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莎贝尔·阿连德凭借《幽灵之家》一书咸鱼翻身后,曾有过一段被她形容为“世界光彩尽失,铺天盖地的昏暗,冷酷无情地笼罩大地”的日子。直到某天晚上,她梦见了食物。这似乎是抵达哀悼尽头的前兆:味蕾和性欲重启,感官得以重见天日——《阿佛洛蒂特:感官回忆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创造出来的——一本遵循身体意志的饮乐之书。
相较而言,合译本的名字就没那么复杂了,两个字,《春膳》。“每一种美食珍馐,都会让某个特别的男人重现我眼前,多年前的旧恋情像恋恋难舍的鬼魂般坚持。回头来在我暮年点燃一把淘气的野火。那种火腿乳酪夹心面包,唤回我们最美好的拥抱,而那种德国葡萄酒,正是他嘴唇的味道。”看到了吧,春膳的最终目的是刺激肉体之爱,而《春膳》所关注的,也是唯一关注的,是性感的烹饪艺术,因此,少不了某个必要场所的支持。
厨房。
“一个人在厨房里花费多长时间都无所谓,厨房里没有虚掷的光阴。相反,浪费的时间在这里得到了弥补。” 借助她的首部作品《恰似水之于巧克力》(Like Water for Chocolate,Laura Esquivel,1989)。墨西哥女作家劳拉·埃斯基维尔如是说。从这本小说起,我开始谨慎地考虑厨房在促进食物的化学元素与情感发酵问起着怎样的作用。或者说,厨房是汇聚全部食谱并使之发挥作用的真正容器,是一片操纵着风、水、火、土四大元素的圣地。它象征着可能,但不仅仅是食用,因为那里每天都上演着改变物理性状和灵魂深度的故事。恋人可以用目光穿透彼此的衣物,一次对望足使处女的乳房变为淫荡的蓓蕾。话就是这么讲的,埃斯基维尔也认为一切理所应当:玫瑰花瓣鹌鹑是诱发渴望的导火索,性欲以真实火焰的形式烧毁冲凉房,并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凝结成玫瑰云,召唤来一轮澎湃的性爱;核桃辣椒酱令人立马爱意勃发,它让人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做爱更能充分报答此等佳肴。是的,这就是春膳,来自大地的礼物,通过厨房,在食与性之间设置好发射机和接收器。从巴别塔取一块无尽的石砖,每一回抚触,都制造出一次意味深长的停顿——虽然爱情才是唯一真正万无一失的春膳。
实事求是地讲,《恰似水之于巧克力》的中译本很糟糕。除了节奏一致(还不谈这种一致是以叙述的紧绷为代价的)外,几乎找不出让人称道之处。粗糙且明显缺乏打磨。“她那张被迫那么多月份不能表露她的感受的面孔发生了难以控制的变化”。这样松散直白的翻译比比皆是,意义上软弱无力,表达上磕磕绊绊,甚至多处译文发生显而易见的断裂,以至于读不懂。读小说,抑或其中的菜谱。是从想象力扩散至嗅觉与味觉的迂回径路,它承担着作者生命的经验,以及成长史,一种将外部世界接洽至内部空间,以劳作、食物、性的方式。同神灵、星辰和宇宙建立起一视同仁的联系,却不必损害其独立性的过程。它是隐秘的,同时被作家借人物的命运公之于众,也就是说,想得到作者冰山一角下的生活意图,必须饱满地实践一次,包括恣意洒脱的魔幻。
最终得到承认的。当然不是学者借由文本发散的逻辑:“正如女性通常被摒弃在主流和中心之外,厨房也同样处在这个世界的边缘和角落”,“食物是妇女能够控制的少数力量来源之一。与食物有关的行动就是一种对其身体和其社会环境具有压力的手段,因为这种行动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家庭的生活”。拉倒吧,《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没这么深涩,它所澄清的是这样的事实:把激情传染给食物是真实的。用从厨房里获得的能量来供养自己的灵魂,身体、语言和祖国是真实的。每一个日常举动的背后连接着整个宇宙是真实的。在人生每一个阳历的十二个月和阴历的十三个月受到肯定是真实的。当然,春膳也是真实的。
现在我颇感后悔。就像阿连德懊悔自己曾经节食,“出于虚荣而拒绝过那么些美味”。我的麻烦在于。当食物和情欲作为文学主题时,不仅恰如其分,且具备了天然的消化能力。但小电呢?嫁接起来会不会显得突兀又不正派?旨趣是这样的东西,允许一条肥壮的鲤鱼亲吻池塘边哭泣的少女。手指,臂膀、脖颈、双足,直至整具胴体。它引诱少女入水,剥离衣物,沉入清浅池塘底的污泥,像朵莲花般洁白地展开;从细密的吮吸到热烈的摩擦,它一点点鼓励少女张开双腿。在它的抚摸下臣服,进而赐予她超验的快感。待少女褪去兴奋的潮红,月光下伴随银鳞的闪烁破水而出,故事便拥有了截然不同的走向:
少女怀孕,产出一颗淡蓝色珍珠;
少女从此同鲤鱼夜夜纵情,在池塘烂泥中欢乐地载浮载沉;
鲤鱼凭空消失,化为洁癖男子。
这些都是正经的旨趣。鲤鱼作为细致入微的调情高手,运动健将,一定要给少女个结局,使其从属于它的掌控:旨趣不允许鲤鱼被捕,由某个凶神恶煞的大厨拎起来,用刀背敲晕,割成一碟生鱼片。否则,少女的举动将是一场可笑而轻薄的妄想,将是她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耻辱的根本理由:既无法享受唇舌美味,又困迫在眉睫的教条而粉碎了情欲。同理,谁能想象出一张弥漫着挑逗意味的Indietronica专辑?风情弥漫还差不多。
朋友建议我写爵士的纸醉金迷,写老式House的波浪派报告,写人声Disco的复古性感,写Modonna、Britney、JustIn们的未来进行时。我得承认,找到欲望并不难,这些花样迭出的音乐总能让体温升高心跳加速,但有没有一种温和中正的方式。一种带有绝对裨益的换算法,像厨房般成为营养和创造力之母,成为地球上为数不多的,撇开政治、金钱、混淆与失序的处所。它撩拨,交递,接收,回馈,从肢体中找到安抚的豁口,一点一滴,一斤一两,一亲一吻地蕴藉着饥饿和需索。好像这不仅仅是一张唱片?Jazzanova似乎给出了点盼头。去年他们应邀为柏林四星级厨师Hans-PeterWodarz和导演Arthur Castro的表演会配乐,主题是舞蹈和烹饪艺术。他们手一挥,呼朋唤友,将Sonar Kollektiv旗下的当家花旦召集一堂,共同打理出这张名为《Belle Et Fou》的专辑: “以传统管弦乐团为主材,融入SoulJazz、Hip Hop与Classic元素,结合吉他、贝司等典型当代器乐,在耳目一新的编曲模式下揭露出饱满的旋律肌理。”这种话多少遍都不嫌累,但有什么用呢,除非用来唬人。只有一口气听下来,才会了解为何Hans-PeterWodarz给予Jazzanova充分的信任:那是一种食物对优秀料理人的信任,不担心可能的浪费。不担心意愿的半途而废。干净,利索,却又保留着馥郁芳香,从单一的欢娱过渡到整体的臻至饱和。这就是Jazzanova的精彩活计,一如石榴宣告激情,核桃宣告智慧,鳄梨宣告细腻,肉桂宣告温和。恰如其分的安插和一波波浪潮帮助听众从眼前的现实抽身而退,飞向另一种不必区分审慎与浓烈的存在——那只能是转瞬即逝的亲慰。
我承认,《Belle Et Fou》不能使人颠狂,却能带来由衷的满足。不管这种满足持续多久,都将作为一格色泽奔放的标识停留,一如美食和性爱。或者说,偶遇一张交织着食物与情欲的作品并不太难,难的是它被记忆选择的机率是否与其耀眼程度成正比。消耗一千张舞曲,被接纳的是身体跟随节拍摇摆的冲动,品识一千张氛围,被选中的仍是身临其境的错觉。一千张爵士,一千张后摇,机率均等,无分优劣。面包圈可以填肚子,牛尾汤也一样。
“正是这些文字和菜肴的集合,让我们垂涎欲滴;这是喜悦之前的喜悦,是饕餮大餐前的开胃菜,一种精心策划的仪式。”这句话是位十八世纪的法国食客说的,当时他仔细端详了一番菜单,突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于是迅速而潦草地把感慨涂在了菜单背面。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盛夏,我被日夜颠倒的作息搅得胃口尽失。吊着黑眼圈在书柜前踟蹰。然后,两本慧黠之书从最底层冒了出来——我不确定到底是什么催促它们显露。“味道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它能和永远不同于现在的声音和气味一起重现过去的时光”,其中一本书这样写道。对此我表示大部分赞同。只持一点暗自琢磨:如果戴好耳塞,夹起鼻头,蒙上双眼,束缚躯干,只留跃跃欲试的味蕾,还能剩下几分享乐?
相较而言,合译本的名字就没那么复杂了,两个字,《春膳》。“每一种美食珍馐,都会让某个特别的男人重现我眼前,多年前的旧恋情像恋恋难舍的鬼魂般坚持。回头来在我暮年点燃一把淘气的野火。那种火腿乳酪夹心面包,唤回我们最美好的拥抱,而那种德国葡萄酒,正是他嘴唇的味道。”看到了吧,春膳的最终目的是刺激肉体之爱,而《春膳》所关注的,也是唯一关注的,是性感的烹饪艺术,因此,少不了某个必要场所的支持。
厨房。
“一个人在厨房里花费多长时间都无所谓,厨房里没有虚掷的光阴。相反,浪费的时间在这里得到了弥补。” 借助她的首部作品《恰似水之于巧克力》(Like Water for Chocolate,Laura Esquivel,1989)。墨西哥女作家劳拉·埃斯基维尔如是说。从这本小说起,我开始谨慎地考虑厨房在促进食物的化学元素与情感发酵问起着怎样的作用。或者说,厨房是汇聚全部食谱并使之发挥作用的真正容器,是一片操纵着风、水、火、土四大元素的圣地。它象征着可能,但不仅仅是食用,因为那里每天都上演着改变物理性状和灵魂深度的故事。恋人可以用目光穿透彼此的衣物,一次对望足使处女的乳房变为淫荡的蓓蕾。话就是这么讲的,埃斯基维尔也认为一切理所应当:玫瑰花瓣鹌鹑是诱发渴望的导火索,性欲以真实火焰的形式烧毁冲凉房,并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凝结成玫瑰云,召唤来一轮澎湃的性爱;核桃辣椒酱令人立马爱意勃发,它让人意识到,没有什么比做爱更能充分报答此等佳肴。是的,这就是春膳,来自大地的礼物,通过厨房,在食与性之间设置好发射机和接收器。从巴别塔取一块无尽的石砖,每一回抚触,都制造出一次意味深长的停顿——虽然爱情才是唯一真正万无一失的春膳。
实事求是地讲,《恰似水之于巧克力》的中译本很糟糕。除了节奏一致(还不谈这种一致是以叙述的紧绷为代价的)外,几乎找不出让人称道之处。粗糙且明显缺乏打磨。“她那张被迫那么多月份不能表露她的感受的面孔发生了难以控制的变化”。这样松散直白的翻译比比皆是,意义上软弱无力,表达上磕磕绊绊,甚至多处译文发生显而易见的断裂,以至于读不懂。读小说,抑或其中的菜谱。是从想象力扩散至嗅觉与味觉的迂回径路,它承担着作者生命的经验,以及成长史,一种将外部世界接洽至内部空间,以劳作、食物、性的方式。同神灵、星辰和宇宙建立起一视同仁的联系,却不必损害其独立性的过程。它是隐秘的,同时被作家借人物的命运公之于众,也就是说,想得到作者冰山一角下的生活意图,必须饱满地实践一次,包括恣意洒脱的魔幻。
最终得到承认的。当然不是学者借由文本发散的逻辑:“正如女性通常被摒弃在主流和中心之外,厨房也同样处在这个世界的边缘和角落”,“食物是妇女能够控制的少数力量来源之一。与食物有关的行动就是一种对其身体和其社会环境具有压力的手段,因为这种行动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家庭的生活”。拉倒吧,《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没这么深涩,它所澄清的是这样的事实:把激情传染给食物是真实的。用从厨房里获得的能量来供养自己的灵魂,身体、语言和祖国是真实的。每一个日常举动的背后连接着整个宇宙是真实的。在人生每一个阳历的十二个月和阴历的十三个月受到肯定是真实的。当然,春膳也是真实的。
现在我颇感后悔。就像阿连德懊悔自己曾经节食,“出于虚荣而拒绝过那么些美味”。我的麻烦在于。当食物和情欲作为文学主题时,不仅恰如其分,且具备了天然的消化能力。但小电呢?嫁接起来会不会显得突兀又不正派?旨趣是这样的东西,允许一条肥壮的鲤鱼亲吻池塘边哭泣的少女。手指,臂膀、脖颈、双足,直至整具胴体。它引诱少女入水,剥离衣物,沉入清浅池塘底的污泥,像朵莲花般洁白地展开;从细密的吮吸到热烈的摩擦,它一点点鼓励少女张开双腿。在它的抚摸下臣服,进而赐予她超验的快感。待少女褪去兴奋的潮红,月光下伴随银鳞的闪烁破水而出,故事便拥有了截然不同的走向:
少女怀孕,产出一颗淡蓝色珍珠;
少女从此同鲤鱼夜夜纵情,在池塘烂泥中欢乐地载浮载沉;
鲤鱼凭空消失,化为洁癖男子。
这些都是正经的旨趣。鲤鱼作为细致入微的调情高手,运动健将,一定要给少女个结局,使其从属于它的掌控:旨趣不允许鲤鱼被捕,由某个凶神恶煞的大厨拎起来,用刀背敲晕,割成一碟生鱼片。否则,少女的举动将是一场可笑而轻薄的妄想,将是她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耻辱的根本理由:既无法享受唇舌美味,又困迫在眉睫的教条而粉碎了情欲。同理,谁能想象出一张弥漫着挑逗意味的Indietronica专辑?风情弥漫还差不多。
朋友建议我写爵士的纸醉金迷,写老式House的波浪派报告,写人声Disco的复古性感,写Modonna、Britney、JustIn们的未来进行时。我得承认,找到欲望并不难,这些花样迭出的音乐总能让体温升高心跳加速,但有没有一种温和中正的方式。一种带有绝对裨益的换算法,像厨房般成为营养和创造力之母,成为地球上为数不多的,撇开政治、金钱、混淆与失序的处所。它撩拨,交递,接收,回馈,从肢体中找到安抚的豁口,一点一滴,一斤一两,一亲一吻地蕴藉着饥饿和需索。好像这不仅仅是一张唱片?Jazzanova似乎给出了点盼头。去年他们应邀为柏林四星级厨师Hans-PeterWodarz和导演Arthur Castro的表演会配乐,主题是舞蹈和烹饪艺术。他们手一挥,呼朋唤友,将Sonar Kollektiv旗下的当家花旦召集一堂,共同打理出这张名为《Belle Et Fou》的专辑: “以传统管弦乐团为主材,融入SoulJazz、Hip Hop与Classic元素,结合吉他、贝司等典型当代器乐,在耳目一新的编曲模式下揭露出饱满的旋律肌理。”这种话多少遍都不嫌累,但有什么用呢,除非用来唬人。只有一口气听下来,才会了解为何Hans-PeterWodarz给予Jazzanova充分的信任:那是一种食物对优秀料理人的信任,不担心可能的浪费。不担心意愿的半途而废。干净,利索,却又保留着馥郁芳香,从单一的欢娱过渡到整体的臻至饱和。这就是Jazzanova的精彩活计,一如石榴宣告激情,核桃宣告智慧,鳄梨宣告细腻,肉桂宣告温和。恰如其分的安插和一波波浪潮帮助听众从眼前的现实抽身而退,飞向另一种不必区分审慎与浓烈的存在——那只能是转瞬即逝的亲慰。
我承认,《Belle Et Fou》不能使人颠狂,却能带来由衷的满足。不管这种满足持续多久,都将作为一格色泽奔放的标识停留,一如美食和性爱。或者说,偶遇一张交织着食物与情欲的作品并不太难,难的是它被记忆选择的机率是否与其耀眼程度成正比。消耗一千张舞曲,被接纳的是身体跟随节拍摇摆的冲动,品识一千张氛围,被选中的仍是身临其境的错觉。一千张爵士,一千张后摇,机率均等,无分优劣。面包圈可以填肚子,牛尾汤也一样。
“正是这些文字和菜肴的集合,让我们垂涎欲滴;这是喜悦之前的喜悦,是饕餮大餐前的开胃菜,一种精心策划的仪式。”这句话是位十八世纪的法国食客说的,当时他仔细端详了一番菜单,突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于是迅速而潦草地把感慨涂在了菜单背面。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盛夏,我被日夜颠倒的作息搅得胃口尽失。吊着黑眼圈在书柜前踟蹰。然后,两本慧黠之书从最底层冒了出来——我不确定到底是什么催促它们显露。“味道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它能和永远不同于现在的声音和气味一起重现过去的时光”,其中一本书这样写道。对此我表示大部分赞同。只持一点暗自琢磨:如果戴好耳塞,夹起鼻头,蒙上双眼,束缚躯干,只留跃跃欲试的味蕾,还能剩下几分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