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作文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在这一个特殊的阶段里,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提高?笔者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以课堂为主阵地,渗透写作方法。虽然说现在的习作教学大多重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但并不意味着在习作教学中就要完全摒弃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的指导。二、从小处入手,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三、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以期通过这些努力,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让学生的習作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关键词】渗透;写作方法;遣词造句;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让学生乐于表达,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一提到写作文,孩子愁,老师更愁,每一次习作教学都是与学生斗智斗勇的过程,老师各种威逼利诱,学生最后才能勉强完成一次习作任务。这种局面到底该怎样改变,真正做到让学生想写、敢写、会写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渗透写作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然说现在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淡化了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教学,但并不意味着在习作教学中就要完全摒弃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的指导。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不乏经典之作,那么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根据文本特点去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长期坚持,学生一定会受益良多。
比如三年级下册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是一篇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文章,特别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以及物产的丰富,我紧扣这一点,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请你也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写家乡的美景,于是有的学生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家乡的景色,有的学生按照早、中、晚的顺序描绘了家乡的景色,看到学生文思泉涌的样子,我趁机说:“如果把刚刚你们所写的,加上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那就是一篇好作文了。”结果在当次的小作文中,大部分学生的文章结构非常清楚,篇幅也明显增加。
三年级上册的《小镇的早晨》一文,也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自然段里的总——分结构,文章抓住了小镇的三个特点:安静、热闹、忙碌来写,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总起一句: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热闹、忙碌)的。接着再抓住小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详细描写以突出该特点。在教学时,我重点渗透这种总——分的格式,让学生进行接龙游戏:一个学生说家乡的早晨是美丽的,接下来的学生就具体描绘家乡的美丽;另一个学生说学校的早晨是热闹的,接下来的学生就具体描绘学校的热闹。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情绪高涨,结果当天的随堂小练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抓住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具体地描绘出来,有效地解决了平时学生语言空洞的问题。
又如三年级上册的《说声“对不起”》,这篇文章里则出现了大量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那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就以此为契机,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作者的心理,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然后再给学生设定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场景,如:老师表扬时你的心情怎样、答问错误时的心情是怎样、文章发表时的心情又是怎样……让学生练习说话。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明白原来心理描写可以使文章的感情表达更加细腻,使文章更加具体形象。
其实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如三年级上册《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中的对话描写、三年级下册《平分生命》一文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三年级上册《翠鸟》一文中的比喻句的运用……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有效的习作素材与方法,然后进行整合,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对于基本的习作方法与表达技巧也就会非常了解了。
二、从小处入手,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那么在写作文时,我们能不能这么认为:“句尚不美,何以成美文!”
我们广东地区的部分小学生,由于受粤方言的影响,在表达上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常常会出现语言不规范,或是词不达意的现象,长此以往无疑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到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既不能为了鼓励学生而给他一个不切实际的过高的评价,又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难度,重视句子的评价。既然是三年级的学生,作文还刚刚起步,那么我们不妨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句子上。如果学生的文章里出现一个好句子,老师就用波浪线标出来,并在旁边写上简单的批语,让学生明白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如我在教完三年级上册的《翠鸟》一文时,布置了一个课外练笔,写你喜欢的小动物,学生就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句子,我总是从欣赏的角度出发,在后面加上了很多激励性的旁批,如:
1.我最喜欢的要数红金鱼了,红金鱼的头上长着一个红瘤子,像一顶红帽子,尾巴边上是花的,像一条花裙子。它游起来像一朵红霞在飘动。(师评:比喻真恰当!)
2.小白很讨人喜欢,浑身上下长着白白长长的绒毛,尤其是额头上的长毛拖下来,活像一排刘海儿,将它的双眼都遮住了。(师评:你真会观察!)
3.小白兔的耳朵就像电视机的天线一样,一有什么动静这天线就开始连接。(师评:你真会想象!)
4.它最喜欢的是咬我的东西,好像我的东西是垃圾,我看见了,说:“气死我了,老是咬烂我的东西,我的东西又不是老鼠!你这只笨狗!”(师评:你讲话真幽默,老师很喜欢。)
作文一发下去,当学生看到老师的评语时,一个个兴奋得小脸通红,拿着本子到处炫耀,看到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我想:此时此刻,作文在孩子们的心中应该没那么难了吧!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对句子的评价之外,还让学生准备一本专门的本子每天练习写一句话,比一比,谁的句子最生动形象有趣。这样的练习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学生用的时间不多,老师批改花的时间也很少,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试想,当学生能把每一句话都写好了,那么写好一篇文章当然也不会是难事。
三、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来说至关重要。作为一线老师,一定会有这样的印象:每次习作结束之后,学生都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评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以此为契机,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我们要重视评语的作用。作文的评语实际上是跟学生的一次心灵的对话,也许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能让一个不起眼的学生脱颖而出,也许老师不经意的一次表扬,就能改变学生的一生。在评语中,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赞扬,而学生就在这一次次的赞扬中体会成功的喜悦,积聚作文的动力。其次,要能给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每次习作之后,对于特别优秀的文章,我们可以范读、可以传阅、可以投稿,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介绍创作的过程……这些做法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鼓舞,可以激发他们写出更好的文章。而班里的中下生,文章虽然不是那么优秀,但是肯定能找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好句子来,那么我就在班里墙报上开辟了一个“佳句集锦”专栏,这样那些中下生也能有自己展示的舞台,能让更多的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后,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作文教学之路漫漫,唯有继续努力探索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俞文钊.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渗透;写作方法;遣词造句;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让学生乐于表达,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一提到写作文,孩子愁,老师更愁,每一次习作教学都是与学生斗智斗勇的过程,老师各种威逼利诱,学生最后才能勉强完成一次习作任务。这种局面到底该怎样改变,真正做到让学生想写、敢写、会写呢?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课堂为主阵地,渗透写作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然说现在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提倡学生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淡化了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教学,但并不意味着在习作教学中就要完全摒弃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的指导。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不乏经典之作,那么如果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根据文本特点去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这样长期坚持,学生一定会受益良多。
比如三年级下册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是一篇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文章,特别是文章的第二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以及物产的丰富,我紧扣这一点,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请你也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写家乡的美景,于是有的学生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绘了家乡的景色,有的学生按照早、中、晚的顺序描绘了家乡的景色,看到学生文思泉涌的样子,我趁机说:“如果把刚刚你们所写的,加上一个好的开头和结尾,那就是一篇好作文了。”结果在当次的小作文中,大部分学生的文章结构非常清楚,篇幅也明显增加。
三年级上册的《小镇的早晨》一文,也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自然段里的总——分结构,文章抓住了小镇的三个特点:安静、热闹、忙碌来写,每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总起一句:小镇的早晨是安静(热闹、忙碌)的。接着再抓住小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来详细描写以突出该特点。在教学时,我重点渗透这种总——分的格式,让学生进行接龙游戏:一个学生说家乡的早晨是美丽的,接下来的学生就具体描绘家乡的美丽;另一个学生说学校的早晨是热闹的,接下来的学生就具体描绘学校的热闹。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情绪高涨,结果当天的随堂小练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抓住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具体地描绘出来,有效地解决了平时学生语言空洞的问题。
又如三年级上册的《说声“对不起”》,这篇文章里则出现了大量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那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就以此为契机,先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感受作者的心理,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然后再给学生设定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场景,如:老师表扬时你的心情怎样、答问错误时的心情是怎样、文章发表时的心情又是怎样……让学生练习说话。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明白原来心理描写可以使文章的感情表达更加细腻,使文章更加具体形象。
其实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如三年级上册《回自己的祖国去》一文中的对话描写、三年级下册《平分生命》一文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三年级上册《翠鸟》一文中的比喻句的运用……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有效的习作素材与方法,然后进行整合,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对于基本的习作方法与表达技巧也就会非常了解了。
二、从小处入手,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那么在写作文时,我们能不能这么认为:“句尚不美,何以成美文!”
我们广东地区的部分小学生,由于受粤方言的影响,在表达上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常常会出现语言不规范,或是词不达意的现象,长此以往无疑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到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既不能为了鼓励学生而给他一个不切实际的过高的评价,又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低难度,重视句子的评价。既然是三年级的学生,作文还刚刚起步,那么我们不妨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句子上。如果学生的文章里出现一个好句子,老师就用波浪线标出来,并在旁边写上简单的批语,让学生明白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如我在教完三年级上册的《翠鸟》一文时,布置了一个课外练笔,写你喜欢的小动物,学生就出现了很多精彩的句子,我总是从欣赏的角度出发,在后面加上了很多激励性的旁批,如:
1.我最喜欢的要数红金鱼了,红金鱼的头上长着一个红瘤子,像一顶红帽子,尾巴边上是花的,像一条花裙子。它游起来像一朵红霞在飘动。(师评:比喻真恰当!)
2.小白很讨人喜欢,浑身上下长着白白长长的绒毛,尤其是额头上的长毛拖下来,活像一排刘海儿,将它的双眼都遮住了。(师评:你真会观察!)
3.小白兔的耳朵就像电视机的天线一样,一有什么动静这天线就开始连接。(师评:你真会想象!)
4.它最喜欢的是咬我的东西,好像我的东西是垃圾,我看见了,说:“气死我了,老是咬烂我的东西,我的东西又不是老鼠!你这只笨狗!”(师评:你讲话真幽默,老师很喜欢。)
作文一发下去,当学生看到老师的评语时,一个个兴奋得小脸通红,拿着本子到处炫耀,看到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我想:此时此刻,作文在孩子们的心中应该没那么难了吧!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对句子的评价之外,还让学生准备一本专门的本子每天练习写一句话,比一比,谁的句子最生动形象有趣。这样的练习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学生用的时间不多,老师批改花的时间也很少,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试想,当学生能把每一句话都写好了,那么写好一篇文章当然也不会是难事。
三、从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写作的动力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来说至关重要。作为一线老师,一定会有这样的印象:每次习作结束之后,学生都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评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以此为契机,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我们要重视评语的作用。作文的评语实际上是跟学生的一次心灵的对话,也许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能让一个不起眼的学生脱颖而出,也许老师不经意的一次表扬,就能改变学生的一生。在评语中,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赞扬,而学生就在这一次次的赞扬中体会成功的喜悦,积聚作文的动力。其次,要能给每个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每次习作之后,对于特别优秀的文章,我们可以范读、可以传阅、可以投稿,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介绍创作的过程……这些做法于学生而言,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鼓舞,可以激发他们写出更好的文章。而班里的中下生,文章虽然不是那么优秀,但是肯定能找出许多出人意料的好句子来,那么我就在班里墙报上开辟了一个“佳句集锦”专栏,这样那些中下生也能有自己展示的舞台,能让更多的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总而言之,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了这一系列的措施后,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作文教学之路漫漫,唯有继续努力探索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俞文钊.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