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片《后天》因其对自然环境恶化造成的极端天气的刻画,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触发了人们对生态危机的担忧。作为一部生态灾难片,其实质上含有丰富的生态思想。本文从泛生态视角解读电影《后天》蕴含的生态思想,分别就影片有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观及地球整体观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中心主义甚嚣尘上。人们为了生活的便利不断扩大对自然界的征服,高楼拔地而起,工厂遍地林立,城市无限扩大,山川湖泊被肆意改造。然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天空黑烟笼罩、河水污浊不堪、土壤饱受污染、物种不断灭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问题形势日趋严峻。
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引起了大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1962年,《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昭示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它“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发展战略、环境政策、公共政策的修正和环境革命”[1]。1968年,《增长的极限》 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担忧,促使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平民社会运动,直接促成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环境保护组织的成立。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艺术形式,也成为承担传播生态意识觉醒的理想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题的生态危机影片纷纷涌现,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于2004年拍摄的生态灾难电影《后天》就是其中之一。《后天》讲述了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地球空前灾难,美国等国在一天之内急剧降温,进入冰川时代的故事。《后天》上映后给观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美国民众纷纷向政府施压,要求重视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社会影响的电影《后天》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一些学者纷纷对《后天》进行生态视角解读[2],但其普遍仅关注人类行为与环境危机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不同学科的学者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待该问题,生态学内涵得以泛化。生态学不再仅限于研究各种生物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研究包含人类在内的生物群体与周围环境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乃至包括“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及由此抽象出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来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及其本质”。[3]生态观的内涵也得到了诸多扩展,超出了大众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知和总结。
一、电影语言对极端天气的生动刻画
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那一刻起,人就成为地球生物圈当中的一分子,一直在学习如何与自然环境打交道以维系生命。在不断与自然交互过程中,人类慢慢总结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形成了自然生态观。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所以往往对自然心存敬畏,而且由于从自然中获得赖以生存的一切,对自然是常怀感激之心的。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们在看待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将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主宰,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后天》通过电影画面语言渲染自然灾害的巨大威力、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以及用人类自己的语言反省展示了其所表达的生态思想:只有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并与自然共同生存,人类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
在《后天》中,电影语言对极端天气的描述刻画了自然的巨大威慑力。影片通过多个镜头的切换向观众展示着不同国家、地区正在发生的极端天气变化,冰川支离破碎的南极地区、印度新德里的漫天飞雪、日本东京倾泻而下的巨大冰雹、北欧的低温大雪天气持续不断、飓风卷起屋顶和车辆,多个镜头的相互切换,将不同国家和地区正在发生的灾难连接在一起,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巨大灾难网络,让观众通过这样的镜头闪现和人物语言的冲击仿佛体验到身处一种随时被灾难吞噬的恐惧之中。这种恐惧是影片创制者刻意通过这样的电影语言向观众传达的,让观众感受自然界的威慑力,从而产生对自然界的敬畏。
在故事即将进入高潮时,老气象员向霍尔教授打电话:“我们发现了一些离奇的事,离奇并且令人困扰的……我认为这样的事正在发生。”处在灾难即将发生的现实状况当中,老气象员用“离奇”和“令人困扰”来向霍尔教授转达形势的严峻性及即将要发生的冰冻龙卷风灾难的重大性。追拍龙卷风的人感叹:“这真的是令人难以置信!非常的巨大!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飓风……巨大,惊人,噩梦,这是仅有的东西。”在看到如此巨大的龙卷风之时发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感叹,并用“巨大的,惊人的,恐怖的噩梦”几个词语来形容这场龙卷风的威力,既反映出人们对于即将要发生的更严重的灾难缺乏知觉和重视。也向观众传达出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冰冻龙卷风的可怕程度,告诫人们要敬畏自然。
影片還通过记者新闻报道的视角描述了人们四散而逃的画面:“成千上万的人穿过格兰德河逃往墨西哥。在我身后展现的是一幅绝望和失望的场面,人们丢弃他们的汽车,带上他们的东西,非法渡河到墨西哥。”这些场景中的话语透露着无尽的悲哀与绝望,也让观众看到了灾难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无力。
电影利用人物自己的话语表述,更直接地对人类过度索取自然表示了反省。影片开头,影片主人公科学家杰克与副总统先生之间发生了一段激烈论战:“如果我们不马上行动,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为之付出代价……我们的气候非常的脆弱。”杰克教授本着作为科学家的专业精神和对自然界的人文关怀,用十分严肃的语言,强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表现出了与自然共生的生态观。然而副总统的回应却是:“世界经济将会为此损失亿万美元……我们的经济就和环境一样脆弱。”这种将经济驾临于自然之上的思想可见一斑,体现了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精神。由于副总统对环境恶化严重性的轻视,人们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影片结尾时,副总统向全体人民作了深刻的检讨,他说:“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大自然毁灭性力量面前,我们已经傲气不再。”他对多年来认为可以不断消耗地球的自然资源而不会产生恶果的想法反复用“我错了”表达悔意。正如韩非子留下的意味深长的古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一样,过分强调“人定胜天”是不可行的。必须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去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永续长存。我们要永远对自然保留一颗敬畏之心,善待自然,避免悲剧发生。 二、人性光辉与良性社会的影片主旨
(一)人与人内部关系和谐主旨解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社会生态。在资本主义逐利观熏陶下,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往往造成了社会生态恶化,进而会波及自然生态。因此,“维护人类子系统内部的关系和谐、公平公正,是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稳定、和谐的极其重要的条件”[4]。《后天》尽管也刻画了灾难来临时爆发户通过行贿大巴司机以寻求优待等社会生态污点,但主体上宣扬的是人性光辉和良性社会生态。
面对危难,人与人之间是合力互助度过难关,还是不顾他人自行逃脱?甚至是牺牲他人保护自己呢?这是人们必须面临的选择。《后天》描述了在危难面前同事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及陌生人之间竭力相助而置生死不顾的震撼情节,体现了互助、互爱、相依的社会生态观,凸显了人性的伟大和精神力量的强大。
影片开头,三位科学家在南极洲进行科研作业,不料突遇冰架崩裂,两位科学家相继掉入冰缝,仅用手抓住冰架边缘而身子悬挂于深不见底的冰缝之中,情形万分紧急,所幸同伴冒着生命危险伸手相拉,将他们先后从冰缝中救出。电影通过情节语言和震撼的画面语言,对冒死相救的人际互助精神予以宣扬;即使是在险境面前,朋友间的真挚的情谊是无法抹去的,而这也是寒冷的极地里最温暖的东西。
影片重点刻画了气象学家杰克和他的儿子山姆的父子之情。尽管工作繁忙,尽管他的上司还在找他理论他对副总统的言论,杰克撇下上司紧急开车送儿子山姆去机场乘机到纽约参加比赛。去机场路上,山姆吐槽学校的老师给了自己不及格,杰克弄清楚并非儿子过错后,笨拙地安慰他,想与儿子拉近距离,这是作为一位父亲在孩子面前最温柔一面的体现,展现着父子间的深情,也为下文他去营救儿子,儿子山姆无条件选择相信父亲,赢得他和同伴的生存机会做了铺垫。影片刻画的父爱是沉静而深厚的,不善言辞却尽在行动之中,父子间依靠这种无条件的信任与爱,克服了对灾难的恐惧,亦让观众为之动容。
在地冻冰封的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候时,面对同伴对于山姆的爸爸不会再来的质疑,山姆非常坚定的说他会来的,他不会失约的,两句重复的话语,体现了山姆对爸爸的信任。在去纽约的途中,杰克的同伴同样向他表示山姆的存活可能性极小,但杰克还是坚持要遵守对儿子的承诺,来弥补之前对儿子的亏欠。就像他说的:“我对儿子承诺过,我会遵守诺言的。我会从我的错误当中吸取教训的。”这是灾难面前人们的一种坚守与情感联系,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无条件的信任与坚守、这种至深的互爱与相依,让主人公杰克找到儿子,并带领着一群人安全度过难关。
纽约市因连续多天暴雨造成航空、铁路交通瘫痪,曼哈顿区水浸街道,所有汽车拥堵在街上,无法移动。就在此时,高达25英尺的海浪涌向曼哈顿街区,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街道。此时,山姆的同学劳拉正冒着大雨帮助一对只会说法语的母女从因浸水而开不了门的出租车中出来,并帮她们从车中取出提包,没有觉察海浪的涌来。千钧一发之刻,山姆冲入街道中,将劳拉从水中拉出来,躲进公共图书馆,使劳拉获救。这种弃生死不顾而挽救同学的行为通过电影语言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而劳拉对陌生母女的帮助同样受到赞扬。
(二)人与其他生物的生态关系主旨映现
灾难来临时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在很多作品中出现过,令人印象深刻的诺亚方舟传说就讲述了人与各种动物利用诺亚方舟躲过了洪水之灾。《后天》中有关人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描述不多,但影片中一个流浪汉与狗相伴共济的故事感人至深,也极好地体现了影片想表达的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该片出现这样的场景,随着暴雨成灾,人们纷纷逃离纽约,当曼哈顿街区出现水浸街道,流浪汉想进入公共图书馆躲雨,他的狗却被保安阻止入内;但流浪汉并没有将狗单独留在外面,而是与保安交涉,宁肯与狗相伴待在图书馆外面,也不愿抛下它。最终,当海浪涌进街道时,流浪汉带着狗躲进了图书馆。这种情谊非常令人感动。在图书馆避难期间,由于饥饿,流浪汉吃起了仅有的一根火腿肠,看到狗也显出了饥饿的样子,他并沒有自私地将火腿肠独占,在其心中,狗不仅是一只动物,更像是陪伴在他左右,生死与共的朋友,所以他选择将剩下的半根火腿肠分给了狗吃。此时此刻,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已经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平等和谐的关系,是灾难面前的同舟共济。就如同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所表达的那样,虽然许多小小的生物看起来“令人恶心”,但是它们在生态系统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人类不能把自己想象得有多么的不同,我们与这些小生命一样,都是生物链当中的一环,共生共存,没有谁比谁重要。影片由此像观众传递着一种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思想: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是地球孕育而生的,所有的活动都应当着眼于生态整体利益,尊重和保护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动物们,与动物相伴、共济、共存。
(三)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的主题凸显
由于视角和活动范围有限,地球上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都只能观察到地球的一部分,容易强调自己的个体身份、自己的国家身份等等,将自己与他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缺乏整体观,认为对他人、对其他生物、对自然施加的行为都应当由接受者来承担。电影《后天》设计了一个让人脱离地球、从太空视角观察地球全貌的场景,通过宇航员从太空俯瞰整个地球,能够看到从巨大的暴风圈到北半球白茫茫的一片,这样极具冲击力的画面给了观众一个更为直观的视角,更为深切的感受:地球生态是一个整体。影片构建了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地球整体生态观。在这样的生态观照下,任何破坏生态的行为最终都会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由地球上的一切存在物来共同承担。当地球生态严重破坏导致地球生命耗尽,也就意味着其上的一切走向灭亡。因此,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类的命运是相互并与整个地球联系在一起的。在影片这样的一种语言背景下,观众更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体会到人们对地球的依赖,能够更进一步的拓宽自己的视野,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树立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语
《后天》作为一部生态灾难影片,其用意并非仅仅唤醒观众的自然生态意识,实际上,该片富含泛生态思想。影片通过合理而巧妙的电影语言描述,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巨大威力,看到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伴共济,更是通过从太空向地球的一瞥,让观众震撼的觉醒:原来地球上的一切均是一个生态整体。
参考文献:
[1]刘文良.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生态批评不可忽视的维度[J].理论与改革, 2009(2):95-98.
[2]周春艳,王国栋.从生态批评的视阈解读《后天》[J].电影艺术,2011(1):91-92.
[3]邹冬生, 高志强.当代生态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
[4]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学研究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25.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拥有了越来越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中心主义甚嚣尘上。人们为了生活的便利不断扩大对自然界的征服,高楼拔地而起,工厂遍地林立,城市无限扩大,山川湖泊被肆意改造。然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天空黑烟笼罩、河水污浊不堪、土壤饱受污染、物种不断灭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环境问题形势日趋严峻。
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引起了大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1962年,《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昭示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它“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发展战略、环境政策、公共政策的修正和环境革命”[1]。1968年,《增长的极限》 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担忧,促使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平民社会运动,直接促成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环境保护组织的成立。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艺术形式,也成为承担传播生态意识觉醒的理想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题的生态危机影片纷纷涌现,导演罗兰·艾默里奇于2004年拍摄的生态灾难电影《后天》就是其中之一。《后天》讲述了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地球空前灾难,美国等国在一天之内急剧降温,进入冰川时代的故事。《后天》上映后给观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美国民众纷纷向政府施压,要求重视环境问题。而造成巨大社会影响的电影《后天》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一些学者纷纷对《后天》进行生态视角解读[2],但其普遍仅关注人类行为与环境危机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不同学科的学者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待该问题,生态学内涵得以泛化。生态学不再仅限于研究各种生物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研究包含人类在内的生物群体与周围环境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乃至包括“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及由此抽象出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来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现象及其本质”。[3]生态观的内涵也得到了诸多扩展,超出了大众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知和总结。
一、电影语言对极端天气的生动刻画
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那一刻起,人就成为地球生物圈当中的一分子,一直在学习如何与自然环境打交道以维系生命。在不断与自然交互过程中,人类慢慢总结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形成了自然生态观。工业革命以前,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有限,所以往往对自然心存敬畏,而且由于从自然中获得赖以生存的一切,对自然是常怀感激之心的。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们在看待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将自己当作自然界的主宰,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后天》通过电影画面语言渲染自然灾害的巨大威力、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以及用人类自己的语言反省展示了其所表达的生态思想:只有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并与自然共同生存,人类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
在《后天》中,电影语言对极端天气的描述刻画了自然的巨大威慑力。影片通过多个镜头的切换向观众展示着不同国家、地区正在发生的极端天气变化,冰川支离破碎的南极地区、印度新德里的漫天飞雪、日本东京倾泻而下的巨大冰雹、北欧的低温大雪天气持续不断、飓风卷起屋顶和车辆,多个镜头的相互切换,将不同国家和地区正在发生的灾难连接在一起,在观众的脑海中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巨大灾难网络,让观众通过这样的镜头闪现和人物语言的冲击仿佛体验到身处一种随时被灾难吞噬的恐惧之中。这种恐惧是影片创制者刻意通过这样的电影语言向观众传达的,让观众感受自然界的威慑力,从而产生对自然界的敬畏。
在故事即将进入高潮时,老气象员向霍尔教授打电话:“我们发现了一些离奇的事,离奇并且令人困扰的……我认为这样的事正在发生。”处在灾难即将发生的现实状况当中,老气象员用“离奇”和“令人困扰”来向霍尔教授转达形势的严峻性及即将要发生的冰冻龙卷风灾难的重大性。追拍龙卷风的人感叹:“这真的是令人难以置信!非常的巨大!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飓风……巨大,惊人,噩梦,这是仅有的东西。”在看到如此巨大的龙卷风之时发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感叹,并用“巨大的,惊人的,恐怖的噩梦”几个词语来形容这场龙卷风的威力,既反映出人们对于即将要发生的更严重的灾难缺乏知觉和重视。也向观众传达出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冰冻龙卷风的可怕程度,告诫人们要敬畏自然。
影片還通过记者新闻报道的视角描述了人们四散而逃的画面:“成千上万的人穿过格兰德河逃往墨西哥。在我身后展现的是一幅绝望和失望的场面,人们丢弃他们的汽车,带上他们的东西,非法渡河到墨西哥。”这些场景中的话语透露着无尽的悲哀与绝望,也让观众看到了灾难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无力。
电影利用人物自己的话语表述,更直接地对人类过度索取自然表示了反省。影片开头,影片主人公科学家杰克与副总统先生之间发生了一段激烈论战:“如果我们不马上行动,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为之付出代价……我们的气候非常的脆弱。”杰克教授本着作为科学家的专业精神和对自然界的人文关怀,用十分严肃的语言,强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表现出了与自然共生的生态观。然而副总统的回应却是:“世界经济将会为此损失亿万美元……我们的经济就和环境一样脆弱。”这种将经济驾临于自然之上的思想可见一斑,体现了强烈的人类中心主义精神。由于副总统对环境恶化严重性的轻视,人们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影片结尾时,副总统向全体人民作了深刻的检讨,他说:“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大自然毁灭性力量面前,我们已经傲气不再。”他对多年来认为可以不断消耗地球的自然资源而不会产生恶果的想法反复用“我错了”表达悔意。正如韩非子留下的意味深长的古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一样,过分强调“人定胜天”是不可行的。必须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去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永续长存。我们要永远对自然保留一颗敬畏之心,善待自然,避免悲剧发生。 二、人性光辉与良性社会的影片主旨
(一)人与人内部关系和谐主旨解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社会生态。在资本主义逐利观熏陶下,人的自私自利行为往往造成了社会生态恶化,进而会波及自然生态。因此,“维护人类子系统内部的关系和谐、公平公正,是确保整个生态系统稳定、和谐的极其重要的条件”[4]。《后天》尽管也刻画了灾难来临时爆发户通过行贿大巴司机以寻求优待等社会生态污点,但主体上宣扬的是人性光辉和良性社会生态。
面对危难,人与人之间是合力互助度过难关,还是不顾他人自行逃脱?甚至是牺牲他人保护自己呢?这是人们必须面临的选择。《后天》描述了在危难面前同事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及陌生人之间竭力相助而置生死不顾的震撼情节,体现了互助、互爱、相依的社会生态观,凸显了人性的伟大和精神力量的强大。
影片开头,三位科学家在南极洲进行科研作业,不料突遇冰架崩裂,两位科学家相继掉入冰缝,仅用手抓住冰架边缘而身子悬挂于深不见底的冰缝之中,情形万分紧急,所幸同伴冒着生命危险伸手相拉,将他们先后从冰缝中救出。电影通过情节语言和震撼的画面语言,对冒死相救的人际互助精神予以宣扬;即使是在险境面前,朋友间的真挚的情谊是无法抹去的,而这也是寒冷的极地里最温暖的东西。
影片重点刻画了气象学家杰克和他的儿子山姆的父子之情。尽管工作繁忙,尽管他的上司还在找他理论他对副总统的言论,杰克撇下上司紧急开车送儿子山姆去机场乘机到纽约参加比赛。去机场路上,山姆吐槽学校的老师给了自己不及格,杰克弄清楚并非儿子过错后,笨拙地安慰他,想与儿子拉近距离,这是作为一位父亲在孩子面前最温柔一面的体现,展现着父子间的深情,也为下文他去营救儿子,儿子山姆无条件选择相信父亲,赢得他和同伴的生存机会做了铺垫。影片刻画的父爱是沉静而深厚的,不善言辞却尽在行动之中,父子间依靠这种无条件的信任与爱,克服了对灾难的恐惧,亦让观众为之动容。
在地冻冰封的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候时,面对同伴对于山姆的爸爸不会再来的质疑,山姆非常坚定的说他会来的,他不会失约的,两句重复的话语,体现了山姆对爸爸的信任。在去纽约的途中,杰克的同伴同样向他表示山姆的存活可能性极小,但杰克还是坚持要遵守对儿子的承诺,来弥补之前对儿子的亏欠。就像他说的:“我对儿子承诺过,我会遵守诺言的。我会从我的错误当中吸取教训的。”这是灾难面前人们的一种坚守与情感联系,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无条件的信任与坚守、这种至深的互爱与相依,让主人公杰克找到儿子,并带领着一群人安全度过难关。
纽约市因连续多天暴雨造成航空、铁路交通瘫痪,曼哈顿区水浸街道,所有汽车拥堵在街上,无法移动。就在此时,高达25英尺的海浪涌向曼哈顿街区,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击街道。此时,山姆的同学劳拉正冒着大雨帮助一对只会说法语的母女从因浸水而开不了门的出租车中出来,并帮她们从车中取出提包,没有觉察海浪的涌来。千钧一发之刻,山姆冲入街道中,将劳拉从水中拉出来,躲进公共图书馆,使劳拉获救。这种弃生死不顾而挽救同学的行为通过电影语言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而劳拉对陌生母女的帮助同样受到赞扬。
(二)人与其他生物的生态关系主旨映现
灾难来临时人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在很多作品中出现过,令人印象深刻的诺亚方舟传说就讲述了人与各种动物利用诺亚方舟躲过了洪水之灾。《后天》中有关人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描述不多,但影片中一个流浪汉与狗相伴共济的故事感人至深,也极好地体现了影片想表达的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该片出现这样的场景,随着暴雨成灾,人们纷纷逃离纽约,当曼哈顿街区出现水浸街道,流浪汉想进入公共图书馆躲雨,他的狗却被保安阻止入内;但流浪汉并没有将狗单独留在外面,而是与保安交涉,宁肯与狗相伴待在图书馆外面,也不愿抛下它。最终,当海浪涌进街道时,流浪汉带着狗躲进了图书馆。这种情谊非常令人感动。在图书馆避难期间,由于饥饿,流浪汉吃起了仅有的一根火腿肠,看到狗也显出了饥饿的样子,他并沒有自私地将火腿肠独占,在其心中,狗不仅是一只动物,更像是陪伴在他左右,生死与共的朋友,所以他选择将剩下的半根火腿肠分给了狗吃。此时此刻,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已经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平等和谐的关系,是灾难面前的同舟共济。就如同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所表达的那样,虽然许多小小的生物看起来“令人恶心”,但是它们在生态系统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人类不能把自己想象得有多么的不同,我们与这些小生命一样,都是生物链当中的一环,共生共存,没有谁比谁重要。影片由此像观众传递着一种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思想: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是地球孕育而生的,所有的活动都应当着眼于生态整体利益,尊重和保护陪伴在我们身边的动物们,与动物相伴、共济、共存。
(三)生命共同体视角下的主题凸显
由于视角和活动范围有限,地球上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都只能观察到地球的一部分,容易强调自己的个体身份、自己的国家身份等等,将自己与他人、与自然割裂开来,缺乏整体观,认为对他人、对其他生物、对自然施加的行为都应当由接受者来承担。电影《后天》设计了一个让人脱离地球、从太空视角观察地球全貌的场景,通过宇航员从太空俯瞰整个地球,能够看到从巨大的暴风圈到北半球白茫茫的一片,这样极具冲击力的画面给了观众一个更为直观的视角,更为深切的感受:地球生态是一个整体。影片构建了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地球整体生态观。在这样的生态观照下,任何破坏生态的行为最终都会影响到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由地球上的一切存在物来共同承担。当地球生态严重破坏导致地球生命耗尽,也就意味着其上的一切走向灭亡。因此,每一个人都不能忽视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类的命运是相互并与整个地球联系在一起的。在影片这样的一种语言背景下,观众更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体会到人们对地球的依赖,能够更进一步的拓宽自己的视野,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树立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结语
《后天》作为一部生态灾难影片,其用意并非仅仅唤醒观众的自然生态意识,实际上,该片富含泛生态思想。影片通过合理而巧妙的电影语言描述,让观众感受到大自然的巨大威力,看到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伴共济,更是通过从太空向地球的一瞥,让观众震撼的觉醒:原来地球上的一切均是一个生态整体。
参考文献:
[1]刘文良.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生态批评不可忽视的维度[J].理论与改革, 2009(2):95-98.
[2]周春艳,王国栋.从生态批评的视阈解读《后天》[J].电影艺术,2011(1):91-92.
[3]邹冬生, 高志强.当代生态学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1.
[4]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生态学研究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