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y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太宗是历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之一,他实行的开明政策为后代人所重视,他实行的开明政策对促进唐朝文化的繁荣,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缓和了少数民族的矛盾实现了民族的大一统思想及其民族观,促进了唐的繁荣与昌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加强了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同时促进了个民族之间共同进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为后事处理民族关系留下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唐太宗;民族政策;繁荣;祖国统一
  一 唐太宗民族政策背景的分析
  (一)开明政策对民族国家的影响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以:“贞观之治” 名垂青史,而且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政策和措施也有它的独特之处,正如吕思勉对太宗平西域高昌事件如此评论,太宗之平高昌也,岁调千余人成之,纯出好大喜功之心,初非事势所须也。说明唐太宗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政策及其民族之间的交流,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唐太宗对于一些强大有威胁的民族,采取了区别对待的政策,争取他们之间的一部分力量,而对于强大的势力唐太宗以大军征服他在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尽量分化一个民族,使之内部分裂,产生矛盾,减少他们的力量,正如唐太宗所说的“向使中国不安,日南,西域朝贡使亦何缘而至,联何德以堪之”[1]253唐朝民族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有利于国家的繁荣昌盛,一个国家的开政策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开明的民族政策可以缓解双方尖锐的民族矛盾,同时也使中央王朝达到了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疆域。在唐与突厥的关系中,唐王朝为了消灭东突厥,扩大自己的疆域,从而形成强大的军事集团,最终消灭东突厥。并将其地方政权实行羁縻统治,逐步加强 对其控制,最终将其完全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之内。 从经济方面而言。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二)开明的民族政策影响
  李世民开明和进步的民族政策分不开的。李世民的民族政策则源于其既理想又不缺乏可操作性的民族思想。这一民族思想,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俩把风格大的方面,一是基于大一统的理念,从建立天下一统秩序的政治理想出发,以唐国力的强盛为基础,所提出的王者无外、四海同风的民族一统、华夏一家观念,以及以此观念为前提的一系列思想和政策;一是基于现实的国防安全的政治需求,所提出先中华而后夷狄,中国为本根,四夷如枝叶的华夷重轻本末思想,及基于此观念而产生的相关思想和政策。
  中原地区获得大量民族特产,如马匹、中药材,可以说为中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互通关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特别重大,少数民族可从互市及赐赠中获得大量财物。有的流入生产和生活领域,为各民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巨额财富,提高了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从而缩小中原与边疆地区的差异。总之,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唐朝的和亲制度
  (一)唐朝和亲制度的作用
  唐朝的民族观念处于变动之中,从华夷一家到后期的华夷有别,表明唐朝在处理民族问题随着形势的变迁而在发生变化,贞观时期唐朝在处理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因为唐太宗及其王朝之间能被北方和西北各个民族各势力所认同,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较量的结果,更是民族观念淡薄,民族融合的结果。
  对于和亲政策,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間的和亲也必定引起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这就必然带来客观上连统治者都未曾想到的影响。如在经济生活、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心理素质、语言、民族融合等方面,形成了全方位的、逐步的演变。唐朝与少数民族的通婚,也无疑加快了血统的融合。这种血统的混合由统治者开始,影响到双方的官吏、军人、商人、百姓,这种血液的融合,对消除民族隔阂和偏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是这种交错杂居的分布状态,加强了大一统国家民族交往与联系。[2]140从政治方面而言。和亲缓和了矛盾,稳定了局势,有利于争取与国,缔结盟约。
  (二)唐朝和亲制度的影响
  和亲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但又是以经济为基础的。随着和亲,中原都要赠以大批财物,如金银、锦帛、铜铁、工具。随嫁奴仆众多,各类能工巧匠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手工业,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还互通关市,从互市的经济贸易之中,中原地区获得大量民族特产,如马匹、中药材,可以说为中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从文化方面来看,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共同创造燦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和亲公主外嫁边疆,往往带去了大量的财富,但是更重要的是带去了大量的书籍,先进技术,中原文化等如音乐、诗歌、绘画等等,中央政府照例每年都会赠送财物,派遣大批能工巧匠进入和亲对方统治区域。主要是达到威播四夷的目的,这大大促进了边疆地区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双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联系。
  除此之外,和亲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汉化及各民族间的融合。一个民族的上层,对这个民族的生活各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上层的联姻也必然引起劳动人民之间的联姻。比如突厥处罗可汗次子阿史那社尔被西突厥打败后,(公元635年)率众跑到长安,归属唐朝。次年,唐太宗把唐高祖的女儿衡阳公主嫁给阿史那社尔,还授他驸马都尉之职,在苑内屯兵。阿史那社尔率众归唐,与中原人民杂居,必然会通婚,使之融入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当中,逐渐与汉人生活方式相差无异,说明了和亲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少数民族汉化。
  从主观上来说,唐朝的和亲政策是上层建筑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实施的,与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和亲就是为了到分化、瓦解、从而控制他们的政权。但从客观上来讲,唐朝的和亲政策也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为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三、李世民的民族思想
  (一)天下一家的民族一统思想
  在唐朝时期民族关系是对各民族表达“爱之如一”的理念,是各民族对表示忠心和向往,民族关系是历史上最和睦,最美满的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源于李世民既源于理想又不缺乏实际操作性的民族思想。这源于大一统的理念,从建立天下一统秩序的政治理想出发,以唐国力的强盛为基础,所提出的王者无外、四海同风的民族一统、华夏一家的观念,以及以此观念为前提的一系列思想和政策,这是基于现实的国防安全的政治需求,所提出的先中华而后夷狄,四夷如枝叶的华夷重轻本末思想,及基于此观念而产生的相关思想及政策。   李世民的天下一统秩序里,是不仅包括汉族,也包括周边汉族的。李世民不仅有此“四海一家”的政治理想,而且还为此规划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战略计划,要“句绝漠而为苑,跨流沙以为地”贞观前期,破东突厥,灭吐谷浑,贞观后期,灭高昌,向西域扩展势力,并执意远征高丽,实在都是为了构筑他心目中的天下秩序,实现他理想中的一统世界。
  李世民不仅提出了接近“爱之如一”的思想,即“四夷可使如一家”而且认识到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不能歧视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不应猜忌,而应施以德泽,对少数民族积极的收养,使他们感恩不尽。而且,唐太宗还认识到了边疆之患不再与少数民族,而在于中原王朝的内部政策和民心。
  (二)重本轻末的思想影响
  虽然在政治思想上,应该“王者无外”实现天下大同,华夷无别,而在贞观时期由于國力强盛,使得这一思想的政治秩序有了实现的可能。政治是现实的,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政治的运作总须以实际为基础的出发点。不管是那一集团,只要控制了这一地区,它就有可能征服于统一全中国。[3]120因此,我们固然要看到李世民民族思想中强调华夷无别,爱之如一的一面,也看到他基于地缘政治、国家安全需要而提出的另外一个方面的思想即“先中华而后夷狄”的思想。
  皇帝作為天下共主,有“含育万类”,建立天下一统秩序的责任,这个秩序中既包含中原民族,也包括周边少数民族。当然也应该“无隔华夷”。他的恩德加于万物,他的威严也应加于四海,那是“无远不庭,无思不服”的,总而言之,他要作天下的共主,不论华夷,都应纳入他的统治秩序之中,达到“四海如一家”的理想境界。
  李世民不仅有此“四海一家”的政治思想,而且还为此规划了一个庞大的整体战略计划,要“包绝漠而为苑,跨流沙以为地”,使“黄帝不服之人,唐尧不臣之域,并皆委质丰顺”,使周边个民族均处于大唐帝国的统治之下。贞观时期,破东突厥,灭吐谷浑;贞观后期,灭高昌,向西域拓展势力,并执意远征高丽,实在都是为了构建他心目中的天下秩序,实现他理想中的一统世界。
  参考文献:
  [1]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吴松第.中国移民史[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78
  [3]李鸿宾.民族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强调某方面能力。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出现了同质化现象,只重视理论学习,忽略了实践能力培养,只重视专业课堂讲授,忽视了学生第二课堂及课外素质拓展。  (二) 创新实践学分  创新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
期刊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交谈,了解了云南昆明某理工高校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个人成本的调查现状,并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成本分析,发现个人成本中的直接成本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家庭条件、学校所在地、所学专业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最后得出自己的研究启示,希望社会能够在个人成本分担这块引起重视。  【关键词】:个人成本;高等教育;成本分担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到“大众化”的发展戰略和现实推进,我国
期刊
人类发展史表明,无论什么样的较量,无不是为利益所驱动,以利益为目标。若干年来,美国凭借其在两次战争中大发横财积累的经济实力及在此基础上经营起来的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以世界警察的身份自居,对他国进行肆无忌惮地干涉或威胁,尤其是利用高科技进行各种间谍活动,以维护其现有的地位,而且以后仍会利用这些继续扮演全球的霸主角色。在冷战期间,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文化等方面的渗透,对东欧实现了“和平演变”。根据美国最
期刊
19世纪中叶,两次鸦片战争不仅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生活,而且对我国这一时期的文化产生极大影响,尤其是在史学思想方面。“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思想发挥到极致,使国内这一时期的史学也出现混乱的局面。进入19世纪后,西方的史学完全摆脱了宗教史学思想的束缚,且推进了新一阶段的以尼布尔和兰克为代表的史学运动,从语言文字方面着手,追溯史料形成的来源,批判史料可信程度,且这一时期欧洲内部大致平静,使得史学家的态度
期刊
赵御众,字宽夫,号惕翁,滦州(今河北滦县)人,明末诸生,生卒年月不详。顺治十七年,随孙奇逢进学。赵御众一生境遇颇为凄苦,因明末战乱,不得已避居河南密县。后与张沐、汤斌、耿介、耿极、马尔楹、钱佳选等人于河南密县超化村讲学。时至马时芳立超化十子祠,赵御众,位列其一。赵御众一生著述颇多,曾编辑孙奇逢遗书为《传信录》二十五卷,及孙奇逢粹语为《夏峰答问》五卷,后将其平生所见编辑为《弗措录》,又著《困亨录》、
期刊
【摘要】: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峰值。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更加突出。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是面对压力的同时,也存在新的机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1.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当今就业形势的变化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经常发生着变化,而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常常滞后,其结果是使得
期刊
【摘要】:草书是中国书法字体的一种,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草书字体既有严格的内在规定性又有恣意挥洒的自由成分。约定俗成在草书体的形成阶段起到重要作用,发展到后来,因为草书家的参与,书法艺术在东汉走向自觉,以书家为代表的草书传统就此形成。草书的源流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草书;源流;发展  一、草书的形成和发展  草書,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
期刊
【摘要】:以往学术界对爱国实业家的研究,大多离不开张謇、侯德榜、卢作孚等先辈,事实上国难当头之际,表现出非凡爱国行为和经商智慧的民族企业家不胜枚举。抗战时期,被称为“猪鬃大王”的古耕虞,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稳定重庆市面和人心;牺牲自身利益,接受国民政府统购统销政策;并以一己之力,为中国换回大量外汇,支援长期抗战。当我们大加赞许古耕虞现代化经商之道的同时,更应当崇敬其在艰苦卓绝的岁月中所展现的民族大
期刊
【摘要】:质量已经成为 21 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关注的核心理念之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文章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现状。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于 20 世纪最后几年走上发展的快车道,经历着自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期刊
大学受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正发生着重要的变革。未来大学怎样发展?未来大学有什么功能?这受到中外学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外学者对未来大学发展趋势的概述,分析城市型大学的功能和社会需求的匹配,并做出可行性分析,认为城市型大学有益于改善生产、生活方式,构建地区性社会秩序。  一、城市型大学是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之一  (一)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得知识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