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为了一切孩子的健康发展。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支点,围绕学习目标,尊重学生差异,提出“循环—差异”的教学模式。从实验学校的选择、研究行动的开展到研究成果的总结,淮安区在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与专家的共同引领下,取得了优异的教学实践成果。在后续的发展中,淮安区仍将不断探索,使“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习目标;尊重;“循环—差异”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48-02
【作者简介】咸勇,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育局(江苏淮安,223200)局长、党委书记。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初中的校校通网络、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图书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等建设已经基本达到了标准化、均衡化。2009年,淮安区有35所初中学校,城区有3所规模大、生源好的初中,每届学生5000多人,占了全区的一半。
一、“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发生的背景
在现实中,我们意外地发现几乎所有的农村初中学校办学规模都在萎缩,优质教师不断流失,教研氛围持续弱化,农村初中学生不但很难和城区学生进行竞争,甚至连新课改提出的“下要保底”都成了问题。以致一些农村适龄初中的学生开始“移民”,这种风气甚至已经向小学和幼儿园蔓延。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设法解決农村初中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提高农村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迅速找到“撬起”农村初中良性发展的“支点”。
2001年新课改提出以生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具体落实在课堂的理念。我们研究借鉴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等先进经验,在梳理淮安区施河新桥联中等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于2011年提出“循环—差异”课堂教学模式,配套设计《导学案》,并以学测评价等手段跟踪监控、管理实验研究。
二、“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坚实的落地
1.慎选实验学校。淮安区全区120多万人口,下辖26个乡镇(场),设有农村初中30多所。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必须科学地选择实验样本学校。2009年,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最终,我们将实验学校选择在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农村初中——车桥镇初级中学。该校有800多名学生,70多名教师,15个教学班,是一所办学规模、生源质量、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都处于全区中等水平的初级中学。
2.深度行动研究。区教育局主要领导人带领实验团队到实验学校现场办公,解决教学改革实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定期督查指导实验开展情况。具体实验由区教研室牵头,其他科室协同,主要包括教师培训、学案编写、课堂观察、专题研讨等。培训内容包括理念提升、操作要点、问题讨论;学案编写与修改是实验的重要内容,起初由区学科教研员先编写样稿,接着让教师模仿编写教研员修改审定,最后是教师自主设计完成;专题研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现场观察课堂,听课评课议课,教学沙龙等,与洋思中学组织同课异构,成立淮安市“循环—差异”教学研究学校联盟,创建“循环—差异”教学专题网站,编印内部学习研究刊物《“循环—差异”教学理论与实践》手册等。
3.加强总结反思。一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加强文献研究,特别重视案例研究、行动研究。2011年,实验学校车桥初级中学实验班第一批学生参加中考,与全区几所优质农村初中学校进行横向对比,结果显示,实验学校学生总分、均分水平最高(包括文化考试科目、技能等级测试科目等),总分成绩集中度最高,百分位数高,尤其是在全区排名50%、25%、5%位置的人数都名列第一。二是研究成果的实用性。(1)建构了“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其操作环节清楚、具体,便于学习。(2)提供了学科课程标准分解技术,引导教师学会制作双向细目表和课时目标分解表。(3)编制的课时导学案方便实用,全区共享集体备课成果,教师自主二次备课。
4.重视专家引领。一是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我们研读了大量图书、杂志,包括《有效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心理学》《提问教学法》等。二是邀请专家学者指导。2010年以来,邀请市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多次现场听课,质疑答辩;2011年12月,江苏省教研室4位学科教研员专程来了解教改情况,观摩课堂教学,调查走访师生;2012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几次亲临课堂教学现场,听课并作专题指导。江苏省教育学会杨九俊会长、省教科院王一军教授、省规划办彭钢主任等多次作专业指导,确保了课题研究始终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
5.加快成果转化。2011年春学期,召开校长会议,下发文件《关于在全区初中学校推广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通知》,在本区仇桥中学、季桥中学、施河中学等12所初中学校推广应用。2011年,“推广‘循环—差异’教学、推进课程改革项目”获得淮安市创新创优项目一等奖;2012年,“循环—差异”教学模式被淮安市教育局评为“十大教学模式”;2013年1月,在江苏省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上,作“推广‘循环—差异’教学、推进课程改革项目”经验介绍。2012年、2014年江苏省学业质量监测中,我区初中学生学业质量在本市、本省全面领先。2014年9月,实验学校车桥镇初级中学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5年,“循环—差异”教学被评为首批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三、“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引发的思考
1.探索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循环学习”“差异学习”“差异发展”的实证研究,就是学生在不同的学科学习中,在不同环境的学习过程中,是怎样进行循环学习的,怎样进行差异学习的,怎样实现差异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要能通过大数据、具体案例进一步去分析、验证“循环—差异”学习理论,丰富并创新教育理论成果。
2.“循环—差异”教学在不同学科课型教学中的操作要领研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个性,如何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值得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长期研究。
3.“循环—差异”教学在高中、小学的变式与延伸研究。“循环—差异”教学在初中有很好的适切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小学高年级、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有相近的心理特征,学习的环境、方式、任务要求都有相似之处,如何将“循环—差异”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小学和高中,提高研究成果的普适性水平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4.信息化环境中“循环—差异”教学的跟进研究。互联网技术几乎影响并渗透在每一个行业或领域,教育教学及管理自然也不例外。“循环—差异”教学强调“循环学习”“差异学习”“差异发展”。那么,如何更好地应对电子书包的兴起,网络课程的出现,小班化、翻转课堂、“私人订制”等现代化教学的要求,都需要深入地开展研究。目前,已经开展了四位一体机、平板电脑教学的应用与实验研究。<\\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
【关键词】教学改革;学习目标;尊重;“循环—差异”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2-0048-02
【作者简介】咸勇,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教育局(江苏淮安,223200)局长、党委书记。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初中的校校通网络、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教室、图书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等建设已经基本达到了标准化、均衡化。2009年,淮安区有35所初中学校,城区有3所规模大、生源好的初中,每届学生5000多人,占了全区的一半。
一、“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发生的背景
在现实中,我们意外地发现几乎所有的农村初中学校办学规模都在萎缩,优质教师不断流失,教研氛围持续弱化,农村初中学生不但很难和城区学生进行竞争,甚至连新课改提出的“下要保底”都成了问题。以致一些农村适龄初中的学生开始“移民”,这种风气甚至已经向小学和幼儿园蔓延。要想改变现状,必须设法解決农村初中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提高农村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迅速找到“撬起”农村初中良性发展的“支点”。
2001年新课改提出以生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具体落实在课堂的理念。我们研究借鉴了“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等先进经验,在梳理淮安区施河新桥联中等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于2011年提出“循环—差异”课堂教学模式,配套设计《导学案》,并以学测评价等手段跟踪监控、管理实验研究。
二、“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坚实的落地
1.慎选实验学校。淮安区全区120多万人口,下辖26个乡镇(场),设有农村初中30多所。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必须科学地选择实验样本学校。2009年,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最终,我们将实验学校选择在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农村初中——车桥镇初级中学。该校有800多名学生,70多名教师,15个教学班,是一所办学规模、生源质量、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都处于全区中等水平的初级中学。
2.深度行动研究。区教育局主要领导人带领实验团队到实验学校现场办公,解决教学改革实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定期督查指导实验开展情况。具体实验由区教研室牵头,其他科室协同,主要包括教师培训、学案编写、课堂观察、专题研讨等。培训内容包括理念提升、操作要点、问题讨论;学案编写与修改是实验的重要内容,起初由区学科教研员先编写样稿,接着让教师模仿编写教研员修改审定,最后是教师自主设计完成;专题研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现场观察课堂,听课评课议课,教学沙龙等,与洋思中学组织同课异构,成立淮安市“循环—差异”教学研究学校联盟,创建“循环—差异”教学专题网站,编印内部学习研究刊物《“循环—差异”教学理论与实践》手册等。
3.加强总结反思。一是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加强文献研究,特别重视案例研究、行动研究。2011年,实验学校车桥初级中学实验班第一批学生参加中考,与全区几所优质农村初中学校进行横向对比,结果显示,实验学校学生总分、均分水平最高(包括文化考试科目、技能等级测试科目等),总分成绩集中度最高,百分位数高,尤其是在全区排名50%、25%、5%位置的人数都名列第一。二是研究成果的实用性。(1)建构了“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其操作环节清楚、具体,便于学习。(2)提供了学科课程标准分解技术,引导教师学会制作双向细目表和课时目标分解表。(3)编制的课时导学案方便实用,全区共享集体备课成果,教师自主二次备课。
4.重视专家引领。一是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我们研读了大量图书、杂志,包括《有效教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教学心理学》《提问教学法》等。二是邀请专家学者指导。2010年以来,邀请市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多次现场听课,质疑答辩;2011年12月,江苏省教研室4位学科教研员专程来了解教改情况,观摩课堂教学,调查走访师生;2012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几次亲临课堂教学现场,听课并作专题指导。江苏省教育学会杨九俊会长、省教科院王一军教授、省规划办彭钢主任等多次作专业指导,确保了课题研究始终行进在正确的轨道上。
5.加快成果转化。2011年春学期,召开校长会议,下发文件《关于在全区初中学校推广循环—差异教学模式的通知》,在本区仇桥中学、季桥中学、施河中学等12所初中学校推广应用。2011年,“推广‘循环—差异’教学、推进课程改革项目”获得淮安市创新创优项目一等奖;2012年,“循环—差异”教学模式被淮安市教育局评为“十大教学模式”;2013年1月,在江苏省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上,作“推广‘循环—差异’教学、推进课程改革项目”经验介绍。2012年、2014年江苏省学业质量监测中,我区初中学生学业质量在本市、本省全面领先。2014年9月,实验学校车桥镇初级中学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5年,“循环—差异”教学被评为首批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三、“循环—差异”教学模式引发的思考
1.探索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循环学习”“差异学习”“差异发展”的实证研究,就是学生在不同的学科学习中,在不同环境的学习过程中,是怎样进行循环学习的,怎样进行差异学习的,怎样实现差异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要能通过大数据、具体案例进一步去分析、验证“循环—差异”学习理论,丰富并创新教育理论成果。
2.“循环—差异”教学在不同学科课型教学中的操作要领研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个性,如何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值得在将来的教学实践中长期研究。
3.“循环—差异”教学在高中、小学的变式与延伸研究。“循环—差异”教学在初中有很好的适切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小学高年级、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有相近的心理特征,学习的环境、方式、任务要求都有相似之处,如何将“循环—差异”教学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小学和高中,提高研究成果的普适性水平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4.信息化环境中“循环—差异”教学的跟进研究。互联网技术几乎影响并渗透在每一个行业或领域,教育教学及管理自然也不例外。“循环—差异”教学强调“循环学习”“差异学习”“差异发展”。那么,如何更好地应对电子书包的兴起,网络课程的出现,小班化、翻转课堂、“私人订制”等现代化教学的要求,都需要深入地开展研究。目前,已经开展了四位一体机、平板电脑教学的应用与实验研究。<\\Ysc01\d\江苏教育\2017年\2017管理\01\KT1.T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