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这个学科,对于新奇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再加上其涉及的大多数内容与生活相贴近,也便于学生的理解。所以,中学生对学习物理抱有很大的兴趣。为促使学生将这强烈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保持下去,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求异、求趣、求新的心理,积极开展趣味性的实验,并注重挖掘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意义。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教学的合理性,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重视操作的重要性,进而达到构建高效物理课堂的目的。
【关键词】实验教学;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实验教学是增强物理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其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所以从实验的细节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更能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启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理解。与此同时,实验教学能够直观的展示课本的物理知识,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通过实验的开展,学生能够从准备实验、开展实验、总结实验这三步骤发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要点,整体提升物理素养,从而实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实验准备,增强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开展的前提是实验准备。俗话说:“事情顺利的进行在于准备的足够充分。”由此可见,实验前的工具、材料准备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此节课所教授的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道具,并预想实验的效果,设想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针对于这些阻碍,进行一定的缓解措施的准备,以确保实验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学《串联与并联》一课时,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电流与电路的知识,所以,在学习此课的内容时具有一定的基础。为促使学生对电路认识的更加清晰,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我选用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实验开展前,我进行实验道具的准备。如,若干个灯泡、干电池、灯座、电池盒和适量导线,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我预想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导线的不规则使用,致使灯泡的毁坏,从而阻碍实验的进行;也有可能因为手上带有金属饰物而导致出现触电现象。所以,为避免以上两种现象的出现,我多准备了实验道具,也会注意在实验开展前,实行安全保护措施,从而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达到学生学会辨认和组装串联、并联电路和增强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开展实验,加深知识理解
因为物理学科知识较为抽象,需要运用实验教学作为辅助,才能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所以,引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是极其重要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程度,也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物理素养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观察物理现象,生成独到的见解,为后续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开展《串联与并联》的实验过程中,由于具有充足的实验准备,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特质表现的较为明显。为促使学生将串联与并联的知识掌握的牢固,我引导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电路的绘制,并了解干流与支流的定义,帮助灯泡亮起来。接着提出探究性问题,即:
1.如果在串联电路中去掉一个灯泡,是否会影响其它灯泡工作?
2.如果改变开关在串联电路中的位置,它的控制作用相同吗?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进行电路的连接,同时感受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之间的差别,指出二者的工作原理并解答所提出的探究性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进行正确的连接,无法使灯泡发光,这时,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电路知识的理解。
三、实验总结,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结束后,并不是真正的结束,还需要进行实验的总结与归纳,为后续的实验教学做好铺垫。通过实验的总结,能够将实验过程进行细化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便于进行改正和完善,创设出更加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手段。而且,在反思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便于在日后的教学中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同时有助于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为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提供帮助。
例如,在《串联与并联》实验结束后,学生对于电路的组装有了新的認识,并了解电流简单的运行规律。因为电学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电学知识储备量小,所以我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突破知识重难点,增加对电路的感性认识。实验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谈论,积极表达自己对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看法和认识,并进行小组总结与概括。接着为强化学生的记忆,构建更完善清晰的知识框架,我挑选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帮助理解的更加具体、透彻。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也与学生积极交流互动,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讲解,并合理优化实验步骤与教学方法,以此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究过程中真正得到知识、掌握知识。
总之,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前的道具准备、实验开展中的知识讲解以及实验结束后的归纳总结,都对学生提高物理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对教师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彦斌.浅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学周刊,2016(22).
[2]吴虹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4(34).
【关键词】实验教学;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实验教学是增强物理知识教学的重要内容,因为其注重实践性、操作性和应用性,所以从实验的细节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更能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启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理解。与此同时,实验教学能够直观的展示课本的物理知识,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通过实验的开展,学生能够从准备实验、开展实验、总结实验这三步骤发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实验要点,整体提升物理素养,从而实现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实验准备,增强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开展的前提是实验准备。俗话说:“事情顺利的进行在于准备的足够充分。”由此可见,实验前的工具、材料准备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准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此节课所教授的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道具,并预想实验的效果,设想实验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针对于这些阻碍,进行一定的缓解措施的准备,以确保实验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学《串联与并联》一课时,因为学生已经学过电流与电路的知识,所以,在学习此课的内容时具有一定的基础。为促使学生对电路认识的更加清晰,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我选用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实验开展前,我进行实验道具的准备。如,若干个灯泡、干电池、灯座、电池盒和适量导线,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同时,我预想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进行导线的不规则使用,致使灯泡的毁坏,从而阻碍实验的进行;也有可能因为手上带有金属饰物而导致出现触电现象。所以,为避免以上两种现象的出现,我多准备了实验道具,也会注意在实验开展前,实行安全保护措施,从而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达到学生学会辨认和组装串联、并联电路和增强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开展实验,加深知识理解
因为物理学科知识较为抽象,需要运用实验教学作为辅助,才能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揭示物理规律。所以,引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是极其重要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程度,也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物理素养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观察物理现象,生成独到的见解,为后续物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开展《串联与并联》的实验过程中,由于具有充足的实验准备,所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特质表现的较为明显。为促使学生将串联与并联的知识掌握的牢固,我引导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电路的绘制,并了解干流与支流的定义,帮助灯泡亮起来。接着提出探究性问题,即:
1.如果在串联电路中去掉一个灯泡,是否会影响其它灯泡工作?
2.如果改变开关在串联电路中的位置,它的控制作用相同吗?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实验,进行电路的连接,同时感受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之间的差别,指出二者的工作原理并解答所提出的探究性问题。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进行正确的连接,无法使灯泡发光,这时,我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导,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电路知识的理解。
三、实验总结,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结束后,并不是真正的结束,还需要进行实验的总结与归纳,为后续的实验教学做好铺垫。通过实验的总结,能够将实验过程进行细化分析,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便于进行改正和完善,创设出更加合理优化的实验教学手段。而且,在反思总结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便于在日后的教学中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同时有助于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为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提供帮助。
例如,在《串联与并联》实验结束后,学生对于电路的组装有了新的認识,并了解电流简单的运行规律。因为电学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的电学知识储备量小,所以我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突破知识重难点,增加对电路的感性认识。实验结束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谈论,积极表达自己对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看法和认识,并进行小组总结与概括。接着为强化学生的记忆,构建更完善清晰的知识框架,我挑选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帮助理解的更加具体、透彻。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也与学生积极交流互动,针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讲解,并合理优化实验步骤与教学方法,以此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究过程中真正得到知识、掌握知识。
总之,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前的道具准备、实验开展中的知识讲解以及实验结束后的归纳总结,都对学生提高物理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对教师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武彦斌.浅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学周刊,2016(22).
[2]吴虹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