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青海冷湖镇干盐湖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青海;冷湖镇;干盐湖
盐壳是盐湖干化后的产物,其高度的大小,和形态特征往往和其形成的环境密切相关,在以往的论文中,对盐壳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其形状类型进行划分的。而本文着重讲解盐壳的高度往往代表着其形成的位置,本文根据盐壳形成的环境的不同而行成不同高度的盐壳而将盐壳分为Ⅰ型盐壳、Ⅱ型盐壳、Ⅲ型盐壳。每一个盐壳分属于不同的沉积亚相中。
1、区域地理
研究区冷湖,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西北缘、位于阿尔金山南麓,东南与大柴旦行政区,西与茫崖行政区接壤,北连甘肃省阿克塞哈撒克族自治县,西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接壤,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市区1.9平方公里,为纯工矿区,无农牧业,户籍人口2.4万人,实际常住人口3000余人。距省会西宁市1050公里,距州府德令哈市550公里,是青海进甘入疆的西北大门[1]。
全境地形北面海拔较高,西面海拔较低,由于第四系的盐湖的演化和干涸、气候的干燥、寒冷。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形成了大量的富含钾盐、镁盐的盐壳、盐沼等独特的地貌景观,钾盐含量十分丰富。
对冷湖镇的干盐湖的盐壳特征和型态进行研究,无论对国内比较缺乏的钾资源还是,对冷湖的古湖泊环境演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干盐湖的定义与特征
干盐湖大多数是指沙漠盆地里已无表面卤水,风蚀作用和沉积作用达到平衡的干化盐湖。一般来说盐湖的演化大致要经历4个阶段:泛湖时期——盐渍时期——盐沼时期——干盐湖时期[2],盐湖的早期,盐湖内水量较多,部分已经沉积的盐层露出水面。在丰水期时,湖水上涨,湖水泛及全湖。岩层均被表面卤水淹没。干盐湖的中期,上涨的卤水只能淹没盐湖的较低部位。干盐湖晚期,卤水完全干涸,卤水在表面存在极少或只存在于地下。
本研究区为干盐湖形成晚期,表面卤水已经完全干涸,卤水几乎全部为距地面3-5米处的深层卤水,为比较典型的晚期盐湖。
2.1全新统盐沼
该沉积物在黄沙包和十八道班工作区内零星可见主要由灰褐色淤泥、中细砂组成表层淤泥厚度约0.2-1cm,下层为砂,粒度多半在0.01-0.5mm,占砂质含量的85%以上,少量可达1mm。边界以盐壳为界,见不规则多边形龟裂突起,突起高度3-6cm,直径5-10cm,龟裂缝隙处地洼,含水量相对较高,局部可见结晶程度較差的乳白色“盐霜”。龟裂内部分布大小不均,数量不等的小型盐丘,盐丘上见大小不等的孔洞,直径0.5-2cm,为盐壳溶解残留而成。盐沼湿润处底部松软,没有胶结,表层湿润但不透水。干旱处突起硬度较大,表层见乳白色粒状-粉末状盐碱,单个面积小于10cm×10cm以内。地形高低不平,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含水量中间最多,盐沼边界处盐渍化程度较重。未发现植被及生物迹象。盐沼的形成大致可以理解为盐湖最后干涸的地区(湖底)。有些盐沼在完全干化之后便形成平坦状盐壳[3]。
2.2 Ⅲ型盐壳
盐丘突起厚度一般为30-50cm,最高达2-3m。表层质地坚硬,呈灰或灰黄色,局部见盐霜。形成初期主要呈现出一些较为稀疏而又多与湖平行的盐层裂缝,随盐湖卤水不断退缩,盐裂作用也随之向退缩方向延伸,早先形成盐裂之盐层先后出露于水面,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卤水水位下降,裸露于地表的盐层发生进一步干裂,形成Ⅲ型盐壳。
2.3 Ⅱ型盐壳
地面稍微平缓,盐壳中含沙量增多,呈褐黄色,盐丘突起高度15-30 cm,裂隙已不明显,有的地面有少量白色盐霜。盐类结晶使地表出现大小不同的突起及形状不规则的孔洞,直径3-10cm。地表见少量石膏。地表有少量薄层状灰绿色泥灰岩。Ⅲ型盐壳形成以后,随着湖水继续退缩,晶间卤水水位不断下降,毛细管蒸发作用逐渐减弱,盐壳突起阶段基本结束。在风蚀、雨淋的作用下,降水使盐壳溶解,其盐分随雨水向下运移,而盐壳中泥砂成分则保存下来,并堆积于低洼处。Ⅲ型盐壳的边缘被圆化,裂隙被风沙所填埋,形成Ⅱ型盐壳。
2.4 Ⅰ型盐壳
地面较平坦、松散,呈褐黄色-暗红色,盐丘突起高度一般不超过5 cm,裂缝狭而浅。局部见盐霜,局部见大量结晶程度良好的石膏片,透明状、灰黑色均可见。经过长时期的风蚀、雨蚀及其它气候条件的影响,盐壳形态发生变化,新生盐壳向老盐壳、尖棱状盐壳向Ⅰ型盐壳演变。Ⅱ型盐壳进一步被风蚀,盐壳表面越发变的平缓,便形成了Ⅰ型盐壳。
4.结论
冷湖镇的盐湖演化从更新世开始,更新世早期盐湖转入短暂的丰水时期。由于雨量骤加,赛什腾山等内碎屑物质随冲积扇涌出,堆积在低洼地带,形成的水流在低洼地区聚集形成盐湖,山洪暴发所携带的碎屑物质在盐湖北侧边缘堆积形成冲积扇、洪积扇,扇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河道等地貌景观。到了全新世时期,气候逐渐干旱,水源补给逐渐减少,湖水逐渐退缩,形成高低不等的丘状盐壳,湖泊内的,钾盐、石膏、芒硝等物质相继析出。在滨湖区由于盐湖水位停留时间长,毛细管作用时间长,所以形成Ⅲ型盐壳,在浅湖地带形成Ⅱ型盐壳。湖泊水位继续下降退缩成三个小型的干盐湖,随后水源供给完全断绝,水位下降加快,形成平坦的Ⅰ型盐壳或岩沼。石膏等化学岩类大量析出,盐湖干涸形成盐沼。然后经过雨水及风力的吹蚀作用部分丘状盐壳逐渐被降解,形成平坦状盐壳,然后被风沙等风成沉积物所覆盖,盐湖演化结束。在对盐壳的研究中以往的论文往往以盐壳的形态划分,按照盐壳的高度和沉积环境进行划分是本论文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中共海西州委政研室.冷湖镇十年经济调查[Z].1991.
[2]刘振敏,杨更生.察尔汗盐湖盐壳类型及形成条件[J].化工矿产地质,1997(2).
[3]赵元杰.罗布泊现代地貌和成因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5(6).
【关键词】青海;冷湖镇;干盐湖
盐壳是盐湖干化后的产物,其高度的大小,和形态特征往往和其形成的环境密切相关,在以往的论文中,对盐壳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其形状类型进行划分的。而本文着重讲解盐壳的高度往往代表着其形成的位置,本文根据盐壳形成的环境的不同而行成不同高度的盐壳而将盐壳分为Ⅰ型盐壳、Ⅱ型盐壳、Ⅲ型盐壳。每一个盐壳分属于不同的沉积亚相中。
1、区域地理
研究区冷湖,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西北缘、位于阿尔金山南麓,东南与大柴旦行政区,西与茫崖行政区接壤,北连甘肃省阿克塞哈撒克族自治县,西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接壤,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市区1.9平方公里,为纯工矿区,无农牧业,户籍人口2.4万人,实际常住人口3000余人。距省会西宁市1050公里,距州府德令哈市550公里,是青海进甘入疆的西北大门[1]。
全境地形北面海拔较高,西面海拔较低,由于第四系的盐湖的演化和干涸、气候的干燥、寒冷。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形成了大量的富含钾盐、镁盐的盐壳、盐沼等独特的地貌景观,钾盐含量十分丰富。
对冷湖镇的干盐湖的盐壳特征和型态进行研究,无论对国内比较缺乏的钾资源还是,对冷湖的古湖泊环境演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干盐湖的定义与特征
干盐湖大多数是指沙漠盆地里已无表面卤水,风蚀作用和沉积作用达到平衡的干化盐湖。一般来说盐湖的演化大致要经历4个阶段:泛湖时期——盐渍时期——盐沼时期——干盐湖时期[2],盐湖的早期,盐湖内水量较多,部分已经沉积的盐层露出水面。在丰水期时,湖水上涨,湖水泛及全湖。岩层均被表面卤水淹没。干盐湖的中期,上涨的卤水只能淹没盐湖的较低部位。干盐湖晚期,卤水完全干涸,卤水在表面存在极少或只存在于地下。
本研究区为干盐湖形成晚期,表面卤水已经完全干涸,卤水几乎全部为距地面3-5米处的深层卤水,为比较典型的晚期盐湖。
2.1全新统盐沼
该沉积物在黄沙包和十八道班工作区内零星可见主要由灰褐色淤泥、中细砂组成表层淤泥厚度约0.2-1cm,下层为砂,粒度多半在0.01-0.5mm,占砂质含量的85%以上,少量可达1mm。边界以盐壳为界,见不规则多边形龟裂突起,突起高度3-6cm,直径5-10cm,龟裂缝隙处地洼,含水量相对较高,局部可见结晶程度較差的乳白色“盐霜”。龟裂内部分布大小不均,数量不等的小型盐丘,盐丘上见大小不等的孔洞,直径0.5-2cm,为盐壳溶解残留而成。盐沼湿润处底部松软,没有胶结,表层湿润但不透水。干旱处突起硬度较大,表层见乳白色粒状-粉末状盐碱,单个面积小于10cm×10cm以内。地形高低不平,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含水量中间最多,盐沼边界处盐渍化程度较重。未发现植被及生物迹象。盐沼的形成大致可以理解为盐湖最后干涸的地区(湖底)。有些盐沼在完全干化之后便形成平坦状盐壳[3]。
2.2 Ⅲ型盐壳
盐丘突起厚度一般为30-50cm,最高达2-3m。表层质地坚硬,呈灰或灰黄色,局部见盐霜。形成初期主要呈现出一些较为稀疏而又多与湖平行的盐层裂缝,随盐湖卤水不断退缩,盐裂作用也随之向退缩方向延伸,早先形成盐裂之盐层先后出露于水面,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卤水水位下降,裸露于地表的盐层发生进一步干裂,形成Ⅲ型盐壳。
2.3 Ⅱ型盐壳
地面稍微平缓,盐壳中含沙量增多,呈褐黄色,盐丘突起高度15-30 cm,裂隙已不明显,有的地面有少量白色盐霜。盐类结晶使地表出现大小不同的突起及形状不规则的孔洞,直径3-10cm。地表见少量石膏。地表有少量薄层状灰绿色泥灰岩。Ⅲ型盐壳形成以后,随着湖水继续退缩,晶间卤水水位不断下降,毛细管蒸发作用逐渐减弱,盐壳突起阶段基本结束。在风蚀、雨淋的作用下,降水使盐壳溶解,其盐分随雨水向下运移,而盐壳中泥砂成分则保存下来,并堆积于低洼处。Ⅲ型盐壳的边缘被圆化,裂隙被风沙所填埋,形成Ⅱ型盐壳。
2.4 Ⅰ型盐壳
地面较平坦、松散,呈褐黄色-暗红色,盐丘突起高度一般不超过5 cm,裂缝狭而浅。局部见盐霜,局部见大量结晶程度良好的石膏片,透明状、灰黑色均可见。经过长时期的风蚀、雨蚀及其它气候条件的影响,盐壳形态发生变化,新生盐壳向老盐壳、尖棱状盐壳向Ⅰ型盐壳演变。Ⅱ型盐壳进一步被风蚀,盐壳表面越发变的平缓,便形成了Ⅰ型盐壳。
4.结论
冷湖镇的盐湖演化从更新世开始,更新世早期盐湖转入短暂的丰水时期。由于雨量骤加,赛什腾山等内碎屑物质随冲积扇涌出,堆积在低洼地带,形成的水流在低洼地区聚集形成盐湖,山洪暴发所携带的碎屑物质在盐湖北侧边缘堆积形成冲积扇、洪积扇,扇三角洲,和扇三角洲河道等地貌景观。到了全新世时期,气候逐渐干旱,水源补给逐渐减少,湖水逐渐退缩,形成高低不等的丘状盐壳,湖泊内的,钾盐、石膏、芒硝等物质相继析出。在滨湖区由于盐湖水位停留时间长,毛细管作用时间长,所以形成Ⅲ型盐壳,在浅湖地带形成Ⅱ型盐壳。湖泊水位继续下降退缩成三个小型的干盐湖,随后水源供给完全断绝,水位下降加快,形成平坦的Ⅰ型盐壳或岩沼。石膏等化学岩类大量析出,盐湖干涸形成盐沼。然后经过雨水及风力的吹蚀作用部分丘状盐壳逐渐被降解,形成平坦状盐壳,然后被风沙等风成沉积物所覆盖,盐湖演化结束。在对盐壳的研究中以往的论文往往以盐壳的形态划分,按照盐壳的高度和沉积环境进行划分是本论文的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中共海西州委政研室.冷湖镇十年经济调查[Z].1991.
[2]刘振敏,杨更生.察尔汗盐湖盐壳类型及形成条件[J].化工矿产地质,1997(2).
[3]赵元杰.罗布泊现代地貌和成因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