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探索,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然去尝试、去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建构出新的知识。此外,计算一类的课程本身单调、枯燥、乏味。如何让这节课“别有滋味”?教学中笔者通过设计一个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专项游戏“顺序大师”,轻松、有趣、实用。调动起学生多方面感官,眼、脑、手三者合一,使得学习成为身心愉悦的过程。
关键词:混合运算;建构主义;专项游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84-1
一、建构主义在新课改中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课程设计思路中讲到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这里绝非只是数学模型的建构,更主要的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重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师范作用,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切实体会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
二、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教学尝试
首先,在课堂开始时以简短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三年级下学期学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规范书写,将这些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所以在后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讲授新的知识,学生自然就会去尝试、去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建构出新的知识。
其次,在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从条件出发找出关联解决问题、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式解决问题、画线段图表示信息解决问题、列表整理信息解决问题这样四个。虽然这是一节以计算为主的课,但是问题解决方法始终贯穿整个课堂之中。从场景图到第72页练习第4题三步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去选择合适的策略?其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在场景图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条件,联系前面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询问可以列表吗?需要列表吗?让学生自主决定策略的取舍。最终根据条件之间的联系口头解决问题也是最初从条件想起策略的运用,然后从数量关系式出发引出三步混合运算的综合列式,进而自然地引入新课,并开始运算顺序的探索,从问题想起的策略隐含其中,在兴趣小组问题中再次抛出问题可以列表吗?需要列表吗?形成“首尾呼应”的整体课程结构,但此时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这是因为学生的建构能力有差异,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于是几种策略都有同学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地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建构能力也因此提升。
最后,在第72页练习第2题,两步混合运算与三步混合运算之间可能的联系中,让学生去感知数学运算律存在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努力找出算式之间的相同点与连接点,这正是自我经验的提取与生长,由学生自己去判定所发现结论的合理性,最终梳理出几条可能性的建议,但这里的运算律并非本节课所授重点,其意图也旨在感知,只看教师如何去挖掘。
三、基于教材研究的两点思考
这节课有两点是我琢磨良久的,其一是新课的引入,同时也关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界定。因为场景图是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场景图入手如果将笔墨过多的放在三步混合运算综合算式的列式过程中,这节课从开始就成了三步混合运算的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成了重头戏,而忽略的内容的主体,即三步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及书写的认识。最后经过仔细的研读教本,我将目光锁定在了场景图边上茄子老师的一行字上“列成综合算式你会算吗?试一试。”茄子老师的问题很特别,其重点在你会算吗?而并不是说你会列吗?所以我选择综合运用三年级两学期所学习的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两个策略,以口述的方式快速引出了综合算式。这里的列式过程不能不讲,又不能过讲,以口述的方式让学生轻松过渡,这样学生即使在后面遇到需要列出含三步的综合算式时也不会陌生,反而会“轻视”它,这样在心理上首先就取胜了。
其二是课堂氛围的调控,计算一类的课程向来单调、枯燥、乏味。那如何让这节课有味呢?在真正动手备课前,我一直在寻思,我要一个游戏,一个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专项游戏,轻松、有趣、实用。最终我想到了“顺序大师”这个游戏,游戏设计过程很简易,但目的性很强,就是运算顺序的巩固,不仅要准确,还要快速。学生聚精会神地盯着一个个算式从上向下劃过屏幕,眼、脑、手三者合一,这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不仅如此,有了“大师”这个导火索以后,瞬间点燃学生的热情,后面的内容由此延续,学生毫无单一计算的乏味之感。
四、用心做好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
建构主义建学理念更多的是强调知识的整体性与学生的自主性,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继斯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教师主体后,大多的教学理论将教师的作用定在宏观调控的位置。如何井然有序地调控课堂取决于教师能否张弛有度的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这才是一个良好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基本素养,而数学知识的获得始终应该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成为一个优秀的合作者,综上所述,如何准确地扮演好课堂上的角色,这需要教师能够平心静气的内外兼修,需要做足很多功夫。
关键词:混合运算;建构主义;专项游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84-1
一、建构主义在新课改中的重要地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始终将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课程设计思路中讲到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这里绝非只是数学模型的建构,更主要的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重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师范作用,做好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切实体会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
二、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教学尝试
首先,在课堂开始时以简短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三年级下学期学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规范书写,将这些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所以在后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讲授新的知识,学生自然就会去尝试、去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建构出新的知识。
其次,在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过程中,学生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从条件出发找出关联解决问题、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式解决问题、画线段图表示信息解决问题、列表整理信息解决问题这样四个。虽然这是一节以计算为主的课,但是问题解决方法始终贯穿整个课堂之中。从场景图到第72页练习第4题三步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去选择合适的策略?其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在场景图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条件,联系前面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询问可以列表吗?需要列表吗?让学生自主决定策略的取舍。最终根据条件之间的联系口头解决问题也是最初从条件想起策略的运用,然后从数量关系式出发引出三步混合运算的综合列式,进而自然地引入新课,并开始运算顺序的探索,从问题想起的策略隐含其中,在兴趣小组问题中再次抛出问题可以列表吗?需要列表吗?形成“首尾呼应”的整体课程结构,但此时学生的意见产生了分歧,这是因为学生的建构能力有差异,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于是几种策略都有同学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地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建构能力也因此提升。
最后,在第72页练习第2题,两步混合运算与三步混合运算之间可能的联系中,让学生去感知数学运算律存在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努力找出算式之间的相同点与连接点,这正是自我经验的提取与生长,由学生自己去判定所发现结论的合理性,最终梳理出几条可能性的建议,但这里的运算律并非本节课所授重点,其意图也旨在感知,只看教师如何去挖掘。
三、基于教材研究的两点思考
这节课有两点是我琢磨良久的,其一是新课的引入,同时也关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界定。因为场景图是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场景图入手如果将笔墨过多的放在三步混合运算综合算式的列式过程中,这节课从开始就成了三步混合运算的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成了重头戏,而忽略的内容的主体,即三步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及书写的认识。最后经过仔细的研读教本,我将目光锁定在了场景图边上茄子老师的一行字上“列成综合算式你会算吗?试一试。”茄子老师的问题很特别,其重点在你会算吗?而并不是说你会列吗?所以我选择综合运用三年级两学期所学习的从条件想起与从问题想起两个策略,以口述的方式快速引出了综合算式。这里的列式过程不能不讲,又不能过讲,以口述的方式让学生轻松过渡,这样学生即使在后面遇到需要列出含三步的综合算式时也不会陌生,反而会“轻视”它,这样在心理上首先就取胜了。
其二是课堂氛围的调控,计算一类的课程向来单调、枯燥、乏味。那如何让这节课有味呢?在真正动手备课前,我一直在寻思,我要一个游戏,一个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专项游戏,轻松、有趣、实用。最终我想到了“顺序大师”这个游戏,游戏设计过程很简易,但目的性很强,就是运算顺序的巩固,不仅要准确,还要快速。学生聚精会神地盯着一个个算式从上向下劃过屏幕,眼、脑、手三者合一,这是一个愉悦的过程。不仅如此,有了“大师”这个导火索以后,瞬间点燃学生的热情,后面的内容由此延续,学生毫无单一计算的乏味之感。
四、用心做好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
建构主义建学理念更多的是强调知识的整体性与学生的自主性,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继斯金纳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教师主体后,大多的教学理论将教师的作用定在宏观调控的位置。如何井然有序地调控课堂取决于教师能否张弛有度的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这才是一个良好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基本素养,而数学知识的获得始终应该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这需要教师成为一个优秀的合作者,综上所述,如何准确地扮演好课堂上的角色,这需要教师能够平心静气的内外兼修,需要做足很多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