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显异彩小炒王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ay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美食中,我比较中意小炒王。这道菜式的最大特点是丰俭皆宜:你要节俭一点,一盘小炒王就可以佐饭,一点儿也不觉得少;你要丰盛一点,小炒王也是很好的搭配,满嘴油腻之后,想清清口,就来一盘小炒王吧。
  多年前,第一次见到菜单上有小炒王,很是好奇:既自称“小”,又要封为“王”,如此把自谦和自夸组合在一起,是不是有点滑稽?于是,点上一盘。
  端上桌来的小炒王,原来是一道荤素搭配的大杂炒。色彩很逗人,葱绿色是基色,主要是韭菜花,还有少许的芹菜丝,而深浅不一的黄色,所包含的内容就丰富多了,有猪肉条、鱿鱼条、扁尖、榨菜丝、萝卜干、虾干、腰果粒等。这些食材似乎事先已经分别煸过,有的还是上过浆后再煸的,保持着各自的形态,很是生动。然后又炒在一起,青黄交杂,色佳、香足,形也美。
  味道又如何呢?挑起一撮咀嚼,很有点咬劲,多种口感交织在一起,咸中带甜,鲜中伴香,脆的也有,韧的也有,基本以“嘎吱嘎吱”的嘣脆为主,很适合中青年人,牙口好的老年人也乐意品尝。
  随着岁月的积累,我发现,同样冠名“小炒王”,却时不时会发生变化,内容并不是一回事儿。那青绿的会加进甜椒丝,那黄色的又会加进干贝丝。再之后,甚至发现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把小炒王的概念来了个根本颠覆。
  比如地处旺角的“八仙楼海鲜酒家”出品一种“八珍小炒王”,内里有西芹、腰果粒、虾粒、带子、菜脯、百合等,共冶一炉,各色食材不是条状、丝状,而是片状、块状。这款菜式送粥送饭都很不错,很是受用。
  南丫岛榕树湾大街的“南江海鲜酒楼”出品“南江小炒王”,据称是店家招牌菜式,食材众多,有鲜虾、带子粒、菜脯、腰果、黄瓜粒、青红椒、西芹、花生等,粒粒香脆,一口咬落,便是“嗦嗦”声,满桌皆香。盘子周边还有一圈切得薄薄的柠檬片垫底,装饰点缀,显得美观。
  地处深水埗桂林街的“容记小菜王”出品一款“小炒皇”,“王”字上面加了“白”,似乎可以统领天下。何以如此?店主自夸其中巧妙:这碟“小炒皇”,菜要选最嫩的部分,5千克起码去掉2.5千克;虾干、鱿鱼丝都要炸两次才香脆;还有那一煲加进瑶柱、起码值七八百元的酱汁,每次都只能“择”一小羹来煮,好矜貴啊!
  诸多菜式,明明有很大差异,偏偏都称作小炒王,这真有点像真假孙悟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哪个才算正宗?
  翻阅资料后方知,小炒王并非专指某一盘菜式,而是一个大家族。凡是荤素搭配,无论以条状为主还是以片状为主,只要混炒在一起,具有香甜鲜脆的口感,且价廉物美,都可以称为小炒王。
  小炒王既然是一大家族,那么就可以分出许多系列,诸如顺德小炒王、川味小炒王、海鲜小炒王等。
  广东顺德是美食之都、厨师之乡,香港很多名厨来自顺德。顺德小炒王的特点是,除了韭菜花,还有香芋条以及许多鱼滑条。这是因为顺德是鱼米之乡,顺德人几乎顿顿离不了鱼,而且在烹饪过程中采用煮、煎、炒三道工序,保留了鱼的鲜味,其中秘笈就是利用“镬气”来保留食物的原味。所谓“镬气”就是用武火烹煮食材,烹饪过程中要快速地抛起镬里的食物,用铁铲快速翻炒,让食材熟的同时,又避免营养流失,最大限度地保留菜的本色。这盘小炒王味道咸鲜,既有鱼糕条的鲜香,又有炸芋条的香脆,口感非常丰富,很适合一家大小食用。
  至于海鲜小炒王,是以海米和鱿鱼为主要食材,再搭配西芹、洋葱、胡萝卜、韭菜、冬笋、姜末等。炒前,将鱿鱼切成条,海米用温水泡软,韭菜洗净切段,姜切成末,西芹去掉老筋后切成丝等,一切准备工作必须一丝不苟。如此,即可起油锅快炒了。末了,浇入湿生粉勾芡,淋上一小匙香油,即可盛碟。
  小炒王,小炒王,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这其中充溢着各地的饮食文化和万众创新的精神。
其他文献
对于现代都市人而言,食物是疏解压力、联络感情的一大支柱。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越高级的餐厅,食物似乎就越美味,你也心甘情愿掏更多的錢?  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教授斯彭斯发现,这其实跟食物没有太大关系。用餐时,与谁一起,食物怎么摆放,餐具的颜色和质地,甚至周围的声音,都会影响我们的味觉。前三者的确不难理解,但是声音到底和味觉有何关系?  斯彭斯与艺术家霍布金森合作,在伦敦一家实验餐厅推出一种“音乐甜品”
市面上卖的菌类一般都是干货,需经过泡发才能烹制。前段时间,“一男子吃了泡发三天的黑木耳中毒”的新闻引发热议。菌菇类干货怎么泡发最科学?  黑木耳可用凉米汤(冬季可用温水)浸泡3~4小时,恢复到半透明状即可。浸泡在烧开晾凉后的米汤中,可使木耳显肥大松软,味道鮮美。  银耳只能用凉水泡,用热水泡发银耳不可取,会致泡发不充分,引起消化不良。应凉水泡发6~8小时,去掉未发开的淡黄色根部。泡发太久易滋生细菌
闲聊时说到吃,母亲常常会提到当年,因为日子拮据,用面粉做一道炒疙瘩,对全家人来说,就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  如今日子虽然好了,母亲却依然喜欢时不时做一做炒疙瘩。当然,今非昔比,疙瘩已不是当年的疙瘩,搭配的食材多种多样。  把面粉放到盆里,缓缓把清水倒进去,让面粉变成絮状,揉成光滑的面团,注意要稍微硬一点儿,放到一边醒半个小时左右。  趁着醒面的工夫,母亲开始准备青菜和肉。一把青豆,在锅里煮五分钟
传抄菜谱和药方  当年的厨师一般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却很重视菜谱传抄的质量。那时的师父会告知徒弟,菜谱的字好不好是对行业的敬与不敬。我家留存下来的大部分菜谱是当时致美楼的一位先生为父亲所抄写,其字多为行楷,笔力遒劲,极见功夫。后来又由父亲自己抄写,也有小舅陈明所写,再后便由大哥抄写。各类笔迹不一,也可以看出传抄的历史变革。如此珍贵的菜谱当初并未过多重视,及至到了十年动乱之后,便所剩无几了。  大部分
先父好吃,不仅在老家潘庄出名,就連邻村也有不少人知晓。他只喝米酒,每天两顿,每顿半斤;爱吃干透的硬饭,要是烧烂了,还会发火;吃肉仅限于猪、羊、鸡、鸭,拒食牛肉、狗肉、鳖以及无鳞水产。  这些饮食禁忌,有的科学合理,有的不近情理,有的纯粹是个人嗜好。譬如吃肉,他认为猪头和肥肠是天底下最好吃的肉。  猪头之美尽人皆知,特别是好喝一盅的,哪个不爱?肥肠就难说了,厌恶之人可以找出很多理由反对它。  肥肠尽
在北京十多年的早餐生活中,我会隔三差五地去吃一次韭菜合子(亦称韭菜盒子)加豆浆或小米粥。第一,韭菜合子让我常回味起那一口咬嚼下去的酥香;第二,酥香之后便是金黄的鸡蛋、碧绿的韭菜和亮晶晶的粉条。总觉得馅里都是些既营养又润滑的东西,有时还暗想,韭菜还可以壮阳呢。  我发现,在所有关于韭菜合子的典故和菜谱中,几乎都会提到袁枚老师的韭菜合子:“韭菜切末拌肉,加作料,面皮包之,入油灼之。面内加酥更妙。”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