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角七号》以爱情为线,以人物角色设置为亮点,谱写了一曲颇具新意的关于爱的序曲。本文试从电影的叙事文本出发,解析蕴含于其中的不一样的爱情与情感。
关键词:《海角七号》;爱情;小人物
《海角七号》(2008)讲述的是一个台湾小镇恒春为了迎接日本歌手召开海滩演唱会,需要立刻组织一个当地乐团作为暖场嘉宾的故事。在组团过程中不乏搞笑与失落,最后通过大家的努力和坚持,暖场演出获得了成功。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因为导演独具匠心地加入了一段60年前的中日跨洋爱情,通过七封迟到的情书加以表现,使得整部影片豁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一般青春片的厚重与隽永。影片中蓝的天、蓝的海、白的云、长的堤、绿的草,让我们看到台湾还有着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恒春——很诗意的名字,影片没有刻意地构图取景,但是每一张胶片的定格都清澈而明亮。影片细节入微,情感丰富,让人看过之后念念不忘,非常感动。
爱情、音乐、大海、彩虹,还有直率、勤劳的台南人民,整部影片仿佛是夏夜里的凉风,又似春日里的暖阳,让人感觉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希望在哪里?希望就在我们平淡的生活里。每一天清晨起来都应该充满期待,因为生活在这大千世界里谁都说不上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做好准备,振奋精神,等待着你的终将会是胜利的欢呼和雨过天晴后的彩虹。
时间和空间阻隔不了思念和爱情,电影其实讲述了两个故事,过往世界和现实世界交织进行。那个盒子,那一张照片,那七封情书,还有那份让人流泪的思念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始末。主角对音乐的追求、年轻人的奋斗、老年人的不服输、台湾本土人的恋乡情结,当然还有男女主角的爱情,前后连成一体。
那个盒子,那一张照片,那七封情书……是一个日本男人对一个中国女人的思念……不,应该说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思念和爱情。因为他们代表的不是自己的国家,他们只是代表彼此在相爱着。最后,老人打开那个盒子,思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升华。隔了60年,隔了一片海洋,那份思念终于传到了,似乎老人就是为了这一刻活着的。
很优美的旋律、很优美的风景、很优美的守候,但是这个爱情故事穿越了60年,其中的坎坷艰辛谁能参透?导演并不想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水蛙错了吗?阿嘉错了吗?日本老人错了吗?不,这就是生活,每个人都有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苦楚,那道蓝天之中、大海之上的彩虹正像一个巨大的怀抱,无论是历史的还是逝去的,一一包容。
影片没有给老年的友子一个正面的镜头,只给了背影和侧影,看了让人心碎。笔者认为,影片之所以没有给老年的友子一个快乐状态的正面而给出的是让人感觉凄凉的孤独背影,也正是想说明,其实日籍教师的狠心离开,并没有让友子得到他自以为是的那种幸福,她是孤独的。
此外,电影里面也描述了马拉桑、水蛙等一群人的爱情。而笔者认为这部电影最美的地方,不仅仅是主角的爱情,更是在暗示着我们所有人,爱情这东西随时随地都在悄然地萌发着,告诉我们其实爱就在身边。最后年迈的友子伸出苍老的手慢慢抖开信件时,心情又如何呢,是欢喜,是感动,还是恨过之后的苏醒?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确确实实他们曾经萌发过爱情。
所以,影片到最后借阿嘉之口进一步升华了主题。阿嘉和友子都看过那些信件,当友子说要回日本时,他很清楚,深爱一个人的感觉未必会因为距离的拉开而消逝。勇敢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爱情,所以阿嘉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和日籍教师的离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深爱着的两个人,自以为是的离开未必就是让对方得到了你认为的那种爱情和幸福,如果真的相爱,应该勇敢地选择在一起。
而在另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李米的猜想》(2008)里,信件却有了不同的命运。一开始,就是信件,女主角的心心念念都在信上,信件在这部电影里成了绝对的主角。可是,电影并没有一开始就讲信的内容,与《海角七号》开篇就用画外音来读信不同,《李米的猜想》中,信件似乎一直以数字的方式存在,而不是以情感的方式存在。甚至在女主角偶尔的表述中,信里也没有那么优美的相思,只是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已。可是,当女主角在失踪多年的男朋友后面,哭着背他曾经写给自己的信、曾经说过的话的时候,男人却是一张冷酷的脸。可是我们都相信,石头都会被这些普通却直接的话语击倒,何况是曾说过这话的人呢?何况自己深爱的人居然将自己的话倒背如流?再者,《海角七号》中,读信的画外音贯穿着整部电影,从头到尾,而《李米的猜想》中,信的内容就只暴露了这么一小会儿,可是,这些信却更勇猛、更有效、更迅速地攻占了观众的内心。同样是分离,一个可以幻想的“我想回来”比注定的不再重逢,会给人带来更加无望的悲伤。
电影对台南小镇市井民情的细致入微的写照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另一大原因。日语、台语、闽南话夹杂反映出鲜活的小镇文化,演员的表演也全部以写实为主,所以大部分观众都是被这种真实所打动的。
看《非诚勿扰》(2008)想去日本北海道,看《甜蜜再恋》想去美国关岛,看韩剧想去济州岛、巴厘岛,看《海角七号》想去台湾岛恒春郡海角七号,风景如画,美得让人心醉。导演兼编剧擅长于拍摄海天、小桥、野花、田里青青的庄稼,落日的余晖洒向海面,洒在骑摩托车送信的阿嘉身上,阿嘉和友子在余晖下的剪影,只要想想就觉得浪漫。每个小细节里都展现出导演对电影的狂热、挑剔和独具匠心。比如影片开头有一个阿嘉离开台北的镜头,101大厦消失在摩托车的反光镜里。
影片中各位演员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整部片子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而里面又穿插了很多生活化的情节,让人感觉积极却又贴近生活。影片没有面面俱到地解释清楚每个人物的背景资料,但是却很好地安排人物的角色发展,既让观众不会觉得有负担,又能时不时地带给观众惊喜和戏剧化的感觉。
范逸臣饰演的影片主角阿嘉,是一个因为在都市中怀才不遇冲撞得头破血流,而不得不回到家乡小镇的年轻人,这是现代都市造就的典型叛逆男孩,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现代都市年轻人的普遍心态。
女主角友子的扮演者田中千绘比范逸臣要抢眼,她将友子作为日本人孤身在台湾的不适感,以及角色本身所要求的小小倔强与坚持表现得非常出色,当然更因为自身的些许性感特质,赋予这个角色很多源自于日本女性的魅力。
但事实上,笔者觉得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这些配角的表现甚至比主角更加出彩,一个个都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最出彩的配角是大大和茂伯一老一少两个,老的暴躁爱表演,小的淘气又鬼马。特别是大大在教堂里,弹钢琴弹到“阿……门”时,故意将“阿”的节拍拉得好长,憋得唱赞美诗的教友们喘不过气;在电梯里带着耳机哼唱,那种成熟的神态趣味盎然不可思议;劳马醉酒后来到海边,发现了一起看海的大大和男孩,他拿着离去妻子的照片给大大看,大大竟然吻了劳马的额头,劳马瞬间崩溃在大大膝上哭泣,母性、女性光辉在大大这么小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让人觉得陌生而新奇。
这些平常的角色带给了大家真实的感动,生活没有太多天生的伟大,而是在平凡中创造出天才出现和表现的机会,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生活这个大舞台的主角,每个人都可以为生活这出戏唱得精彩而出一份力,作一份贡献;不管身份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不管年龄大小,也不管男女老少。做生活的主人,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不管现在的你身在何方,身处何境,总有一天你能找到生活中的精彩和你钟爱的事业还有爱情。
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也许就是因为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影子: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饰演)也是处于社会底层,而且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的心结的年轻人;火暴交警劳马代表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面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罢,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而每个做过业务的销售员一定对马拉桑非常认同,那种敬业与热情是从事销售工作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片中茂伯近乎可爱的执拗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老人们的魅力;这些都很容易引起普通观影人群的共鸣。而且,导演功力更深的是对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只是点到为止,绝不啰嗦,这样每个人物都有留白,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就更大。导演用心刻画了很多细节,在点点滴滴间将小人物们对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态度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电影的结束虽然让人有种还想知道后续故事的感觉,却不失为成功的表征,如果不吸引人,观众就不会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留白的部分,就是给观众最好的回馈,每个人都可以在脑海中编织一段属于自己的结局。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关键词:《海角七号》;爱情;小人物
《海角七号》(2008)讲述的是一个台湾小镇恒春为了迎接日本歌手召开海滩演唱会,需要立刻组织一个当地乐团作为暖场嘉宾的故事。在组团过程中不乏搞笑与失落,最后通过大家的努力和坚持,暖场演出获得了成功。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因为导演独具匠心地加入了一段60年前的中日跨洋爱情,通过七封迟到的情书加以表现,使得整部影片豁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一般青春片的厚重与隽永。影片中蓝的天、蓝的海、白的云、长的堤、绿的草,让我们看到台湾还有着这样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恒春——很诗意的名字,影片没有刻意地构图取景,但是每一张胶片的定格都清澈而明亮。影片细节入微,情感丰富,让人看过之后念念不忘,非常感动。
爱情、音乐、大海、彩虹,还有直率、勤劳的台南人民,整部影片仿佛是夏夜里的凉风,又似春日里的暖阳,让人感觉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希望在哪里?希望就在我们平淡的生活里。每一天清晨起来都应该充满期待,因为生活在这大千世界里谁都说不上下一秒将要发生什么,做好准备,振奋精神,等待着你的终将会是胜利的欢呼和雨过天晴后的彩虹。
时间和空间阻隔不了思念和爱情,电影其实讲述了两个故事,过往世界和现实世界交织进行。那个盒子,那一张照片,那七封情书,还有那份让人流泪的思念贯穿了整部影片的始末。主角对音乐的追求、年轻人的奋斗、老年人的不服输、台湾本土人的恋乡情结,当然还有男女主角的爱情,前后连成一体。
那个盒子,那一张照片,那七封情书……是一个日本男人对一个中国女人的思念……不,应该说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思念和爱情。因为他们代表的不是自己的国家,他们只是代表彼此在相爱着。最后,老人打开那个盒子,思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升华。隔了60年,隔了一片海洋,那份思念终于传到了,似乎老人就是为了这一刻活着的。
很优美的旋律、很优美的风景、很优美的守候,但是这个爱情故事穿越了60年,其中的坎坷艰辛谁能参透?导演并不想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水蛙错了吗?阿嘉错了吗?日本老人错了吗?不,这就是生活,每个人都有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苦楚,那道蓝天之中、大海之上的彩虹正像一个巨大的怀抱,无论是历史的还是逝去的,一一包容。
影片没有给老年的友子一个正面的镜头,只给了背影和侧影,看了让人心碎。笔者认为,影片之所以没有给老年的友子一个快乐状态的正面而给出的是让人感觉凄凉的孤独背影,也正是想说明,其实日籍教师的狠心离开,并没有让友子得到他自以为是的那种幸福,她是孤独的。
此外,电影里面也描述了马拉桑、水蛙等一群人的爱情。而笔者认为这部电影最美的地方,不仅仅是主角的爱情,更是在暗示着我们所有人,爱情这东西随时随地都在悄然地萌发着,告诉我们其实爱就在身边。最后年迈的友子伸出苍老的手慢慢抖开信件时,心情又如何呢,是欢喜,是感动,还是恨过之后的苏醒?我们不得而知。只知道确确实实他们曾经萌发过爱情。
所以,影片到最后借阿嘉之口进一步升华了主题。阿嘉和友子都看过那些信件,当友子说要回日本时,他很清楚,深爱一个人的感觉未必会因为距离的拉开而消逝。勇敢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爱情,所以阿嘉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和日籍教师的离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或许就是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深爱着的两个人,自以为是的离开未必就是让对方得到了你认为的那种爱情和幸福,如果真的相爱,应该勇敢地选择在一起。
而在另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李米的猜想》(2008)里,信件却有了不同的命运。一开始,就是信件,女主角的心心念念都在信上,信件在这部电影里成了绝对的主角。可是,电影并没有一开始就讲信的内容,与《海角七号》开篇就用画外音来读信不同,《李米的猜想》中,信件似乎一直以数字的方式存在,而不是以情感的方式存在。甚至在女主角偶尔的表述中,信里也没有那么优美的相思,只是生活中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而已。可是,当女主角在失踪多年的男朋友后面,哭着背他曾经写给自己的信、曾经说过的话的时候,男人却是一张冷酷的脸。可是我们都相信,石头都会被这些普通却直接的话语击倒,何况是曾说过这话的人呢?何况自己深爱的人居然将自己的话倒背如流?再者,《海角七号》中,读信的画外音贯穿着整部电影,从头到尾,而《李米的猜想》中,信的内容就只暴露了这么一小会儿,可是,这些信却更勇猛、更有效、更迅速地攻占了观众的内心。同样是分离,一个可以幻想的“我想回来”比注定的不再重逢,会给人带来更加无望的悲伤。
电影对台南小镇市井民情的细致入微的写照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另一大原因。日语、台语、闽南话夹杂反映出鲜活的小镇文化,演员的表演也全部以写实为主,所以大部分观众都是被这种真实所打动的。
看《非诚勿扰》(2008)想去日本北海道,看《甜蜜再恋》想去美国关岛,看韩剧想去济州岛、巴厘岛,看《海角七号》想去台湾岛恒春郡海角七号,风景如画,美得让人心醉。导演兼编剧擅长于拍摄海天、小桥、野花、田里青青的庄稼,落日的余晖洒向海面,洒在骑摩托车送信的阿嘉身上,阿嘉和友子在余晖下的剪影,只要想想就觉得浪漫。每个小细节里都展现出导演对电影的狂热、挑剔和独具匠心。比如影片开头有一个阿嘉离开台北的镜头,101大厦消失在摩托车的反光镜里。
影片中各位演员的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整部片子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而里面又穿插了很多生活化的情节,让人感觉积极却又贴近生活。影片没有面面俱到地解释清楚每个人物的背景资料,但是却很好地安排人物的角色发展,既让观众不会觉得有负担,又能时不时地带给观众惊喜和戏剧化的感觉。
范逸臣饰演的影片主角阿嘉,是一个因为在都市中怀才不遇冲撞得头破血流,而不得不回到家乡小镇的年轻人,这是现代都市造就的典型叛逆男孩,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现代都市年轻人的普遍心态。
女主角友子的扮演者田中千绘比范逸臣要抢眼,她将友子作为日本人孤身在台湾的不适感,以及角色本身所要求的小小倔强与坚持表现得非常出色,当然更因为自身的些许性感特质,赋予这个角色很多源自于日本女性的魅力。
但事实上,笔者觉得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这些配角的表现甚至比主角更加出彩,一个个都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最出彩的配角是大大和茂伯一老一少两个,老的暴躁爱表演,小的淘气又鬼马。特别是大大在教堂里,弹钢琴弹到“阿……门”时,故意将“阿”的节拍拉得好长,憋得唱赞美诗的教友们喘不过气;在电梯里带着耳机哼唱,那种成熟的神态趣味盎然不可思议;劳马醉酒后来到海边,发现了一起看海的大大和男孩,他拿着离去妻子的照片给大大看,大大竟然吻了劳马的额头,劳马瞬间崩溃在大大膝上哭泣,母性、女性光辉在大大这么小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让人觉得陌生而新奇。
这些平常的角色带给了大家真实的感动,生活没有太多天生的伟大,而是在平凡中创造出天才出现和表现的机会,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生活这个大舞台的主角,每个人都可以为生活这出戏唱得精彩而出一份力,作一份贡献;不管身份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不管年龄大小,也不管男女老少。做生活的主人,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不管现在的你身在何方,身处何境,总有一天你能找到生活中的精彩和你钟爱的事业还有爱情。
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也许就是因为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影子: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饰演)也是处于社会底层,而且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的心结的年轻人;火暴交警劳马代表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面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罢,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而每个做过业务的销售员一定对马拉桑非常认同,那种敬业与热情是从事销售工作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片中茂伯近乎可爱的执拗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老人们的魅力;这些都很容易引起普通观影人群的共鸣。而且,导演功力更深的是对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只是点到为止,绝不啰嗦,这样每个人物都有留白,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就更大。导演用心刻画了很多细节,在点点滴滴间将小人物们对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的态度完整地表达了出来。
电影的结束虽然让人有种还想知道后续故事的感觉,却不失为成功的表征,如果不吸引人,观众就不会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留白的部分,就是给观众最好的回馈,每个人都可以在脑海中编织一段属于自己的结局。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