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幸福是生命本质的存在

来源 :中国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5051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重复,从生到死,死而复生,如四季更替。如果我们看不清其中真相,只是浑浑噩噩地活着,无非就是重复贪嗔痴,重复凡夫品质,在生命的低级重复中随业流转。
  不出离,没出路
  出离不是出世,不是逃避这个世界,而是要出离生死,出离轮回。当然,如果我们发愿和众生不弃不离,像地藏菩萨那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则是属于菩提心的实践,另当别论。但我们要知道,菩萨在轮回中是自在的,而不是像我们这样身不由己,无法自主。
  有些人可能不相信轮回,那么,我们是否相信烦恼?是否感到众生在烦恼中互相折磨?相信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事实上,轮回不只是外在的。因为烦恼就是轮回的实质,就是轮回的源头。
  汉传佛教是大乘,不少人因此忽略了出离解脱的修行,甚至将出离心和菩提心对立起来。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出离心是我要出离轮回、出离生死的愿望,而菩提心则是把这种愿望普及到一切众生。
  两者在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出离的所缘不同而已。一是限于个人,一是由此及彼。就像我们的房子着火时,如果只顾自己赶紧脱身,就是声闻的出离心。如果不忍大众葬身火海,发愿带领他们共同出离,就是大乘的菩提心。
  但不论发出离心还是菩提心,都要具备解脱的能力。否则的话,利他固然是一句空话,自己也将流转六道,难以自保。
  当下这一念
  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重复,从生到死,死而复生,如四季更替。如果我们看不清其中真相,只是浑浑噩噩地活着,无非就是重复贪嗔痴,重复凡夫品质,在生命的低级重复中随业流转。
  学佛所要做的,是认识自身潜在的佛菩萨品质,然后不断地熟悉它,重复它。所以说,修行就是一个摆脱错误、重复正确的过程。你重复什么,你就是什么。
  对于人生来说,每天想什么、做什么极其重要。因为我们想过、做过的一切,都会在内心留下痕迹,形成心灵因果。说到因果,人们更多是从外在去理解,觉得现在做了什么,将来有什么报应。其实,和生命的内在因果相比,外在因果是微不足道的。
  从佛法观点来看,我们的所思所行都是功不唐捐的。因为它是在内心播下一颗种子,是代表某种心理力量得到重复,也是决定生命未来的直接力量。我们未来会成为什么?关键就在于现在想什么,做什么。
  生命是缘起的,想法会产生行为,行为会形成习惯,进而演变为性格,演变为人格,并决定未来的命运走向。我们希望未来是什么,现在就应该从因上去努力。过去的已然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我们真正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就是当下这一念。
  《道次第》讲到三士道,我还加了一道,就是动物道。如果一个人以生存、过好日子作为生命目标,这种状态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它们也会觅食,也会为生存忙碌,这是一切动物的本能。如果我们没有更高的生命目标,和动物实在没有本质的差别。当然,我们要在社会生存,没有相应财富是不行的,但不要将之作为唯一目的,那样就本末倒置了。
  因为理解,所以接纳
  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悲悯之心,但这种悲心是被我执处理过的,是建立在个人好恶的基础上,狭隘而又渺小。
  怎样才能发起广大的悲心?首先要学会理解他人,接纳他人。
  我们审视一下自己,有没有理解别人的能力?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在什么层面可以理解,超过什么层面就不能理解?通常,我们最能理解的就是自己。不论自己做些什么,哪怕干了坏事,都能找到无数借口,但要理解别人就比较难。一方面,在程度上比较浅,只能初步理解;一方面,在对象上比较窄,对不感兴趣或有利害冲突的人就不愿理解,不愿同情。
  再如我们对众生的接纳,有的心中只能装一个人,有的心中可以装两个人,有的心中可以装更多人,但无论装多少,终归是有限的,因为这种慈悲是建立于我执之上。而菩萨道的修行是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将自己和众生视为一体,没有任何好恶之分,亲疏之别。这就必须通过修习菩提心来打破自我。
  没有这个处处设置障碍的“我”,才能解脱自在,获得真正的自由。社会也在提倡自由,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等,但这只能给大众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究竟的自由是在我们内心而非别处。如果内心还有执著和烦恼,即使生存环境再自由,我们一样会被烦恼所缚,成为我执的囚徒。自由,是相对不自由而言;自在,是相对不自在而言。我们想要自由自在,就必须铲除内心不自由、不自在的生长因素。
  利他不是用来说的
  菩提心和出离心的差别,在于出离对象是个人还是众生。
  两者不仅没有任何矛盾,而且,菩提心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如果不愿出离,菩提心是不可能真切的。因为你还看不到轮回险恶,即使想着利益众生,但因为对世间充满贪著,这种利他心很快会因染污而变质。
  就像过去有很多起义军,开始也是想救百姓于水火,但得到一定利益后,就开始贪著享乐,腐败变质。这也是因为没有出离心的基础,一旦诱惑出现,就被欲望、烦恼和我执紧紧抓住,再也想不到众生了。
  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想着利益他人似乎不难。因为只要关起门来想想,不需要有任何实际付出,也不需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众生。但利他不是一套说法,而是要面对众生去检验,在各种顺逆境界中去检验。这样你才知道,自己的这一念利他心,仅仅是用来满足自我的道德优越感,还是真正准备落实到行动中,把想法变成做法。
  菩提心的成就标准,是对每个众生都能心生慈悲,而不是把众生度尽。如果那样,没有一个菩萨能圆满慈悲。因为众生是无量无边的,而且菩萨度众需要时节因缘,并非一厢情愿的事。你想利益对方,也许有的众生未必乐意:你说佛法好,他还觉得吃喝玩乐好!你说修行好,他还觉得醉生梦死好!
  如果不了解缘起的道理,即使有心利他,也可能处处碰壁。我以前讲佛法时,常常想:佛法这么好,怎么他听了没有感觉?后来才发现,所谓好与不好,关键是在他是否有这个需要,是否有这个认识。而不是说我们觉得好,对方也会觉得好。其中还涉及每个众生不同的根机,不同的福德因缘。   烦恼和解脱都在于心
  如何才能解脱?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心态不好,时时纠缠于烦恼中,需要缓解,需要释放。那么,烦恼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从源头根除?这就需要知道,烦恼从何而来。
  从表面看,烦恼似乎都是由某种外因引起的,但其根源就在于无明,在于我执。这个依托基础越坚固,烦恼生起的力量就越强大。一旦证得无我,烦恼就没有着落了。如果“我”不觉得被伤害,不觉得被欺骗,烦什么?恼什么?
  心是烦恼生起的基础,但同时,心也具有解除烦恼的力量,那就是内心本具的觉性力量。禅宗说明心见性,所见正在于此。如果见到心的本质,面对各种念头和情绪时,才会拥有自主的能力。否则的话,时刻都会被它们带着跑,成为烦恼的受害者。
  修行,关键是把握生命的自主权。解脱道的修行有五分法身,分别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其中,核心内容就是空性慧,这是解脱的根本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见性?就像寻找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到人潮如织的地方去找,无疑是相当困难的。这就需要不断清理现场,到目标所剩无几时,才能作出有效判断。戒和定的修行,正是起到简化内心环境的效果。
  心灵创造幸福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修身养性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有的人在逆境中成长,有的人在逆境中沉沦。


  五福临门是一句非常吉祥的话: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康宁,身体健康、内心安宁,这是现代人普遍缺乏的。现代人最大的特点是浮躁、混乱、不得安宁,而安宁是人生幸福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
  幸福是需要福报的。我们想要福报,就要培植福田。佛教认为有三种福田:悲田、恩田、敬田。慈悲心、感恩心、恭敬心,是生产福报的发电站。
  慈善的本质,不是简单的捐献行为,而是慈悲大爱。当我们因慈心而捐献,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福报。感恩心是一种正向的心理,也是一种能带来幸福的心理。恭敬心是一种健康的心理,当我们进入一个神圣的地方,恭敬心当下就可以净化我们的内心。
  幸福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没有烦恼。佛法修行,就是要帮助我们解除烦恼。面对逆境不能接纳,是痛苦的重要原因。不能接纳,是因为我们对人生有恒常的设定:像我这么好的人,所有不好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我身上。
  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当我们能够接纳的时候,一切都不会对我们构成伤害。佛教讲无我,讲空,就是要否定我们对自我的错误认定和执著。如果一个人每天问问自己:我是谁?什么代表我?他就能在生活中做减法。
  人生最大的误解,就是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我们很容易把身体、身份当做是我。就像一个人面具戴久了,会认为面具就是自己。
  我们很容易把情绪当成是自己,如果和情绪保持距离,认识到身体、财富和我们只是暂时的关系,它的变化就伤害不到我们。佛教的禅修,就是帮助我们和情绪保持距离。
  如果要具备特定条件才能幸福,这种幸福是肤浅的。真正的幸福,是一种生命的本质的存在。
  在此岸
  就像房间灯一关,你就会胡思乱想,让你长时间呆在这里,就会制造恐怖气氛,浮想联翩。缺乏般若智慧,如同在漆黑的房间,会给我们带来认识上的迷惑,以及执著产生的痛苦。
  我们想要没有烦恼和迷惑,就要“明”,也就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什么是没有智慧?准确地说,就是没有让般若智慧产生作用。不能拥有认识人生的般若智慧时,我们感受的就是迷惑和烦恼。
  何以到彼岸?般若为舟。般若乃梵语音译,意为大智慧。波罗蜜是度,意为度过烦恼和生死瀑流,即到彼岸之义。
  我是谁?身体、身份、名称、想法、青春、美貌,财富、事业、地位?这是“我”吗?现在的人往往会把这些当做是“我”。事实上,它只是缘起的假相,只是和我们有暂时的关系,都不能代表“我”的本质。
  我们丢失了真正的“我”,就会向外寻找依赖,并把这种依赖看做实在的,从而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照见五蕴皆空”,才能“观自在”。《心经》给我们提供的是空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为了扭转世人对“有”的错误认识。我们执“有”为实在,这“有”就成了实在有。然而,世间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其本质是空无自性的。
  一说到空,一般人就害怕,以为是什么都没有了。因为我们对“有”的执著,让我们对“空”非常害怕。其实,佛教所说的“空”,不是要否定“有”的存在,而是要否定我们附加在事物上的错误认识。“有”是缘起有,是假有。虽然是假名安立,却不碍假相宛然。般若要否定的,是我们对事物牢牢执著、执为实有的错误认识。
  《心经》的“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的就是有空不二。彻悟有的本质,透视其虚幻、无常、无自性、空的本质,就不会因为“有”而带来种种问题和烦恼,就能“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抡刀上阵,如如不动”。另一方面,了悟万物虽空无自性,但又不离缘起,不昧因果,由此止恶行善,开启自在解脱的幸福人生。
  那些需要否定的
  真心和妄心两种不同的立足点,造就了禅宗顿渐两大修行体系。所谓渐,是从妄心入手,认清由此展现的虚妄世界。凡夫为无明所迷,不见真相,所以会以苦为乐,认假为真,把无常当做恒常,把现象当做本质。这就需要重新认识世界。所以,渐教的修行会侧重说无常无我,帮助我们认清,现在这个迷惑系统的本质是苦、无常、无我的。
  在凡夫的观念中,很容易对妄心及妄心构建的世界有太多期待。虽然我们看得见生老病死,世事变幻,看得见四季更替,斗转星移,但真的能接受无常吗?事实上,一旦涉及“我”的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拒绝无常。
  这个“我”是什么?在缘起的现象中,什么是不依赖条件而独立存在的?身体中找得到吗?念头中找得到吗?家庭、事业、财富中找得到吗?在妄心的世界中,每个心念都是不能自主的。所以佛法告诉我们:你现在认为的“我”,其实不是“我”。如果把它当做是“我”,就是禅宗所说的“认贼为子”,就要上当受骗,为其所害了。所以,“无我”不是说没有现前这些身心现象,而是对这个迷惑系统的否定,从而扫除障碍,认清心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不在别处,就在迷惑系统的背后,那才是真正的你。事实上,它一直都在,不染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在渐教系统中,基本是采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讲苦,是否定对快乐的执著,因为这些快乐的本质是痛苦的;讲无常,是否定对恒常的执著,因为世间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讲无我,是否定对自我的执著,因为这个“我”只是对身心现象的一个错误设定。如此,在逐步解除妄心的过程中,使智慧得以开显。
  《三主要道颂》讲到,生命“常被四瀑流所冲”。四瀑流,即欲望、烦恼、无明、我执我见。瀑流的特点,一是力量强大,势不可挡;二是连续不断,不曾少息,使人身不由己。如何才能有效对治?就要依戒定慧三学。其中,戒是规范言行,止息不良串习的延续;定是让心安住,不再四处攀缘;慧是开启内在觉性,彻底断除烦恼相续。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也是佛法修行的常规道路。
其他文献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舟山人大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以匠心深耕地方立法“试验田”,在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方面贡献了“舟山文本”;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在治水监督方法提供了“舟山样本”;在浙江自贸区建设、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助推方面留下了“舟山创制”。这些彰显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的生动实践,为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贡献了舟山智慧。  为国家
期刊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教学,要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注重指导学生学会预习,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课堂教学的讲解,课内外作业的配合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成绩。  【关键词】预习 课堂 作业 考试 课外  好的英语学习方法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法宝,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为此,结合本人近年的教学实践,就此谈几点自己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供各位同仁提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养成
【摘要】新课标的颁布对中学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新课标的具体实施为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的变革成为了迫在眉睫之势。本文拟从新课标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冲击入手,探讨新型的中学英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并推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英语 教学方法  随着英语的应用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英语的教学也成为我国新时期新型人
【摘要】实践证明,在初中英语教学当中利用小组合作法可以再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并且教学效率的提高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合作意识,给予其重大影响。近些年来,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愈来愈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也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课题。本文立足于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结合相关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初中英语教学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小组合作法 初中英语教学 作用 
【摘要】个性作为学生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美术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身潜能的发挥。本文在对我国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状况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有效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摘要】所谓自学能力,是指学生本身能够自觉和有目的的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及掌握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中学英语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势,必将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我们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员的共同努力。下面就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学生 自学能力 培养  一、引言  在初中英语新课程深入改革的形势下,教师们应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打造高效课堂已成为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法 处理教材 课堂设计  随着英语新课标的实施,英语课堂教学不断改革,为了打破以往“填鸭式”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英语老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讲课大比武、英语示范课,可是并没有达到英语教学预定的教学目标。那么在
近来笔者看电视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那些有问题或者是传言有道德瑕疵的“演员”、“歌手”们不见了踪影.对于这个“文化现象”,无疑我是大大的点赞!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了起来,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能力。基于这一点,笔者就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方面做初步探究。  【关键词】小学英语 教学方式 合作学习 教学应用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生性好动、好奇心强,有意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声乐教学作为高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声乐教育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声乐知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高中声乐教学的现状,并根据高中生的特征提出了声乐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中学 声乐教学 实践  我国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在课程地位、课程管理还是教材编写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