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充当着“四个代表”的角色:该让学生说的、读的、做的、思考的,都让老师代表了,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完全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消极地学,机械地用,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消失。
一、《数学课程标准》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普通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改革的重中之重。要使学习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不能包办代替。
二、以往课堂中教师教学中突出问题的表现
回顾我们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大部分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以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在学生眼里,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老师的事。 “满堂灌”现象几乎是所有老师的通病,由于学校方面的任务压力,很多老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经历去考虑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只知道这节课学了什么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习惯了直接拿来现成知识去做题,久而久之,主体性和创新思维也都消磨掉了。
三、新课程下教师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这些问题致使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不下来,教育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因而迫切需要我们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又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为此,我们需要研究如何转变就得教学观念,在新课标改革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理念。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我们才能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从理念到实践还有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如果“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而课堂教学依然是涛声依旧”,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是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在学习上还给学生的主体地位。那我们教师应该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2)教师应该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受教育制度制约的学习主体。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同于“生活主体”,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必须遵循教育制度从事学习活动。学生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与开设的课程进行学习,必须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目标等等。学生不能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学就不学。新课改以后,教师就应该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活动为主体,在方法上以教师的“填鸭式”灌输为主的教学过程走出来。
(3)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做出改变。过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地位与之悬殊。不亲近学生怎么能了解学生的一切呢?所以教师应该做积极的旁观者,适时的给与学生帮助;做学生心理上的坚强后盾,不论学生成绩好坏都应该给予理解鼓励,激励他们再次去探索、思考和实践;做学生的德育老师,新课改的标准要求还给学生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散漫态度。
(4)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造成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产生“爱学”和“乐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已经很明确地为我们阐释清楚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的,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数学活动,使数学活动成为一个师生交流与共同发展的平台。
一、《数学课程标准》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普通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课标改革的重中之重。要使学习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不能包办代替。
二、以往课堂中教师教学中突出问题的表现
回顾我们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大部分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以能力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在学生眼里,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老师的事。 “满堂灌”现象几乎是所有老师的通病,由于学校方面的任务压力,很多老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经历去考虑学生的掌握情况。学生只知道这节课学了什么却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学生习惯了直接拿来现成知识去做题,久而久之,主体性和创新思维也都消磨掉了。
三、新课程下教师应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这些问题致使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不下来,教育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因而迫切需要我们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能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又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为此,我们需要研究如何转变就得教学观念,在新课标改革下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理念。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涵的理念,我们才能认清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从理念到实践还有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如果“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而课堂教学依然是涛声依旧”,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执行者的基本职能并没有变,但他却不再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而是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在学习上还给学生的主体地位。那我们教师应该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2)教师应该如何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受教育制度制约的学习主体。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同于“生活主体”,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必须遵循教育制度从事学习活动。学生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与开设的课程进行学习,必须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目标等等。学生不能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学就不学。新课改以后,教师就应该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活动为主体,在方法上以教师的“填鸭式”灌输为主的教学过程走出来。
(3)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做出改变。过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地位与之悬殊。不亲近学生怎么能了解学生的一切呢?所以教师应该做积极的旁观者,适时的给与学生帮助;做学生心理上的坚强后盾,不论学生成绩好坏都应该给予理解鼓励,激励他们再次去探索、思考和实践;做学生的德育老师,新课改的标准要求还给学生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散漫态度。
(4)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造成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产生“爱学”和“乐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理念已经很明确地为我们阐释清楚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的,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数学活动,使数学活动成为一个师生交流与共同发展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