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的武士道是与武士的形成、武士政权的建立同步发展和成熟的。在这一过程中武士道深受神道教思想、佛教尤其是禪宗思想、还有儒教思想的影响。武士政权建立之前的8——12世纪,武士道主要受日本固有的神道教思想的影响,并表现在行动层次上;武士政权确立后的12——17世纪,武士道又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逐渐成熟而表现为系统的观念;17——19世纪的德川时期,朱子学的引入,实现了武士道伦理道德体系的建构和武士道精神的最终确立。就是说神道、佛教、儒教共同构筑了日本的武士道,在这个意义上“神道为武士道提供了武命长久,战争胜利的思想意识;禅道为武士道提供了敢于拼命,视死如归的修行体系;儒道为武士道提供了治国安邦,征服民心的统治哲学”。但在武士道又是“死之道”的意义上,禅宗的影响可谓意義深远。禅宗东传到日本,逐渐被新兴的武士阶级所接受,成为了武士的宗教。
【关键词】:禅宗;武士道;生死观;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是禅宗的发源地。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派别之一,也是佛教中国本土化最成功的一个范例。在东亚文化圈中,佛教思想的交流是重要的文化交流。日本和韩国的佛教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特别是禅宗思想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日本中世纪的“公务员”——武士受其影响是最大的。禅宗思想对武士道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武士好禅”,是对于日本武士特点的最好说明。本课题将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来更好的理解武士道。在日本,武士道思想是兼收并蓄了神道教、佛教、儒教等思想的“集合体”。本课题重点分析论述武士道与禅宗的关系。笔者认为神道教、儒教是对武士外在行动的指导;禅宗思想是关注武士自己本身,即内在修为,这其中也包括武士的生死观问题。因为武士道在日本各行各业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所以深度来解读武士道,特别是与禅宗的关系在笔者看来就比较重要。这对了解日本民族的意识形态,日本民族的民族性和文化特征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更利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第二章 日本武士道的形成和发展
2.1武士道的名称和定义
自从五经博士王仁东渡日本以来,为日本带来了中国的儒家文化。通过对儒家文化数百年的吸收学习,日本民族逐渐结合本国特点依照儒家伦理思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伦理道德规范。大化革新是日本早期吸收儒家文化的成果。在随后佛教的传入进一步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著名的平安文化和飞鸟文化在此基础上受佛教文化影响而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所有制形式班田制逐渐衰落了,代之而起的庄园制。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促进了政治的变化,武士阶层作为一种新兴社会力量登上了日本历史舞台。武士道是伴随着武士阶层的产生而出现的代表其武士阶层意识的一整套观念,包括武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平安时期的酝酿,到镰仓时期的初步形成,再到江户时代则日臻于完善。中世纪的日本,武士是日本封建社会的“公务员”,其阶级意识——武士道思想直接影响着其它阶层的价值取向,乃至到现今在日本人意识中,武士道思想仍具有普遍主义的价值。
2.2武士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作为日本具有普遍主义的武士道思想,不是在一两天之内就形成的。它是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多个时代的传承,才形成的。武士道思想也是一个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政治条件下,吸收了神道教、佛教禅宗、儒学思想。所以说,武士道思想是一个思想“综合体”。武士道作为一种思想,从产生到形成经过“行动的武士道——观念的武士道——精神的武士道”的发展过程。这是受历史等原因影响的结果。
2.2.1 镰仓武士道
镰仓幕府(1185年—1333年),是日本历史中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1185年(文治元年)幕府在镰仓成立,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幕府灭亡,经历149年。其建立者是武将源赖朝。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武士道的起源是日本的镰仓政府。后来经过江户时代他们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而形成的。镰仓武士道还提倡鄙视平安朝贵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它所领悟的是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表面的东西而不是真正的真理。但是日本武士道它们对佛教和儒家思想的领悟是满足不了的,所以被日本原来有的神道教所充分提供了
2.2.2室町武士道
室町幕府,1336年(延元元年,建武三年)足利尊氏建立的武家政权。1392年之前有南北朝的对立,尊氏与直义的对立等,到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政权才稳定下来。由强大的守护大名任“管领”等要职,辅佐将军。应仁之乱与细川政元的政变之后,幕府势力衰弱,1573年(天正元年),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驱逐,幕府灭亡。
室町武士道时期是以死的觉悟为主要内容的武士道。作为一名武士必须对君主忠诚,对长辈孝顺。在镰仓时代也有过,但是这两个时代都有过对忠诚和孝顺有着轻重的现象,次表明武士道还没有完全形成的理据
2.2.3 德川时期的武士道(17——19世纪)
自从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日本武家社会达到了武家封建中央集权制的顶峰。进而进入了一段较长的和平大一统的社会。从此,武士的军事职能也被削弱了。江户时代以前的武士主要从事攻占、杀伐等军事方面的职责,其主要职能就是战斗者。随着统治的稳定,日本社会进入了持久和平的时代,武士作为国家的支柱,转变职能集中居住在城下的都市里,开始掌管政治事务,变成了管理社会的官吏。昔日驰骋征战的武士,这时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样,武士的社会职能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的主要职能不再是战斗员,而是行政管理者,也就是转化为以行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治理。社会的长治久安,使武士摆脱了原来的征战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有机会习武学文,由一介武夫变成了文士。武士道思想继续兼收并蓄的向前发展,以适应武士阶级新身份的需要。 第三章 禅宗对日本武士道的影响
3.1禅宗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日本实际上是一个佛教国家”[].自飞鸟时代佛教就开始传入日本,到了奈良时期,形成了著名的奈良六宗。再到平安时期,佛教开始走向了平民化。以镰仓时期为界限,以后的佛教可以称之为廉价佛教。日本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髓,建构着自己的文化。佛教文化在当时是先进的文化,在日本被用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从飞鸟到明治维新这一千多年,佛教在日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奠定了日本是佛教国家的基础。
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结晶,凝结着几代宗师的心血。特别到慧能,禅宗形成了自己的宗派。慧能开创的是南宗,弘远开创是北宗。慧能被禅宗尊称为六祖,可见他对禅宗的贡献最大。而六祖之后便产生了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两家。青原一系的形成曹洞、云门、法眼三个宗派;而南岳一系则形成沩仰、林济两个宗派。禅宗派系中就临济、曹洞传承的时间比较长,同时也影响比较大。这几个派系中传到日本的有曹洞、临济两个派系。荣西传给日本的是中国临济禅,道元传给日本的是中国曹洞禪,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日本禅宗的两大流派。
荣西在京都创立了一所建仁寺,写著《兴禅护国论》一书,在该书中他认为禅法的弘扬有助于促使国家兴盛。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这一新宗教不同于皇室和贵族宗教,有助于强化和镇定新兴的武士阶级武士的心灵。禅教导人即使是武士也必须要内省,并思及道德和责任。
道元把曹洞宗带回到日本。著作有《普劝坐禅仪》和《正法眼藏》等。道元倡导“只管打坐”的修禅方式,强调修禅必须出家修行,认为在俗修禅悟禅不彻底。他认为临济禅所依据的《楞严经》是祈祷性的,因而加以排斥,并厌恶临济禅与世俗妥协、与权势携手的态度。道元有意矫正政府的反常系统,乃前往劝告当时的统治者北条时赖,让这位实际的统治者还政于天皇。在这请求未被同意的时候,他立刻离开并隐居于他在越前地方所建的永平寺。这样更加深了统治者对他的尊敬。据记载道元在镰仓的一位学生被说服着去取《土地赐予状》给他的师父。那僧人愉快的照做了。在接受之后,道元颇为愤怒,并立刻赶走了他的学生。他命令打坏这僧人所坐的椅子,并把椅子下面的土地挖掉三尺深,把泥土都抛掉了。在这次事件之后,道元比以前更受人尊敬。从此禅在人们之中大为风行。
3.2禅宗对武士道生死观的影响
3.2.1 禅宗的“生死一如”观
佛教的核心是“无”。佛教生死观的特点,就是把人的生命看作是一个流程。从生到死,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态势,期间的每一个生命点皆不能有所缺陷,否则就连不成一根生命的流线。禅宗的“生死一如”更近一层把死看淡了。更加打消了对死的恐惧。武士参悟到生和死都是一样的,不要执迷在“自我”,进入“无我”的境地。见性成佛,随意而来,不要思考过多,心不要受羁绊。即使是面对死亡。这里的“死”包括武士自己和杀掉对手的,自己的死是可以切腹来表现的。所以武士敢狂言:武士道就是选择死亡。
3.2.2 禅宗的“生死无常”观
佛教中的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論》中说“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念”在梵语中是“刹那”的意思。世间一切犹如电光石火,无不是在刹那刹那间生灭变化,可谓无常迅速。武士参悟到这些,更觉悟到对死的“洒脱”。既然生和死对于人来说都不是有常的,那何必要顾及执迷呢。随自己的意志来进行吧。佛教讲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生与死是可以交替轮回的,不需要害怕。生死既然能轮回,自然生死就是“无常”。“死”在武士道中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武士作为一名以战争为职业的战斗者,只有不畏惧死,才能战无不胜。禅宗思想正是为武士提供了不畏惧死的战斗者思想。
3.3.禅宗对武士道积极的影响
1武士道因吸收禅宗思想,导致日本人对生命观的轻视。禅宗思想使武士道思想更加完整,是武士道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武士道思想是吸收多种思想的“综合体”,里面有神道教思想、儒教思想、还有禅宗思想。禅宗思想是武士道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娄贵书教授认为:“神道为武士道提供了武运长久、战争胜利的思想意识;禅道为武士道思想提供了敢于拼命、视死如归的修行体系;儒道为武士道思想提供了治国安邦、征服民心的统治哲学”[]。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的第二章武士道的渊源中写到“佛教给予武士道以平静地听凭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恬静地服从,面临灾祸像禁欲主义者那样沉着,卑生而亲死的心情。由神道的教义所刻骨铭心的对主君的忠诚、对祖先的尊敬以及对父母的孝行,是其他任何宗教所没有教导过的东西。神道的教义包含了可以称为我们民族的感情生活中两个压倒一切的特点——爱国心和忠义。至于说到严格意义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有关政治道德方面的他的教诲的特点是冷静、仁慈,并富于处事的哲理,这些特别适合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士。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这些都说明了禅宗思想是武士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了禅宗思想的武士道思想才是完整的思想。神道和儒道都是关注武士外在的,而禅道是关注武士自身内在的。包括武士面对生死问题,这些神道和儒道都没有回答,禅宗却给予了解决。武士是以战争为职业的战斗者,关于“死”是不能逃避的。禅道让武士在内心深处解决了许多疑惑不解的问题,关于许多武士自身的问题,在禅宗那里找到了哲学意义上的回答。使武士能够安然的接受自己的身份,做武士应该做的事情。禅宗思想正是解决了武士不能逃避的关于生死的大问题在武士道思想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来江户时代,武士道上升到精神层次,特别是从“战争的死”转向“观念的死”起到了铺垫作用。
3.4禅宗对武士道的消极影响
1.日本武士道之所以有极大的威力就因为他们不怕死,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可以说主要是通过受到禅宗“生死如一”思想的影响和禅宗修炼方式的练就而最终确立。而武士道的这种不怕死、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从消极的意义上直接导致了对他人和自己生命的轻视和不尊重。到了近代,出现了乃木希典这样的人物,在战场上带着棺材出战。战争结束时,在明治天皇去世时,为其剖腹自杀殉葬。二战中,日本犯下的南京大屠杀的罪孽,都可以看到日本人对生命观的轻视。
2. 武士道与禅宗思想的结合,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
武士道思想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源泉,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受军国主义鼓舞的日本军人,对战争的认识没有良知。在战场上的日本军人,对自己和其他国家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都不去做思考。最后导致双方都两败俱伤。战争对人类来说,都是灾难。到近代,军国主义思想就是受武士道思想的影响。日本军人受到法西斯主义军部的利用,不假思考的为其卖力。最后导致自己和别人受到伤害。在日本侵略别的国家时,每一场战争,都会有僧人跟随其后,为其超度。这种僧人叫做“阵僧”。所谓阵僧,即战时和武士一起奔赴战场,在武士死时进行临终念佛,安置死骸,向遗族和有缘者介绍武士战死的情况。“阵僧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武士临战,攻入敌阵,杀死对手是武士当然之使命,但是,犯杀生罪也是事实。如果犯杀生罪,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则无望。因此,有力的武士们带着禅僧到战场,为阵亡者授之十念,使之往生极乐净土,满足其愿望。所谓十念,即念诵‘南无阿弥陀佛’10遍,对以杀为职业的武士来说,这是在精神上使自己从堕入地狱的恐怖中获救的一种手段。此外,阵僧还有从军医生的一面。”这是一种麻痹的方式,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给受侵略国带来了灾难。
参考文献:
[1] (日本)新渡户稻造,张俊彦 译,武士道.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 高令印,中国禅学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3] (日本)山本常朝,李冬君 译,叶隐闻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日本)村上专精,杨曾文 译,汪向荣 校,日本佛教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 王炜,日本武士的名誉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 李卓主编,日本家训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关键词】:禅宗;武士道;生死观;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是禅宗的发源地。禅宗是中国佛教八大派别之一,也是佛教中国本土化最成功的一个范例。在东亚文化圈中,佛教思想的交流是重要的文化交流。日本和韩国的佛教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特别是禅宗思想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日本中世纪的“公务员”——武士受其影响是最大的。禅宗思想对武士道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武士好禅”,是对于日本武士特点的最好说明。本课题将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来更好的理解武士道。在日本,武士道思想是兼收并蓄了神道教、佛教、儒教等思想的“集合体”。本课题重点分析论述武士道与禅宗的关系。笔者认为神道教、儒教是对武士外在行动的指导;禅宗思想是关注武士自己本身,即内在修为,这其中也包括武士的生死观问题。因为武士道在日本各行各业具有普遍的价值意义,所以深度来解读武士道,特别是与禅宗的关系在笔者看来就比较重要。这对了解日本民族的意识形态,日本民族的民族性和文化特征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更利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第二章 日本武士道的形成和发展
2.1武士道的名称和定义
自从五经博士王仁东渡日本以来,为日本带来了中国的儒家文化。通过对儒家文化数百年的吸收学习,日本民族逐渐结合本国特点依照儒家伦理思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伦理道德规范。大化革新是日本早期吸收儒家文化的成果。在随后佛教的传入进一步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著名的平安文化和飞鸟文化在此基础上受佛教文化影响而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所有制形式班田制逐渐衰落了,代之而起的庄园制。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促进了政治的变化,武士阶层作为一种新兴社会力量登上了日本历史舞台。武士道是伴随着武士阶层的产生而出现的代表其武士阶层意识的一整套观念,包括武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平安时期的酝酿,到镰仓时期的初步形成,再到江户时代则日臻于完善。中世纪的日本,武士是日本封建社会的“公务员”,其阶级意识——武士道思想直接影响着其它阶层的价值取向,乃至到现今在日本人意识中,武士道思想仍具有普遍主义的价值。
2.2武士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作为日本具有普遍主义的武士道思想,不是在一两天之内就形成的。它是经过数百年的积淀,多个时代的传承,才形成的。武士道思想也是一个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政治条件下,吸收了神道教、佛教禅宗、儒学思想。所以说,武士道思想是一个思想“综合体”。武士道作为一种思想,从产生到形成经过“行动的武士道——观念的武士道——精神的武士道”的发展过程。这是受历史等原因影响的结果。
2.2.1 镰仓武士道
镰仓幕府(1185年—1333年),是日本历史中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1185年(文治元年)幕府在镰仓成立,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幕府灭亡,经历149年。其建立者是武将源赖朝。镰仓幕府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天皇成为傀儡,幕府成为实际的政治中心
武士道的起源是日本的镰仓政府。后来经过江户时代他们吸收儒家和佛教的思想而形成的。镰仓武士道还提倡鄙视平安朝贵族萎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为核心的思想。它所领悟的是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表面的东西而不是真正的真理。但是日本武士道它们对佛教和儒家思想的领悟是满足不了的,所以被日本原来有的神道教所充分提供了
2.2.2室町武士道
室町幕府,1336年(延元元年,建武三年)足利尊氏建立的武家政权。1392年之前有南北朝的对立,尊氏与直义的对立等,到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政权才稳定下来。由强大的守护大名任“管领”等要职,辅佐将军。应仁之乱与细川政元的政变之后,幕府势力衰弱,1573年(天正元年),第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驱逐,幕府灭亡。
室町武士道时期是以死的觉悟为主要内容的武士道。作为一名武士必须对君主忠诚,对长辈孝顺。在镰仓时代也有过,但是这两个时代都有过对忠诚和孝顺有着轻重的现象,次表明武士道还没有完全形成的理据
2.2.3 德川时期的武士道(17——19世纪)
自从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日本武家社会达到了武家封建中央集权制的顶峰。进而进入了一段较长的和平大一统的社会。从此,武士的军事职能也被削弱了。江户时代以前的武士主要从事攻占、杀伐等军事方面的职责,其主要职能就是战斗者。随着统治的稳定,日本社会进入了持久和平的时代,武士作为国家的支柱,转变职能集中居住在城下的都市里,开始掌管政治事务,变成了管理社会的官吏。昔日驰骋征战的武士,这时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样,武士的社会职能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的主要职能不再是战斗员,而是行政管理者,也就是转化为以行政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治理。社会的长治久安,使武士摆脱了原来的征战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有机会习武学文,由一介武夫变成了文士。武士道思想继续兼收并蓄的向前发展,以适应武士阶级新身份的需要。 第三章 禅宗对日本武士道的影响
3.1禅宗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
“日本实际上是一个佛教国家”[].自飞鸟时代佛教就开始传入日本,到了奈良时期,形成了著名的奈良六宗。再到平安时期,佛教开始走向了平民化。以镰仓时期为界限,以后的佛教可以称之为廉价佛教。日本吸收着外来文化的精髓,建构着自己的文化。佛教文化在当时是先进的文化,在日本被用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从飞鸟到明治维新这一千多年,佛教在日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奠定了日本是佛教国家的基础。
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结晶,凝结着几代宗师的心血。特别到慧能,禅宗形成了自己的宗派。慧能开创的是南宗,弘远开创是北宗。慧能被禅宗尊称为六祖,可见他对禅宗的贡献最大。而六祖之后便产生了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两家。青原一系的形成曹洞、云门、法眼三个宗派;而南岳一系则形成沩仰、林济两个宗派。禅宗派系中就临济、曹洞传承的时间比较长,同时也影响比较大。这几个派系中传到日本的有曹洞、临济两个派系。荣西传给日本的是中国临济禅,道元传给日本的是中国曹洞禪,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日本禅宗的两大流派。
荣西在京都创立了一所建仁寺,写著《兴禅护国论》一书,在该书中他认为禅法的弘扬有助于促使国家兴盛。他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这一新宗教不同于皇室和贵族宗教,有助于强化和镇定新兴的武士阶级武士的心灵。禅教导人即使是武士也必须要内省,并思及道德和责任。
道元把曹洞宗带回到日本。著作有《普劝坐禅仪》和《正法眼藏》等。道元倡导“只管打坐”的修禅方式,强调修禅必须出家修行,认为在俗修禅悟禅不彻底。他认为临济禅所依据的《楞严经》是祈祷性的,因而加以排斥,并厌恶临济禅与世俗妥协、与权势携手的态度。道元有意矫正政府的反常系统,乃前往劝告当时的统治者北条时赖,让这位实际的统治者还政于天皇。在这请求未被同意的时候,他立刻离开并隐居于他在越前地方所建的永平寺。这样更加深了统治者对他的尊敬。据记载道元在镰仓的一位学生被说服着去取《土地赐予状》给他的师父。那僧人愉快的照做了。在接受之后,道元颇为愤怒,并立刻赶走了他的学生。他命令打坏这僧人所坐的椅子,并把椅子下面的土地挖掉三尺深,把泥土都抛掉了。在这次事件之后,道元比以前更受人尊敬。从此禅在人们之中大为风行。
3.2禅宗对武士道生死观的影响
3.2.1 禅宗的“生死一如”观
佛教的核心是“无”。佛教生死观的特点,就是把人的生命看作是一个流程。从生到死,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态势,期间的每一个生命点皆不能有所缺陷,否则就连不成一根生命的流线。禅宗的“生死一如”更近一层把死看淡了。更加打消了对死的恐惧。武士参悟到生和死都是一样的,不要执迷在“自我”,进入“无我”的境地。见性成佛,随意而来,不要思考过多,心不要受羁绊。即使是面对死亡。这里的“死”包括武士自己和杀掉对手的,自己的死是可以切腹来表现的。所以武士敢狂言:武士道就是选择死亡。
3.2.2 禅宗的“生死无常”观
佛教中的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論》中说“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念”在梵语中是“刹那”的意思。世间一切犹如电光石火,无不是在刹那刹那间生灭变化,可谓无常迅速。武士参悟到这些,更觉悟到对死的“洒脱”。既然生和死对于人来说都不是有常的,那何必要顾及执迷呢。随自己的意志来进行吧。佛教讲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生与死是可以交替轮回的,不需要害怕。生死既然能轮回,自然生死就是“无常”。“死”在武士道中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武士作为一名以战争为职业的战斗者,只有不畏惧死,才能战无不胜。禅宗思想正是为武士提供了不畏惧死的战斗者思想。
3.3.禅宗对武士道积极的影响
1武士道因吸收禅宗思想,导致日本人对生命观的轻视。禅宗思想使武士道思想更加完整,是武士道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武士道思想是吸收多种思想的“综合体”,里面有神道教思想、儒教思想、还有禅宗思想。禅宗思想是武士道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学者娄贵书教授认为:“神道为武士道提供了武运长久、战争胜利的思想意识;禅道为武士道思想提供了敢于拼命、视死如归的修行体系;儒道为武士道思想提供了治国安邦、征服民心的统治哲学”[]。新渡户稻造在《武士道》的第二章武士道的渊源中写到“佛教给予武士道以平静地听凭命运的意识,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恬静地服从,面临灾祸像禁欲主义者那样沉着,卑生而亲死的心情。由神道的教义所刻骨铭心的对主君的忠诚、对祖先的尊敬以及对父母的孝行,是其他任何宗教所没有教导过的东西。神道的教义包含了可以称为我们民族的感情生活中两个压倒一切的特点——爱国心和忠义。至于说到严格意义的道德教义,孔子的教诲就是武士道的最丰富的渊源。有关政治道德方面的他的教诲的特点是冷静、仁慈,并富于处事的哲理,这些特别适合作为统治阶级的武士。继孔子之后的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这些都说明了禅宗思想是武士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了禅宗思想的武士道思想才是完整的思想。神道和儒道都是关注武士外在的,而禅道是关注武士自身内在的。包括武士面对生死问题,这些神道和儒道都没有回答,禅宗却给予了解决。武士是以战争为职业的战斗者,关于“死”是不能逃避的。禅道让武士在内心深处解决了许多疑惑不解的问题,关于许多武士自身的问题,在禅宗那里找到了哲学意义上的回答。使武士能够安然的接受自己的身份,做武士应该做的事情。禅宗思想正是解决了武士不能逃避的关于生死的大问题在武士道思想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来江户时代,武士道上升到精神层次,特别是从“战争的死”转向“观念的死”起到了铺垫作用。
3.4禅宗对武士道的消极影响
1.日本武士道之所以有极大的威力就因为他们不怕死,这种不怕死的精神可以说主要是通过受到禅宗“生死如一”思想的影响和禅宗修炼方式的练就而最终确立。而武士道的这种不怕死、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从消极的意义上直接导致了对他人和自己生命的轻视和不尊重。到了近代,出现了乃木希典这样的人物,在战场上带着棺材出战。战争结束时,在明治天皇去世时,为其剖腹自杀殉葬。二战中,日本犯下的南京大屠杀的罪孽,都可以看到日本人对生命观的轻视。
2. 武士道与禅宗思想的结合,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
武士道思想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源泉,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给世界带来了灾难。受军国主义鼓舞的日本军人,对战争的认识没有良知。在战场上的日本军人,对自己和其他国家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都不去做思考。最后导致双方都两败俱伤。战争对人类来说,都是灾难。到近代,军国主义思想就是受武士道思想的影响。日本军人受到法西斯主义军部的利用,不假思考的为其卖力。最后导致自己和别人受到伤害。在日本侵略别的国家时,每一场战争,都会有僧人跟随其后,为其超度。这种僧人叫做“阵僧”。所谓阵僧,即战时和武士一起奔赴战场,在武士死时进行临终念佛,安置死骸,向遗族和有缘者介绍武士战死的情况。“阵僧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武士临战,攻入敌阵,杀死对手是武士当然之使命,但是,犯杀生罪也是事实。如果犯杀生罪,死后往生极乐净土则无望。因此,有力的武士们带着禅僧到战场,为阵亡者授之十念,使之往生极乐净土,满足其愿望。所谓十念,即念诵‘南无阿弥陀佛’10遍,对以杀为职业的武士来说,这是在精神上使自己从堕入地狱的恐怖中获救的一种手段。此外,阵僧还有从军医生的一面。”这是一种麻痹的方式,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给受侵略国带来了灾难。
参考文献:
[1] (日本)新渡户稻造,张俊彦 译,武士道.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 高令印,中国禅学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4
[3] (日本)山本常朝,李冬君 译,叶隐闻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日本)村上专精,杨曾文 译,汪向荣 校,日本佛教史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 王炜,日本武士的名誉观.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 李卓主编,日本家训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