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基本理念.所以,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大胆地体验,真正地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适合新的课改要求.与传统数学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数学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做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数学教学的广大数学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它呼唤着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转变.
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的弊端是“满堂灌”,因为教学进度紧,致使不少教师课堂教学还演绎着传统“满堂灌”的不良做法,这势必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听教”的地位,只会被动地听老师讲、被动地记笔记,也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被动教、被动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显然,这样的学习气氛是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根本没有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再者,纵使实行了开放性教学,但是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放得开,收不拢,也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通过“教”与“学”,使学生的数学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数学”的美.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由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在数学课中,假如一节课都是老师在教,老师在讲,老师在唱,而学生只是懵懵懂懂地看着老师的表演,就算老师表演得再精彩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教学的形式是无实质性的“教学”,就是“假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在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时,须将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正确地定位才能促进“新课改”.这里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原来那种“贵宾”式的身份转变为“主人”的身份,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应当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的支配权利等归还给学生,使学生做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到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试想,中央电视台的“非常6+1”为什么会受到全国不同层次的人喜欢呢?最重要的一点是主持人李咏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不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与观众互动,或让你开怀大笑,或让你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些,我们的数学课堂可否借鉴呢?
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对改革初中数学教学做了大胆的尝试,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1.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位,而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设置各种教学情境,造成悬念,展现矛盾冲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要有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激趣方法,那样才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例如初学立体几何时,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较强的平面与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是依靠对二维平面图形的直观来感知和想象三维空间图形的,而二维平面图形不可能成为三维空间图形的真实写照,平面上绘出的立体图形受其视角的影响,难以综观全局,其空间形式具有很大的抽象性.而应用《几何画板》将图形动起来,就可以使图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惟妙惟肖,让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形.这样,把问题设置于真实情景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立体几何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课时能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2.重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1)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甚至三合板来制作,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并进行比赛.(2)收集生活中的图形.如:汽车、风筝、飞机等照片进行展览.(3)借助教材所示的蝴蝶图案让学生巩固“对称”的概念,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的教学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空洞.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中对抽象的知识获得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3.重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思考研究中创造数学
数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如在“相似三角形”一章中有这样的例题:
“已知:在Rt△ABC中,∠C=90°,CD是AB上的高线.求证:△ACD∽△CBD∽△ABC”.把它的结论隐去改编为“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变为结论开发题时,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提出了许多结论,此时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命题是否成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又得出了许多命题.如:
1.已知∠ACD=∠B,∠BCD=∠A,求证:CA⊥BC,CD⊥AB.(成立)
2.已知CA⊥BC,AC2=AD×AB,求证:CD⊥AB,CD2=AD×BD.(成立)
3.已知BC2=BD×AB,AC2=AD×AB,求证:CD⊥AB,CA⊥BC.(成立)
4.已知∠ACD=∠B,AC2=AD×AB,求证:CA⊥BC,CD⊥AB.(不成立)
5.已知∠BCD=∠A,AC2=AD×AB,求证:CA⊥BC,CD⊥AB.(成立)
通过这样的演变和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做一题而通一类的目的.
4.重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践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也就是说,学习的数学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想身边的事物,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教师可在教学完“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做合理的分析,并给教师提出一些建议.有的学生分析:英语是一门新设学科,同学们倍感新奇,课堂形式也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学生在这种实际的生活情境学习,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体验到生活无处不数学,数学学习与个人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面对新课程,任何一名教师都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感性地走近学生,理性地研究课堂,在边摸索边实践的过程中发展.总之,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富有生气、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因此,数学课的课堂教育的改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为依托,新方法与新形式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用新理念指导和创新数学课的教学设计,同时不断汲取新知识,转变旧观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 金 铃)
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的弊端是“满堂灌”,因为教学进度紧,致使不少教师课堂教学还演绎着传统“满堂灌”的不良做法,这势必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听教”的地位,只会被动地听老师讲、被动地记笔记,也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被动教、被动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显然,这样的学习气氛是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的,根本没有实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再者,纵使实行了开放性教学,但是受传统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放得开,收不拢,也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通过“教”与“学”,使学生的数学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数学”的美.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由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在数学课中,假如一节课都是老师在教,老师在讲,老师在唱,而学生只是懵懵懂懂地看着老师的表演,就算老师表演得再精彩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这样的教学的形式是无实质性的“教学”,就是“假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在新的课程改革实施时,须将教师和学生的身份正确地定位才能促进“新课改”.这里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原来那种“贵宾”式的身份转变为“主人”的身份,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应当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激发他们的兴趣,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的支配权利等归还给学生,使学生做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主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只起到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试想,中央电视台的“非常6+1”为什么会受到全国不同层次的人喜欢呢?最重要的一点是主持人李咏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不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与观众互动,或让你开怀大笑,或让你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些,我们的数学课堂可否借鉴呢?
在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对改革初中数学教学做了大胆的尝试,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学生,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1.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位,而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设置各种教学情境,造成悬念,展现矛盾冲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要有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主动、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激趣方法,那样才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例如初学立体几何时,大多数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较强的平面与空间图形的转化能力,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是依靠对二维平面图形的直观来感知和想象三维空间图形的,而二维平面图形不可能成为三维空间图形的真实写照,平面上绘出的立体图形受其视角的影响,难以综观全局,其空间形式具有很大的抽象性.而应用《几何画板》将图形动起来,就可以使图形中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惟妙惟肖,让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形.这样,把问题设置于真实情景之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立体几何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都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重的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学生在接触新课时能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
2.重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的确,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教学活动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让学生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教学时,可以组织这样的活动:(1)组织一次对称面具制作比赛.用卡片、纸板,甚至三合板来制作,要学生制作对称图案的面具,并进行比赛.(2)收集生活中的图形.如:汽车、风筝、飞机等照片进行展览.(3)借助教材所示的蝴蝶图案让学生巩固“对称”的概念,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的教学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
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空洞.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活动中对抽象的知识获得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3.重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思考研究中创造数学
数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如在“相似三角形”一章中有这样的例题:
“已知:在Rt△ABC中,∠C=90°,CD是AB上的高线.求证:△ACD∽△CBD∽△ABC”.把它的结论隐去改编为“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变为结论开发题时,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提出了许多结论,此时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果把条件和结论互换,命题是否成立?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又得出了许多命题.如:
1.已知∠ACD=∠B,∠BCD=∠A,求证:CA⊥BC,CD⊥AB.(成立)
2.已知CA⊥BC,AC2=AD×AB,求证:CD⊥AB,CD2=AD×BD.(成立)
3.已知BC2=BD×AB,AC2=AD×AB,求证:CD⊥AB,CA⊥BC.(成立)
4.已知∠ACD=∠B,AC2=AD×AB,求证:CA⊥BC,CD⊥AB.(不成立)
5.已知∠BCD=∠A,AC2=AD×AB,求证:CA⊥BC,CD⊥AB.(成立)
通过这样的演变和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做一题而通一类的目的.
4.重实践运用,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践数学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也就是说,学习的数学应该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去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想身边的事物,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教师可在教学完“统计”之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开展一次实践活动.首先,教师请小组学生统计同学们对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好情况,制成统计表,并对统计结果做合理的分析,并给教师提出一些建议.有的学生分析:英语是一门新设学科,同学们倍感新奇,课堂形式也很活泼,所以大家最喜欢上英语课;也有的学生认为喜欢数学课的人数比以前多了,因为现在课上经常开展一些操作、游戏活动,同学之间有问题可以提、有意见可以争论,老师有时候也比较幽默;还有的学生建议:语文老师要阻止某些同学取笑回答问题有错或语言表达有困难的同学,使大家都喜欢语文课……学生在这种实际的生活情境学习,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体验到生活无处不数学,数学学习与个人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面对新课程,任何一名教师都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感性地走近学生,理性地研究课堂,在边摸索边实践的过程中发展.总之,现代教育越来越需要生动活泼、富有生气、充满创造性和娱乐性的教育形式.因此,数学课的课堂教育的改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以新理念为指导,以“新课标”为依托,新方法与新形式相结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用新理念指导和创新数学课的教学设计,同时不断汲取新知识,转变旧观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