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方法不当,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教好数学课的关键。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从以下三方面做
了一些尝试。
1 精心设计新课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教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针对教材内容,用有趣的游戏或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用一则小故事进行导入,效果非常好。
我讲:“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渴又饿,唐僧派八戒去寻找吃的,猪八戒欣然同意,他累得满头大汗,终于找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你找西瓜有功,让你多吃一点,随你挑,你是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呢?还是吃四分之一呢?’八戒嚷着说:‘猴哥,我真的太辛苦,应该让我多吃点,那我就吃四分之一吧?’悟空随即把西瓜切开,给了八戒四分之一块,八戒都愣住啦。”我提问学生:“八戒为啥会愣住呢?”
生:八戒根本不知道是四分之一大,还是二分之一大。
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帮八戒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板书:分数大小的比较。
采用故事导入法不仅能为学习新课搭桥、铺路,而且能很快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再加以随机引导,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引导学生亲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所教的内容,教师可精心创设某种学习情境,让学生亲手去操作,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的过程,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时,让学生分组去亲手操作,再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老师要求学生把准备好的两个相等的正方形硬纸片拿出来,分组,按要求分等份,通过观看教具,讨论、比较,回答问题:每组推荐出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哪大、哪小。
■、■、■、■
第一、二组汇报是:通过观察比较,即:■>■。这说明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比,分子大的分数大。
第三、四组汇报是:通过观察、比较,是■>■。说明分子相等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反而比较大。
老师总结:大家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所以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使生活更美满。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自动地去感受、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数学中的学问,最后实现领悟。学生在参与了解知识再现的过程,会感到学习数学充满乐趣,进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 充分利用课堂参与,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因地制宜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做实地调查、测量、计算、分析、总结,并在学习中发现规律,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可激发起他们的学习
兴趣。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圆锥的体积”时:①先让学生分组各自用硬纸片做一个不同的空圆锥和一个空圆柱;②引导学生用自制的空圆锥装满沙子,而后再把圆锥中的沙子倒进空
圆柱里;③让各组汇报倒几次才能正好倒满。
一、二组的汇报:做成的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实验结果表明:圆柱体等于圆锥体的3倍,圆锥体是圆柱体的■。
三、四组的汇报:所做圆锥与圆柱体的高相等,底不等。实验结果是:把装满沙子的圆锥中的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三次,不能倒满,说明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毫无关系。
同学们汇报后争论不休,这时,老师让一、二组的组长拿着他们的圆柱和圆锥再做一次演示给大家看,实验之后,比一比所做的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是相等的,学生们很快明白
过来,只有圆柱体与圆锥等底高时,圆锥的体积才等于圆柱体积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及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类似圆锥体的计算,如估算一个粮堆有多少斤,一堆
沙子有多少立方等问题时,我们就可以用这节课所学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的来计算”。
学生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既动了手,又动了脑,为概念的建立及计算方法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手、眼、脑、口多种感官的交替使用使学生参与意识提高了,智力也得到了健康发展。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可使学生真正体验出学习数学的收获与成功的乐趣,要比老师唱独角戏的“满堂灌”效果好得多。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了一些尝试。
1 精心设计新课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教好一堂课的重要环节,针对教材内容,用有趣的游戏或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在教“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用一则小故事进行导入,效果非常好。
我讲:“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走得又渴又饿,唐僧派八戒去寻找吃的,猪八戒欣然同意,他累得满头大汗,终于找来一个大西瓜。悟空说:‘你找西瓜有功,让你多吃一点,随你挑,你是吃西瓜的二分之一呢?还是吃四分之一呢?’八戒嚷着说:‘猴哥,我真的太辛苦,应该让我多吃点,那我就吃四分之一吧?’悟空随即把西瓜切开,给了八戒四分之一块,八戒都愣住啦。”我提问学生:“八戒为啥会愣住呢?”
生:八戒根本不知道是四分之一大,还是二分之一大。
师:对。我们今天就来帮八戒认识一下这个问题。
板书:分数大小的比较。
采用故事导入法不仅能为学习新课搭桥、铺路,而且能很快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再加以随机引导,便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引导学生亲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所教的内容,教师可精心创设某种学习情境,让学生亲手去操作,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分一分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的过程,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时,让学生分组去亲手操作,再经过讨论得出结论。
老师要求学生把准备好的两个相等的正方形硬纸片拿出来,分组,按要求分等份,通过观看教具,讨论、比较,回答问题:每组推荐出一位同学向大家汇报本组讨论结果哪大、哪小。
■、■、■、■
第一、二组汇报是:通过观察比较,即:■>■。这说明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相比,分子大的分数大。
第三、四组汇报是:通过观察、比较,是■>■。说明分子相等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反而比较大。
老师总结:大家通过观察、讨论、总结,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所以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使生活更美满。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自动地去感受、观察、思考、分析、讨论数学中的学问,最后实现领悟。学生在参与了解知识再现的过程,会感到学习数学充满乐趣,进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 充分利用课堂参与,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因地制宜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做实地调查、测量、计算、分析、总结,并在学习中发现规律,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样可激发起他们的学习
兴趣。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圆锥的体积”时:①先让学生分组各自用硬纸片做一个不同的空圆锥和一个空圆柱;②引导学生用自制的空圆锥装满沙子,而后再把圆锥中的沙子倒进空
圆柱里;③让各组汇报倒几次才能正好倒满。
一、二组的汇报:做成的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实验结果表明:圆柱体等于圆锥体的3倍,圆锥体是圆柱体的■。
三、四组的汇报:所做圆锥与圆柱体的高相等,底不等。实验结果是:把装满沙子的圆锥中的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三次,不能倒满,说明圆柱与圆锥的体积毫无关系。
同学们汇报后争论不休,这时,老师让一、二组的组长拿着他们的圆柱和圆锥再做一次演示给大家看,实验之后,比一比所做的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是相等的,学生们很快明白
过来,只有圆柱体与圆锥等底高时,圆锥的体积才等于圆柱体积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及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类似圆锥体的计算,如估算一个粮堆有多少斤,一堆
沙子有多少立方等问题时,我们就可以用这节课所学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的来计算”。
学生在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既动了手,又动了脑,为概念的建立及计算方法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手、眼、脑、口多种感官的交替使用使学生参与意识提高了,智力也得到了健康发展。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可使学生真正体验出学习数学的收获与成功的乐趣,要比老师唱独角戏的“满堂灌”效果好得多。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