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的挑战,而这个挑战就是创新的挑战。为了使我们的教育不致于被时代的洪流淹没,不致于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环境里落伍,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前提
眾所周知,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灵活地、创造性使用好教材,对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不少教师过于迷信课本和教参,认为教材上的东西都要讲,教参上的东西都是对的,就连教学模式、步骤也公式化,一成不变。我曾听过几位中青年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发现他们的教学模式有惊人相似:介绍作者生平、背景—自学生字、词—指导分段、归纳段意—讲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课后,我问那些教师为什么那样上课,他们说教材是这样安排的,且小时候读书那阵子老师就这么教的,他们的回答着实让我心头一震。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的学习形式,会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既磨灭了教师的创造性,又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自主创新意识,课程标准和教材只是进行活动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教师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把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如教《影子》一文时,我将学习地点由室内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在阳光下做比影子和捉影子的游戏。有的同学对自己的影子好生奇怪:在阳光下为什么会产生影子?经过观察和指导,他们又简单知道了“光直线照射”的自然常识。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大大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内涵,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基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小学生正处于心智蓬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强烈,总喜欢刨根问底。因此,富于新颖的、变化的、活动的学习形式,最能诱发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习起来不易感到疲劳。而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一个趣味盎然,无拘无束的宽松环境,让学生敢想敢干,敢问敢答,学得生动、活泼。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讲完课后,我找几个同学分成二组,分别代表“齐威王”和“田忌”的马,并且标上“上、中、下”等马来模拟故事情节表演,然后配上音乐和过渡性语言。整个表演激情飞扬,兴致勃勃,得到了充分自主发展。当活动快要结束时,突然代表“田忌”那组的一名同学说:“老师,我发现还可以试用别的调换方法去赢‘齐威王’的马。”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兴趣之火被那位同学大胆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又活跃起来了……
三、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情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议论、去争辩、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想法,还要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提出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学生思维活跃,“怪异”很多,对学生别出心裁的问题和答案,教师不能斥之不理,而应将其视为学生创意思维的宝贵萌动,进而抓住它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机。
例如:讲授《海底世界》一课,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为什么课中说在几次千米深海里还有植物生长呢?”这个问题一提出,使我对学生观察入微的问题感到惊讶。然后,我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鼓励学生独立自由表达意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如:教学完了《长城》一文后,我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懂的?”有一学生指出:”我认为课文第三自然段‘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很想不明白,这么大的条形巨石,只是肩找的,难道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中就没有创造出一些省力省工的方法吗?这和我们刚才讨论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不是矛盾吗?我在肯定了学生质疑后,因势得诱引学生去讨论和想象:假如你是当年长城的建设者,你能采用何种方法省工省力?提出问题后,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一下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情绪高涨,在争论中解决了问题。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既体现了自主性,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动力和源泉
在教学探究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想象,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分析和思考,以寻求对同一问题多样性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我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发现文章的最后并没有讲明羊到底有没有被狼吃掉,这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于是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问题:“狼扑向小羊,结果会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讨论。
学生甲方:“羊被狼吃掉了。因为羊弱小,狼凶猛,羊斗不狼!”
学生乙说:“羊没有被狼吃掉。正当狼扑向小羊时,小羊灵机一闪,狼扑了个空,头正好撞在小羊身后的石头上,狼头迸裂,鲜血飞溅,狼昏死过去,小羊惊慌地跑回家去了……”
学生丙说:“羊被农民救了。因为正当狼扑向小羊时,突然有一位扛着锄头回家的农民路过这里,看到此情景,连忙抡起锄头向狼砸去,狼吓得怆惶逃窜了。然后,农民抱着小羊回家去了……”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和问题,就引出了学生不同思考和想象,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总而言之,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意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探究、启发想象,就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一、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前提
眾所周知,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灵活地、创造性使用好教材,对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不少教师过于迷信课本和教参,认为教材上的东西都要讲,教参上的东西都是对的,就连教学模式、步骤也公式化,一成不变。我曾听过几位中青年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发现他们的教学模式有惊人相似:介绍作者生平、背景—自学生字、词—指导分段、归纳段意—讲读课文—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课后,我问那些教师为什么那样上课,他们说教材是这样安排的,且小时候读书那阵子老师就这么教的,他们的回答着实让我心头一震。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的学习形式,会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既磨灭了教师的创造性,又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自主创新意识,课程标准和教材只是进行活动的一个重要的依据,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教师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把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如教《影子》一文时,我将学习地点由室内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在阳光下做比影子和捉影子的游戏。有的同学对自己的影子好生奇怪:在阳光下为什么会产生影子?经过观察和指导,他们又简单知道了“光直线照射”的自然常识。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大大丰富了教学活动的内涵,更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基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小学生正处于心智蓬勃发展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强烈,总喜欢刨根问底。因此,富于新颖的、变化的、活动的学习形式,最能诱发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习起来不易感到疲劳。而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一个趣味盎然,无拘无束的宽松环境,让学生敢想敢干,敢问敢答,学得生动、活泼。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讲完课后,我找几个同学分成二组,分别代表“齐威王”和“田忌”的马,并且标上“上、中、下”等马来模拟故事情节表演,然后配上音乐和过渡性语言。整个表演激情飞扬,兴致勃勃,得到了充分自主发展。当活动快要结束时,突然代表“田忌”那组的一名同学说:“老师,我发现还可以试用别的调换方法去赢‘齐威王’的马。”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的兴趣之火被那位同学大胆的问题点燃,学生思维又活跃起来了……
三、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新情境,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议论、去争辩、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想法,还要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提出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学生思维活跃,“怪异”很多,对学生别出心裁的问题和答案,教师不能斥之不理,而应将其视为学生创意思维的宝贵萌动,进而抓住它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良机。
例如:讲授《海底世界》一课,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们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为什么课中说在几次千米深海里还有植物生长呢?”这个问题一提出,使我对学生观察入微的问题感到惊讶。然后,我则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鼓励学生独立自由表达意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如:教学完了《长城》一文后,我问学生:“还有哪些地方不懂的?”有一学生指出:”我认为课文第三自然段‘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很想不明白,这么大的条形巨石,只是肩找的,难道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中就没有创造出一些省力省工的方法吗?这和我们刚才讨论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不是矛盾吗?我在肯定了学生质疑后,因势得诱引学生去讨论和想象:假如你是当年长城的建设者,你能采用何种方法省工省力?提出问题后,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一下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情绪高涨,在争论中解决了问题。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既体现了自主性,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动力和源泉
在教学探究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想象,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分析和思考,以寻求对同一问题多样性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重要环节。
如:我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发现文章的最后并没有讲明羊到底有没有被狼吃掉,这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于是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问题:“狼扑向小羊,结果会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讨论。
学生甲方:“羊被狼吃掉了。因为羊弱小,狼凶猛,羊斗不狼!”
学生乙说:“羊没有被狼吃掉。正当狼扑向小羊时,小羊灵机一闪,狼扑了个空,头正好撞在小羊身后的石头上,狼头迸裂,鲜血飞溅,狼昏死过去,小羊惊慌地跑回家去了……”
学生丙说:“羊被农民救了。因为正当狼扑向小羊时,突然有一位扛着锄头回家的农民路过这里,看到此情景,连忙抡起锄头向狼砸去,狼吓得怆惶逃窜了。然后,农民抱着小羊回家去了……”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和问题,就引出了学生不同思考和想象,得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总而言之,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意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探究、启发想象,就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