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太宗是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他实行的开明政策为后代人所重视,他实行的开明政策对促进唐朝文化的繁荣,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缓和了少数民族的矛盾实现了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其民族观,促进了唐的繁荣与昌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强了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同时促进了个民族之间共同进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为后事处理民族关系留下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唐太宗;民族政策;繁荣;祖国统一
一 唐太宗民族政策背景的分析
(一)开明政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以:“贞观之治” 名垂青史,而且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政策和措施也有它的独特之处,正如吕思勉对太宗平西域高昌事件如此评论,太宗之平高昌也,岁调千余人成之,纯出好大喜功之心,初非事势所须也。说明唐太宗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政策及其民族之间的交流,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唐太宗对于一些强大有威胁的民族,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争取他们之间的一部分力量,而对于强大的势力唐太宗以大军征服他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尽量分化一个民族,使之内部分裂,产生矛盾,减少他们的力量,正如唐太宗所说的“向使中国不安,日南,西域朝贡使亦何缘而至,联何德以堪之”[1]253唐朝民族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一个国家的开政策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开明的民族政策可以缓解双方尖锐的民族矛盾,同时也使中央王朝达到了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疆域。在唐与突厥的关系中,唐王朝为了消灭东突厥,扩大自己的疆域,从而形成强大的军事集团,最终消灭东突厥。并将其地方政权实行羁縻统治,逐步加强 对其控制,最终将其完全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之内。 从经济方面而言。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二)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
李世民开明和进步的民族政策分不开的。李世民的民族政策则源于其既理想又不缺乏可操作性的民族思想。这一民族思想,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俩把风格大的方面,一是基于大一统的理念,从建立天下一统秩序的政治理想出发,以唐国力的强盛为基础,所提出的王者无外、四海同风的民族一统、华夏一家观念,以及以此观念为前提的一系列思想和政策;一是基于现实的国防安全的政治需求,所提出先中华而后夷狄,中国为本根,四夷如枝叶的华夷重轻本末思想,及基于此观念而产生的相关思想和政策。
中原地区获得大量民族特产,如马匹、中药材,可以说为中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互通关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特别重大,少数民族可从互市及赐赠中获得大量财物。有的流入生产和生活领域,为各民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巨额财富,提高了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从而缩小中原与边疆地区的差异。总之,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唐朝的和亲制度
(一)唐朝和亲制度的作用
唐朝的民族观念处于变动之中,从华夷一家到后期的华夷有别,表明唐朝在处理民族问题随着形势的变迁而在发生变化,贞观时期唐朝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因为唐太宗及其王朝之间能被北方和西北各个民族各势力所认同,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较量的结果,更是民族观念淡薄,民族融合的结果。
对于和亲政策,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間的和亲也必定引起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这就必然带来客观上连统治者都未曾想到的影响。如在经济生活、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心理素质、语言、民族融合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逐步的演变。唐朝与少数民族的通婚,也无疑加快了血统的融合。这种血统的混合由统治者开始,影响到双方的官吏、军人、商人、百姓,这种血液的融合,对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种交错杂居的分布状态,加强了大一统国家民族交往与联系。[2]140从政治方面而言。和亲缓和了矛盾,稳定了局势,有利于争取与国,缔结盟约。
(二)唐朝和亲制度的影响
和亲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又是以经济为基础的。随着和亲,中原都要赠以大批财物,如金银、锦帛、铜铁、工具。随嫁奴仆众多,各类能工巧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还互通关市,从互市的经济贸易之中,中原地区获得大量民族特产,如马匹、中药材,可以说为中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文化方面来看,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共同创造燦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亲公主外嫁边疆,往往带去了大量的财富,但是更重要的是带去了大量的书籍,先进技术,中原文化等如音乐、诗歌、绘画等等,中央政府照例每年都会赠送财物,派遣大批能工巧匠进入和亲对方统治区域。主要是达到威播四夷的目的,这大大促进了边疆地区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联系。
除此之外,和亲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及各民族间的融合。一个民族的上层,对这个民族的生活各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上层的联姻也必然引起劳动人民之间的联姻。比如突厥处罗可汗次子阿史那社尔被西突厥打败后,(公元635年)率众跑到长安,归属唐朝。次年,唐太宗把唐高祖的女儿衡阳公主嫁给阿史那社尔,还授他驸马都尉之职,在苑内屯兵。阿史那社尔率众归唐,与中原人民杂居,必然会通婚,使之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当中,逐渐与汉人生活方式相差无异,说明了和亲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少数民族汉化。
从主观上来说,唐朝的和亲政策是上层建筑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实施的,与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和亲就是为了到分化、瓦解、从而控制他们的政权。但从客观上来讲,唐朝的和亲政策也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为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三、李世民的民族思想
(一)天下一家的民族一统思想
在唐朝时期民族关系是对各民族表达“爱之如一”的理念,是各民族对表示忠心和向往,民族关系是历史上最和睦,最美满的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源于李世民既源于理想又不缺乏实际操作性的民族思想。这源于大一统的理念,从建立天下一统秩序的政治理想出发,以唐国力的强盛为基础,所提出的王者无外、四海同风的民族一统、华夏一家的观念,以及以此观念为前提的一系列思想和政策,这是基于现实的国防安全的政治需求,所提出的先中华而后夷狄,四夷如枝叶的华夷重轻本末思想,及基于此观念而产生的相关思想及政策。 李世民的天下一统秩序里,是不仅包括汉族,也包括周边汉族的。李世民不仅有此“四海一家”的政治理想,而且还为此规划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战略计划,要“句绝漠而为苑,跨流沙以为地”贞观前期,破东突厥,灭吐谷浑,贞观后期,灭高昌,向西域扩展势力,并执意远征高丽,实在都是为了构筑他心目中的天下秩序,实现他理想中的一统世界。
李世民不仅提出了接近“爱之如一”的思想,即“四夷可使如一家”而且认识到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不能歧视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不应猜忌,而应施以德泽,对少数民族积极的收养,使他们感恩不尽。而且,唐太宗还认识到了边疆之患不再与少数民族,而在于中原王朝的内部政策和民心。
(二)重本轻末的思想影响
虽然在政治思想上,应该“王者无外”实现天下大同,华夷无别,而在贞观时期由于國力强盛,使得这一思想的政治秩序有了实现的可能。政治是现实的,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政治的运作总须以实际为基础的出发点。不管是那一集团,只要控制了这一地区,它就有可能征服于统一全中国。[3]120因此,我们固然要看到李世民民族思想中强调华夷无别,爱之如一的一面,也看到他基于地缘政治、国家安全需要而提出的另外一个方面的思想即“先中华而后夷狄”的思想。
皇帝作為天下共主,有“含育万类”,建立天下一统秩序的责任,这个秩序中既包含中原民族,也包括周边少数民族。当然也应该“无隔华夷”。他的恩德加于万物,他的威严也应加于四海,那是“无远不庭,无思不服”的,总而言之,他要作天下的共主,不论华夷,都应纳入他的统治秩序之中,达到“四海如一家”的理想境界。
李世民不仅有此“四海一家”的政治思想,而且还为此规划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战略计划,要“包绝漠而为苑,跨流沙以为地”,使“黄帝不服之人,唐尧不臣之域,并皆委质丰顺”,使周边个民族均处于大唐帝国的统治之下。贞观时期,破东突厥,灭吐谷浑;贞观后期,灭高昌,向西域拓展势力,并执意远征高丽,实在都是为了构建他心目中的天下秩序,实现他理想中的一统世界。
参考文献:
[1]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吴松第.中国移民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78
[3]李鸿宾.民族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关键词】:唐太宗;民族政策;繁荣;祖国统一
一 唐太宗民族政策背景的分析
(一)开明政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以:“贞观之治” 名垂青史,而且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政策和措施也有它的独特之处,正如吕思勉对太宗平西域高昌事件如此评论,太宗之平高昌也,岁调千余人成之,纯出好大喜功之心,初非事势所须也。说明唐太宗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政策及其民族之间的交流,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唐太宗对于一些强大有威胁的民族,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争取他们之间的一部分力量,而对于强大的势力唐太宗以大军征服他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尽量分化一个民族,使之内部分裂,产生矛盾,减少他们的力量,正如唐太宗所说的“向使中国不安,日南,西域朝贡使亦何缘而至,联何德以堪之”[1]253唐朝民族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一个国家的开政策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开明的民族政策可以缓解双方尖锐的民族矛盾,同时也使中央王朝达到了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疆域。在唐与突厥的关系中,唐王朝为了消灭东突厥,扩大自己的疆域,从而形成强大的军事集团,最终消灭东突厥。并将其地方政权实行羁縻统治,逐步加强 对其控制,最终将其完全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之内。 从经济方面而言。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二)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
李世民开明和进步的民族政策分不开的。李世民的民族政策则源于其既理想又不缺乏可操作性的民族思想。这一民族思想,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俩把风格大的方面,一是基于大一统的理念,从建立天下一统秩序的政治理想出发,以唐国力的强盛为基础,所提出的王者无外、四海同风的民族一统、华夏一家观念,以及以此观念为前提的一系列思想和政策;一是基于现实的国防安全的政治需求,所提出先中华而后夷狄,中国为本根,四夷如枝叶的华夷重轻本末思想,及基于此观念而产生的相关思想和政策。
中原地区获得大量民族特产,如马匹、中药材,可以说为中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互通关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特别重大,少数民族可从互市及赐赠中获得大量财物。有的流入生产和生活领域,为各民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巨额财富,提高了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从而缩小中原与边疆地区的差异。总之,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唐朝的和亲制度
(一)唐朝和亲制度的作用
唐朝的民族观念处于变动之中,从华夷一家到后期的华夷有别,表明唐朝在处理民族问题随着形势的变迁而在发生变化,贞观时期唐朝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因为唐太宗及其王朝之间能被北方和西北各个民族各势力所认同,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较量的结果,更是民族观念淡薄,民族融合的结果。
对于和亲政策,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間的和亲也必定引起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这就必然带来客观上连统治者都未曾想到的影响。如在经济生活、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心理素质、语言、民族融合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逐步的演变。唐朝与少数民族的通婚,也无疑加快了血统的融合。这种血统的混合由统治者开始,影响到双方的官吏、军人、商人、百姓,这种血液的融合,对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种交错杂居的分布状态,加强了大一统国家民族交往与联系。[2]140从政治方面而言。和亲缓和了矛盾,稳定了局势,有利于争取与国,缔结盟约。
(二)唐朝和亲制度的影响
和亲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又是以经济为基础的。随着和亲,中原都要赠以大批财物,如金银、锦帛、铜铁、工具。随嫁奴仆众多,各类能工巧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还互通关市,从互市的经济贸易之中,中原地区获得大量民族特产,如马匹、中药材,可以说为中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文化方面来看,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共同创造燦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亲公主外嫁边疆,往往带去了大量的财富,但是更重要的是带去了大量的书籍,先进技术,中原文化等如音乐、诗歌、绘画等等,中央政府照例每年都会赠送财物,派遣大批能工巧匠进入和亲对方统治区域。主要是达到威播四夷的目的,这大大促进了边疆地区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联系。
除此之外,和亲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及各民族间的融合。一个民族的上层,对这个民族的生活各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上层的联姻也必然引起劳动人民之间的联姻。比如突厥处罗可汗次子阿史那社尔被西突厥打败后,(公元635年)率众跑到长安,归属唐朝。次年,唐太宗把唐高祖的女儿衡阳公主嫁给阿史那社尔,还授他驸马都尉之职,在苑内屯兵。阿史那社尔率众归唐,与中原人民杂居,必然会通婚,使之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当中,逐渐与汉人生活方式相差无异,说明了和亲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少数民族汉化。
从主观上来说,唐朝的和亲政策是上层建筑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实施的,与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和亲就是为了到分化、瓦解、从而控制他们的政权。但从客观上来讲,唐朝的和亲政策也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为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三、李世民的民族思想
(一)天下一家的民族一统思想
在唐朝时期民族关系是对各民族表达“爱之如一”的理念,是各民族对表示忠心和向往,民族关系是历史上最和睦,最美满的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源于李世民既源于理想又不缺乏实际操作性的民族思想。这源于大一统的理念,从建立天下一统秩序的政治理想出发,以唐国力的强盛为基础,所提出的王者无外、四海同风的民族一统、华夏一家的观念,以及以此观念为前提的一系列思想和政策,这是基于现实的国防安全的政治需求,所提出的先中华而后夷狄,四夷如枝叶的华夷重轻本末思想,及基于此观念而产生的相关思想及政策。 李世民的天下一统秩序里,是不仅包括汉族,也包括周边汉族的。李世民不仅有此“四海一家”的政治理想,而且还为此规划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战略计划,要“句绝漠而为苑,跨流沙以为地”贞观前期,破东突厥,灭吐谷浑,贞观后期,灭高昌,向西域扩展势力,并执意远征高丽,实在都是为了构筑他心目中的天下秩序,实现他理想中的一统世界。
李世民不仅提出了接近“爱之如一”的思想,即“四夷可使如一家”而且认识到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不能歧视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不应猜忌,而应施以德泽,对少数民族积极的收养,使他们感恩不尽。而且,唐太宗还认识到了边疆之患不再与少数民族,而在于中原王朝的内部政策和民心。
(二)重本轻末的思想影响
虽然在政治思想上,应该“王者无外”实现天下大同,华夷无别,而在贞观时期由于國力强盛,使得这一思想的政治秩序有了实现的可能。政治是现实的,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政治的运作总须以实际为基础的出发点。不管是那一集团,只要控制了这一地区,它就有可能征服于统一全中国。[3]120因此,我们固然要看到李世民民族思想中强调华夷无别,爱之如一的一面,也看到他基于地缘政治、国家安全需要而提出的另外一个方面的思想即“先中华而后夷狄”的思想。
皇帝作為天下共主,有“含育万类”,建立天下一统秩序的责任,这个秩序中既包含中原民族,也包括周边少数民族。当然也应该“无隔华夷”。他的恩德加于万物,他的威严也应加于四海,那是“无远不庭,无思不服”的,总而言之,他要作天下的共主,不论华夷,都应纳入他的统治秩序之中,达到“四海如一家”的理想境界。
李世民不仅有此“四海一家”的政治思想,而且还为此规划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战略计划,要“包绝漠而为苑,跨流沙以为地”,使“黄帝不服之人,唐尧不臣之域,并皆委质丰顺”,使周边个民族均处于大唐帝国的统治之下。贞观时期,破东突厥,灭吐谷浑;贞观后期,灭高昌,向西域拓展势力,并执意远征高丽,实在都是为了构建他心目中的天下秩序,实现他理想中的一统世界。
参考文献:
[1]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吴松第.中国移民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78
[3]李鸿宾.民族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