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对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积极贯穿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如若把课程思政建设比喻为一座房子的建设,那么它所凭借的一瓦一砾就是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用积累起来的各个元素形成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的三者统一。课程思政本身促使教育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至上,而是在价值观上给予更多的引导,培养出怀有大爱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为了推进全国各个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迈向更高的台阶,更踏实地落实党中央设计的顶层规划图,探讨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与路径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学校制度是解决“谁培养,如何提升,谁培养”问题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首次提出的“教学与行政管理”理念,得到了各级部委和高校的大力推动,高等教育教师对教学政策的关注度显著提高,有效性显著增强。然而,近年来也有学者指出,通过“运动”标签等方式进行课程建设是一个迫切需要提高结构质量和结构影响的问题。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支持了高质量课程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整体看待学习要素建设的基本态度,分析学校制度的现实困境和适应措施,有效提高学校制度质量,以促进社会主义大学学位的形成,是有意义的。
1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1.1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狭隘化
所谓狭隘化,指的是将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等同于又红又专、旗帜鲜明的思政课知识,误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面扩大,落到专业课教师身上。其实,课程思政的“思政”是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课程中所蕴含的钻研精神、科学理念、研究方法、专业伦理等,都是为各类学科教师所用的有效育人资源,不是非要讲政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现阶段许多教师没有认真把握住“思政”之魂,在如何实施思政育人的问题上产生了疑惑,这就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1.2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标签化
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不为受教育者而焦点关注,甚至不为明确感知的,但又不能隐去其存在的客观性。也就是说,在整个课程中不能丝毫看不出除了知识、能力以外的价值塑造和价值引领的内容,也不能在講授专业课知识的过程中,唐突地塞进思政元素,表现出生搬硬套、过于牵强。若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是没有将育人的“盐”融入“汤”之中,甚至是违反生活常识的吃进“一口盐”或者是喝了“一口汤”。课程思政就需要把握好这个“度”,适当地浸润学生的头脑,提升学习效果。
1.3片面追求工作效果的形式化
学校在推进党中央下发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对课程思政的理念有深入的认知,从而导致没有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学校整体的育人理念紧密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并不是校领导发了有关课程思政的文件,就急急忙忙地为了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而去示范,也不是为了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竞赛而去竞赛。一旦片面地追求课程思政的短期显著效果,那就会使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 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创新的实施路径
2.1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注重培训非思政课教师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之一,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抓手。教师作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想打造一支可靠、可敬、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第一,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和业务培训力度,促进思政课教师的“道”“学”“术”的有机融合,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思政课骨干教师。第二,对非思政教师定期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学校不仅需要精心设计培训模式和内容,开设专题课程,将井冈山精神、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等内容融入培训之中,而且需要邀请专家名师来校进行有关育人的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探讨活动,让非思政教师融入课程思政的环境圈里,增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基本认知与认同,在此基础上,建立本校的课程思政培训体系。
2.2职能部门构建课程思政协作机制,提升育人效果
建立高校学生处、教务处、考评办、信息办、宣传部等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机制。目前,高校各个部门较为零散,可从学生处着手,利用信息化校园平台收集学生热门话题,尤其是涉及价值取向的问题,分享至任课教师,使得任课教师获得有益的教学资料,契合对学生价值观的内化,能够提升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接受度。其次,设计教学小程序,教师发布教学案例,让学生撰写课后收获,对学生的课后知识获得感进行反馈,教务处对接课程服务。再次,考评办根据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参与度、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作出质量评估。最后,宣传部进行筛选教师在课程内有效激活或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案例,予以在全校师生及时报道。通过多个部门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形成高校多部门之间的协同运转效应。一方面,有效地减缓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性,提升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让学生在校更具有获得感[1]。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决策。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全方位、深层次、常态化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课程思政建设要素的内在联系,还要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时代背景出发,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从理论走向实践、再回归理论的科学研究规律。课程思政建设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厘清人才培养方向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也需要尊重多样社会文明培育的人才特色,但坚持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坚守马克思主义文明观[3]。
参考文献
[1]陈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机制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0):117-118.
作者简介:葛晋全,男,汉族,出生年月:1989年7月,籍贯:四川巴中,学历:大学本科,职称: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学校制度是解决“谁培养,如何提升,谁培养”问题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首次提出的“教学与行政管理”理念,得到了各级部委和高校的大力推动,高等教育教师对教学政策的关注度显著提高,有效性显著增强。然而,近年来也有学者指出,通过“运动”标签等方式进行课程建设是一个迫切需要提高结构质量和结构影响的问题。202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支持了高质量课程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整体看待学习要素建设的基本态度,分析学校制度的现实困境和适应措施,有效提高学校制度质量,以促进社会主义大学学位的形成,是有意义的。
1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1.1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狭隘化
所谓狭隘化,指的是将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等同于又红又专、旗帜鲜明的思政课知识,误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面扩大,落到专业课教师身上。其实,课程思政的“思政”是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课程中所蕴含的钻研精神、科学理念、研究方法、专业伦理等,都是为各类学科教师所用的有效育人资源,不是非要讲政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现阶段许多教师没有认真把握住“思政”之魂,在如何实施思政育人的问题上产生了疑惑,这就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1.2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标签化
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不为受教育者而焦点关注,甚至不为明确感知的,但又不能隐去其存在的客观性。也就是说,在整个课程中不能丝毫看不出除了知识、能力以外的价值塑造和价值引领的内容,也不能在講授专业课知识的过程中,唐突地塞进思政元素,表现出生搬硬套、过于牵强。若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是没有将育人的“盐”融入“汤”之中,甚至是违反生活常识的吃进“一口盐”或者是喝了“一口汤”。课程思政就需要把握好这个“度”,适当地浸润学生的头脑,提升学习效果。
1.3片面追求工作效果的形式化
学校在推进党中央下发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对课程思政的理念有深入的认知,从而导致没有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学校整体的育人理念紧密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并不是校领导发了有关课程思政的文件,就急急忙忙地为了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而去示范,也不是为了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竞赛而去竞赛。一旦片面地追求课程思政的短期显著效果,那就会使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 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创新的实施路径
2.1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注重培训非思政课教师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之一,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抓手。教师作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想打造一支可靠、可敬、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第一,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和业务培训力度,促进思政课教师的“道”“学”“术”的有机融合,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思政课骨干教师。第二,对非思政教师定期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学校不仅需要精心设计培训模式和内容,开设专题课程,将井冈山精神、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等内容融入培训之中,而且需要邀请专家名师来校进行有关育人的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探讨活动,让非思政教师融入课程思政的环境圈里,增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基本认知与认同,在此基础上,建立本校的课程思政培训体系。
2.2职能部门构建课程思政协作机制,提升育人效果
建立高校学生处、教务处、考评办、信息办、宣传部等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机制。目前,高校各个部门较为零散,可从学生处着手,利用信息化校园平台收集学生热门话题,尤其是涉及价值取向的问题,分享至任课教师,使得任课教师获得有益的教学资料,契合对学生价值观的内化,能够提升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接受度。其次,设计教学小程序,教师发布教学案例,让学生撰写课后收获,对学生的课后知识获得感进行反馈,教务处对接课程服务。再次,考评办根据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参与度、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作出质量评估。最后,宣传部进行筛选教师在课程内有效激活或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案例,予以在全校师生及时报道。通过多个部门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形成高校多部门之间的协同运转效应。一方面,有效地减缓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性,提升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让学生在校更具有获得感[1]。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决策。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全方位、深层次、常态化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课程思政建设要素的内在联系,还要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时代背景出发,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从理论走向实践、再回归理论的科学研究规律。课程思政建设是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厘清人才培养方向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也需要尊重多样社会文明培育的人才特色,但坚持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坚守马克思主义文明观[3]。
参考文献
[1]陈倩.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机制创新[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0):117-118.
作者简介:葛晋全,男,汉族,出生年月:1989年7月,籍贯:四川巴中,学历:大学本科,职称: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