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过的一个笑话,编的很有意思。在一个国际夏令营里,老师让孩子们讨论一个问题,题目是“世界粮食匮乏问题”,孩子们都不明白这个题目,但原因不同。美国孩子问:什么是世界?他太狂了,美国就是一切,不知道美国之外有世界。非洲孩子问:什么是粮食?他太穷了,没有见过粮食。欧洲孩子问:什么是匮乏?他太富了,不知道有匮乏这种事。中国孩子问什么呢?他问:什么是问题?这是讽刺中国孩子不会提问题,没有好奇心。
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问题?是什么抹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人们追问这些问题时,似乎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了教育。教育,本是启人心智的一项活动,现在却饱受诟病。教育怎么了?
思始于疑,人们在追问、思考,身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追问、思考。一个敢于深层追问的教育者是一个对教育有更高追求的人,他绝不会满足于以教书为工作糊口,满足于备、讲、辅、批、考、评、补的辛劳,满足于学生考试成绩的优秀。他必将向更高处追寻,向更深处探究。他的眼光必不会囿于当下教育对象的考试成绩,他的理想绝不会停留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自我满足。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民族的长足进步倾力。他必将去质疑,去思考,去实践。
“教育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教育该怎样培养人?”这是思者的追问。
“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浅薄的。”这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一书的封面上一段耐人寻味而蕴涵哲理的话。教育犹如一艘承载信念与希望的巨轮,航行在茫茫大海上,这艘巨轮所承担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如果没有责任与使命,扬帆将要何处去?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丰富、高贵的灵魂,活泼、智慧的头脑,培养出更多具有想象力、创新能力的人才。如果这样,教育就真正成功了。同时,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
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模式纷呈。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无疑是高瞻远瞩的,它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型人才为目标。“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大胸襟。
“疑探中呼吸自由空气,合作中培养世界公民。经过三疑三探模式训练和培养起来的学生,必定能够对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北师大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坚教授这样评价。
“没有问题是教育最大的问题。”“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这是智者的思考。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校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接受知识方面的教育。现在对智育流行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理解为知识的灌输,甚至归结为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这样做,只是把宝贵的头脑当成了一个容器、一个工具。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生长,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
在人的智力品质中,第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人类所有智力活动的形式,比如,哲学、科学,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好奇心是天生的,每个人在智力生长的一定阶段都会显现出来。在教育中,兴趣又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育第一要保护和鼓励的东西。学习有没有成效,关键是有没有兴趣。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精神处在一个非常快乐的状态,他在享受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一个善于享受这种快乐的人,他的心智始终处于活泼状态,这样的人是最容易出成就的。而纯粹出于兴趣从事精神事业的人越多,那个民族就会成为肥沃的土壤,最容易出大师。
所以,教育要做的就是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尽最大可能保护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及学习兴趣,三疑三探课堂模式是基于对以上理念的充分认识创设的。以疑导学,有别于传统课堂上老师的满堂问,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以往的课堂上,老师就像狄仁杰,动不动就问“元芳,你怎么看”。而三疑三探的课堂,是学生自己设疑,自己学习,自己展示,自己评价,自己总结,自己编题,真正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入手,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推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使学生真切感悟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
国际教育建模专家查有梁教授所说:“西峡的‘三疑三探’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质疑——探究’模式是对‘精讲——练习’的发展与超越,比较接近理想的教学过程,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很好的载体。启发、质疑、探究、精讲、练习、讨论、展示、总结,这8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创造优质教学的奇迹。”
行文至此,又想起一个故事:两千多年前,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第欧根尼回答:“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他们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许,孩子们最想对今天的教育说的就是这样一句话:“不要挡住我的阳光。”而“三疑三探”课堂模式,正在努力把阳光还给学生。
是谁偷走了孩子们的问题?是什么抹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人们追问这些问题时,似乎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了教育。教育,本是启人心智的一项活动,现在却饱受诟病。教育怎么了?
思始于疑,人们在追问、思考,身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追问、思考。一个敢于深层追问的教育者是一个对教育有更高追求的人,他绝不会满足于以教书为工作糊口,满足于备、讲、辅、批、考、评、补的辛劳,满足于学生考试成绩的优秀。他必将向更高处追寻,向更深处探究。他的眼光必不会囿于当下教育对象的考试成绩,他的理想绝不会停留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自我满足。一个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要做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民族的长足进步倾力。他必将去质疑,去思考,去实践。
“教育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教育该怎样培养人?”这是思者的追问。
“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浅薄的。”这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一书的封面上一段耐人寻味而蕴涵哲理的话。教育犹如一艘承载信念与希望的巨轮,航行在茫茫大海上,这艘巨轮所承担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如果没有责任与使命,扬帆将要何处去?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丰富、高贵的灵魂,活泼、智慧的头脑,培养出更多具有想象力、创新能力的人才。如果这样,教育就真正成功了。同时,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一笔终身财富。
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模式纷呈。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无疑是高瞻远瞩的,它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型人才为目标。“风物长宜放眼量”,这是一种大智慧、一种大胸襟。
“疑探中呼吸自由空气,合作中培养世界公民。经过三疑三探模式训练和培养起来的学生,必定能够对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公民。”北师大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坚教授这样评价。
“没有问题是教育最大的问题。”“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这是智者的思考。
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在学校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接受知识方面的教育。现在对智育流行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理解为知识的灌输,甚至归结为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这样做,只是把宝贵的头脑当成了一个容器、一个工具。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生长,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
在人的智力品质中,第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人类所有智力活动的形式,比如,哲学、科学,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好奇心是天生的,每个人在智力生长的一定阶段都会显现出来。在教育中,兴趣又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育第一要保护和鼓励的东西。学习有没有成效,关键是有没有兴趣。一个学生在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精神处在一个非常快乐的状态,他在享受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一个善于享受这种快乐的人,他的心智始终处于活泼状态,这样的人是最容易出成就的。而纯粹出于兴趣从事精神事业的人越多,那个民族就会成为肥沃的土壤,最容易出大师。
所以,教育要做的就是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尽最大可能保护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及学习兴趣,三疑三探课堂模式是基于对以上理念的充分认识创设的。以疑导学,有别于传统课堂上老师的满堂问,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以往的课堂上,老师就像狄仁杰,动不动就问“元芳,你怎么看”。而三疑三探的课堂,是学生自己设疑,自己学习,自己展示,自己评价,自己总结,自己编题,真正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入手,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推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使学生真切感悟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
国际教育建模专家查有梁教授所说:“西峡的‘三疑三探’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质疑——探究’模式是对‘精讲——练习’的发展与超越,比较接近理想的教学过程,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很好的载体。启发、质疑、探究、精讲、练习、讨论、展示、总结,这8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创造优质教学的奇迹。”
行文至此,又想起一个故事:两千多年前,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第欧根尼回答:“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他们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许,孩子们最想对今天的教育说的就是这样一句话:“不要挡住我的阳光。”而“三疑三探”课堂模式,正在努力把阳光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