曲。本文试从电影的叙事文本出发,解析蕴含于其中的不一样的爱情与情感。
  
  关键词:《海角七号》;爱情;小人物
  
  《海角七号》(2008)讲述的是一个台湾小镇恒春为了迎接日本歌手召开海滩演唱会,需要立刻组织一个当地乐团作为暖场嘉宾的故事。在组团过程中不乏搞笑与失落,最后通过大家的努力和坚持,暖场演出获得了成功。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因为导演独具匠心地加入了一段60年前的中日跨洋爱情,通过七封迟到的情书加以表现,使得整部影片豁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一般青春片的厚重与隽永。影片中蓝的天、蓝的海、白的云、长的堤、绿的草,让我们看到台湾还有着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恒春——很诗意的名字,影片没有刻意地构图取景,但是每一张胶片的定格都清澈而明亮。影片细节入微,情感丰富,让人看过之后念念不忘,非常感动。
  爱情、音乐、大海、彩虹,还有直率、勤劳的台南人民,整部影片仿佛是夏夜里的凉风,又似春日里的暖阳,让人感觉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希望在哪里?希望就在我们平淡的生活里。每一天清晨起来都应该充满期待,因为生活在这大千世界里谁都说不上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做好准备,振奋精神,等待着你的终将会是胜利的欢呼和雨过天晴后的彩虹。
  时间和空间阻隔不了思念和爱情,电影其实讲述了两个故事,过往世界和现实世界交织进行。那个盒子,那一张照片,那七封情书,还有那份让人流泪的思念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始末。主角对音乐的追求、年轻人的奋斗、老年人的不服输、台湾本土人的恋乡情结,当然还有男女主角的爱情,前后连成一体。
  那个盒子,那一张照片,那七封情书……是一个日本男人对一个中国女人的思念……不,应该说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思念和爱情。因为他们代表的不是自己的国家,他们只是代表彼此在相爱着。最后,老人打开那个盒子,思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升华。隔了60年,隔了一片海洋,那份思念终于传到了,似乎老人就是为了这一刻活着的。
  很优美的旋律、很优美的风景、很优美的守候,但是这个爱情故事穿越了60年,其中的坎坷艰辛谁能参透?导演并不想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水蛙错了吗?阿嘉错了吗?日本老人错了吗?不,这就是生活,每个人都有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苦楚,那道蓝天之中、大海之上的彩虹正像一个巨大的怀抱,无论是历史的还是逝去的,一一包容。
  影片没有给老年的友子一个正面的镜头,只给了背影和侧影,看了让人心碎。笔者认为,影片之所以没有给老年的友子一个快乐状态的正面而给出的是让人感觉凄凉的孤独背影,也正是想说明,其实日籍教师的狠心离开,并没有让友子得到他自以为是的那种幸福,她是孤独的。
  此外,电影里面也描述了马拉桑、水蛙等一群人的爱情。而笔者认为这部电影最美的地方,不仅仅是主角的爱情,更是在暗示着我们所有人,爱情这东西随时随地都在悄然地萌发着,告诉我们其实爱就在身边。最后年迈的友子伸出苍老的手慢慢抖开信件时,心情又如何呢,是欢喜,是感动,还是恨过之后的苏醒?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确确实实他们曾经萌发过爱情。
  所以,影片到最后借阿嘉之口进一步升华了主题。阿嘉和友子都看过那些信件,当友子说要回日本时,他很清楚,深爱一个人的感觉未必会因为距离的拉开而消逝。勇敢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爱情,所以阿嘉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和日籍教师的离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深爱着的两个人,自以为是的离开未必就是让对方得到了你认为的那种爱情和幸福,如果真的相爱,应该勇敢地选择在一起。
  而在另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李米的猜想》(2008)里,信件却有了不同的命运。一开始,就是信件,女主角的心心念念都在信上,信件在这部电影里成了绝对的主角。可是,电影并没有一开始就讲信的内容,与《海角七号》开篇就用画外音来读信不同,《李米的猜想》中,信件似乎一直以数字的方式存在,而不是以情感的方式存在。甚至在女主角偶尔的表述中,信里也没有那么优美的相思,只是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已。可是,当女主角在失踪多年的男朋友后面,哭着背他曾经写给自己的信、曾经说过的话的时候,男人却是一张冷酷的脸。可是我们都相信,石头都会被这些普通却直接的话语击倒,何况是曾说过这话的人呢?何况自己深爱的人居然将自己的话倒背如流?再者,《海角七号》中,读信的画外音贯穿着整部电影,从头到尾,而《李米的猜想》中,信的内容就只暴露了这么一小会儿,可是,这些信却更勇猛、更有效、更迅速地攻占了观众的内心。同样是分离,一个可以幻想的“我想回来”比注定的不再重逢,会给人带来更加无望的悲伤。
  电影对台南小镇市井民情的细致入微的写照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另一大原因。日语、台语、闽南话夹杂反映出鲜活的小镇文化,演员的表演也全部以写实为主,所以大部分观众都是被这种真实所打动的。
  看《非诚勿扰》(2008)想去日本北海道,看《甜蜜再恋》想去美国关岛,看韩剧想去济州岛、巴厘岛,看《海角七号》想去台湾岛恒春郡海角七号,风景如画,美得让人心醉。导演兼编剧擅长于拍摄海天、小桥、野花、田里青青的庄稼,落日的余晖洒向海面,洒在骑摩托车送信的阿嘉身上,阿嘉和友子在余晖下的剪影,只要想想就觉得浪漫。每个小细节里都展现出导演对电影的狂热、挑剔和独具匠心。比如影片开头有一个阿嘉离开台北的镜头,101大厦消失在摩托车的反光镜里。
  影片中各位演员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整部片子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而里面又穿插了很多生活化的情节,让人感觉积极却又贴近生活。影片没有面面俱到地解释清楚每个人物的背景资料,但是却很好地安排人物的角色发展,既让观众不会觉得有负担,又能时不时地带给观众惊喜和戏剧化的感觉。
  范逸臣饰演的影片主角阿嘉,是一个因为在都市中怀才不遇冲撞得头破血流,而不得不回到家乡小镇的年轻人,这是现代都市造就的典型叛逆男孩,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现代都市年轻人的普遍心态。
  女主角友子的扮演者田中千绘比范逸臣要抢眼,她将友子作为日本人孤身在台湾的不适感,以及角色本身所要求的小小倔强与坚持表现得非常出色,当然更因为自身的些许性感特质,赋予这个角色很多源自于日本女性的魅力。
  但事实上,笔者觉得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这些配角的表现甚至比主角更加出彩,一个个都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最出彩的配角是大大和茂伯一老一少两个,老的暴躁爱表演,小的淘气又鬼马。特别是大大在教堂里,弹钢琴弹到“阿……门”时,故意将“阿”的节拍拉得好长,憋得唱赞美诗的教友们喘不过气;在电梯里带着耳机哼唱,那种成熟的神态趣味盎然不可思议;劳马醉酒后来到海边,发现了一起看海的大大和男孩,他拿着离去妻子的照片给大大看,大大竟然吻了劳马的额头,劳马瞬间崩溃在大大膝上哭泣,母性、女性光辉在大大这么小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让人觉得陌生而新奇。
  这些平常的角色带给了大家真实的感动,生活没有太多天生的伟大,而是在平凡中创造出天才出现和表现的机会,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生活这个大舞台的主角,每个人都可以为生活这出戏唱得精彩而出一份力,作一份贡献;不管身份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不管年龄大小,也不管男女老少。做生活的主人,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不管现在的你身在何方,身处何境,总有一天你能找到生活中的精彩和你钟爱的事业还有爱情。
  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也许就是因为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影子: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饰演)也是处于社会底层,而且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的心结的年轻人;火暴交警劳马代表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面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罢,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而每个做过业务的销售员一定对马拉桑非常认同,那种敬业与热情是从事销售工作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片中茂伯近乎可爱的执拗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老人们的魅力;这些都很容易引起普通观影人群的共鸣。而且,导演功力更深的是对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只是点到为止,绝不啰嗦,这样每个人物都有留白,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就更大。导演用心刻画了很多细节,在点点滴滴间将小人物们对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态度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电影的结束虽然让人有种还想知道后续故事的感觉,却不失为成功的表征,如果不吸引人,观众就不会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留白的部分,就是给观众最好的回馈,每个人都可以在脑海中编织一段属于自己的结局。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其他文献
张中信是与我神交已久的青年诗人。后来读到了他寄来的散文诗集《失语的村庄》(第Ⅰ卷),便被他所精心营造的文学乡村世界吸引住了。中信的文本叙述朴实、粗粝,却可直抵生活的本相与事物的本质内在,颇具心魂的震撼之内力。故在我主持的《大众阅读报》文艺版上接连编发了他的两个专版,并配发了简介和评论,在散文诗坛引起了反响。  日前,中信来电话,他要出版《失语的村庄》(第Ⅱ卷),并说海梦老兄答应作序。他想要我再给他
期刊
走进野茶灞    1  露珠的晶莹,晾晒着老村的屋脊。  雾岚的翅膀把山峦浪漫成一幅早晨的剪影。  牛娃子家那个被花轿和唢呐吹吹打打娶进门的新娘,不到半年时间,便以一对双生子的啼哭声,惊破了小村人疑惑不安的眼睛。  当双生子开始满村乱跑时,那张贴在牛娃子家门楣上的大红“喜”字,还挂着若隐若现的苦笑。  2  夜猫一声长一声短地嚎哭,悲怆而凄凉的声音刺破夜的眼。  一个头顶长布衣衫,光着双脚的中年妇
期刊
摘要:不管有意无意,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国历史发展的简略图,也是一部“美国人”的形成史。小说向读者展示了美国作者笔下“美国人”的根本特点:开拓性与包容性。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开拓性;包容性    提到美国人,我们脑中很快出现的形象有富兰克林·罗斯福、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马丁·路德·金等,他们都是美国人的杰出代表。他们有着不同的肤色、属于
期刊
摘要:《贝奥武甫》作为欧洲最早的史诗之一,记录了欧洲先祖最初“结构”世界、解释世界的企图。《贝奥武甫》是对固有人物角色模式的一种重构,是结构主义解析的一个范例文本。    关键词:史诗;结构主义;人物角色模式;重构    一、史诗:“结构”世界的永恒追求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认识世界的脚步。人类祖先极其敏锐地对周围的世界作出反应,同时将这些反应以各种形式保存下来,流传至今。  史诗是人类
期刊
摘要:花木兰的故事家喻户晓,并多次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歌剧、舞剧等。迪斯尼于1998年推出了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国拍摄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也于2009年年底上映。通过对照这两个电影文本,详细解读其各自不同的电影语言,可以发掘潜藏在银幕背后的不同文化特征。    关键词:《花木兰》;迪斯尼;角色设置;文化观念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宋郭茂倩收编
期刊
摘要:台湾诗人洛夫的《与李贺共饮》起笔突兀,却挥洒得自然流畅。纵横古今,想象奇特,意气昂扬,思想深致,诡异奇绝,充分体现了洛夫的诗魔风格。    关键词:洛夫;诗魔;《与李贺共饮》    李贺,一个中唐郁郁不得志的诗人,一个被古人誉为“诗鬼”的人。  洛夫,一个台湾新诗运动的旗手,一个被今人誉为“诗魔”的人。  诗鬼也罢,诗魔也罢,他们都是诗坛的幽魂,在洛夫不经意吟成的《与李贺共饮》这首诗中,他们
期刊
摘要:作为一部优秀的政治题材电影,《窃听风暴》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并将这种意识形态升华到了人性的高度,增加了影片的深度与广度。影片将叙事纳入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虚构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并通过对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刻画,引起了观众情感的真实共鸣。    关键词:意识形态;体制与艺术;人物性格    《窃听风暴》主要讲述了前东德斯塔西情报工作人员维恩勒对著名右派剧作家德雷曼以及其夫人克丽丝玛利亚的
期刊
那一个夜晚,当我穿着白色棉布裙子,走进蝴蝶巷深处的那间小屋时,我的青春就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他轻轻叫喊着我的名字,朝我伸开了双手,就这样,一个潮湿氤氲的故事在这个四处弥漫着暖香的小城里开始……      罗宾斯叔叔的小屋  八月的康城,弥漫在一股浓重的桂花香之中。我背着一只红色书包,穿着白色袜子,黑色带扣的小皮鞋,绕过回家的那条小路,穿过一条叫做蝴蝶路的长长小巷,来到了罗宾斯叔叔的门前。  这是
期刊
摘要:在2009—2010年的贺岁档上映的由马楚成执导的影片《花木兰》,较传统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叙事视角、表现主人公爱情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但也存在着一些忽视情节和历史常识的弊病。总体说来,《花木兰》还算是贺岁档中一部比较成功的影片。    关键词:叙事视角;符号;爱情;弊病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主要是由于《木兰辞》(又可以称为《木兰诗》)脍炙人口。这是流
期刊
摘要:电影通过充满魔幻色彩的叙事语言描述了一段悲剧性的爱情及命运,并将主人公平凡的爱情注入影片角色的命运转变的过程中。在命运和爱情同时进行时,电影上演了一出非严肃性的“闹剧”。而“闹剧”所呈现出的却是深邃的生命虚无,并将生命的附属品爱情也归入了虚无。    关键词:魔幻主义;闹剧;镜头语言    一、不思考严肃的生命    当本杰明·巴顿一生安然停止、一个刚出生的婴孩闭上璀璨湛蓝的眼睛时,观众都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