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高考的制定政策下,高中数学仍然是学生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当代社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所以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效率和全面型人才的培养。高中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高考影响着学生的未来,数学作为高中生涯里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高考的必考科目。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重视数学课堂的效率,将新型教学模式融入到高中数学课堂全过程,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将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针对如何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展开探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引言: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有效性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了教师重要职责。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是我国教育部针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现状,所提出的重要实践。教师需要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打破学生的传统思维,确保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完成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深入渗透的背景下,学校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高中数学教师只是将新课改教学标准作为行动口号,并没真正实施。为了满足高考的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教师通过习题讲解,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弊端,最终学生只能沦为考试机器。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只有改变教学策略,真正实施有效性教育,才能改变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弊端。[1]
二、如何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将自身的幽默感和可亲近感展现在学生面前,日常生活中打入学生内部,关心学生生活和学习,让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认可并且崇拜自己的老师,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课感兴趣,愿意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学习积极性有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小组合作,提升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比较繁杂,小组合作形式能够为学生在思考时提供多条思路。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展开小组合作,有助于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习关于“任意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其科学的分组,接着教师由一道例题作为导入,然后学生根据课本上所提供的锐角函数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将锐角三角函数代入到平面直角坐标系;有的学生会认真探究其他解题方向。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换思路,以此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发散多种思路,那么做题的准确度会有极大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创设情境,培养思维逻辑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利用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对问题的逻辑推理。但高中数学不像初中或小学,可以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创造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
例如:在学生学习关于“概率”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完成抽签活动。在抽签进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顺序的先后之分。在完成抽签活动之后,教师提问学生:“抽签的先后顺序会造成抽签结果的不公平吗?”教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抽签行为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会积极投入其中進行思考,并且主动学习如何对先后抽签的公平性进行概率计算。教师经过生活化事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调动思维逻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网络教学,加强直观想象
数学是一门较为理性的学科,在学习几何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对于几何的直观想象能力。很多学生对于几何各个立面做不到直观想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教师提供了新型的教学思路。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生学习在学习“空间几何的三视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几何立体图形做出3D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边通过想象自行绘画,一边结合教师给出的3D图形进行旋转,不断修改自己的绘画。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增强直观想象能力,对几何图形的三维视图有了更加深刻的掌握,由此提升了本节课的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素质教育提出的教学要求对传统教学课堂模式进行改革,引导高中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2]
参考文献:
[1]杨红.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剖析[J]. 学周刊,2021,(01):35-36.
[2]王建业.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J]. 高中数理化,2020,(22):27-28.
[3]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 19.
[4]陈汝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05. 17. 18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引言:
数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有效性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了教师重要职责。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是我国教育部针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现状,所提出的重要实践。教师需要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打破学生的传统思维,确保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完成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促进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深入渗透的背景下,学校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高中数学教师只是将新课改教学标准作为行动口号,并没真正实施。为了满足高考的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采取灌输式教学,教师通过习题讲解,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弊端,最终学生只能沦为考试机器。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并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只有改变教学策略,真正实施有效性教育,才能改变我国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弊端。[1]
二、如何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个人魅力,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将自身的幽默感和可亲近感展现在学生面前,日常生活中打入学生内部,关心学生生活和学习,让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认可并且崇拜自己的老师,愿意和老师做朋友,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课感兴趣,愿意学习数学这门课程。学习积极性有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小组合作,提升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知识比较繁杂,小组合作形式能够为学生在思考时提供多条思路。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展开小组合作,有助于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生学习关于“任意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其科学的分组,接着教师由一道例题作为导入,然后学生根据课本上所提供的锐角函数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将锐角三角函数代入到平面直角坐标系;有的学生会认真探究其他解题方向。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换思路,以此拓展自己的数学思维,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发散能力。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做数学题的过程中发散多种思路,那么做题的准确度会有极大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创设情境,培养思维逻辑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利用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对问题的逻辑推理。但高中数学不像初中或小学,可以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创造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
例如:在学生学习关于“概率”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完成抽签活动。在抽签进行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顺序的先后之分。在完成抽签活动之后,教师提问学生:“抽签的先后顺序会造成抽签结果的不公平吗?”教师借助生活中常见的抽签行为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会积极投入其中進行思考,并且主动学习如何对先后抽签的公平性进行概率计算。教师经过生活化事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调动思维逻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网络教学,加强直观想象
数学是一门较为理性的学科,在学习几何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对于几何的直观想象能力。很多学生对于几何各个立面做不到直观想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为教师提供了新型的教学思路。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生学习在学习“空间几何的三视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几何立体图形做出3D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边通过想象自行绘画,一边结合教师给出的3D图形进行旋转,不断修改自己的绘画。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增强直观想象能力,对几何图形的三维视图有了更加深刻的掌握,由此提升了本节课的效率。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素质教育提出的教学要求对传统教学课堂模式进行改革,引导高中生积极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2]
参考文献:
[1]杨红. 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剖析[J]. 学周刊,2021,(01):35-36.
[2]王建业.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研究[J]. 高中数理化,2020,(22):27-28.
[3]肖成全.有效教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5. 19.
[4]陈汝平.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05.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