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滚滚来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ananjing31306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老先生的两句诗,每每使我思考作文教学中的“源头活水”。虽然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几年,但学生作文难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在写作指导中,我逐渐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就必须找到“源头活水”。
  
  一、先模仿范文写作,从细微处着眼,从片段练习开始学习技巧
  
  作文入门模仿是必不可少的。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可谓经典名篇,它也是模仿法国作家雨果的《狂人日记》写成的。名家都尚且如此,更何况初学写作的学生呢!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典名篇,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些精彩华章及时地进行片段训练,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最后达到积少成多、连缀成篇的目的。如:《边城》中对翠翠和爷爷等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生动传神,抓住这点让学生模仿这种方法,来刻画本班的一个同学的生活特征。《祝福》的神态和环境描写,都是我们模仿学习的焦点。这样的片段训练多到几百字,少到几十字,篇幅短小,写作容易,首先消除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再者学生对自己的同学非常熟悉,取材广泛,有话可说。写作完后及时批改,讲评,让学生自己朗读,写得好的和被写到的同学都很自豪,这无形之中又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兴趣。其他类型的文章也概不例外。
  
  二、抓住学生对课文的兴奋点,激发其作文兴趣
  
  一切事物,只要有了兴趣,那就不会再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语文老师常常抱怨学生不愿作文,这就是一个兴趣问题。如果教学中碰到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可千万不要错过,这正是让他们练笔的大好机会。如《李广》一文,学生对能征善战、神勇无比的大将军李广自杀的悲惨命运,唏嘘叹息,心痛之极,而对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卫青却不屑一顾,所以,我就及时地布置了《我心中的李广》、《卫青其人》等作文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一抒为快。学生丝毫没有感到厌烦,作文一布置他们就情绪振奋,抢着阅读课文,列人物表格。写出的文章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就连批改作文都是一种享受。这样既能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练习。
  
  三、教学生学会写自己的“生活”
  
   课文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而生活的内容却是无限的,作文最终还要关注自己的生活。关键的是要抓住学生情感集聚的问题。
  一位不爱好写作,却爱好足球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喜欢足球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足球的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和它带给人们的那份激情的享受愉悦。如果一支球队没有了进取精神,就等于没有了前进的动力,就丧失了足球它本来应有的精彩。只要终场的哨声还没有响起,就绝不能放弃取胜的欲望,这才是足球的真谛所在。你可以知道每支球队的强弱,但你绝不能预测每场比赛的胜负。”最后我让他在全班介绍写作经验时,他自己说“没有经验,只因为这次作文的话题符合我的爱好,感到有话说。”我想我们教师每布置一篇作文时都应该创设合适的写作情境,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有话说,不要片面地去追求什么考场分数。
  
  四、扩大作文内容,拓宽作文题材范畴
  
  如果不是考场作文,大可不必限制学生作文的内容。生活中的一切,不管善的、恶的;吃的、喝的都应该是作文的内容。只要写的生动逼真,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都应该是好的文章。兴趣激发起来了,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甚至形成一定的文风之后,再加以严格要求,逐步步入正规,也来得及。
  如一次以“我”为话题的作文中,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说自己非常羡慕富人的生活,想成为一位富翁。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这很正常,谁不羡慕富裕的生活呢,党和国家不也在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我们富起来吗?于是,我就问他:怎样才能成为富翁呢?你在作文本上写一写,看有什么具体可行的措施。他在本子上写了5张纸(这是他写得最多的一次),最后说:“羡慕是不行的,偷窃也是行不通的,等待别人的施舍更会沦为别人的笑料,所以只有靠自己奋斗,靠比尔盖茨那样的智慧,才能成为真正的富翁。”自此后,这个学生不但作文水平有了提高,就连学习态度也端正了。
  总之,我觉得,学生作文素养的源头活水来自于经典的课文、多姿多彩的生活,再加上教师的精心设计。■
其他文献
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可怎么让小学生明白小说三要素的特点呢?在高中小说教学目标中提到:“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整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我想,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小学。下面就以林莘老师所上《凡卡》一课为例谈谈小说的教学。    一、抓住描写,分析人物    师: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
期刊
一、挖掘课文的时代价值,激发阅读兴趣    课本枯燥,内容陈旧,学生没有兴趣,老师没有动力。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只有把握这些切入点,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点燃他们的激情。  如,在教学《包身工》一文时,我看到网络上登载的报道:山西16岁的张徐波被非法骗到山西永济一砖场打工导致双脚脱落,温总理曾亲自对此案作过批示。我就告诉学生这种当代奴工,也不只存
期刊
口语交际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明显了。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本专题通过演讲、问答、辩论这三种形式引导我们学习如何提高口语技巧。    一、切合情境,了解对象    演讲是在特定情境之下,因某种需要而向公众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某一事理的社会活动。演讲时必须清楚演讲的情境、了解听众的身份和立场,这样才能运用恰当的语气,进行合乎实际的演讲。  如:马丁
期刊
笔者有幸参加了在连云港举办的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聆听了几位专家型的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和专业讲座。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所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下面我想结合所听过的几节课着重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科学有效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言概括了课堂教学的重要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表明“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的突破口”,贯彻审美教育势在必行。语文要用美来吸引学生,现行的教材可以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绝大部分都与美有关。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在
期刊
摘 要:对《祝福》进行叙述学解读,就会发现《祝福》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事——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与“我”的心路历程,“我”是反思祥林嫂悲剧的媒介。作品既反映了祥林嫂所代表的国人生存现状,又折射出“我”的生存困惑和精神的漂泊、人格的分裂。从叙述文本的深层结构分析可看出,正是两种角色的融合,使文章的主题有了质的升华。  关键词:“我” 叙述结构 深刻意蕴    长期以来,我们对鲁迅小说《祝福》分析时,习惯于将
期刊
《左传》所记外交辞令精彩纷呈,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尤以“烛之武退秦师”一节最为突出。烛之武仅凭寥寥一百二十五个字的说辞,就轻而易举地瓦解了秦晋联盟,挽救了几乎必亡无疑的郑国。这完全得归功于烛之武那高超精妙的说话艺术。探究其说话技巧,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面对秦晋联军的来势汹汹,烛之武知道这绝不是因为“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这样的陈年旧事,于是没有
期刊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文中通过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的一次惊心动魄的遇险、脱险经历”,总结出一个很深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这种宝贵的人生经验的取得,正是由于“我”的父亲教子有方。按照教学参考上的说法是:“他(指父亲)眼看孩子困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
期刊
南宋中期,诗文呈现高度繁荣的景象,受其影响,词创作也出现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繁荣的标志是以爱国为主要内容的豪放词得到空前的发展,产生了伟大的词人辛弃疾。辛词以豪放而著称,在继承苏轼风格的同时,把“以诗为词”发展到了“以文为诗”,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境界,从而形成了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豪放而苍凉,雄奇而沉郁。    一、辛词雄奇阔大的意境的主要体现    1.辛词字里行间流露出
期刊
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的一首《错误》,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诗人以凄美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暮春三月,东风和煦,柳絮飘舞,在江南一个美丽的小城,一个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她听不到青石街道上意中人的足音,因而心灵也如窗扉紧闭,春帷不揭。浪迹天涯的“我”打这里走过,听到达达的马蹄声,企盼已久的她如莲花般绽开了笑颜。可“我”未入家门,她失意万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