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教学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改革必须以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2016年3月,南京市教育局召开全市小学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以“促进学习力生长”为全市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攻坚目标。从教育行政视角明确提出这一命题,就使得“促进学习力生长”不再停留于理念的引领,更要厘清它的方法论体系,着力于建构一个系统的实践框架,通过“市—区—校”三级联动,“课程—教学—教师”整体优化,硬件与软件配套同步更新,真正支持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这一系统应如何更新与运作,各层面主体如何聚力创新?本刊特编发这一组稿件,为读者呈现南京市教育研究者、实践者的思考与行动。其中有市教研部门的思考诠释,有区教育局的行政推进策略,也有基层学校的实践探索,对其他市(区)、县的区域性深化教学改革的探索应该会有所启发。
学生围绕理想信念逐渐成为自觉学习、科学学习和顽强有效学习的学习者,是提高教育质量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南京市小学教育对质量的追寻,强调回归课堂主阵地,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在教学改革中探寻“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策略及其操作技术,使学生进入主动、生动、能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市教研室及区教研部门、学校开展了持续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聚焦学习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近年来,全市小学教学改革坚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在课堂的组织结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评价方式、文化传承等方面大胆探索,渐进变革,自然转变,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都有了明显提升,诞生了许多凝聚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实践智慧、散发着南京特色的教学新理念、新实践、新成果。
(一)儿童:发现最好的自己
1.教学变革助推教学效率的提升
围绕促进儿童生动、自主的学习,学科、学校、教师开展了多层面的实践与研究:一是学科教学展现新面貌。语文的单元整体设计,数学的“融”式设想,英语的课本剧表演,体艺学科融合的教学等等,着力使学生的学习动起来。二是课堂组织形式呈现新格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顺学而教、前置性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互联网学习等等,流淌着实践的智慧。在两岸及十城市教研协作体小学教学研讨活动中,南京基于“学习力生长”的课堂教学与经验分享,获得两岸与会者的一致认可及好评。
2.多彩活动创造丰富适性的学习
在市级层面上,小学生“汉字文化节”“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数学与生活”“做中学”“民间体育”“Scratch联盟”“星光计划”“英语小短剧”等项目不断深入;在区级层面上,玄武区的定向越野体验赛、江宁区的“小小讲解员”、雨花台区的足球俱乐部、秦淮区的诗意民居文化周、高淳区的少儿版画节、栖霞区的小学生综合素养大赛、化工园区的“前体验活动”等蓬勃开展。在丰富的情境和跨领域学习中,学生不断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掘自身的优势潜能,整体思维能力、洞察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适时调整策略等“学习力生长”要素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精彩成果反映学生学习的品质
丰富的学习活动,生成了精彩的学习成果,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学与生活”作品体现了“数学之趣,数学之美,数学之用”;英语短剧表演中学生收获了合作互助、开心学英语的理念和原动力,英语短剧作品在江苏省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专题研讨会上进行展示,与会专家及同行啧啧赞叹;国家领导人在看完江宁铜山小学的科技小发明作品后连连夸道:“铜山小学的孩子了不起”……省诗歌竞赛、省机器人比赛、电脑制作比赛、美术幻想绘画等等,一件件擦亮儿童生命底色的作品,彰显了学生自然观察、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生命力生长的过程。
(二)教师:成就更高的自我
在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南京教师也在快速成长。一是教师的研究热情被激活。“1 X”研修、主题联片研修、菜单式研修、网络研修、才艺拓展研修……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发展活动为教师的成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教学的风格异彩纷呈。一线教师在研究、实践教学改革中,学习力也有了长足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三是名师引领助力成长。一批特级教师、名师,正在通过理论引领、教学示范、送教下乡、网络播放、教学沙龙等方式不断辐射其影响力,他们鲜明的教学风格濡染了更多教师,惠及了更多学生,带动了身边一批教师的快速成长。
(三)学校:找到新的生长点
教学改革使南京小学教育特色发展找到了新的生长点,涌现了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学成果。
首先,学校教学特色发展蓬蓬勃勃。学校坚持以传统为依托,以儿童发展为本位,以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的多样化、特色化为主要路径,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形成了一批具有广泛社会认可度的特色教学品牌。其次,教学成果评比获奖量多质高。2014年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琅琊路小学等7个项目获奖,在全省名列前茅。第三,教学改革区域推进硕果累累,“多元化互动体验: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聚焦式教学研究区域推进”“为了儿童的教学”等一批有主张、有行动、有特色的区域性研究成为教学改革的“样本”。
二、学习力生长:南京课改再出发
(一)为什么要提“学习力生长”
1.时代的要求:理解儿童,解放儿童
教学由“知识本位”向“儿童本位”转变是当下教育的共识,是个人发展、社会需要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必然。
理解儿童,就要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的角度,从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角度,理解儿童丰沛的好奇心、积极探索的勇气与追求真理的自然秉性。
解放儿童,就要接纳儿童在学习中自主学习、研究、交流、评价的权利,唤醒儿童内在的学习能量,让儿童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人。
2.儿童自然生长的核心:学习力生长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独特的学习者,天然具有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需要,课堂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时空,伴随课堂学习不断进步的是儿童学习力的生长。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我价值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系统就是学习力生长。学习力生长也是儿童终身学习的素养,是实现儿童自然生长的核心。
3.学习力生长:凝聚各区与学校的实践
“学习力生长”理念的确立,源于全市扎实、深厚的教育教学实践。近五年来,市教研室以研究为先导,借力“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科课程区域化实施指南研究”“‘幸福每一个’的小班化教学区域推进研究”等国家级、省级的课题研究,助推着学科教学视导、区域教学教研、学科项目实验,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促进学科的均衡发展;以高品质的特色项目活动,如市级“乡村阅读联盟”“‘数学与生活’儿童作品创作”“‘做中学’科学教育”“小学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星光计划科技创新活动”“特教生活教育研究项目”等等,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学科个性化实施;各区、各小学依据自身的教学现实,结合区域特点,确立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研究主题;从“对教学的管理”转向“为教学的管理”的小学教学管理新探索正在逐步展开……这些研究,使得南京小学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空前活跃,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意义的范本,诞生了一批颇具个性化特色的校本实践模式与策略,为逐渐摸索和总结出符合儿童“学习力生长”需要的教学新机制和学习新方式奠定了基础。
(二)什么是“学习力生长”
1.“学习力生长”的内涵
学习力生长,是基于儿童学习的规律和心理特点,对儿童理想学习状态的一种描述;是基于我市小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对儿童理想学习方式的一种建构;是基于未来社会人才的需求,对儿童理想学习素养的一种界定。
所谓学习力生长,是指儿童在学习活动中,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合理把握节奏、客观评价效能的内在素养。这种内在素养使儿童的学习活动呈现向上、积极、主动的状态(动力),并持之以恒地影响、完善儿童的学习品质(毅力),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自然、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能力)。
2.“学习力生长”的特质
学习生长力是一种内在的学习素养,伴随儿童学习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中,它表现在儿童通过丰富的个性学习目标,开展自主学习与伙伴学习,进行思维和表达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表现在培养儿童的思维、动手实践能力、自学和合作能力的持久的行动中。
学习力生长是一种学习动力系统,激励着儿童学习的自主建构。当学习权利回归儿童,他们进行着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及交流展示,在生生与师生的互动中逐步实现与自己、与他人、与客观世界的主动对话,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活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学将变得更为生动活泼。
学习力生长是一种生命成长状态,着眼于儿童学习的自然生长。要努力让儿童成为“完整的人”,课堂中,儿童的独立与自信、自然与和谐、肯定自我与肯定他人、愉悦与积极的学习,是他们自然生长的一种理想境界。学习力的生长,也是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学习能力和自觉意识的生长。
三、学习力生长:落实还存在难题
“十二五”期间,“学习力生长”的研究与教学在实践层面还有诸多难题未破解,其中有五个“跟不上”亟待解决。
(一)教学行为跟不上
“学习力生长”研究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但是,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对“学习力生长”的名词解释、理性思考、理论阐述、课题研究上,教学行为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说得头头是道,行动难以达标。
(二)专业指导跟不上
要将理性研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但目前全市小学在这方面还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和技术指导,大多是靠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容易形成许多的误区。如果缺少专业的引领,形式化、任务化、模式化在所难免,学习力的真正生长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三)管理水平跟不上
首先,教学管理者对“学习力生长”的研究不足,认识也比较肤浅,更多地依赖已有的管理经验进行教学管理,甚至是自己不研究不实践,还误导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其次,管理手段简单,总是在“时间量”“题目量”上做文章,很少研究“量与质”“量与度”的关系,一些教师为时间而教,为数量而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力生长”。
(四)评价体系跟不上
对评价的研究远远滞后,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体系不健全,“学习力生长”的教学最终只能被“框”进传统的评价套子,使得“学习力生长”的研究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夭折。
(五)骨干教师跟不上
“学习力生长”的教学需要研究、培训、管理、实施,依赖于群体的自觉、主动的实践和总结,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的高位均衡发展。但目前各方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步调还不够一致,骨干教师的数量和专业水准更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要破解以上难题,需要做好几件事。一是落实课程标准,以“课标”精神和要求统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确保教学的方向正确。二是坚持儿童立场,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沿着学习力生长的科学途径改进教学,以教师“教”的真改变,促进学生的“学”。三是树立全面、科学的质量意识,既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量,更关注学生会学习的“力”,让会学、能学、爱学成为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着“十三五”期间的南京小学教学更有活力,为儿童生动活泼的成长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2100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学生围绕理想信念逐渐成为自觉学习、科学学习和顽强有效学习的学习者,是提高教育质量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南京市小学教育对质量的追寻,强调回归课堂主阵地,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在教学改革中探寻“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策略及其操作技术,使学生进入主动、生动、能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市教研室及区教研部门、学校开展了持续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聚焦学习力: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近年来,全市小学教学改革坚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在课堂的组织结构、教学模式、实施过程、评价方式、文化传承等方面大胆探索,渐进变革,自然转变,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都有了明显提升,诞生了许多凝聚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实践智慧、散发着南京特色的教学新理念、新实践、新成果。
(一)儿童:发现最好的自己
1.教学变革助推教学效率的提升
围绕促进儿童生动、自主的学习,学科、学校、教师开展了多层面的实践与研究:一是学科教学展现新面貌。语文的单元整体设计,数学的“融”式设想,英语的课本剧表演,体艺学科融合的教学等等,着力使学生的学习动起来。二是课堂组织形式呈现新格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顺学而教、前置性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互联网学习等等,流淌着实践的智慧。在两岸及十城市教研协作体小学教学研讨活动中,南京基于“学习力生长”的课堂教学与经验分享,获得两岸与会者的一致认可及好评。
2.多彩活动创造丰富适性的学习
在市级层面上,小学生“汉字文化节”“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数学与生活”“做中学”“民间体育”“Scratch联盟”“星光计划”“英语小短剧”等项目不断深入;在区级层面上,玄武区的定向越野体验赛、江宁区的“小小讲解员”、雨花台区的足球俱乐部、秦淮区的诗意民居文化周、高淳区的少儿版画节、栖霞区的小学生综合素养大赛、化工园区的“前体验活动”等蓬勃开展。在丰富的情境和跨领域学习中,学生不断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掘自身的优势潜能,整体思维能力、洞察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适时调整策略等“学习力生长”要素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精彩成果反映学生学习的品质
丰富的学习活动,生成了精彩的学习成果,学生的学习品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数学与生活”作品体现了“数学之趣,数学之美,数学之用”;英语短剧表演中学生收获了合作互助、开心学英语的理念和原动力,英语短剧作品在江苏省小学英语课外阅读教学专题研讨会上进行展示,与会专家及同行啧啧赞叹;国家领导人在看完江宁铜山小学的科技小发明作品后连连夸道:“铜山小学的孩子了不起”……省诗歌竞赛、省机器人比赛、电脑制作比赛、美术幻想绘画等等,一件件擦亮儿童生命底色的作品,彰显了学生自然观察、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生命力生长的过程。
(二)教师:成就更高的自我
在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南京教师也在快速成长。一是教师的研究热情被激活。“1 X”研修、主题联片研修、菜单式研修、网络研修、才艺拓展研修……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发展活动为教师的成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教学的风格异彩纷呈。一线教师在研究、实践教学改革中,学习力也有了长足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三是名师引领助力成长。一批特级教师、名师,正在通过理论引领、教学示范、送教下乡、网络播放、教学沙龙等方式不断辐射其影响力,他们鲜明的教学风格濡染了更多教师,惠及了更多学生,带动了身边一批教师的快速成长。
(三)学校:找到新的生长点
教学改革使南京小学教育特色发展找到了新的生长点,涌现了一批在全省、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学成果。
首先,学校教学特色发展蓬蓬勃勃。学校坚持以传统为依托,以儿童发展为本位,以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的多样化、特色化为主要路径,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形成了一批具有广泛社会认可度的特色教学品牌。其次,教学成果评比获奖量多质高。2014年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琅琊路小学等7个项目获奖,在全省名列前茅。第三,教学改革区域推进硕果累累,“多元化互动体验: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聚焦式教学研究区域推进”“为了儿童的教学”等一批有主张、有行动、有特色的区域性研究成为教学改革的“样本”。
二、学习力生长:南京课改再出发
(一)为什么要提“学习力生长”
1.时代的要求:理解儿童,解放儿童
教学由“知识本位”向“儿童本位”转变是当下教育的共识,是个人发展、社会需要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必然。
理解儿童,就要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需求的角度,从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的变化角度,理解儿童丰沛的好奇心、积极探索的勇气与追求真理的自然秉性。
解放儿童,就要接纳儿童在学习中自主学习、研究、交流、评价的权利,唤醒儿童内在的学习能量,让儿童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人。
2.儿童自然生长的核心:学习力生长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独特的学习者,天然具有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的需要,课堂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时空,伴随课堂学习不断进步的是儿童学习力的生长。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新知识、获得新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自我价值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系统就是学习力生长。学习力生长也是儿童终身学习的素养,是实现儿童自然生长的核心。
3.学习力生长:凝聚各区与学校的实践
“学习力生长”理念的确立,源于全市扎实、深厚的教育教学实践。近五年来,市教研室以研究为先导,借力“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科课程区域化实施指南研究”“‘幸福每一个’的小班化教学区域推进研究”等国家级、省级的课题研究,助推着学科教学视导、区域教学教研、学科项目实验,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促进学科的均衡发展;以高品质的特色项目活动,如市级“乡村阅读联盟”“‘数学与生活’儿童作品创作”“‘做中学’科学教育”“小学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星光计划科技创新活动”“特教生活教育研究项目”等等,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学科个性化实施;各区、各小学依据自身的教学现实,结合区域特点,确立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研究主题;从“对教学的管理”转向“为教学的管理”的小学教学管理新探索正在逐步展开……这些研究,使得南京小学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空前活跃,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意义的范本,诞生了一批颇具个性化特色的校本实践模式与策略,为逐渐摸索和总结出符合儿童“学习力生长”需要的教学新机制和学习新方式奠定了基础。
(二)什么是“学习力生长”
1.“学习力生长”的内涵
学习力生长,是基于儿童学习的规律和心理特点,对儿童理想学习状态的一种描述;是基于我市小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对儿童理想学习方式的一种建构;是基于未来社会人才的需求,对儿童理想学习素养的一种界定。
所谓学习力生长,是指儿童在学习活动中,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合理把握节奏、客观评价效能的内在素养。这种内在素养使儿童的学习活动呈现向上、积极、主动的状态(动力),并持之以恒地影响、完善儿童的学习品质(毅力),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自然、持续生长的内在力量(能力)。
2.“学习力生长”的特质
学习生长力是一种内在的学习素养,伴随儿童学习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中,它表现在儿童通过丰富的个性学习目标,开展自主学习与伙伴学习,进行思维和表达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表现在培养儿童的思维、动手实践能力、自学和合作能力的持久的行动中。
学习力生长是一种学习动力系统,激励着儿童学习的自主建构。当学习权利回归儿童,他们进行着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及交流展示,在生生与师生的互动中逐步实现与自己、与他人、与客观世界的主动对话,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活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学将变得更为生动活泼。
学习力生长是一种生命成长状态,着眼于儿童学习的自然生长。要努力让儿童成为“完整的人”,课堂中,儿童的独立与自信、自然与和谐、肯定自我与肯定他人、愉悦与积极的学习,是他们自然生长的一种理想境界。学习力的生长,也是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学习能力和自觉意识的生长。
三、学习力生长:落实还存在难题
“十二五”期间,“学习力生长”的研究与教学在实践层面还有诸多难题未破解,其中有五个“跟不上”亟待解决。
(一)教学行为跟不上
“学习力生长”研究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但是,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对“学习力生长”的名词解释、理性思考、理论阐述、课题研究上,教学行为远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说得头头是道,行动难以达标。
(二)专业指导跟不上
要将理性研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但目前全市小学在这方面还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和技术指导,大多是靠教师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容易形成许多的误区。如果缺少专业的引领,形式化、任务化、模式化在所难免,学习力的真正生长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三)管理水平跟不上
首先,教学管理者对“学习力生长”的研究不足,认识也比较肤浅,更多地依赖已有的管理经验进行教学管理,甚至是自己不研究不实践,还误导教师的研究与实践。其次,管理手段简单,总是在“时间量”“题目量”上做文章,很少研究“量与质”“量与度”的关系,一些教师为时间而教,为数量而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力生长”。
(四)评价体系跟不上
对评价的研究远远滞后,至今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体系不健全,“学习力生长”的教学最终只能被“框”进传统的评价套子,使得“学习力生长”的研究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夭折。
(五)骨干教师跟不上
“学习力生长”的教学需要研究、培训、管理、实施,依赖于群体的自觉、主动的实践和总结,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水平的高位均衡发展。但目前各方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步调还不够一致,骨干教师的数量和专业水准更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要破解以上难题,需要做好几件事。一是落实课程标准,以“课标”精神和要求统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确保教学的方向正确。二是坚持儿童立场,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沿着学习力生长的科学途径改进教学,以教师“教”的真改变,促进学生的“学”。三是树立全面、科学的质量意识,既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量,更关注学生会学习的“力”,让会学、能学、爱学成为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期待着“十三五”期间的南京小学教学更有活力,为儿童生动活泼的成长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2100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