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分娩后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它会直接影响产妇和婴儿的身心健康,近几年产后抑郁作为心理学和妇产科的边缘学科成为研究的重点,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孕产妇的心理保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产后抑郁症是一种良性的精神疾病,它的病发率高达10%~30%,严重的影响到家庭生活的稳定。为了能够有效的防范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保证产妇及婴儿的身心健康,本文先从生理、心理等因素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原因,并结合临床实践,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率。本研究就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新进展进行一下综述。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临床护理;新进展
产后抑郁指的是产妇在产后2-3天内产生的轻度或是重度的情绪反应,4~6周症状最为明显,它主要表现为易激怒、恐怖、沮丧、焦虑和对自身及其婴儿的健康过度担忧,是产妇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类型。有关文献报道[1],国外的发病率为3.5%~33.0%,国内则为3.83%~16.7%,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药物治疗,但是严重者在产后2~4个月发展成为产后精神病,对产妇及新生儿都产生不良影响。
1.产后抑郁症的诱因
1.1生理因素:孕妇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体内的内分泌发生变化,这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特别是在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更是急剧变化。有研究显示[2],孕激素下降的幅度越大,产后抑郁的可能性便越大。特别是有精神病或是抑郁病家族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家族遗传也可能影响到产妇对产后抑郁症的易感性。
1.2心理因素:产后抑郁症的发病人群一般情况下符合这几点情况:比较自我,不成熟,神经敏感,争强好胜,性格固执,保守严谨,社会能力不强,社交能力不好,性格比较内向等。而孕育分娩又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孕妇的心理准备不够充分,对角色转换后的身份不能适应,育儿知识储备不足等。另外,产褥期产妇的情感和心理都比较脆弱,产妇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和心理压力,一些特殊情况的刺激{如死胎),更容易对产妇的精神造成伤害。因此,产妇的心理因素也是产后抑郁症的诱因之一。
1.3家庭与社会因素:家庭和社会因素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通常情况下它都容易被人忽视。调查显示[3],缺乏家人与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缺乏丈夫和长辈的支持与关心,是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又一因素。如果家属冷漠,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经济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家人对婴儿的性别有期盼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产妇产后抑郁症的病发。
2.产后抑郁症的护理策略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主要分为分娩前护理,分娩时护理和分娩后护理,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2.1分娩前护理:初产妇对分娩抱有恐惧心理,她们会担心各种问题,分娩中的疼痛,生产过程会不会顺利等,所以她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压力。在分娩前要对产妇进行护理,介绍相关的分娩知识,讲解分娩过程,讓孕妇对分娩有正确的认识。研究表明[4],对台湾妇女中进行调查,实行过产前练习支持计划实验组的孕妇在进行EPDS的问卷调查中,她们得高分的几率很少,这就表明接受这样练习的孕妇在产后得抑郁症的几率将会比较低。对孕妇进行思想上的宣传,使其在思想上、技能上为母亲角色的过度做好准备。
2.2分娩时护理:有研究显示[5],97.1%的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有恐惧心理,这就要求护理在产妇分娩时运用心理暗示疗法来有效的指导孕妇调节呼吸,分散她们的注意力,减轻产妇的焦虑的和紧张的心理。在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可同产妇进行交流和沟通,给产妇心理各情感上的支持。必要时,家属可由家属陪伴,这样有利于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2.3分娩后护理:分娩后护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2.3.1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相关研究表明[6],99%的产妇希望能够得到丈夫及亲人的关心、安慰和理解,丈夫及家人应该多多的关心产妇,给产妇鼓励,爱护和支持,避免争吵,要积极主动的照顾新生儿。除此之外,还要帮助孕妇树立起信心,消除她们的消极情绪,对孕妇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研究说明实施家庭护理对减轻产妇的产后抑郁症有显著的效果。
2.3.2保证产妇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分娩时的疲劳与疼痛,使产妇更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过度的疲劳会直接影响到产妇的情绪。所以,要尽量为产妇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要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治疗和护理的时间尽可能的集中,避免打扰到产妇的休息,从而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的可能性。
2.3.3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指导,使她们尽快适应母亲角色。为产妇介绍有关母乳喂养以及育婴的常识,指导她们护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向她们宣传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的知识,如溢奶、假月经等现象,是产妇顺利的完成角色转换。
2.3.4对产妇进行运动护理。产妇产后是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的,但完全的卧床休息会对产妇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在产妇的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轻松的运动,使孕妇保持心情愉悦。
2.3.5对产妇进行音乐护理。临床实践证明[7],适宜的音乐能够刺激人的听觉中枢从而使人体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而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能使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如手术、分娩等)过程中,使患者的呼吸平稳,血压和心率稳定,有助于各项操作顺利进行。还有研究表示[8],音乐的节奏的快慢,声音的强弱,音调的升降都能很好的对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起到调节作用。护士要确定与产妇比较合适的音乐,来调节产妇在产后的情绪,从而达到护理的目的。
3.结论
产后抑郁症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严重的影响到了产妇及婴儿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和谐。因此,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提高产妇的积极应对能力,更要重视产妇在分娩前,分娩时和分娩后的护理。护士应注意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准确的评估她们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问题实施护理措施,重点关注她们的心理保健以及心理护理,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积极的感情支持,从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邓捩花,刘晓.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23):233-234.
[2]刘友华.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新进展[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 (04):410-412.
[3]E.S. Mohammed , F.A. Mosalem , E.M. Mahfouz.Predictor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mong rural women in Minia, Egypt: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J].Public Health(IF 1.35),2014,128 (9):125-127.
[4]李惠芸.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4, (10):60-62.
[5]许春花 氟西汀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C].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2012.
[6]侯旻.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分析和护理措施[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0):1549-1550.
[7]毕泗艳.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进展[J]. 全科护理, 2013, (21),2000-2002.
[8]William V. Bobo , Barbara P. Yawn .Concise Review for Physicians and other Clinicians: Postpartum Depression[J]. Mayo Clinic Proceedings(IF 5.79), 2014:143.
【摘要】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分娩后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它会直接影响产妇和婴儿的身心健康,近几年产后抑郁作为心理学和妇产科的边缘学科成为研究的重点,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孕产妇的心理保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产后抑郁症是一种良性的精神疾病,它的病发率高达10%~30%,严重的影响到家庭生活的稳定。为了能够有效的防范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保证产妇及婴儿的身心健康,本文先从生理、心理等因素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原因,并结合临床实践,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症的患病率。本研究就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新进展进行一下综述。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临床护理;新进展
产后抑郁指的是产妇在产后2-3天内产生的轻度或是重度的情绪反应,4~6周症状最为明显,它主要表现为易激怒、恐怖、沮丧、焦虑和对自身及其婴儿的健康过度担忧,是产妇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类型。有关文献报道[1],国外的发病率为3.5%~33.0%,国内则为3.83%~16.7%,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药物治疗,但是严重者在产后2~4个月发展成为产后精神病,对产妇及新生儿都产生不良影响。
1.产后抑郁症的诱因
1.1生理因素:孕妇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体内的内分泌发生变化,这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特别是在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更是急剧变化。有研究显示[2],孕激素下降的幅度越大,产后抑郁的可能性便越大。特别是有精神病或是抑郁病家族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可能性更高,因此,家族遗传也可能影响到产妇对产后抑郁症的易感性。
1.2心理因素:产后抑郁症的发病人群一般情况下符合这几点情况:比较自我,不成熟,神经敏感,争强好胜,性格固执,保守严谨,社会能力不强,社交能力不好,性格比较内向等。而孕育分娩又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孕妇的心理准备不够充分,对角色转换后的身份不能适应,育儿知识储备不足等。另外,产褥期产妇的情感和心理都比较脆弱,产妇承担着巨大的精神压和心理压力,一些特殊情况的刺激{如死胎),更容易对产妇的精神造成伤害。因此,产妇的心理因素也是产后抑郁症的诱因之一。
1.3家庭与社会因素:家庭和社会因素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通常情况下它都容易被人忽视。调查显示[3],缺乏家人与社会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缺乏丈夫和长辈的支持与关心,是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又一因素。如果家属冷漠,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经济条件差,居住环境恶劣,家人对婴儿的性别有期盼等因素都可能会导致产妇产后抑郁症的病发。
2.产后抑郁症的护理策略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主要分为分娩前护理,分娩时护理和分娩后护理,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2.1分娩前护理:初产妇对分娩抱有恐惧心理,她们会担心各种问题,分娩中的疼痛,生产过程会不会顺利等,所以她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压力。在分娩前要对产妇进行护理,介绍相关的分娩知识,讲解分娩过程,讓孕妇对分娩有正确的认识。研究表明[4],对台湾妇女中进行调查,实行过产前练习支持计划实验组的孕妇在进行EPDS的问卷调查中,她们得高分的几率很少,这就表明接受这样练习的孕妇在产后得抑郁症的几率将会比较低。对孕妇进行思想上的宣传,使其在思想上、技能上为母亲角色的过度做好准备。
2.2分娩时护理:有研究显示[5],97.1%的产妇在分娩的过程中有恐惧心理,这就要求护理在产妇分娩时运用心理暗示疗法来有效的指导孕妇调节呼吸,分散她们的注意力,减轻产妇的焦虑的和紧张的心理。在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可同产妇进行交流和沟通,给产妇心理各情感上的支持。必要时,家属可由家属陪伴,这样有利于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2.3分娩后护理:分娩后护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2.3.1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相关研究表明[6],99%的产妇希望能够得到丈夫及亲人的关心、安慰和理解,丈夫及家人应该多多的关心产妇,给产妇鼓励,爱护和支持,避免争吵,要积极主动的照顾新生儿。除此之外,还要帮助孕妇树立起信心,消除她们的消极情绪,对孕妇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研究说明实施家庭护理对减轻产妇的产后抑郁症有显著的效果。
2.3.2保证产妇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分娩时的疲劳与疼痛,使产妇更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过度的疲劳会直接影响到产妇的情绪。所以,要尽量为产妇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护理人员要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治疗和护理的时间尽可能的集中,避免打扰到产妇的休息,从而降低产妇产后抑郁的可能性。
2.3.3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指导,使她们尽快适应母亲角色。为产妇介绍有关母乳喂养以及育婴的常识,指导她们护理孩子的知识和技能,向她们宣传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的知识,如溢奶、假月经等现象,是产妇顺利的完成角色转换。
2.3.4对产妇进行运动护理。产妇产后是不能进行剧烈运动的,但完全的卧床休息会对产妇的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因此,在产妇的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一些轻松的运动,使孕妇保持心情愉悦。
2.3.5对产妇进行音乐护理。临床实践证明[7],适宜的音乐能够刺激人的听觉中枢从而使人体交感神经活动减弱,而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能使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如手术、分娩等)过程中,使患者的呼吸平稳,血压和心率稳定,有助于各项操作顺利进行。还有研究表示[8],音乐的节奏的快慢,声音的强弱,音调的升降都能很好的对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起到调节作用。护士要确定与产妇比较合适的音乐,来调节产妇在产后的情绪,从而达到护理的目的。
3.结论
产后抑郁症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严重的影响到了产妇及婴儿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和谐。因此,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提高产妇的积极应对能力,更要重视产妇在分娩前,分娩时和分娩后的护理。护士应注意密切观察产妇的心理变化,准确的评估她们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问题实施护理措施,重点关注她们的心理保健以及心理护理,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积极的感情支持,从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邓捩花,刘晓.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23):233-234.
[2]刘友华.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新进展[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9, (04):410-412.
[3]E.S. Mohammed , F.A. Mosalem , E.M. Mahfouz.Predictor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mong rural women in Minia, Egypt: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J].Public Health(IF 1.35),2014,128 (9):125-127.
[4]李惠芸.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4, (10):60-62.
[5]许春花 氟西汀联合心理护理干预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疗效观察[C]. 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2012.
[6]侯旻. 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分析和护理措施[J]. 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0):1549-1550.
[7]毕泗艳.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进展[J]. 全科护理, 2013, (21),2000-2002.
[8]William V. Bobo , Barbara P. Yawn .Concise Review for Physicians and other Clinicians: Postpartum Depression[J]. Mayo Clinic Proceedings(IF 5.79), 20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