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色彩美学, 是指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神经所引起愉悦感的美學。文学作品中色彩词可以使人在脑海产生色彩想象和色彩情景再创造,能唤起人们的一种审美愉悦。本文通过分析《莎乐美》中色彩的运用,阐释莎乐美这一人物的多面形象,并探究王尔德独特的文字色彩配比,感受色彩文字带来的想象美。故事莎乐美中,王尔德运用三种颜色词来暗示莎乐美性格的变化,白、黑和红三种颜色与黑暗的故事情节产生强烈对比色调,给予一种怪异的画面美感,表现了死亡、鲜血和致命的女性魅力。
【关键词】:莎乐美;色彩美学;色彩词;人物形象
一、引言
说起美学,这一词语最早是aesthesis,来自希腊语言,原意为“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于是美学便成为一门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学科。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1]。美学研究艺术,而文学是以语言符号艺术,因此文字中也存在着美学。
说起文字的美学主义——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王尔德主张“唯美主义取代伦理道德,美感主导生活法则”[2]他的独幕剧《莎乐美》 就是其对美的含义的表现作品之一,它高度体现了王尔德“以感性为美”的唯美主义艺术思想,同时也完整地体现了王尔德对于美的定义和追求。
独幕剧《莎乐美》是王尔德对《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记载的莎乐美的故事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圣经》中莎乐美故事讲述了希罗底的指使莎乐美去杀害施洗者约翰,莎乐美与希律王做交换,要求以约翰头颅为其跳舞的赏赐。莎乐美的故事曾是无数艺术家创作的源泉。米开朗基罗画过莎乐美和施洗者圣约翰的头颅;居斯塔夫·莫罗画过莎乐美的舞姿;亨利·勒尼奥等众多欧洲绘画大家都画过以莎乐美为主题的画。王尔德以圣经中莎乐美的故事情节作为剧本的脉络,却完全注入自己的意志,通过用唯美主义的叙事手法,描绘出色彩对比强烈,情感冲突激烈的故事,表现出“爱”与“罪”的唯美理念。
二、色彩美学以及其在文学中的作用
色彩是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人的一般的经验感受来说,色彩是极其真实的,色彩与多种多样的经验有着真实的联系。某种颜色时常与我们在大脑中的认知联系起来,诱发大脑的回忆或情感体验。黑格尔说过: “ 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是他们所特有的掌握色调和就色调构思的一种能力,所以也是再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基本因素。”[1]虽然黑格尔强调的是画家在绘画时对色彩的掌控力,但文学家用语言文字描绘时也应该注意色彩词的运用,文字中的色感表现同样能表现文字中意象美的感受。
色彩美学,是指人们在现实世界感受到的色彩,通过人的视觉神经传递信号到大脑从而引发认知神经,让人们感受到审美的愉悦。语言符号带来人们脑海中想象的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意象美。阿恩海姆曾说:“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3]贝尔也指出:“色彩只有变成形式之时才有意义。”[4]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是经过意象符号的中介作用加以转换的,它需要通过读者的经验与联想加以显现,重造一个色彩的空间,读者在阅读时进行着积极的再造想象活动,感受到了作品产生强烈的美学感染力。这样,文学色彩美学才具有真正的美学价值,并能永保艺术魅力。
三、色彩词表现莎乐美多面形象
王尔德在描写莎乐美这一人物角色时独树一帜,别具特色。他笔下的莎乐美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推进而呈现出截然不同性格形象,其中色彩描绘的对比变化使莎乐美的性格特点突出、以至发展到极致。这些不可缺少的文字描写“最符合人的本性的、也最具有色彩、最浓烈、最具感官刺激也即最美的东西。”[5]
(一)鹅黄与洁白:莎乐美的纯洁高贵形象
故事中莎乐美正值碧玉年华,并且身份高贵——以色列希律王的女儿。她如水芙蓉般清纯,其出尘脱俗的容貌倾倒王宫中的青年。莎乐美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年轻王宫护卫队长就赞美了莎乐美“花容月貌”,表达他的钦慕,言语中其中运用了多重比喻和色彩描绘:
“她就像戴着鹅黄色面纱的小公主,长着一双银色的脚。她就像是一位公主,有着一双白鸽般灵巧的脚,你看她的样子就是在翩翩起舞。”
“公主的脸色多么白皙啊!……。她像银镜中一朵白玫瑰的影子,映着银白的容貌。”
“她的手跟白色的蝴蝶一样。它们简直就是翩跹白蝴蝶呀。”
“她像只迷途的鸽子……她像风中摇曳的水仙……她像朵银光闪闪的花儿。” [6]
王尔德通过用一系列唯美的意象(如:玫瑰、月亮、鸽子、蝴蝶、水仙花)和柔美的色调(如:银白、鹅黄色)来描绘公主的形象,而不是用枯燥语言来具体描绘公主长着怎样迷人的五官、脸庞和身姿。这样的文字描写使读者更容易想象莎乐美公主的美丽,以及唤起的月下美女的审美愉悦,塑造出公主温文尔雅、端庄高贵的形象。
“鹅黄”是娇嫩、柔美、多愁善感的色调,是明快而清丽的色彩,传达着纯洁无瑕的感觉。读者甚至可以从想象到公主的至真至纯和娇憨可人。同时黄色又是意义相互矛盾的颜色,从经验中产生的象征意义是积极的:它象征太阳、光明和黄金。历史象征意义则是消极的:黄色代表受排斥的事物,象征自私自利的性格。[7]172剧中莎乐美公主披着黄纱,这也预示着先知约翰对莎乐美示爱的排斥,以及最终莎乐美的极端疯狂的做法。
“银色”和“银白”都是以白色作为主色调,是一种冰冷的完美色,是一种高贵象征色,在各种神话和传说中,即使白色的动物本身不代表神灵,他们也会与神有密切联系。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化身是白色的公牛;基督教中圣灵表现为白色的子,耶酥基督是白色的羔羊,白色的麒麟为圣母玛丽亚的象征兽;英国传说中遇见白鹿的人就是英格兰的王。在文中银白色象征公主的尊贵身份,也同样意味着美好的未来,外表的清洁和内心的纯洁,代表高雅,比如,白玫瑰就预示着纯洁爱情的来临。 (二)苍白:死亡、不祥与病态的意味
当莎乐美第一次见到先知約翰,并且疯狂的爱上他的时候,莎乐美的纯真洁白就变成了阴郁的苍白甚至如死人般的惨白,美就与恐怖并存。如文中的描述:
“她的面容怪异!她像个小公主,有一双琥珀色的双眼。虽然朦胧,但她的笑容却像一位小公主。”
“公主的脸色是多么苍白啊!我从未见过她如此苍白。”[6]
“苍白”是白而微青的颜色,即灰白色,缺乏活力和生机,一种病态的颜色。这种充满死亡、不祥与病态的白色,令人感觉不适,这使读者想到病院的氛围,预示着莎乐美的病态早已存在于她“圣洁”的肉身里,那是一种人性的缺陷。
(三)白、黑与红:莎乐美心中爱人的色调
剧中莎乐美被圣约翰甜美的声音打动,利用美色诱使叙利亚青年打开地牢,见到了衣衫褴褛形容憔悴的约翰,并疯狂地爱上了他,并用如叹咏诗般语言赞美着她心中爱人,白色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先知约翰的圣洁,黑色代表他的去高贵、性感而神秘,红色则红色表现莎乐美的欲望与血腥:
“真是可惜!他就像是一尊洁白的象牙雕像。他身上映着银色的光辉。”
“你的身体像山中的雪一样洁白……”
“在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你头发的墨色……”
“……你的嘴唇彷佛是象牙高塔上的一段红带。……你的嘴唇像是渔夫在破晓的海上所寻获的血红珊瑚……在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你鲜红的嘴唇……让我吻你的嘴。” [6]
前面提到白色是一种冰冷的但又高贵圣洁的颜色,莎乐美赞叹约翰的身体像白色的玫瑰,表现心中的约翰是圣洁与冷漠的,就像她向往那样一尘不染的爱情。然而白色属于中间色调,既可是说它是暖色表现爱情的纯洁,又可说是冷色表现对爱的冷漠,因为白色蕴含着拒绝、隔离的意味,说明公主感受到了圣徒约翰矢志不渝的宗教信仰和对她的厌恶与冷漠,感受到了爱而不得的绝望。
与雪白的肤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头发的黑。黑色是一种非彩色的颜色,既高贵神秘又代表死亡哀悼,给人恐怖、压抑和绝望的特殊感觉。画家瓦西里·康丁斯基这样描写黑色“黑色在心灵深处叩响,像没有任何可能的虚无,像太阳熄灭后死寂的空虚,像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永久的沉默。”[8]黑色体现莎乐美心中的约翰高贵而神秘,符合圣徒约翰作为神职人员的色彩基调,同时也预示了故事悲剧的结局和死亡发生的必然。
红色让人联想到血液、生命和欲望。红色还是正面与负面的各种激情的象征色。这种象征性意义背后隐藏着真实的体验:人们因热恋害羞或因为愤怒或激动时,双颊通红。[7]48所以红色,不仅代表爱情,还代表仇恨,从爱情直至仇恨,所有令血液沸腾的情感与血密切相关。这位有着玫瑰花瓣面孔的美人、备受众人宠爱的公主,她对殷勤的追求者不屑一顾,却不可自拔地爱上了约翰一人,更富戏剧性的是,莎乐美爱而不得,屡遭拒绝。这种屈辱令她的自尊受到了打击,她的内心已经被赤裸的欲望和冲动所占据,变得任性极端,进而疯狂。她发誓一定要亲吻到约翰的嘴,像一位被爱焚烧得失去理智的复仇女神,不论一切代价得达到她想要的。
(四)雪白与血红:罪恶的爱
求爱而不得的莎乐美能够亲吻约翰的唇,要求希律王承诺实现她的愿望后,答应给他跳七重纱舞。本是优雅美丽的舞蹈,因莎乐美在她的爱慕者的血泊中起舞而显得诡异无比。轻扬的白纱与粘稠的鲜血,漆黑的夜空与血红的月亮,如此诡异阴森的场景却因接下的爱情悲剧而显得有些凄凉,让读者既焦虑不安又为这绝望的美而感到震撼:
“当那天来临时,太阳会像是深黑的麻布丝,月亮会变成血红,而天上众星将像成熟的无花果掉落大地,地上的诸王将恐惧莫名。”
“啊!像是一只鸟,一只巨大的黑色鹏鸟在宫廷上徘徊盘旋。……”
“不,不,她要在血上跳舞。地上染满了鲜血。她不该在血泊上跳舞。太不吉祥了。” [6]
雪白与血红的鲜明对比,是纯洁与罪恶的对比。洁白的七层纱裙沾染上猩红的血液,莎乐美的形象在具有诱惑鲜红的同时,居然还有着纯净和苍白。雪白与血红的搭配,触目惊心,充满了恐怖血腥的美。“黑色”“红色”对景物进行描写,更加令人感到恐怖而怪异。这两种极端颜色的反复出现,成功地制造出压抑窒息而又惊心动魄的感觉,整个王国被蒙上一层阴霾,“黑麻衣色的太阳,血红色的月亮,黑色的鸟”向人们预示着一场“死亡”和“灾难”的来临。
手捧用银盘盛着约翰的头颅,莎乐美终于如愿以偿,尽情地吻着死去爱人的嘴唇。月光洒在美丽的白纱裙上,纱裙上的血迹斑斑点点十分骇人。美丽的爱情以悲剧收场,爱情的悲痛又不禁让人怜悯:
“啊!我吻了你的嘴,约翰,我终于吻了你的嘴。你唇上的味道相当苦。难道是血的滋味吗?……或许那是爱情的滋味。”
“一道月光透射出来,莎乐美沐浴在银色光线之中。” [7]
身着白纱裙的莎乐美在月光下显得圣洁柔美,好似柔弱的小女孩,一只迷途的小鸽子, 银色的花朵。可她身上的鲜血那样病态而可怖,亲吻银盘上美男子头颅的嘴唇。这幅美人亲吻头颅的死亡画面实在令人躁郁不安,可以说这样的画面是反人性的,但其中又让人感受到那样绝望的爱情和绝望的美,这确实有着不可争辩的审美价值。王尔德版的莎乐美更恰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美学观——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以及他的爱情观——对爱情既渴望又绝望。
四、结论
通过研究色彩美学在文学剧本的运用,我们能够以不同的视角感受王尔德在描写莎乐美这一人物角色别具特色的美。不同的色彩呈现出莎乐美截然不同性格形象,色彩对比和变化更加突出莎乐美的独具特色的美。因此,莎乐美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在于王尔德对色彩美特立独行的见解,主演运用了黑、白、红三种颜色产生强烈对比色调,形成了一种奇特瑰丽审美观感,表现了死亡、鲜血和致命的女性魅力,使人在诡异而恐怖的气氛中得到了极致的美学感受。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p282.
[2] 吴其尧.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p35.
[3]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p4.
[4] 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p161.
[5] 张介明.唯美叙事:王尔德新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p76.
[6] 王尔德. 莎乐美(汉英对照译本)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7] 海勒.色彩的性格[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p172,p48.
[8] 康丁斯基.关于艺术中的神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p98.
【关键词】:莎乐美;色彩美学;色彩词;人物形象
一、引言
说起美学,这一词语最早是aesthesis,来自希腊语言,原意为“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于是美学便成为一门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学科。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观”[1]。美学研究艺术,而文学是以语言符号艺术,因此文字中也存在着美学。
说起文字的美学主义——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奥斯卡·王尔德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王尔德主张“唯美主义取代伦理道德,美感主导生活法则”[2]他的独幕剧《莎乐美》 就是其对美的含义的表现作品之一,它高度体现了王尔德“以感性为美”的唯美主义艺术思想,同时也完整地体现了王尔德对于美的定义和追求。
独幕剧《莎乐美》是王尔德对《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记载的莎乐美的故事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圣经》中莎乐美故事讲述了希罗底的指使莎乐美去杀害施洗者约翰,莎乐美与希律王做交换,要求以约翰头颅为其跳舞的赏赐。莎乐美的故事曾是无数艺术家创作的源泉。米开朗基罗画过莎乐美和施洗者圣约翰的头颅;居斯塔夫·莫罗画过莎乐美的舞姿;亨利·勒尼奥等众多欧洲绘画大家都画过以莎乐美为主题的画。王尔德以圣经中莎乐美的故事情节作为剧本的脉络,却完全注入自己的意志,通过用唯美主义的叙事手法,描绘出色彩对比强烈,情感冲突激烈的故事,表现出“爱”与“罪”的唯美理念。
二、色彩美学以及其在文学中的作用
色彩是人们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就人的一般的经验感受来说,色彩是极其真实的,色彩与多种多样的经验有着真实的联系。某种颜色时常与我们在大脑中的认知联系起来,诱发大脑的回忆或情感体验。黑格尔说过: “ 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的一种品质,是他们所特有的掌握色调和就色调构思的一种能力,所以也是再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基本因素。”[1]虽然黑格尔强调的是画家在绘画时对色彩的掌控力,但文学家用语言文字描绘时也应该注意色彩词的运用,文字中的色感表现同样能表现文字中意象美的感受。
色彩美学,是指人们在现实世界感受到的色彩,通过人的视觉神经传递信号到大脑从而引发认知神经,让人们感受到审美的愉悦。语言符号带来人们脑海中想象的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意象美。阿恩海姆曾说:“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3]贝尔也指出:“色彩只有变成形式之时才有意义。”[4]文学作品中的色彩是经过意象符号的中介作用加以转换的,它需要通过读者的经验与联想加以显现,重造一个色彩的空间,读者在阅读时进行着积极的再造想象活动,感受到了作品产生强烈的美学感染力。这样,文学色彩美学才具有真正的美学价值,并能永保艺术魅力。
三、色彩词表现莎乐美多面形象
王尔德在描写莎乐美这一人物角色时独树一帜,别具特色。他笔下的莎乐美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推进而呈现出截然不同性格形象,其中色彩描绘的对比变化使莎乐美的性格特点突出、以至发展到极致。这些不可缺少的文字描写“最符合人的本性的、也最具有色彩、最浓烈、最具感官刺激也即最美的东西。”[5]
(一)鹅黄与洁白:莎乐美的纯洁高贵形象
故事中莎乐美正值碧玉年华,并且身份高贵——以色列希律王的女儿。她如水芙蓉般清纯,其出尘脱俗的容貌倾倒王宫中的青年。莎乐美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年轻王宫护卫队长就赞美了莎乐美“花容月貌”,表达他的钦慕,言语中其中运用了多重比喻和色彩描绘:
“她就像戴着鹅黄色面纱的小公主,长着一双银色的脚。她就像是一位公主,有着一双白鸽般灵巧的脚,你看她的样子就是在翩翩起舞。”
“公主的脸色多么白皙啊!……。她像银镜中一朵白玫瑰的影子,映着银白的容貌。”
“她的手跟白色的蝴蝶一样。它们简直就是翩跹白蝴蝶呀。”
“她像只迷途的鸽子……她像风中摇曳的水仙……她像朵银光闪闪的花儿。” [6]
王尔德通过用一系列唯美的意象(如:玫瑰、月亮、鸽子、蝴蝶、水仙花)和柔美的色调(如:银白、鹅黄色)来描绘公主的形象,而不是用枯燥语言来具体描绘公主长着怎样迷人的五官、脸庞和身姿。这样的文字描写使读者更容易想象莎乐美公主的美丽,以及唤起的月下美女的审美愉悦,塑造出公主温文尔雅、端庄高贵的形象。
“鹅黄”是娇嫩、柔美、多愁善感的色调,是明快而清丽的色彩,传达着纯洁无瑕的感觉。读者甚至可以从想象到公主的至真至纯和娇憨可人。同时黄色又是意义相互矛盾的颜色,从经验中产生的象征意义是积极的:它象征太阳、光明和黄金。历史象征意义则是消极的:黄色代表受排斥的事物,象征自私自利的性格。[7]172剧中莎乐美公主披着黄纱,这也预示着先知约翰对莎乐美示爱的排斥,以及最终莎乐美的极端疯狂的做法。
“银色”和“银白”都是以白色作为主色调,是一种冰冷的完美色,是一种高贵象征色,在各种神话和传说中,即使白色的动物本身不代表神灵,他们也会与神有密切联系。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化身是白色的公牛;基督教中圣灵表现为白色的子,耶酥基督是白色的羔羊,白色的麒麟为圣母玛丽亚的象征兽;英国传说中遇见白鹿的人就是英格兰的王。在文中银白色象征公主的尊贵身份,也同样意味着美好的未来,外表的清洁和内心的纯洁,代表高雅,比如,白玫瑰就预示着纯洁爱情的来临。 (二)苍白:死亡、不祥与病态的意味
当莎乐美第一次见到先知約翰,并且疯狂的爱上他的时候,莎乐美的纯真洁白就变成了阴郁的苍白甚至如死人般的惨白,美就与恐怖并存。如文中的描述:
“她的面容怪异!她像个小公主,有一双琥珀色的双眼。虽然朦胧,但她的笑容却像一位小公主。”
“公主的脸色是多么苍白啊!我从未见过她如此苍白。”[6]
“苍白”是白而微青的颜色,即灰白色,缺乏活力和生机,一种病态的颜色。这种充满死亡、不祥与病态的白色,令人感觉不适,这使读者想到病院的氛围,预示着莎乐美的病态早已存在于她“圣洁”的肉身里,那是一种人性的缺陷。
(三)白、黑与红:莎乐美心中爱人的色调
剧中莎乐美被圣约翰甜美的声音打动,利用美色诱使叙利亚青年打开地牢,见到了衣衫褴褛形容憔悴的约翰,并疯狂地爱上了他,并用如叹咏诗般语言赞美着她心中爱人,白色代表爱情的纯洁和先知约翰的圣洁,黑色代表他的去高贵、性感而神秘,红色则红色表现莎乐美的欲望与血腥:
“真是可惜!他就像是一尊洁白的象牙雕像。他身上映着银色的光辉。”
“你的身体像山中的雪一样洁白……”
“在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你头发的墨色……”
“……你的嘴唇彷佛是象牙高塔上的一段红带。……你的嘴唇像是渔夫在破晓的海上所寻获的血红珊瑚……在这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得上你鲜红的嘴唇……让我吻你的嘴。” [6]
前面提到白色是一种冰冷的但又高贵圣洁的颜色,莎乐美赞叹约翰的身体像白色的玫瑰,表现心中的约翰是圣洁与冷漠的,就像她向往那样一尘不染的爱情。然而白色属于中间色调,既可是说它是暖色表现爱情的纯洁,又可说是冷色表现对爱的冷漠,因为白色蕴含着拒绝、隔离的意味,说明公主感受到了圣徒约翰矢志不渝的宗教信仰和对她的厌恶与冷漠,感受到了爱而不得的绝望。
与雪白的肤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头发的黑。黑色是一种非彩色的颜色,既高贵神秘又代表死亡哀悼,给人恐怖、压抑和绝望的特殊感觉。画家瓦西里·康丁斯基这样描写黑色“黑色在心灵深处叩响,像没有任何可能的虚无,像太阳熄灭后死寂的空虚,像没有未来、没有希望的永久的沉默。”[8]黑色体现莎乐美心中的约翰高贵而神秘,符合圣徒约翰作为神职人员的色彩基调,同时也预示了故事悲剧的结局和死亡发生的必然。
红色让人联想到血液、生命和欲望。红色还是正面与负面的各种激情的象征色。这种象征性意义背后隐藏着真实的体验:人们因热恋害羞或因为愤怒或激动时,双颊通红。[7]48所以红色,不仅代表爱情,还代表仇恨,从爱情直至仇恨,所有令血液沸腾的情感与血密切相关。这位有着玫瑰花瓣面孔的美人、备受众人宠爱的公主,她对殷勤的追求者不屑一顾,却不可自拔地爱上了约翰一人,更富戏剧性的是,莎乐美爱而不得,屡遭拒绝。这种屈辱令她的自尊受到了打击,她的内心已经被赤裸的欲望和冲动所占据,变得任性极端,进而疯狂。她发誓一定要亲吻到约翰的嘴,像一位被爱焚烧得失去理智的复仇女神,不论一切代价得达到她想要的。
(四)雪白与血红:罪恶的爱
求爱而不得的莎乐美能够亲吻约翰的唇,要求希律王承诺实现她的愿望后,答应给他跳七重纱舞。本是优雅美丽的舞蹈,因莎乐美在她的爱慕者的血泊中起舞而显得诡异无比。轻扬的白纱与粘稠的鲜血,漆黑的夜空与血红的月亮,如此诡异阴森的场景却因接下的爱情悲剧而显得有些凄凉,让读者既焦虑不安又为这绝望的美而感到震撼:
“当那天来临时,太阳会像是深黑的麻布丝,月亮会变成血红,而天上众星将像成熟的无花果掉落大地,地上的诸王将恐惧莫名。”
“啊!像是一只鸟,一只巨大的黑色鹏鸟在宫廷上徘徊盘旋。……”
“不,不,她要在血上跳舞。地上染满了鲜血。她不该在血泊上跳舞。太不吉祥了。” [6]
雪白与血红的鲜明对比,是纯洁与罪恶的对比。洁白的七层纱裙沾染上猩红的血液,莎乐美的形象在具有诱惑鲜红的同时,居然还有着纯净和苍白。雪白与血红的搭配,触目惊心,充满了恐怖血腥的美。“黑色”“红色”对景物进行描写,更加令人感到恐怖而怪异。这两种极端颜色的反复出现,成功地制造出压抑窒息而又惊心动魄的感觉,整个王国被蒙上一层阴霾,“黑麻衣色的太阳,血红色的月亮,黑色的鸟”向人们预示着一场“死亡”和“灾难”的来临。
手捧用银盘盛着约翰的头颅,莎乐美终于如愿以偿,尽情地吻着死去爱人的嘴唇。月光洒在美丽的白纱裙上,纱裙上的血迹斑斑点点十分骇人。美丽的爱情以悲剧收场,爱情的悲痛又不禁让人怜悯:
“啊!我吻了你的嘴,约翰,我终于吻了你的嘴。你唇上的味道相当苦。难道是血的滋味吗?……或许那是爱情的滋味。”
“一道月光透射出来,莎乐美沐浴在银色光线之中。” [7]
身着白纱裙的莎乐美在月光下显得圣洁柔美,好似柔弱的小女孩,一只迷途的小鸽子, 银色的花朵。可她身上的鲜血那样病态而可怖,亲吻银盘上美男子头颅的嘴唇。这幅美人亲吻头颅的死亡画面实在令人躁郁不安,可以说这样的画面是反人性的,但其中又让人感受到那样绝望的爱情和绝望的美,这确实有着不可争辩的审美价值。王尔德版的莎乐美更恰合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艺术美学观——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以及他的爱情观——对爱情既渴望又绝望。
四、结论
通过研究色彩美学在文学剧本的运用,我们能够以不同的视角感受王尔德在描写莎乐美这一人物角色别具特色的美。不同的色彩呈现出莎乐美截然不同性格形象,色彩对比和变化更加突出莎乐美的独具特色的美。因此,莎乐美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在于王尔德对色彩美特立独行的见解,主演运用了黑、白、红三种颜色产生强烈对比色调,形成了一种奇特瑰丽审美观感,表现了死亡、鲜血和致命的女性魅力,使人在诡异而恐怖的气氛中得到了极致的美学感受。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上)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p282.
[2] 吴其尧.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p35.
[3]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p4.
[4] 贝尔.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p161.
[5] 张介明.唯美叙事:王尔德新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p76.
[6] 王尔德. 莎乐美(汉英对照译本)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7] 海勒.色彩的性格[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p172,p48.
[8] 康丁斯基.关于艺术中的神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p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