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教学?这是许多教师在历经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之后,面对新课程的最基本困惑。过去,教科书是教师教学生课本知识的唯一依据。在新课程中,课程的功能发生了变化。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它还强调学生积极学习态度和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许多教师都在进行着有益的尝试。一些教师以创新的名义,总是想出新意,但把握不准尺度,形式活泼但忽视了语文的学科特点。有些人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悟和体验,不敢给予点拨、指导和纠正。一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悟出情感,而是用自己煽情的语言和表演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和体验。课堂本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为学习的旁观者。
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这改革,那改革,新理念、旧理念,如果小学6年学生阅读不能明白通晓,摄其精华;写作不能清楚畅达,表情达意,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语文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小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懂得运用语文的规律。无论在课堂上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上出语文味呢?
一、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语文基本知识,习得基本能力
无论哪一个学段,我们都必须不折不扣进行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写字为例,如果你不训练,你就不能熟练地书写,也不能写出漂亮的汉字,甚至可能连字都写不正确。以习作为例,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训练,你将无法自由而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所谓“熟能生巧”。因此,学生该读的要读,该背的要背,该训练的要练,关键是如何训练的问题,如何使机械、无效的训练变得有趣和有效。
以低年级课文教学为例,就要认真完成识字和阅读任务。将识字的关键学习任务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准确、正确地读音,纠正方言和土语。有经验的教师可以科学地分配写字时间,较长的课文将写字任务放在第二课时。较短的课文生字教学当堂完成。除了识字以外,学生还需要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总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阅读,直到读流利为止。
二、不偏离以语文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会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也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行为,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手段”“行为”是否指向目标,是否能够直接或间接为实现目标服务。否则,纯粹意义上的“手段”和“行为”是没有价值的。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功能价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很久以前,斯霞老师曾说过,课堂必须简单、扎实、实用。我们应该摒弃似是而非的教学观念,改革繁琐的教学方法,减少复杂的教学步骤,集中精力于教会学生学习上。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偏离以语文为主体的教学目标。以阅读教学为例,文本具有不同的体裁和各种各样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或者散文诗歌,都应以突出语文教学目标为主体。许多教师对于记叙文或诗歌散文的教学还可以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而对于说明文的教学往往偏离语言作为教学的主要对象。有位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先把重点放在了对几种新型玻璃特点的理解上,师生依次分析、比较每一种玻璃的特点,然后又把搜集到的图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玻璃的名字。这不就是科学课吗?探究的不应是各种玻璃的特点是什么,而应是作者是如何把各种玻璃的特点介绍给大家的,学的不应只是语言表达出的內容,更应学习的是这些内容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三、必要的时候教师要精心讲解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会矫枉过正。告诉他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该少说,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他就干脆少讲甚至不讲,即使课文的重难点或者学生难理解的地方也不作必要的讲解。语文课由以前的填鸭式变为现在的满堂问。课堂效果还不如课改前。因此,要正确处理讲授与探究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一个方面和忽视另一方面都是不对的,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合适的“度”。怎样才算合适?这取决于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高水平的学生善于探索,教师可以少说话。反之,教师应该多讲,有些方面还需要老师的精心讲解。特别是对于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该讲得清楚明白些。教学方法也应灵活运用。有些课文可以由学生来探究,有些课文教师的讲授应多一点。这一课时可以用讲授法,下一课时可以用探究式,绝不可机械地规定每堂课教师的讲解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如果你在40分钟内听不到一两处精彩的讲解,很难说这是一堂精彩的好课。同时,不应以课堂气氛积极与否,学生是否感兴趣作为判断一堂语文课成败的唯一标准。
四、有节制地使用多媒体,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一张嘴加一支粉笔上一堂课的时代已经过去,具有声光电特性的多媒体已经成为许多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多媒体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使语文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知识容量更大。在现今多媒体时代,将课本文字转化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学习语文。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肯定多媒体在促进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然而,也应该看到,一些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严重依赖多媒体,有些人甚至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上不好课。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公开课和观摩课都没有不使用多媒体的。但是多媒体过度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靠声音和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削弱了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感悟品味。二是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每堂课的课件,过分关注教学形式,侵占了钻研教学的时间。三是课堂时间过多占用,影响课堂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多媒体有时像是一块“遮羞”布,掩盖了教师基本技能的不足。赤手空拳就能把语文课上得活泼生动的教师才是真正了不起的老师。问题的关键不是多媒体在课堂中有没有使用,而是使用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五、进行阅读教学时能够提示学生写作上的借鉴
以前的语文教材大多是读写合编,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而课文往往是写作的一个例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总结写作的特点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利于学生写作的参考和模仿。后来各套语文教材大多读写分编,这固然可以有针对性地依据读写各自的规律来编排教材,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即读写之间缺少关联,课文不能有效地成为学生写作的范例,教师教学中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实际上,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既是阅读的精品,往往也是写作的典范,这一写作资源如果不加以利用,显然可惜。因此,我主张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向学生指出课文的写作特点,并让学生模仿。既可以借鉴整篇的写作手法,如学完《落花生》后运用课文以独特视角托物喻理的方法写一篇作文;也可以借鉴课文中某一局部的写作特点,如学习《庐山的云雾》一课后让学生学习先总后分的写法,写一段话。这样的练习,在教材的研究与练习中进行了一些设计,它们大多是片断作文。但还有许多课文的写作特点,教材中没有提及,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注意发现、总结并教给学生,如有一位教师讲授《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让学生也通过写一种家乡的物品来抒发某种感情,这样的课,在读写关联问题上就点拨延伸得很到位。
坚持语文的地位,使语文教学体现语文的“本色”,使语文教学始终围绕“语文”开展,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必须提醒自己,语文应该走在语文的道路上,不能被纷繁的理念晃花了眼睛。
如何落实三维目标,许多教师都在进行着有益的尝试。一些教师以创新的名义,总是想出新意,但把握不准尺度,形式活泼但忽视了语文的学科特点。有些人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悟和体验,不敢给予点拨、指导和纠正。一些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悟出情感,而是用自己煽情的语言和表演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和体验。课堂本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成为学习的旁观者。
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这改革,那改革,新理念、旧理念,如果小学6年学生阅读不能明白通晓,摄其精华;写作不能清楚畅达,表情达意,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语文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小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懂得运用语文的规律。无论在课堂上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上出语文味呢?
一、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语文基本知识,习得基本能力
无论哪一个学段,我们都必须不折不扣进行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写字为例,如果你不训练,你就不能熟练地书写,也不能写出漂亮的汉字,甚至可能连字都写不正确。以习作为例,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训练,你将无法自由而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正所谓“熟能生巧”。因此,学生该读的要读,该背的要背,该训练的要练,关键是如何训练的问题,如何使机械、无效的训练变得有趣和有效。
以低年级课文教学为例,就要认真完成识字和阅读任务。将识字的关键学习任务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准确、正确地读音,纠正方言和土语。有经验的教师可以科学地分配写字时间,较长的课文将写字任务放在第二课时。较短的课文生字教学当堂完成。除了识字以外,学生还需要正确、流利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总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阅读,直到读流利为止。
二、不偏离以语文为主体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会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也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行为,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手段”“行为”是否指向目标,是否能够直接或间接为实现目标服务。否则,纯粹意义上的“手段”和“行为”是没有价值的。在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和功能价值,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很久以前,斯霞老师曾说过,课堂必须简单、扎实、实用。我们应该摒弃似是而非的教学观念,改革繁琐的教学方法,减少复杂的教学步骤,集中精力于教会学生学习上。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偏离以语文为主体的教学目标。以阅读教学为例,文本具有不同的体裁和各种各样的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或者散文诗歌,都应以突出语文教学目标为主体。许多教师对于记叙文或诗歌散文的教学还可以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而对于说明文的教学往往偏离语言作为教学的主要对象。有位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先把重点放在了对几种新型玻璃特点的理解上,师生依次分析、比较每一种玻璃的特点,然后又把搜集到的图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玻璃的名字。这不就是科学课吗?探究的不应是各种玻璃的特点是什么,而应是作者是如何把各种玻璃的特点介绍给大家的,学的不应只是语言表达出的內容,更应学习的是这些内容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三、必要的时候教师要精心讲解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会矫枉过正。告诉他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该少说,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索。他就干脆少讲甚至不讲,即使课文的重难点或者学生难理解的地方也不作必要的讲解。语文课由以前的填鸭式变为现在的满堂问。课堂效果还不如课改前。因此,要正确处理讲授与探究的辩证关系。片面强调一个方面和忽视另一方面都是不对的,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合适的“度”。怎样才算合适?这取决于不同学生的语文水平。高水平的学生善于探索,教师可以少说话。反之,教师应该多讲,有些方面还需要老师的精心讲解。特别是对于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该讲得清楚明白些。教学方法也应灵活运用。有些课文可以由学生来探究,有些课文教师的讲授应多一点。这一课时可以用讲授法,下一课时可以用探究式,绝不可机械地规定每堂课教师的讲解不能超过多少分钟。如果你在40分钟内听不到一两处精彩的讲解,很难说这是一堂精彩的好课。同时,不应以课堂气氛积极与否,学生是否感兴趣作为判断一堂语文课成败的唯一标准。
四、有节制地使用多媒体,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一张嘴加一支粉笔上一堂课的时代已经过去,具有声光电特性的多媒体已经成为许多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多媒体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使语文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教学手段更加丰富,知识容量更大。在现今多媒体时代,将课本文字转化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学习语文。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肯定多媒体在促进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然而,也应该看到,一些教师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学严重依赖多媒体,有些人甚至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上不好课。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公开课和观摩课都没有不使用多媒体的。但是多媒体过度使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靠声音和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削弱了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感悟品味。二是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每堂课的课件,过分关注教学形式,侵占了钻研教学的时间。三是课堂时间过多占用,影响课堂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多媒体有时像是一块“遮羞”布,掩盖了教师基本技能的不足。赤手空拳就能把语文课上得活泼生动的教师才是真正了不起的老师。问题的关键不是多媒体在课堂中有没有使用,而是使用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五、进行阅读教学时能够提示学生写作上的借鉴
以前的语文教材大多是读写合编,没有专门的写作教材,而课文往往是写作的一个例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总结写作的特点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利于学生写作的参考和模仿。后来各套语文教材大多读写分编,这固然可以有针对性地依据读写各自的规律来编排教材,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即读写之间缺少关联,课文不能有效地成为学生写作的范例,教师教学中也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实际上,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既是阅读的精品,往往也是写作的典范,这一写作资源如果不加以利用,显然可惜。因此,我主张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向学生指出课文的写作特点,并让学生模仿。既可以借鉴整篇的写作手法,如学完《落花生》后运用课文以独特视角托物喻理的方法写一篇作文;也可以借鉴课文中某一局部的写作特点,如学习《庐山的云雾》一课后让学生学习先总后分的写法,写一段话。这样的练习,在教材的研究与练习中进行了一些设计,它们大多是片断作文。但还有许多课文的写作特点,教材中没有提及,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注意发现、总结并教给学生,如有一位教师讲授《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让学生也通过写一种家乡的物品来抒发某种感情,这样的课,在读写关联问题上就点拨延伸得很到位。
坚持语文的地位,使语文教学体现语文的“本色”,使语文教学始终围绕“语文”开展,这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我们必须提醒自己,语文应该走在语文的道路上,不能被纷繁的理念晃花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