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的随堂听课,让人耳目一新.心里由衷的兴奋。课堂上师生和谐交流,生动活泼、轻松自如,教学实效相当明显。回想起这节课,既没有计算机辅助教学,又没有挂图、贴画、粘卡片等,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精彩片断一
这是五年级数学第十册“容积和容积单位”内容的学习。一上课.教师拿着准备好的长方体的箱子.问木箱的体积怎么算?并让两组学生量了它的尺寸。计算了它的体积。然后,教师将细沙装满木箱.让学生说说木箱中有多少细沙?并讨论怎么计算?分组讨论十分热烈。约5分钟光景,汇报出了四种方法:①、把刚才木箱的长、宽都减掉2个木板厚度,高减去一个木板厚度计算体积就可以知道木箱所装沙子的体积了。②、倒掉沙子,量一下箱子里面空间的长、宽、高,把它们相乘就算出沙子的体积了。③、把沙子倒入量筒.就知道沙子的体积了。④、倒出沙子一称就知道沙子是多少了。教师紧抓第④种意见,和霭的说:“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体积而不是重量”。由此引出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在看这个环节的时候,学生由争辩到兴奋,我完全能感觉到学生参与的兴趣。我不由得想起:二十五年前,我的数学教师也是用细沙给我们演示了“同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我们没有特意的背过公式.但一辈子也铭记在心。这位教师用直观的教具代替了枯燥的讲解.加上精心的设计,一开课,就引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课上得很实也很精彩。
现在.一些教师在媒体选择上求“时尚”。其实是费力不讨好。有些媒体的应用图的是装点门面,显示信息技术,而没有寻求与学科的最佳融合.遇到问题。媒体运用又不熟练,使课堂教学大打折扣:有的媒体甚至是搬了课本中的公式、图片、例题和文字,细细想一想与课堂教学没有多大关系.反而增加了教师课前劳动量.忽视了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这节课教师选择了传统媒体和手段,让课堂有了自然、真实的感觉,一样有了很好的开局。所以,教师在媒体手段上有了精心的准备,就能在课堂上有很好的收获。
精彩片断二
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同学们拿出自己找到的装液体的容器.看看上面的文字、标注,说说你知道的知识。绿茶瓶、牛奶盒、可乐瓶、易拉罐瓶、注射器等,有的学生甚至准备了几样,争先恐后地说给老师和大家听。大多是说“净重多少毫升”,有一位同学说“我家的汽车油箱是52升.我爸说我家的车百公里耗油12升”。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做了个调查,我们班同学搜集到的饮料瓶的净含量在200毫升到1250毫升之间。1000毫升的水是1公斤.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饮料在1公斤左右,都采用了毫升作为容积的单位.汽车油箱的容积都用升作单位,而油桶和水池都没有用升作标记.我想知道“升与毫升”及“毫升与立方厘米”的大小关系?这番话说得太快,但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和老师。教师用两个量筒分别用带颜色的水盛出了1毫升和1升,并让学生传看了两份水。让五位同学描绘了1毫升估么有多大并说出了“1升=1000毫升”,紧接着教师拿出了1立方厘米的塑料小方块,之后,把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投入盛着液体的量筒中,让同学仔细观察。反复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的结论。师生几乎是一气呵成。深信不疑。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上了“升与毫升”的换算,写上了“立方分米、毫升与立方厘米”之间的换算。这一写,我想不仅是写在学生的本子上,而是自然而然地写在了学生的脑子里,印在了学生的心上。关于升与立方米的换算和大小感知.很多成人都弄不明白或是记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师生反复“做”,一“估”、一“投”、一“比”、一“写”,学生的脸上绽放了明朗和开心,实在是简洁明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的设计需要依内容而定.学生的学具要看情况选择,教师有了精心的设计,让学生预习,并让学生搜集随处可见的学具为课堂服务.把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与本节所学“容积”的内容相联系,自然是用活生生的现实过程服务了活生生的人的感官,学生的兴趣、思维、精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使课堂富有生命力。学生的课前准备是精彩课堂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准备要恰当引导,把学生的准备当作有效的教学资源,用足用好,这样,学生既体验被肯定和尊重的喜悦,又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上出现精彩是水到渠成的事。
精彩片断三
师生共同解决了以上问题.教师挂出小黑板.对课文的学习提出了学习要求,并且用3个思考题检验自学效果。不到5分钟.学生读完了课文并摩拳擦掌地要回答3个思考题.教师眉开眼笑.用满含欣喜的目光注视着每个学生.有针对性地请起了两个一直没有发言的同学。这两个同学开始有些紧张,支支吾吾用电报句回答了问题。教师依然喜形于色,点头称赞,直到这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清楚问题。随着教师的掌声.教室里想起了一片掌声。这一过程,引起了我的关注,在后面的闯关练习中,这两位同学把手举得迅速而又自信。在拓展训练中教师拿出了一个不规则的固体和不规则的容器请同学们测量它们的体积和容积。同学们都说出了根据老师刚才把1立方厘米的塑料方块浸入量筒中.液面体积增加了1毫升,我们知道: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浸入水中看增加的体积来测定.不规则的容器可以看能装满水的体积就可以了。这其中,有几位同学说“如果固体吸水怎么办呢?”“一碗米饭泡半碗汤,好象没有什么变化?”。刚才的两位同学.一个说:“不规则的土丘和山岭拿不动,怎么浸入水中算它的体积呢?”另一个说:“象人的胃,它的容积又怎么测量呢?”这些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象是忘了教师的存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教师走入学生中一起讨论。
至此,我有些激动,因为教师的精心准备,铺设了学生大胆思维的场景.又因为教师在环节上的精当安排.学生不但很顺利地阅读了课文。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在思维的每个台阶前学生都受阻而没有卡壳.教师是引导而没有包办。学生参与的情绪高涨,课堂上的思路敞亮,师生交流没有任何障碍。那两位同学的表现可能以这节课为新的起点,他们不再是看客、旁观者或尾随者。他们学习的动力已经萌发.思维的帆船已经启航.我们没有理由不信他们发展的强劲势头。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数学课的圈子,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精心的准备。不论其它课上.教师是否带有情绪,但这节课上教师良好的情绪。
精彩片断一
这是五年级数学第十册“容积和容积单位”内容的学习。一上课.教师拿着准备好的长方体的箱子.问木箱的体积怎么算?并让两组学生量了它的尺寸。计算了它的体积。然后,教师将细沙装满木箱.让学生说说木箱中有多少细沙?并讨论怎么计算?分组讨论十分热烈。约5分钟光景,汇报出了四种方法:①、把刚才木箱的长、宽都减掉2个木板厚度,高减去一个木板厚度计算体积就可以知道木箱所装沙子的体积了。②、倒掉沙子,量一下箱子里面空间的长、宽、高,把它们相乘就算出沙子的体积了。③、把沙子倒入量筒.就知道沙子的体积了。④、倒出沙子一称就知道沙子是多少了。教师紧抓第④种意见,和霭的说:“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体积而不是重量”。由此引出课题“容积和容积单位”。在看这个环节的时候,学生由争辩到兴奋,我完全能感觉到学生参与的兴趣。我不由得想起:二十五年前,我的数学教师也是用细沙给我们演示了“同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我们没有特意的背过公式.但一辈子也铭记在心。这位教师用直观的教具代替了枯燥的讲解.加上精心的设计,一开课,就引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课上得很实也很精彩。
现在.一些教师在媒体选择上求“时尚”。其实是费力不讨好。有些媒体的应用图的是装点门面,显示信息技术,而没有寻求与学科的最佳融合.遇到问题。媒体运用又不熟练,使课堂教学大打折扣:有的媒体甚至是搬了课本中的公式、图片、例题和文字,细细想一想与课堂教学没有多大关系.反而增加了教师课前劳动量.忽视了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这节课教师选择了传统媒体和手段,让课堂有了自然、真实的感觉,一样有了很好的开局。所以,教师在媒体手段上有了精心的准备,就能在课堂上有很好的收获。
精彩片断二
教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同学们拿出自己找到的装液体的容器.看看上面的文字、标注,说说你知道的知识。绿茶瓶、牛奶盒、可乐瓶、易拉罐瓶、注射器等,有的学生甚至准备了几样,争先恐后地说给老师和大家听。大多是说“净重多少毫升”,有一位同学说“我家的汽车油箱是52升.我爸说我家的车百公里耗油12升”。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做了个调查,我们班同学搜集到的饮料瓶的净含量在200毫升到1250毫升之间。1000毫升的水是1公斤.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饮料在1公斤左右,都采用了毫升作为容积的单位.汽车油箱的容积都用升作单位,而油桶和水池都没有用升作标记.我想知道“升与毫升”及“毫升与立方厘米”的大小关系?这番话说得太快,但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和老师。教师用两个量筒分别用带颜色的水盛出了1毫升和1升,并让学生传看了两份水。让五位同学描绘了1毫升估么有多大并说出了“1升=1000毫升”,紧接着教师拿出了1立方厘米的塑料小方块,之后,把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投入盛着液体的量筒中,让同学仔细观察。反复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的结论。师生几乎是一气呵成。深信不疑。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上了“升与毫升”的换算,写上了“立方分米、毫升与立方厘米”之间的换算。这一写,我想不仅是写在学生的本子上,而是自然而然地写在了学生的脑子里,印在了学生的心上。关于升与立方米的换算和大小感知.很多成人都弄不明白或是记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师生反复“做”,一“估”、一“投”、一“比”、一“写”,学生的脸上绽放了明朗和开心,实在是简洁明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的设计需要依内容而定.学生的学具要看情况选择,教师有了精心的设计,让学生预习,并让学生搜集随处可见的学具为课堂服务.把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与本节所学“容积”的内容相联系,自然是用活生生的现实过程服务了活生生的人的感官,学生的兴趣、思维、精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使课堂富有生命力。学生的课前准备是精彩课堂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准备要恰当引导,把学生的准备当作有效的教学资源,用足用好,这样,学生既体验被肯定和尊重的喜悦,又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堂上出现精彩是水到渠成的事。
精彩片断三
师生共同解决了以上问题.教师挂出小黑板.对课文的学习提出了学习要求,并且用3个思考题检验自学效果。不到5分钟.学生读完了课文并摩拳擦掌地要回答3个思考题.教师眉开眼笑.用满含欣喜的目光注视着每个学生.有针对性地请起了两个一直没有发言的同学。这两个同学开始有些紧张,支支吾吾用电报句回答了问题。教师依然喜形于色,点头称赞,直到这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清楚问题。随着教师的掌声.教室里想起了一片掌声。这一过程,引起了我的关注,在后面的闯关练习中,这两位同学把手举得迅速而又自信。在拓展训练中教师拿出了一个不规则的固体和不规则的容器请同学们测量它们的体积和容积。同学们都说出了根据老师刚才把1立方厘米的塑料方块浸入量筒中.液面体积增加了1毫升,我们知道: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用浸入水中看增加的体积来测定.不规则的容器可以看能装满水的体积就可以了。这其中,有几位同学说“如果固体吸水怎么办呢?”“一碗米饭泡半碗汤,好象没有什么变化?”。刚才的两位同学.一个说:“不规则的土丘和山岭拿不动,怎么浸入水中算它的体积呢?”另一个说:“象人的胃,它的容积又怎么测量呢?”这些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象是忘了教师的存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教师走入学生中一起讨论。
至此,我有些激动,因为教师的精心准备,铺设了学生大胆思维的场景.又因为教师在环节上的精当安排.学生不但很顺利地阅读了课文。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且在思维的每个台阶前学生都受阻而没有卡壳.教师是引导而没有包办。学生参与的情绪高涨,课堂上的思路敞亮,师生交流没有任何障碍。那两位同学的表现可能以这节课为新的起点,他们不再是看客、旁观者或尾随者。他们学习的动力已经萌发.思维的帆船已经启航.我们没有理由不信他们发展的强劲势头。某种意义上说.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数学课的圈子,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精心的准备。不论其它课上.教师是否带有情绪,但这节课上教师良好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