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备课;阅读;教材;切入点;选择;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8(B)—0025—0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是一样,只有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进行备课。
一、潜心“读”文
备课,首先要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案。每每研读一篇课文,我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三读”的过程。
初读,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把教材当作一本读物,这种“放松”的阅读,会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生发。或许您会被曲折的情节吸引,或许您会为真挚的情感怦然心动。这些初读的感受弥足珍贵。
再读,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来读。首先,正音、明义。其次,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学生,体察学生阅读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应落实的知识、训练的重点。最后,亲自做做课后练习题。
最后读,把自己当成语文教师,站在教者的角度来读教材,要把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二、选择切入点
拿到一篇文章,如何切入,好比裁缝拿到一块布料,如何下“第一剪”,对做成一件“好衣”非常重要。我认为,教师可以从文题、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切入,也可以从学生的原初体验、疑惑切入。
1.题目切入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入手进行阅读指导,往往有纲举目张的效果。通常可以“扣题质疑”或“添加题目”,还可以从“改换题目”入手。如《信任》一课,文中主要讲了谁信任谁?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
2.精华切入法。根据文章的独特处、精彩处、重点段、过渡段或警句等设计切入点。
3.原初体验切入法。就是让学生自主读书,并说出自己的原初体验,教师选择恰当的切入时机,在尊重学生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
4.疑惑切入法。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然后以学生阅读中的障碍作为切入,在交流讨论中解决疑问。如《黑孩子罗伯特》,学生对罗伯特为什么要倾其所有帮助讨厌他的白人小女孩,是很难理解的,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题目
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还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目。那么,设计练习题目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1.问题要有概括性
所谓问题的概括性,是指设计问题时应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设计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概括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促进作用。如教学《城市的标识》时,要求学生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树是城市的标识?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
2.问题要有层次性
要突破文章的难点,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的,这时教师要设计出一组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问题要有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要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
4.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的问题,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对学习基础相对好的学生,设计有深度的问题,使其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
08(B)—0025—0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也是一样,只有在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自己的实践,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进行备课。
一、潜心“读”文
备课,首先要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案。每每研读一篇课文,我都要经历这样一个“三读”的过程。
初读,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把教材当作一本读物,这种“放松”的阅读,会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生发。或许您会被曲折的情节吸引,或许您会为真挚的情感怦然心动。这些初读的感受弥足珍贵。
再读,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来读。首先,正音、明义。其次,设身处地把自己当成学生,体察学生阅读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应落实的知识、训练的重点。最后,亲自做做课后练习题。
最后读,把自己当成语文教师,站在教者的角度来读教材,要把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二、选择切入点
拿到一篇文章,如何切入,好比裁缝拿到一块布料,如何下“第一剪”,对做成一件“好衣”非常重要。我认为,教师可以从文题、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切入,也可以从学生的原初体验、疑惑切入。
1.题目切入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题目入手进行阅读指导,往往有纲举目张的效果。通常可以“扣题质疑”或“添加题目”,还可以从“改换题目”入手。如《信任》一课,文中主要讲了谁信任谁?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
2.精华切入法。根据文章的独特处、精彩处、重点段、过渡段或警句等设计切入点。
3.原初体验切入法。就是让学生自主读书,并说出自己的原初体验,教师选择恰当的切入时机,在尊重学生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
4.疑惑切入法。让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然后以学生阅读中的障碍作为切入,在交流讨论中解决疑问。如《黑孩子罗伯特》,学生对罗伯特为什么要倾其所有帮助讨厌他的白人小女孩,是很难理解的,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题目
备课时,除了要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还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目。那么,设计练习题目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1.问题要有概括性
所谓问题的概括性,是指设计问题时应从课文的整体出发,设计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具有概括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促进作用。如教学《城市的标识》时,要求学生谈谈:作者为什么说树是城市的标识?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
2.问题要有层次性
要突破文章的难点,往往靠直接提问是解决不了的,这时教师要设计出一组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问题要有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有开放性,要能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新知识。
4.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设计简单的问题,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对学习基础相对好的学生,设计有深度的问题,使其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