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要加强朗读训练,夯实语言功底。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解内容与模拟表演相结合、课文的意境与学生的思想感情结合、用口朗读与用心感受相结合,感受语言之美;要通过对比阅读,挖掘语言文字的深刻含义;要展开合理想象,领会文学形象的丰富内涵;要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的运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方法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
1.加强朗读,夯实语言功底
“井掏三遍吃好水”,书读三遍知其“味”。笔者在教学《傲霜篇》时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三遍读书法”。
1.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通顺,掌握生字新词,找出写菊花开得正艳的句子。
1.2重点品读,理解内容。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品读让自己感受到霜大、严寒的语句。如:“对面屋脊上一片雪白,像下了一场小雪似的。”“院子里也白皑皑地铺上了一层寒霜。”“但是,风一吹……院子里遍地都是带了霜的黄叶。” 品读之后,学生感受到菊花傲霜斗雪,不畏强暴,具有刚毅的品质。
1.3吟诵揣摩,升华情感。重点品读之后,教师导读、学生跟读“我爱它们超凡脱俗的风姿……我更爱的是它们那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最爱菊花那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通过讨论,让学生懂得菊花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从而立志做一个像菊花一样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2.多方结合,感受语言之美
2.1读演结合,体会动态美。老舍先生的《草原》中“飞”字用得极妙。“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中的“飞”,既写出了蒙古同胞穿着民族服装骑在马上飞奔的壮观景象,也写出了他们疾驰几十里欢迎远客的真挚情谊;“车跟着马飞过小丘”中的“飞”,既写出“我们”的车随着主人的马加快了速度,更表现出“我们”此时此刻激动、兴奋的心情。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表演两个不同的“飞”的动作,把它们想象成一幅幅蕴含作者情趣的画面,学生既得到了阅读带来的快乐,又从中深刻体会到语言的动态美。
2.2情境结合,体会意境美。如在教学《忆江南》时,我抓住词眼“忆”字设计以下五个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地阅读,体会作者心中那丰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2.1“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怀想,想念)
2.2.2词人为什么要忆江南?”(因江南好而忆)
2.2.3江南“好”在哪里?(好在风景,风景旧曾谙。)
2.2.4江南有怎样的好风景?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致,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2.2.5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2.3口心结合,体会节律美。在教学诗词、儿歌时,先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意境,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课文《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的2、3句话共八个分句:他呼出的气息……他发出的声音……他的双眼……他的四肢……他的肌肤……他的血液……他的汗毛……他的汗水……这八个分句对仗工整,具有诗歌的节律美。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感受语言的节律美。
3.對比阅读,挖掘深刻含义
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因为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替换词语、调整词序、改变句式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
3.1替换词语,体会用词的精准。如《繁星》中“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悬着半明半昧的星。”我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把“躺”换成“睡”,把“悬”换成“挂”呢?通过比较揣摩,学生领悟到只有“躺”才能“仰望”,要是“睡”,眼睛闭着当然不能“仰望”;“挂”是指借助绳索、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高处或连到另一物体,必须有一定的牵连,而星星没有牵连,只能用“悬”。
3.2调整词序,了解句义的变化。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如果变为“烈火才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渐渐熄灭”,意思就完全相反。前者表示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的时间长,战友非常焦急、痛苦;后者表示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的时间短,根本不能表达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原句更能表达作者对邱少云烈士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的深切赞美之情。
3.3改变句式,比较情味的区别。我在教学《美丽的“三潭印月”》时,将“月色溶溶,灯影朦胧,波光闪闪。众多游人到西湖来赏月、划船,一片欢歌笑语。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改成 “……这就是人间天堂啊!” 和 “……这就是人间天堂。”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三段话有什么不同。经过细细品味,学生体会到:三段话虽然意思完全一样,但表达效果截然不同。在情感表达上,感叹句最强烈,反问句次之,陈述句最次;在意思表达上,反问句效果最明显,感叹句次之,陈述句最差。
4.合理想象,领会形象内涵
训练小学生语感,只有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教师应启发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使抽象的事物变成具体形象的事物,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进入一个能视其色、听其声、嗅其味、触其形的世界。
我在教学《草原的早晨》时,首先激情引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草原?”学生说想去之后,我接着说:现在请你们闭上双眼,坐上火车,老师带你们到草原去玩。接着教师进行配乐朗读,并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展开想象。读后提问:“同学们来到草原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看到羊儿涌出圈门,来到草原上吃草,马儿在草原上奔跑。”有的说:“我听到了清脆的牧鞭声。”还有的说:“我在草原上翻滚,玩累了仰卧在草地上欣赏蓝天白云。” ……
5.读写结合,强化语感运用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只有读写结合才能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学《三潭印月》之后,我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要求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有的学生在参观我们常德市滨湖公园之后写到:“滨湖公园真是美丽极了,春风吹皱湖面,细浪轻拍小舟,鸟儿欢唱在绿树枝头……一切都是那样地生机勃勃。”把滨湖公园写得惟妙惟肖。
收稿日期:2014-04-013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感;方法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小学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
1.加强朗读,夯实语言功底
“井掏三遍吃好水”,书读三遍知其“味”。笔者在教学《傲霜篇》时巧妙地运用了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三遍读书法”。
1.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读通顺,掌握生字新词,找出写菊花开得正艳的句子。
1.2重点品读,理解内容。通读全文之后,引导学生品读让自己感受到霜大、严寒的语句。如:“对面屋脊上一片雪白,像下了一场小雪似的。”“院子里也白皑皑地铺上了一层寒霜。”“但是,风一吹……院子里遍地都是带了霜的黄叶。” 品读之后,学生感受到菊花傲霜斗雪,不畏强暴,具有刚毅的品质。
1.3吟诵揣摩,升华情感。重点品读之后,教师导读、学生跟读“我爱它们超凡脱俗的风姿……我更爱的是它们那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最爱菊花那傲霜斗雪不畏强暴的高尚情操?通过讨论,让学生懂得菊花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从而立志做一个像菊花一样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2.多方结合,感受语言之美
2.1读演结合,体会动态美。老舍先生的《草原》中“飞”字用得极妙。“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中的“飞”,既写出了蒙古同胞穿着民族服装骑在马上飞奔的壮观景象,也写出了他们疾驰几十里欢迎远客的真挚情谊;“车跟着马飞过小丘”中的“飞”,既写出“我们”的车随着主人的马加快了速度,更表现出“我们”此时此刻激动、兴奋的心情。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表演两个不同的“飞”的动作,把它们想象成一幅幅蕴含作者情趣的画面,学生既得到了阅读带来的快乐,又从中深刻体会到语言的动态美。
2.2情境结合,体会意境美。如在教学《忆江南》时,我抓住词眼“忆”字设计以下五个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地阅读,体会作者心中那丰富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2.1“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怀想,想念)
2.2.2词人为什么要忆江南?”(因江南好而忆)
2.2.3江南“好”在哪里?(好在风景,风景旧曾谙。)
2.2.4江南有怎样的好风景?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致,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2.2.5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2.3口心结合,体会节律美。在教学诗词、儿歌时,先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意境,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课文《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的2、3句话共八个分句:他呼出的气息……他发出的声音……他的双眼……他的四肢……他的肌肤……他的血液……他的汗毛……他的汗水……这八个分句对仗工整,具有诗歌的节律美。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感受语言的节律美。
3.對比阅读,挖掘深刻含义
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因为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替换词语、调整词序、改变句式等形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挖掘其蕴含意义。
3.1替换词语,体会用词的精准。如《繁星》中“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悬着半明半昧的星。”我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把“躺”换成“睡”,把“悬”换成“挂”呢?通过比较揣摩,学生领悟到只有“躺”才能“仰望”,要是“睡”,眼睛闭着当然不能“仰望”;“挂”是指借助绳索、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高处或连到另一物体,必须有一定的牵连,而星星没有牵连,只能用“悬”。
3.2调整词序,了解句义的变化。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如果变为“烈火才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渐渐熄灭”,意思就完全相反。前者表示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的时间长,战友非常焦急、痛苦;后者表示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烧的时间短,根本不能表达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原句更能表达作者对邱少云烈士顾全大局、遵守纪律、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革命精神的深切赞美之情。
3.3改变句式,比较情味的区别。我在教学《美丽的“三潭印月”》时,将“月色溶溶,灯影朦胧,波光闪闪。众多游人到西湖来赏月、划船,一片欢歌笑语。这不就是人间天堂吗?”改成 “……这就是人间天堂啊!” 和 “……这就是人间天堂。”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三段话有什么不同。经过细细品味,学生体会到:三段话虽然意思完全一样,但表达效果截然不同。在情感表达上,感叹句最强烈,反问句次之,陈述句最次;在意思表达上,反问句效果最明显,感叹句次之,陈述句最差。
4.合理想象,领会形象内涵
训练小学生语感,只有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才能领会其丰富的内涵。教师应启发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使抽象的事物变成具体形象的事物,使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进入一个能视其色、听其声、嗅其味、触其形的世界。
我在教学《草原的早晨》时,首先激情引入:“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草原?”学生说想去之后,我接着说:现在请你们闭上双眼,坐上火车,老师带你们到草原去玩。接着教师进行配乐朗读,并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展开想象。读后提问:“同学们来到草原看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看到羊儿涌出圈门,来到草原上吃草,马儿在草原上奔跑。”有的说:“我听到了清脆的牧鞭声。”还有的说:“我在草原上翻滚,玩累了仰卧在草地上欣赏蓝天白云。” ……
5.读写结合,强化语感运用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只有读写结合才能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教学《三潭印月》之后,我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要求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有的学生在参观我们常德市滨湖公园之后写到:“滨湖公园真是美丽极了,春风吹皱湖面,细浪轻拍小舟,鸟儿欢唱在绿树枝头……一切都是那样地生机勃勃。”把滨湖公园写得惟妙惟肖。
收稿日期:2014-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