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在介绍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中提出:经典课文又恢复了;“时文”减少;传统文化篇目增加;革命传统教育篇目占较大比重。同时他建议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语文核心素养。低年段的语文教学以识字写字为主,而我国的汉字源远流长,经历了历史的演变。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教师,我巧用汉字字理,以导趣为主线,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渗透字义、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强语文学习的欲望,以此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巧用;地年段;核心素养
一、利用多媒体,兴趣萌发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最开始的学习。当孩子们离开轻松自在的幼儿园真正来到以学习为主的小学,适应成为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衔接幼儿园“无负担”式的学习,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尽量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利用多种媒介引领学生进行识字写字的探索,多媒体成了我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在学习课本《我上学了》这个板块,我有意识渗透学生对字理的兴趣。力求在学生第一次接受汉字学习的过程就能有中国的汉字是源远流长的,是生动活泼的初级体会。在课堂上我先播放视频《36个字》视频中一个个由汉字构成的画面吸引着孩子们,这些他们可能已经认识的汉字发生着他们没有想过的故事,引导着他们走进了汉字王国的大门。
二、沿用字理,渗透文化
在谈识字写字教学时,温儒敏先生提倡科学性,重视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新教材沿用“先识字后学拼音”的方法,这样的编排更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文字的感知。在教授的过程中,根据传统篇目增加的特点,我对教材进行了仔细研读,从课文的出处、汉字的字理出发,创设课堂情境,编写汉字故事。
如讲授第一单元第三课《口耳目》,这篇课文以识字和课文相结合的,在通过图片识字“口、耳、目、手、足”后加入了中国武术用语“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经过查阅《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工具书后,追溯字源字形,我引领孩子们去认识身体的部位,孩子们在汉字的同时,还感受到汉字的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如“足”字,古字为“” ,《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字形上体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变,更具形象性。后面武术用语的教学,为了增加体现中国武术文化的趣味性,我自编《小和尚学武》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小和尚学站、坐、形、卧四个动作,强化松、钟、风、弓的要求。
如指导“本”字时,利用古字“”,引导学生发现树木的本在于“根”,出示图片展示:一棵拥有深厚根基的树面对台风仍然屹立不倒,而另外一棵经过移植的树因为根基不够深厚而瘫倒在地。从而告诉学生“树木有了根,才能长成苍天大树”,当根基不稳的时候,一遇到灾难会容易被摧毁。接着结合班级学习《弟子规》的实际,再次渗透“孝为本”的观念。使得学生发现,汉字不仅仅只是汉字,它还能讲述一个道理。
传统篇目的增加,对老师的要求也更多了,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仅要立足于教材本身的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我重视了汉字的字缘演变,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字义,体会汉字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开发途径,文化熏陶
一段时间的适时字理引用后,结合低年段学生特点,我改变了单一的教授模式,开始开发多种途径来丰富我的教学。
(一)结合绘画,感受汉字美
为了提高汉字的形象性,利用课余时间,我引导学生对喜欢的汉字进行临摹与绘画。
如教学会意字《日月明》这一课的过程中,课后我引导学生进行绘画“明”、“林”、“森”、“从”、“众”等,学生不仅仅理解了“日月明”、“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而且还能深刻体会“明”字中 的“明亮”,“森”、“林”的树木众多,“从”、“众”中的“跟从”的含义。
(二)看字猜字,体会延续性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不同的字体之间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一点。我经常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看字猜字”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如教授“果”字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三个字,每出示一次都让孩子去猜,孩子们通过感受果实“在木之上”,理解“果”的字义同时发现中国汉字字形的“变”。
低年级积累的识字方法不多,利用汉字字体的多样性,丰富了孩子的识字方法,也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何乐而不为。
四、反思与改进
通过一段时间利用字理教學,我发现纯粹的出示有时候并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字理的引用要做到恰时、恰当、恰如其分。
首先,要对学生渗透古今字的不同,避免古字与今字的的混淆。因此,在课件出示、黑板出示的过程中,我尽量用不同颜色的字体以方便学生区分。当出现古字的时候要进行强调,避免学生误会。
接着,不能盲目地全盘运用字理,在某些不适合运用的字要尽量避免。运用的时候也要避免学生形成单一的思维方式,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要尽量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多种识字方法。
最后,教师本身要对汉字进行了前期的研究,做到自己有“一桶水”,方能给学生“一滴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不能做一名纯粹为了成绩而奋斗的机器,更不能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冷血的考试机。教育一批有文化的人,是我的教育追求,这个过程或许会掉进坑里,或许会碰到许多墙壁,但是我们乐见的是,我们的文化引起了这批“小花儿”的注意,他们正向小牛一般吮吸着祖国文化的滋养。
关键词:巧用;地年段;核心素养
一、利用多媒体,兴趣萌发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最开始的学习。当孩子们离开轻松自在的幼儿园真正来到以学习为主的小学,适应成为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衔接幼儿园“无负担”式的学习,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尽量创设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利用多种媒介引领学生进行识字写字的探索,多媒体成了我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在学习课本《我上学了》这个板块,我有意识渗透学生对字理的兴趣。力求在学生第一次接受汉字学习的过程就能有中国的汉字是源远流长的,是生动活泼的初级体会。在课堂上我先播放视频《36个字》视频中一个个由汉字构成的画面吸引着孩子们,这些他们可能已经认识的汉字发生着他们没有想过的故事,引导着他们走进了汉字王国的大门。
二、沿用字理,渗透文化
在谈识字写字教学时,温儒敏先生提倡科学性,重视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新教材沿用“先识字后学拼音”的方法,这样的编排更有利于学生对中国文字的感知。在教授的过程中,根据传统篇目增加的特点,我对教材进行了仔细研读,从课文的出处、汉字的字理出发,创设课堂情境,编写汉字故事。
如讲授第一单元第三课《口耳目》,这篇课文以识字和课文相结合的,在通过图片识字“口、耳、目、手、足”后加入了中国武术用语“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经过查阅《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工具书后,追溯字源字形,我引领孩子们去认识身体的部位,孩子们在汉字的同时,还感受到汉字的美,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如“足”字,古字为“” ,《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字形上体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变,更具形象性。后面武术用语的教学,为了增加体现中国武术文化的趣味性,我自编《小和尚学武》帮助学生理解。通过小和尚学站、坐、形、卧四个动作,强化松、钟、风、弓的要求。
如指导“本”字时,利用古字“”,引导学生发现树木的本在于“根”,出示图片展示:一棵拥有深厚根基的树面对台风仍然屹立不倒,而另外一棵经过移植的树因为根基不够深厚而瘫倒在地。从而告诉学生“树木有了根,才能长成苍天大树”,当根基不稳的时候,一遇到灾难会容易被摧毁。接着结合班级学习《弟子规》的实际,再次渗透“孝为本”的观念。使得学生发现,汉字不仅仅只是汉字,它还能讲述一个道理。
传统篇目的增加,对老师的要求也更多了,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仅要立足于教材本身的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备课与教学过程中,我重视了汉字的字缘演变,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字义,体会汉字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开发途径,文化熏陶
一段时间的适时字理引用后,结合低年段学生特点,我改变了单一的教授模式,开始开发多种途径来丰富我的教学。
(一)结合绘画,感受汉字美
为了提高汉字的形象性,利用课余时间,我引导学生对喜欢的汉字进行临摹与绘画。
如教学会意字《日月明》这一课的过程中,课后我引导学生进行绘画“明”、“林”、“森”、“从”、“众”等,学生不仅仅理解了“日月明”、“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三人众”,而且还能深刻体会“明”字中 的“明亮”,“森”、“林”的树木众多,“从”、“众”中的“跟从”的含义。
(二)看字猜字,体会延续性
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不同的字体之间体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一点。我经常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看字猜字”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
如教授“果”字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三个字,每出示一次都让孩子去猜,孩子们通过感受果实“在木之上”,理解“果”的字义同时发现中国汉字字形的“变”。
低年级积累的识字方法不多,利用汉字字体的多样性,丰富了孩子的识字方法,也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何乐而不为。
四、反思与改进
通过一段时间利用字理教學,我发现纯粹的出示有时候并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字理的引用要做到恰时、恰当、恰如其分。
首先,要对学生渗透古今字的不同,避免古字与今字的的混淆。因此,在课件出示、黑板出示的过程中,我尽量用不同颜色的字体以方便学生区分。当出现古字的时候要进行强调,避免学生误会。
接着,不能盲目地全盘运用字理,在某些不适合运用的字要尽量避免。运用的时候也要避免学生形成单一的思维方式,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要尽量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多种识字方法。
最后,教师本身要对汉字进行了前期的研究,做到自己有“一桶水”,方能给学生“一滴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不能做一名纯粹为了成绩而奋斗的机器,更不能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冷血的考试机。教育一批有文化的人,是我的教育追求,这个过程或许会掉进坑里,或许会碰到许多墙壁,但是我们乐见的是,我们的文化引起了这批“小花儿”的注意,他们正向小牛一般吮吸着祖国文化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