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价值与构建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l1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是新時代劳动教育应有之义,在“五育并举”的实现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以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为依据,针对基层学校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现实问题和需求,构建评价目标精准、评价内容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评价功能,实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劳动素养 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
  劳动素养是人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观念、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体现。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是深化劳动教育实施、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主要路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好少年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必然使命。
  一、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价值
  1.落实国家要求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1]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下文简称《总体方案》)也强调:“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可见,劳动素养评价已成为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工作,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和新时代教育评价的现实要求。
  2.破解现状需求
  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可以改变以下劳动教育的现状。
  (1)重局部,轻整体。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是知、情、意、行的整体。一些基层学校在评价学生劳动素养时,要么只评价学生的劳动技能,要么只欣赏学生的劳动成果,要么只看待学生的劳动态度,缺乏对小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和劳动习惯等的关注。
  (2)重表演,轻内容。目前,一些中小学校没有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更谈不上科学的劳动教育分工、有效的劳动教育措施。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常常沦为个别年级、个别班级、部分学生参加的“劳动表演”和“劳动仪式”,没有评价到实质性的劳动素养内容。
  (3)重结果,轻过程。一些学校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一方面还是习惯于从甄别和选拔的视角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终结性评价;另一方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淡化了对过程性评价的关注和投入。这与《总体方案》中提出的“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教育评价改革思路是相悖的。
  (4)重专项,轻融合。劳动是一门跨界融合课程。微观上,我们不能只看到小学生在劳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表现,也要看到他们在语文课上的劳动态度、科学课上的劳动能力、美术课上的劳动感觉、音乐课上的劳动情感等。
  3.践行学校追求
  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评价既应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应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如笔者所在的合肥市屯溪路小学致力于培养具有独立、求是、平等、博爱、自由、担当等良好品质的英才少年。评价小学生个人卫生、个人事务的有效处理,恰是衡量其是否具备“独立”能力的基本参照;公益性劳动、服务型劳动,也是观察他们“担当”品质的绝好载体。评价和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能够提升学校的文化特色。
  4.满足学习诉求
  小学生参加劳动教育要通过客观、科学的劳动素养评价重新认识自己,然后自主地或者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地调整自己、完善自己,最终赢得外在标准或内在标准下的更好的自己。
  可见,构建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既是严格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破解劳动教育评价难题的规定动作,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育教学、提升学校文化理念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要充分借鉴其他学科素养评价的研究成果和综合素养评价的成功经验,着力于评价目标精准、评价内容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
  1.评价目标精准
  评价目标的核心,应该指向小学生的劳动素养,而劳动素养又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檀传宝认为:“‘劳动素养’指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行程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的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等维度。”[2]“狭义的‘劳动素养’则专指与劳动有关的知识、能力、习惯等。”由此看来,劳动情感、态度是劳动素养的内在动力,劳动习惯、技能是劳动素养的外在表现。
  评价目标既考虑目标维度的完整性,又考虑目标维度的具象指标化,兼顾到对小学生身体上“行动”和心理上“心动”的全面评价。
  ①“劳动态度”维度中有5条主要指标,包含劳动意识、劳动尊重和劳动责任三个方面。重点考量学生的精神世界,检测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最终是为了引导学生和教师进行诊断,帮助小学生形成热爱劳动、敬畏劳动、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
  ②“劳动习惯”维度中有5条主要指标,指向自律劳动、安全劳动、完整劳动三个方面,重点是指引小学生在真实的劳动过程中,学会“担当”自己的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其中第1条的“应该完成的个人卫生”即为“劳动技能”维度的第1条指标,这里重在引导学生养成“每日坚持”的自律良好习惯。
  ③“劳动技能” 维度中有5条主要指标,结合低段小学生的特点,采用劳动清单式评价,侧重劳动广度的覆盖性和劳动难度的适应性。
  为了提高评价目标的可操作性,“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三项评价目标中的5项二级指标不做权重分配,根据整体表现可以评出A、B、C三个等级。每项目标也不做权重分配,根据整体考量评出学生劳动素养最终等级。   2.评价内容多维
  評价内容应基于劳动教育的真实环境,围绕两大方面进行关注。一是围绕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考察探究”四个领域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二是围绕学校的劳动清单,对“做好自己(包括个人卫生、物品整理)”“帮助他人(包括卫生工作、家务班务)”和“奉献社会(如小区公益)”三个领域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在评价目标的指引下,评价内容应该追求结构化、简单化。劳动教育清单”基于“为谁劳动”的视角,充分借鉴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培养“英才少年”的价值品质精心制定。
  两大方面的评价内容,强调考察小学生在不同的劳动教育场域中的表现,保证学校评价内容没有重复交叉和“真空地带”。关注“课程目录”中的内容,是侧重评价小学生在劳动课学习中的真实表现;关注“劳动清单”中的内容,是侧重评价小学生在日常劳动中的真实表现。两大方面的评价内容涵盖各个年级段学生的所有劳动内容,真正实现评价内容全覆盖。
  3.评价主体多元
  评价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即使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不同价值观和不同视角的评价主体也会有不同的判断和解读;即使评价标准得到了实验样式的控制,学生的客观身体条件和主观动机水平也无法得到精准的判断,如增值评价的结果也有可能失真。所以,评价主体多元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要打破“教师一统天下”的现状,积极开展教师主评、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和社会参评的多元化主体评价方式,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产生多方位、多角度的碰撞和反思,更好地认识自己。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也是充分利用各种劳动教育资源,发挥家庭和社会机构支持劳动教育义务和协同责任的有力举措。
  4.评价方式多样
  (1)重视过程性评价。劳动成果固然直观易评,但劳动过程更为真实、客观。终结评价虽然简单,但关注过程更有意义。评价应秉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坚持做好劳动教育的课堂观察,留意学生全天候的劳动表现,建立成长档案记录袋,全面记录学生在劳动“知情意行”方面的整体素养。
  (2)加强增值评价。可利用纸质或电子的劳动素养单,用心追踪和记录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劳动素养表现,并从“劳动素养基础”和“劳动努力程度”两个方面分析学生的“增加值”和“净效应”,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努力方向和改进策略。这是一个值得探索,且目前研究成果尚不是很多的领域。
  (3)革新评价载体。单一的分数评价早已不能满足当前的评价需求。低年级的小学生可用奖状、表扬信等评价载体;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可用图案、符号、评语等评价载体。学校要顺应智能化时代,积极搭建智能平台进行数智化评价。
  (4)关注融合教育的评价。《意见》要求,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形成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体系”。所以,我们还要注意评价不同年级段的小学生在综合性课程学习场景下的劳动素养表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
  [2] 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摘要  数学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通过介绍探究式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归纳了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并从四个角度论述了探究式教学的数学教学策略,以期促进探究式教学的推广。  关键词  独立思考 科学精神 探究式教学  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2017年版《普
摘要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在学术界存在争议、未有定论的知识内容却被当做定论而编录在课本之中,这不仅导致中小学生可能接受错误的知识讯息,而且会影响他们独立判断与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存疑的知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常见,有的作品在作者归属、词句文意等方面存在疑问。对于此类有争议的知识内容,教材不应只取其中一种观点,而是应该对其争议点进行全面的注释说明,这才是科学以及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关键词 
摘要  交互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APP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为英语学习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为英语教学智能交互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基于此,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移动APP构建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并具体应用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中,形成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等多元化交互模式,以此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
摘要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教育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国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注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通过对某市高一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了该市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的一些基本情况,分析了影响高中数学学习的各种因素,并对如何组织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核心素养 问卷调查 学习情况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是
学科知识是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基础,知识转化为素养的前提是在教学中挖掘和外显学科知识蕴含的思维角度和思维路径。不同知识提供的思维角度和思维路径不同,素养发展功能价值也不同。对化学学科不同领域知识的思维角度进行了归纳分析,对化学学科中物质组成、物质分类、氧化还原等重要知识的思维路径进行了探析。
摘要  教学策略属于PCK知识范畴,但因其创生的情境性,缺乏相关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可以结合教学实践情境开展“S-U”协同研讨,促进教师掌握典型教学情境中的各种策略。针对名教师培养对象中提升理论认识的瓶颈制约问题,以小学数学知识难点的教学策略突破为例,探究课堂情境中提升名教师培养对象的理论水平,形成了“S-U”协同的专业化、规范化表述教学新策略的递进机制。  关键词  教学策略 “S-U”共创 P
摘要  “行星的运动”一节包含着人类对于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史,开普勒定律的建立过程是“万有引力的定律”学习的重要基础。鉴于现行高中物理教材编写并未完整呈现开普勒定律的发现过程与历史意义,使得本节课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以教学逻辑为主线介绍开普勒定律的发现背景、发现过程和历史意义,可以对“行星的运动”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开普勒 行星运动规律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的分析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政课教育资源,是廣大思政人精心呵护栽培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动力源泉,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文脉根基。立足新时代,全体思政人应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抓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植入广大青少年心田,打牢中国底色。  关键词  中华优
摘 要 家校协同一直是我国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但是其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梳理已有研究,将学校和家庭共享的教育理念作为突破口,分析家校协同实践发现,家校协同存在功能定位不明、内容领域狭窄、缺乏合理评价等问题。通过澄清“儿童中心”理念,发现家校协同的问题根源在于协同方向偏离、角色认知局限和合作实践摩擦等方面。建议从家校共享教育理念,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明确家校角色定位,提供家庭教育支持;构建平等合作关系,
摘要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研究新版教材关于数学文化渗透的特点,分析其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并针对渗透特点提出了教师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新版高中数学教材 数学文化 数学思维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