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科技类说明文阅读在各地中考试卷中长盛不衰,究其原因,此类试题既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检阅语文素养,叉能适时地给学生添加现代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谓一举两得。
关键词:科技类说明文;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050-001
科技类说明文科技术语较多,所举事例都比较生疏,所传达的科技信息往往又比较深奥,常常使得考生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笔者根据五年毕业班任教经验和中考阅卷感触,觉得解答此类题目时,如按照如下步骤进行,便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熟读文章。切勿匆匆看题
在考试中,有些考生往往急于求成,只看一遍文章就匆匆看题答题,这无疑是盲人摸象,只形成支离破碎的印象,不能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准确率肯定不高。还有些教师考前指导学生要先看题目后看文章,带着问题看文章。是的,从方法论角度讲,这种指导没有错,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可行,至少会出现这样一些弊端:第一,由于学生看文章就是为了找答案,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从部分到整体地把握文章,遇到貌似答案的语句就盲目抄写,不作分析也无法分析归纳,其结果要么是答案一大片,让人莫衷一是,要么答案不完整,无法得满分。第二,一般的阅读理解题都会有4~5个题且6—7个问题,由于学生是先看题目后看文章,在看文章时,就会有六七个问题同时困扰着学生的头脑,其结果要么是举笔难下,要么是答案混乱,没有层次感和条理性。因此,处理这类试题时,切勿急于求成,而应以熟读并理解文章为宗旨,文章理解透彻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文章读2-3遍为宜。读文章时,不必过多考虑科技术语的意思,不必探求事例的来龙去脉,也不必考虑科技信息的真实性,而只需搞清段意,理清结构,概括出中心意思即可。
二、把握文意,切勿匆匆答题
在熟读文章之后,学生应该以文字的形式归纳出中心意思。这时还不可看题答题,因为这个时候,你只是对整个文意有所把握,而对文章的内部结构和层次关系还不甚了解,而这些对准确答题非常重要。因为在科技类说明文中,对一种自然现象或科技成果的说明,往往是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的,而每个层次每个角度又会有2-3个自然段,因此,你只有认真进行段意归纳和层次分析,才能对文章有高屋建瓴的把握而不至于受到无效信息的干扰。200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试题第17题“综观全文,简要概括病毒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独特价值。(6’)答:(1)___(2)_____(3)_________”这一题就是考查学生对③④⑤节段意的归纳和把握,可有不少考生只将第③节的段意肢解成三块来回答,这分明是答题前没有仔细分析层次归纳段意,那就要承担失去三分之二分数的后果了。有不少学生觉得这样做比较烦琐、浪费时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其实,那样做是“磨刀”之功而不误“砍柴”之事,所以应当理性为之。
三、开始答题,不忘前顾后盼
在对文章的整体(中心意思)和部分(段意)有了一个全面的把握之后,就可以看题答题了。“答案在语段中”,这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原则。细读题干,揣摩题意,搞清题干要求和答题方向,此时,就应回归语段,搜寻答案了。一般情况是截词截句,连词成句,形成答案。“不经过归纳概括的答案不是好答案。”最重要的是在下笔之前,要前顾后盼,多分析分析题干和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顺理成章才成,否则还需再归纳整理一番。
四、开放性试题,不可信马由缰
一般情况下,科技类阅读题最后一小题都是开放性试题,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或提出某种自己的设想和看法。是的,这类试题比较于一问一答的有标准答案的试题,具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答题时可以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它也有自己的内在标准和要求。如200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试题第19题“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想象并描绘:如果没有病毒,世界将是怎样的世界。(3’)(50字以内)答:____。”如果考生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为“如果没有病毒,这个世界就没有疾病,人们就不会死亡,就会很幸福”这一类的答案时,那只能得三分之一的分数。因为这类答案违背了文意,忽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只有回答“如果没有病毒,人类将不能进行正常进化,将无法战胜某些疾病,生态系统将失衡”中之一点,并进行合理想像,才能得满分,因为这篇文章就是说明病毒的功效的。
阅读理解,有阅读更要有理解,而只有真正理解了文意,并适当运用些答题技巧,中考胜利者不是你还会是谁?
关键词:科技类说明文;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3-050-001
科技类说明文科技术语较多,所举事例都比较生疏,所传达的科技信息往往又比较深奥,常常使得考生望而生畏,无从下手。笔者根据五年毕业班任教经验和中考阅卷感触,觉得解答此类题目时,如按照如下步骤进行,便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熟读文章。切勿匆匆看题
在考试中,有些考生往往急于求成,只看一遍文章就匆匆看题答题,这无疑是盲人摸象,只形成支离破碎的印象,不能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准确率肯定不高。还有些教师考前指导学生要先看题目后看文章,带着问题看文章。是的,从方法论角度讲,这种指导没有错,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可行,至少会出现这样一些弊端:第一,由于学生看文章就是为了找答案,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从部分到整体地把握文章,遇到貌似答案的语句就盲目抄写,不作分析也无法分析归纳,其结果要么是答案一大片,让人莫衷一是,要么答案不完整,无法得满分。第二,一般的阅读理解题都会有4~5个题且6—7个问题,由于学生是先看题目后看文章,在看文章时,就会有六七个问题同时困扰着学生的头脑,其结果要么是举笔难下,要么是答案混乱,没有层次感和条理性。因此,处理这类试题时,切勿急于求成,而应以熟读并理解文章为宗旨,文章理解透彻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文章读2-3遍为宜。读文章时,不必过多考虑科技术语的意思,不必探求事例的来龙去脉,也不必考虑科技信息的真实性,而只需搞清段意,理清结构,概括出中心意思即可。
二、把握文意,切勿匆匆答题
在熟读文章之后,学生应该以文字的形式归纳出中心意思。这时还不可看题答题,因为这个时候,你只是对整个文意有所把握,而对文章的内部结构和层次关系还不甚了解,而这些对准确答题非常重要。因为在科技类说明文中,对一种自然现象或科技成果的说明,往往是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的,而每个层次每个角度又会有2-3个自然段,因此,你只有认真进行段意归纳和层次分析,才能对文章有高屋建瓴的把握而不至于受到无效信息的干扰。200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试题第17题“综观全文,简要概括病毒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独特价值。(6’)答:(1)___(2)_____(3)_________”这一题就是考查学生对③④⑤节段意的归纳和把握,可有不少考生只将第③节的段意肢解成三块来回答,这分明是答题前没有仔细分析层次归纳段意,那就要承担失去三分之二分数的后果了。有不少学生觉得这样做比较烦琐、浪费时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其实,那样做是“磨刀”之功而不误“砍柴”之事,所以应当理性为之。
三、开始答题,不忘前顾后盼
在对文章的整体(中心意思)和部分(段意)有了一个全面的把握之后,就可以看题答题了。“答案在语段中”,这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原则。细读题干,揣摩题意,搞清题干要求和答题方向,此时,就应回归语段,搜寻答案了。一般情况是截词截句,连词成句,形成答案。“不经过归纳概括的答案不是好答案。”最重要的是在下笔之前,要前顾后盼,多分析分析题干和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顺理成章才成,否则还需再归纳整理一番。
四、开放性试题,不可信马由缰
一般情况下,科技类阅读题最后一小题都是开放性试题,往往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或提出某种自己的设想和看法。是的,这类试题比较于一问一答的有标准答案的试题,具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和开放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答题时可以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它也有自己的内在标准和要求。如2005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试题第19题“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想象并描绘:如果没有病毒,世界将是怎样的世界。(3’)(50字以内)答:____。”如果考生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为“如果没有病毒,这个世界就没有疾病,人们就不会死亡,就会很幸福”这一类的答案时,那只能得三分之一的分数。因为这类答案违背了文意,忽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只有回答“如果没有病毒,人类将不能进行正常进化,将无法战胜某些疾病,生态系统将失衡”中之一点,并进行合理想像,才能得满分,因为这篇文章就是说明病毒的功效的。
阅读理解,有阅读更要有理解,而只有真正理解了文意,并适当运用些答题技巧,中考胜利者不是你还会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