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史进入高中数学课程、教科书已成为国内外数学教育的大势所趋。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史编排与呈现问题,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结论。通过对苏教版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选取、编排设计和呈现形式进行了探讨,给出教科书编写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史;教科书;呈现
一、对苏教版教材的调查与分析
本文首先对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必修1至必修5共五册教科书中的数学史料进行了统计,统计表明5本必修教材中共出现数学史30处,主要分布在阅读材料中,共计16处。但在教材正文和例题中也出现了较多的数学史料,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这应该是课程标准对教材中数学史设计要求的一种积极回应和具体体现。并且5本教材都有数学家的简介,必修3中介绍了5位数学家。选择数学家的简介这一内容的数学史料共计6处,与其一样多的是相关数学史料(6处),再次是历史名题(6处)。
可见教材已比较注重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介绍,并着重说明在知识发展过程中著名数学家作出的重大贡献,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在教材中展现历史名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相对而言,展现其他文化的史料较少,这就促使研究者寻求将数学知识和其他文化结合的途径。另外,在介绍数学家时,教材中主要说明数学家的生平(如国籍、出生地、时间等)及做出的贡献,较少(几乎没有)体现数学家遭遇的困惑、失败的经历。对数学家的叙述未能體现出数学家创作过程中斗争、挫折以及数学家所经历的艰难漫长的道路。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苏教版5册教科书更多是以短小的“专题片断”形式引入数学史料的。这些“专题片断”用方框框起来,放在相关章节的中间或尾部。通过对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料的分析发现,数学史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实验教科书中也占据了一定的位置,这较之以前的教科书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从数学文化史的角度理解数学史料,在现行高中数学教科书中不仅体现得还不够,而且还存在简单化倾向。
二、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史的反思与建议
(一)提高教科书中数学史内容的学习要求
研究发现,高中必修教科书中数学史的学习要求类型丰富多样,这从《数学史选讲》的选题和学习特点中可以看出。学习程度不仅有类似数学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之分,甚至有依据数学史与学习经历进行价值判断的更高要求。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虽然也强调素质教育,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明确指向的还是高考。教科书对于数学史的学习要求普遍偏低,甚至忽略。笔者认为,数学史深刻地反映了数学的文化属性,数学史内容不应以低要求的姿态呈现给学生,必须提高对其学习要求。首先,可在呈现位置上思考将数学史内容更多地放置在正文和课后习题中;其次,在内容类型上,也应多以体现数学思想和古今解题思维的方式来呈现,一线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独自创制一些灵活多样的、更具实效性的整合方法。
(二)加强教师的数学史修养
教师是数学史融入的主体。数学史融入的过程是数学史从历史形态走向教学形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诠释、加工、再创造数学史的过程。为了实现数学史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加强教师的数学史修养。然后再按照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构建这些关键步骤,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历史材料设计教学方案。历史资料是教学设计、教学实验的灵感来源和控制手段,但是使用历史并非简单地重复历史事件或评论历史事实,而是通过改良使历史过程有更好的引导作用。
只有充分做好两手准备,才能根据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恰如其分地将历史的资料转化为教学的材料。
(三)加强对呈现形式的思考
教科书呈现从总体上、理论上和本质上来讲,就是“文字叙述”和“可视化呈现”两种基本形式。有些学者把除了文字呈现外的可视化呈现,又再细分为图片、图文、图形、头像、图表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因此,建议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史编写要注重文字叙述与图表的关联性,重视数学史所表述的事件,人物和概念等元素组织性,并重视加强理解性功能,最终转换成学生的深入理解和心像记忆。而不是单纯的图片呈现或简单的文字叙述,这样的数学史呈现无助于学生的学习。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史进入数学课程、教科书已成为国内外数学教育的大势所趋。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都认识到了数学史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价值。然而,在国内外长期开展的数学史融入教科书的研究中,始终未能形成相对统一的研究结论。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史编排与呈现问题还需要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编写实验,通过各类不同版本教科书中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实验逐渐摸索更加有效的途径,不断提高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呈现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晓拔.关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整合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9.6.
[2]刘鹏飞,徐乃楠,王宪昌.数学价值观是数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内涵[J].数学教育学报,2012(4):73-75.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史;教科书;呈现
一、对苏教版教材的调查与分析
本文首先对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的必修1至必修5共五册教科书中的数学史料进行了统计,统计表明5本必修教材中共出现数学史30处,主要分布在阅读材料中,共计16处。但在教材正文和例题中也出现了较多的数学史料,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这应该是课程标准对教材中数学史设计要求的一种积极回应和具体体现。并且5本教材都有数学家的简介,必修3中介绍了5位数学家。选择数学家的简介这一内容的数学史料共计6处,与其一样多的是相关数学史料(6处),再次是历史名题(6处)。
可见教材已比较注重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介绍,并着重说明在知识发展过程中著名数学家作出的重大贡献,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在教材中展现历史名题,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相对而言,展现其他文化的史料较少,这就促使研究者寻求将数学知识和其他文化结合的途径。另外,在介绍数学家时,教材中主要说明数学家的生平(如国籍、出生地、时间等)及做出的贡献,较少(几乎没有)体现数学家遭遇的困惑、失败的经历。对数学家的叙述未能體现出数学家创作过程中斗争、挫折以及数学家所经历的艰难漫长的道路。
由上述分析可以发现,苏教版5册教科书更多是以短小的“专题片断”形式引入数学史料的。这些“专题片断”用方框框起来,放在相关章节的中间或尾部。通过对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料的分析发现,数学史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实验教科书中也占据了一定的位置,这较之以前的教科书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从数学文化史的角度理解数学史料,在现行高中数学教科书中不仅体现得还不够,而且还存在简单化倾向。
二、对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史的反思与建议
(一)提高教科书中数学史内容的学习要求
研究发现,高中必修教科书中数学史的学习要求类型丰富多样,这从《数学史选讲》的选题和学习特点中可以看出。学习程度不仅有类似数学知识的了解、理解和掌握之分,甚至有依据数学史与学习经历进行价值判断的更高要求。我国的高中数学教育,虽然也强调素质教育,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明确指向的还是高考。教科书对于数学史的学习要求普遍偏低,甚至忽略。笔者认为,数学史深刻地反映了数学的文化属性,数学史内容不应以低要求的姿态呈现给学生,必须提高对其学习要求。首先,可在呈现位置上思考将数学史内容更多地放置在正文和课后习题中;其次,在内容类型上,也应多以体现数学思想和古今解题思维的方式来呈现,一线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独自创制一些灵活多样的、更具实效性的整合方法。
(二)加强教师的数学史修养
教师是数学史融入的主体。数学史融入的过程是数学史从历史形态走向教学形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诠释、加工、再创造数学史的过程。为了实现数学史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必须加强教师的数学史修养。然后再按照课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构建这些关键步骤,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历史材料设计教学方案。历史资料是教学设计、教学实验的灵感来源和控制手段,但是使用历史并非简单地重复历史事件或评论历史事实,而是通过改良使历史过程有更好的引导作用。
只有充分做好两手准备,才能根据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恰如其分地将历史的资料转化为教学的材料。
(三)加强对呈现形式的思考
教科书呈现从总体上、理论上和本质上来讲,就是“文字叙述”和“可视化呈现”两种基本形式。有些学者把除了文字呈现外的可视化呈现,又再细分为图片、图文、图形、头像、图表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因此,建议高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史编写要注重文字叙述与图表的关联性,重视数学史所表述的事件,人物和概念等元素组织性,并重视加强理解性功能,最终转换成学生的深入理解和心像记忆。而不是单纯的图片呈现或简单的文字叙述,这样的数学史呈现无助于学生的学习。
三、结束语
总之,数学史进入数学课程、教科书已成为国内外数学教育的大势所趋。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都认识到了数学史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价值。然而,在国内外长期开展的数学史融入教科书的研究中,始终未能形成相对统一的研究结论。数学教科书中的数学史编排与呈现问题还需要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编写实验,通过各类不同版本教科书中不同类型、不同方式的实验逐渐摸索更加有效的途径,不断提高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呈现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晓拔.关于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整合的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9.6.
[2]刘鹏飞,徐乃楠,王宪昌.数学价值观是数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内涵[J].数学教育学报,2012(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