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之处,是我思念的天涯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7nh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帝王刘肇被病痛折磨得奄奄一息,平日里蕴着温文儒雅的双眸此时已失了往日灵韵。邓绥拉着他枯槁的双手,早已泣不成声。刘肇抬手,轻轻抚过她的脸颊,指尖触到温热的泪水。他笑了,那笑像用尽所有力气,流露出他这一世对她从未间断的爱意柔情。
  母亲说,这世间最廉价的便是帝王之爱,她曾以为自己只是他的皇后,除却一身荣华,再无其他。可随着宫墙之内岁月无情流逝,她终是发现,自己早已爱得无法自拔。此时此刻,她就像寻常人家失了丈夫的妻子,背负着深入骨髓的痛,她紧紧握住他的手,仿佛这样他就不会离她而去。
  刘肇苦笑着闭了眼:“朕要去了,不能再与你携子之手。太子年幼,你当辅佐幼主,兴复汉室……”他就那样走了,带着对妻子的不舍与眷恋。千年传承的汉室江山,刘肇短暂却又颇为精彩的一生,只余史官笔下寥寥几笔。
  之后,邓绥临朝称制。她一袭缟素,素净的面容未做过多修饰,如踏月而来的谪仙,美得纤尘不染。珠帘垂下,她端起太后的威仪。幼主刘隆在她怀中低声啜泣,那种无助与彷徨像一柄柄被磨得无比尖利的刀子,插进她早已疲累的心脏。
  她走在没有他的深深宫墙里,每一步都沉似千斤,沉重得让她失了前行的方向,一路上呢喃着:“若我无法坚持,撒手而去。九泉之下,你是否会怨我?”
  莫名间已行至荷塘,走到她初次遇见他的地方。天边散了斜阳,她仿佛回了年少时光。
  她自幼不爱红装,唯对书简感兴趣。15岁那年,她奉旨入宫,穿的是素白裙衫,嫁妆是厚重的书简。未至寝殿,她便被池中初绽的莲花吸引了。深宫高院已夺了她的自由,但她仍想做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许是怜惜自己,许是爱那莲的心性。她不禁抬手去触碰那份孤洁,谁料脚下一滑,身体失了平衡,险些落入水中。
  身后有人抓住她的衣袖,救她于危难。回首间,一张秀气的脸映入眸中。那是她与刘肇的初遇,春风拂槛露华浓,少年帝王如沐春风的笑意里掺着点点耐人寻味的神秘。
  三千粉黛,她一袭素衣。这般素雅的装扮原应淹没于后宫的莺莺燕燕,可帝王却专宠她一人。那份近乎偏执的宠爱甚至让她想到了昔日商纣对妲己的纵容,令她有些受宠若惊。
  刘肇与她想象的似有不同,原想着是年少登基任人摆布的傀儡,却不料是杀伐决断的王。彼时,窦氏专权,外戚干政,皇帝的权力几乎被架空。刘肇联合宦官,干净利落地清除了窦氏一党。其后,他出兵大败北匈奴,保了北境几十年的安宁。她远远看着正在批阅奏章的刘肇,心底涌出莫名的悸动。
  他抬头,朝她招了招手。夏日的晚风拂过,伊人衣袂翻飞,桌面烛火跳动出动人的旋律。那是多好的岁月啊。
  后来,刘肇生了场大病,她日日守在床前,熬得容颜憔悴,也未有半分抱怨。阴后对她的专宠早已是妒火中烧,曾秘密说道,若有一日陛下离世,必要邓绥饱受人彘之刑。侍女将这话传入她耳,她只是淡然一笑:“若有一日陛下离世,我必随陛下而去,何劳她动用人彘之刑?”
  她为刘肇擦了擦额头的细汗,说道:“臣妾不会离开陛下,还望陛下信守承诺,也不要离开臣妾。”刘肇稍微恢复了意识,他说:“无论我怎样,你都要好好的。”
  夕阳落了西山,染红宫闱墙幔。她抬首仰望苍穹,只觉往事如烟。仔细想来,那时刘肇的病从未真正好过。他在昏迷中似听到了她要随他而去的誓言,听了阴后要伤她害她的诅咒,听了太多太多关于她又让他无法安心的东西……他必须活过来,必须为他心爱的女子铺平未来的路。
  阴后因妒生恨,对她百般打压。她一一忍耐,却换来阴后的变本加厉。最后阴后竟动了杀心,以巫蛊之术诅咒她。事情败露后,阴后被废,她顺理成章地登上后位。
  刘肇问她是否欢喜,她坦言:“妾身喜欢这皇后之位,不为其位高权重,只因百年后可与陛下同葬一穴。”“无论将来如何,朕都要你好好的。”刘肇拉着邓绥的手,去看梨香满园。美人衣着素净,映着梨花飘落,美得极盛。
  如今,梨花再度盛开,身旁却再无那愿与她同看云卷云舒的帝王。
  刘肇用他残存的时光为邓绥安排好了一切。立她为后,保她在他死后无人敢欺。为她过继子嗣,让她今后有了依靠。教她批阅奏折,处理国事,教她他所能教授的一切。最后,他将这汉室天下都托付给她。
  他要她帮他守着天下,这样她便不会执拗地随她而去。
  邓绥去了皇陵,去看长眠于此的他。她轻轻抚过碑文上他的名讳和谥号,刘肇,汉和帝。他这一生没有汉武帝的武功,没有宣帝的文治。他对邓绥说,他尊敬这些祖上,只是他最为敬佩的还是汉光武帝刘秀。因为刘秀这一生只爱阴丽华一人,他刘肇一世亦只爱邓绥一人。
  她轻轻叹了口气,泪水滑落:“陛下,我为你守住了大汉江山,我听你的话好好活着。如今我累了,不日便要去陪你了。陛下,你可会嫌弃绥儿人老珠黄,不复当年美貌?”
  下雪了,掩了坟前孤寂。侍女为她披上斗篷,暖了身上,却暖不了心底。梅花开了,有些刺眼的红被藏匿在雪下,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与美丽。兀自想起那日梅开腊月,他拉着她在亭中共赏雪景。一壶刚刚温好的酒,一份她最喜爱的点心,一双他为她遮风避雨的手,一个他愿护她一世无虞的怀抱。
  回宫后,邓绥害了大病。身旁的侍女常常听到太后唤先皇的名字,她说:“刘肇,刘肇……你终于肯来接我了……”
  东汉永宁二年,邓绥离世,与汉和帝同葬慎陵。
其他文献
陈与义出生时,大宋洛阳城的杏花飘零如雨,陈府后园里的池塘里落着厚厚一层碎白。他天资聪颖,幼时便有神童之名。虽极富文采,却温润恭谦习文刻苦。24岁那年考中进士,此后仕途顺风顺水。  只是年少多闲情,所担的又是一个闲职,为官三年后他便潇潇洒洒地辞了官,邀几个知己好友成日里吟诗赏画,好不快意。  那是陈与义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生活。北宋末年的洛阳城,不管城外时局如何动荡不安,城内的杏花依然和着花影里的美娇
期刊
晨雾缭绕的山林间,一条石径曲曲折折地通向山中,粗衣布衫的晚唐诗人杜荀鹤踏着露水慢慢走来,他走得很慢,仿佛在听鸟鸣,在感受风的轻拂,然后在“风暖鸟声碎”的吟咏中继续行走着……  杜荀鹤出生时虽家境贫穷,但也勉强被送入私塾读书,所幸他天资聪颖,学问极好。年少的他心有壮志,索性离家外出求学。红尘之大,天地之广,终于让他敞开胸怀漫游其中,但生不逢时却是他无法左右的。  彼时正值战乱频起,社会动荡不安,一路
期刊
她和西施在同一个地方卖艺。她们是当地弹琵琶最好的两个女子,只是行事作风大不相同。每次都是西施第一个弹奏,因为容颜倾城,总能吸引人们前来围观。而她却一直在帷帘后面默默等待,每次最动人的曲子都是出自她手,令人如痴如醉。只是她不肯露面,因而更增添了几分神秘。  一天,她弹琴时发现一位公子与其他人不同。其他人都盯着西施看,唯有那位公子自始至终都轻合双目,静静等着听最后一支曲。她对这位公子一见倾心,那公子似
期刊
那天,蔡州城的瑟瑟秋风宛如哀歌,在人耳际轻旋。  颜真卿阖目静思,内心一片清明,等待最后的时刻。人生浅短,匆匆易逝,岁月飘摇间他已至古稀之年。再不是当年潇洒远游的意气少年,再不是锄奸讨逆处事果敢的平原郡守,更不是一杆翰笔写诗书的颜氏鲁公……  老了,老了,连过往都老了!倘若重回那时多好,他还是心无旁骛的十三郎,终日独坐书房,读书学字。墨香萦绕,窗轩向阳,偶有微风轻拂,日光便在宣纸上投映出斑驳树影,
期刊
漫漫人生路上风景无数,谢方端的少女时期正如娇美的春日,阳光和煦,白云飘逸,每一缕春风里都夹杂着淡淡的喜悦。生于书香门第的女孩仿佛被春风吻过的花,格外芬芳。小小年纪的谢方端最喜欢散发着墨香的书籍,喜欢在一行行文字间徜徉。  谢方端幼年丧母,常随父宦游,她聪慧善读,少时跟父亲学声韵,长大后喜爱工诗填词,出口成章。  父亲在朝为官,任所不停变换,一家人便随父亲在不同的地方流连辗转。谢方端的年少时光大多是
期刊
“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客在游历张家港时随手题下的一联,如今还镌刻在梅花堂里伴随着有关于他的传奇流传后世。  那该是怎样的传奇呢?江阴故居里,他的雕像风雨不动地立在那里,身躯伟岸,眉眼坚毅,目光仿佛穿过重重岁月,仍在追寻还未抵达的远方。后人仰望这个名唤徐霞客的男子,心想这便是他了,那个朝代的独行客,那段岁月的遗世者。  徐霞客出生于晚明仕宦之家,尽管出生时家族已不复往日辉煌,可他的
期刊
恋笔纪  “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那日灯下揽卷,读到此时不由一怔,书卷的微凉顺着温热的指尖,一丝丝一缕缕荡到心湖,氤氲出蒙蒙寒雾来。虽然又是春至,三春渐归,却已然再无大观园中的元春了。  元者,始也。因着元春,莺歌燕语婉转幽啼的大观园里才容下了一众红楼女儿的传奇,一任她们娇嗔痴缠绘尽风流,花底醉眠也好,月下联诗也罢,那些天真无拘却都与元春
期刊
一辆宫车渐行渐远,回望繁华的京城,遥遥映入眼中的亭台楼阁犹如浓淡相宜的水墨画,深深印在她心中,昔日荣华终成过眼云烟,盈盈握于手里的是散发着墨香的书简,随风潜入脑海里的是绮丽散淡的诗句。  坐在车中的鲍君徽终于收回遥望的目光,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在这迢遥颠簸的羊肠小道上,往事如烟,萦绕于心头。  唐朝天宝年间战乱频繁,生逢乱世的鲍君徽虽然出生于贫寒之家,但因是家中独女,从小便得父母喜爱,喜读诗文的母
期刊
早年间,皇兄交了一项任务,要我迎接这世间绝美的一株“桃花”,若她安然入楚,任务达成,我便能得到高人一等的权位。  这日,千军万马在前开道,远山青黛,云卷云舒。浩荡的车队,绮丽的红帐,全成了接嫁的点缀。我本无心顾及这轿中人生得如何貌美,任她是息国旧宠,还是楚国新欢,到头来不过沦为陪衬。可车马行至城下,轿中伸出一只葱白玉指,露出一角金丝笼,女子捧过笼中青雀,摊开掌心,鸟儿便飞向天空。  “圈养的雀放生
期刊
那是蝉鸣如歌的长夏,那是绚丽缤纷的昆曲舞台,台下人潮拥簇。张元和转入后台,掩门把嘈杂的声响隔绝在外。  寂寂后台,清凉幽静,顾传玠将书卷背在身后,一身戏服的小生长身玉立,眉目俊朗,朗声背着昆曲台词《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字字婉转,清隽风流。  他微阖着眼,仿佛隔绝了世间万物,仿佛他已成了诗仙太白。李白是顾传玠最喜爱的诗人,于他是黑暗鸿蒙里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