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习达到的高效化。而如何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如通过设计微课预习、创设实物情境以及实施分层教学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有效发展兴趣,也愿意加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数学意识、科学探究、思维想象等数学素养。对此,本文将通过平时的几个教学实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110
有效教学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全面掌握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也是教师一直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学生的兴趣无法发展,学生加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师应该有效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情,有的放矢的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兴趣得到有效的发展,让学生在数学的道路上行走得更远。
一、设计微课预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有效的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时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但是,由于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预习方式,在以往的预习环节中,学生也只是阅读数学课本中表面内容,数学公式和数学本质没有有效了解和消化。这样的学习方式容易对后续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学生不能及时跟进教学进度。所以,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根基,提高課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将学生要预习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告知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要预习的内容也比较清晰了解,从而有效提高了预习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图片、视频等内容,并结合教学内容和相关文字,设计成微课形式。然后再发布相关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教师要布置学生要预习的内容,告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做什么,而这些学习任务就是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直接反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及课后习题等设计题目。比如将三个正方形的每条边组成一个三角形,看看三者面积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学习探讨。如果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做好记录,带到课堂中再消化。学生根据微课中的学习任务,通过预习教材内容和合作探究,一一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通过观看视频,既能让学生有效掌握教学重难点,又能培养学习习惯,更快地融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为高质量的课堂打造好基础。
二、创设实物情境,加深数学理论学习
相比较其他学科,数学概念点多,也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容易让学生产生数学难学的感受,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降低学生对学好数学的抵触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为学生创设实物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更加自由的思考和想象,不断体会数学感知,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养成对知识的探究意识,也为有效教学打造基础。
在数学学习中,几何图形是学生需要掌握、实际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抽象数学知识。如果直接让学生阅读数学文本来记忆知识点,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和实际运用。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实物,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知数学,体会数学,从而加深数学的理论学习。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准备好的教学道具,例如足球、魔方、水杯等物品。并且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想象它们的形状。能不能用笔把他们画下来,画出他们的立体图形呢?大胆尝试一下吧。”当学生直接看到实际物体后,学生对几何图形的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在教师的趣味引导下,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有效发展,都想画出自己心中的几何图形。接着,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此时的兴奋状态,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也能在教师讲解中明白了几何图形的画法以及相关的知识。
三、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学习个性
分层教学是在了解学生学习实情的基础上,运用不同难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己适合的学习难度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会根据自身能力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设计的问题难度也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设计的过于困难、过于简单。不然的话,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分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才能有效开展分层教学,让学生在适合的学习层次上提升自己。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整合全面学生的综合成绩,并依据综合成绩的情况,教师将本班的学生分为三层:A层是指基础较差的学生;B层是指人数最多的中等生;C层是指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等生。当教师为学生进行分层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设计课堂提问。对于A层的学生来说,围绕基础性知识来设计题目,以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对于B层的学生来说,除了基础性知识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难度的问题,不需要太高;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多添加一些具有综合性的例题。为学生设计不同学习难度的题目后,学生可以在适合自己难度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记忆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数学学习的范围是十分广阔的,并且随着学段的上升,学习难度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如何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重难点,通过设计微课预习、创设实物情境以及实施分层教学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消化,并且在不断的运用中保持数学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韩李梅.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00(016):76-76.
[2]成继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5(005):97-99.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8-110
有效教学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全面掌握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这也是教师一直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学生的兴趣无法发展,学生加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教师应该有效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情,有的放矢的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兴趣得到有效的发展,让学生在数学的道路上行走得更远。
一、设计微课预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有效的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时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但是,由于学生没有一个正确的预习方式,在以往的预习环节中,学生也只是阅读数学课本中表面内容,数学公式和数学本质没有有效了解和消化。这样的学习方式容易对后续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学生不能及时跟进教学进度。所以,在课前预习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根基,提高課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通过微课视频的方式,将学生要预习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告知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要预习的内容也比较清晰了解,从而有效提高了预习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从互联网中搜集一些和本节课有关的图片、视频等内容,并结合教学内容和相关文字,设计成微课形式。然后再发布相关的微课视频。在视频中,教师要布置学生要预习的内容,告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做什么,而这些学习任务就是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直接反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以及课后习题等设计题目。比如将三个正方形的每条边组成一个三角形,看看三者面积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学习探讨。如果出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做好记录,带到课堂中再消化。学生根据微课中的学习任务,通过预习教材内容和合作探究,一一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通过观看视频,既能让学生有效掌握教学重难点,又能培养学习习惯,更快地融入到学习状态中去,为高质量的课堂打造好基础。
二、创设实物情境,加深数学理论学习
相比较其他学科,数学概念点多,也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容易让学生产生数学难学的感受,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降低学生对学好数学的抵触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引入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为学生创设实物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更加自由的思考和想象,不断体会数学感知,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养成对知识的探究意识,也为有效教学打造基础。
在数学学习中,几何图形是学生需要掌握、实际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抽象数学知识。如果直接让学生阅读数学文本来记忆知识点,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和实际运用。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实物,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感知数学,体会数学,从而加深数学的理论学习。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部分数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准备好的教学道具,例如足球、魔方、水杯等物品。并且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想象它们的形状。能不能用笔把他们画下来,画出他们的立体图形呢?大胆尝试一下吧。”当学生直接看到实际物体后,学生对几何图形的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并且在教师的趣味引导下,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有效发展,都想画出自己心中的几何图形。接着,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此时的兴奋状态,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也能在教师讲解中明白了几何图形的画法以及相关的知识。
三、实施分层教学,尊重学生学习个性
分层教学是在了解学生学习实情的基础上,运用不同难度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己适合的学习难度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层次会根据自身能力的不同而不同。所以,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问题的设计,设计的问题难度也要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设计的过于困难、过于简单。不然的话,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分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基础,才能有效开展分层教学,让学生在适合的学习层次上提升自己。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整合全面学生的综合成绩,并依据综合成绩的情况,教师将本班的学生分为三层:A层是指基础较差的学生;B层是指人数最多的中等生;C层是指学习能力较强的优等生。当教师为学生进行分层后,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设计课堂提问。对于A层的学生来说,围绕基础性知识来设计题目,以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对于B层的学生来说,除了基础性知识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难度的问题,不需要太高;对于C层的学生来说,多添加一些具有综合性的例题。为学生设计不同学习难度的题目后,学生可以在适合自己难度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记忆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数学学习的范围是十分广阔的,并且随着学段的上升,学习难度也会有明显的提高。如何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重难点,通过设计微课预习、创设实物情境以及实施分层教学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消化,并且在不断的运用中保持数学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韩李梅.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00(016):76-76.
[2]成继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5(00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