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是由教师作为主要研究者,校外专家及同事等为助研者,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取向,以教师的合作精神为核心,成员间相互协作并共享经验资源等,最终实现互促共进的研究学习共同体。本文先阐述了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的定义,接着以“用比例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设计与说课为例,阐述基于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模式下的合作备课的具体实践步骤与内容。
【关键词】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合作备课;用比例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践步骤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间趋于模式化和规范化的教研协作已无法应对时代对教师成长的要求及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内教研学者在借鉴和吸收国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凸显教师“协作互助”特征的新型教研组织——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旨在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主要以“用比例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实验的设计、仪器制作、演示与说课为例来探讨“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实践研究,旨在探索教师间协作研究的优化策略,创新原有的校本教研模式,以期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学校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实现专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参考和启示。
一、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的定义
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是由教师作为主要研究者,校外专家及同事等作为助研者,以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为取向,以教师的合作精神为核心,成员围绕着教师在职场中碰到的问题,通过理论引领的交流和新型教研活动的协作互动,使教师借助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教学特点和能力,并以教师个体教学个性的丰富性来促进协作研究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从而达到教师个体与协作研究共同体的共同成长与发展的研究型组织。
二、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的合作备课实践
笔者即将参加2019年广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故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决定以本次比赛为契机,组织人员构建针对物理科目的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以协助笔者参加本次比赛活动,同时探索基于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模式下的合作备课新模式。
本组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小组由包括笔者在内的五名教师组成,定于每周四上午第五节课在物理集体会议室进行研究讨论。其中,笔者为本次的协作研究的主研者,其余四位老教师为助研者,以下为本次协作研究活动的过程步骤。
(一)确定说课比赛题目
1.主研者展示选题结果
由于说课比赛限定参赛者在10分钟之内完成一节实验说课,故笔者首先进行第一次独立备课,通过查找实验资料,整合实验室的实验资源,选择了“光电效应”“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静电现象”四个实验课题。笔者根据实验器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去寻求实验创新,整合四个课题的说课亮点,设计教学思路以实现重难点突破。之后,笔者将自主设计的教学预案与共同体成员分享介绍并讨论。
2.共同体成员集慧定题
组员们在讨论说课选题时指出:首先,由于静电实验对环境的干燥程度要求高,不确定因素较多,所以应先排除。其次,选题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本次实验设计是为了参加说课比赛而不是教学比赛,说课的重点在于解释为了突破什么重难点去设计改进了怎样的,即展示实验亮点。因此,三个课题对比之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让人更“有课可说”,例如,装置上下双层并排设计是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对比;用夹子控制两小车运动的同时性是为了得到两车的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便于数据测量,简化数据运算。
最后在共同体成员的共同讨论下,笔者决定选择“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为比赛内容,并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将课题改为“用比例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二)改进实验装置
1.主研者改进实验装置
笔者在思考如何减小该实验的常见误差——须控制小车质量远大于重物质量,及以木板为轨道造成无法忽略较大的摩擦力等问题时,受到物理人教版必修二《探究功與速度变化关系》实验的启发,教材对该实验的设计处理是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使力成比例地成倍增加。故笔者以此类比,对实验装置进行了以下改进:加入动滑轮装置,通过控制连接动滑轮的绳子股数来控制两车的动力比例,直接与小车的位移之比作比较,避免繁杂的数据处理;将木板轨道改为铝合金轨道,以减小摩擦且使装置更加美观。
2.共同体成员优化设计方案
共同体成员在笔者介绍完装置改进方案后指出:第一,实验数据的可变性和对比性是优质实验装置应具备的条件之一。既然主研者已提出用通过滑轮组绕线,来控制两车所受拉力之比,可顺便提出该设计的另一优点是多次改变连接动滑轮的绳子股数来改变两车的动力比例,实现多组数据对比;第二,主研者可在铝合金轨道上贴上双面刻度尺,方便学生读出位移数据以快速进行数据处理;第三,传统实验中用夹子人工控制小车运动同时性的实验误差太大,能否改用电学开关?第四,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关键点在于应先平衡好摩擦力,故可在装置上加上光电门来判断是否已达到平衡摩擦力的实验条件。
3.主研者再次改进实验装置
结合共同体成员提出的第三、四点意见,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将装置改为用同个开关控制下的两个电磁铁来控制小车运动同时性;另外,笔者设计在轨道底部安装可微调的平衡螺母,使得能够快速调节平衡摩擦力,便于操作。
(三)主研者制作实验装置
在相关实验员的协助配合下,笔者在购买实验材料后动手制作了该实验装置。制作期间,笔者就绕线绳子易断、动滑轮存在一定质量导致小车所受拉力不成比例、小车车轮与轨道两侧护轨存在摩擦等多个问题,多次与共同体成员研究讨论,不断尝试、改进实验材料以获得最优实验装置。之后共同体成员又多次协作调整实验装置,以结合实际情况减小实验误差。下图为实验装置的最终成品图: (四)主研者设计说课内容
1.主研者整合实验创新点
主研者通过整理与共同体成员多次协作研究的会议记录,结合查阅的文献资料,整合出说课内容中必不可少的实验创新点:①将传统的轨道水平并排放置改为上下双层并排放置,便于学生观察比较,操作简单;②使用贴有双面刻度的铝合金轨道,方便学生读出位移数据,同时相比较木板而言,铝合金轨道可减小摩擦且更加美观;③在轨道底部安装可微调的平衡螺母,使得能快速调节平衡摩擦力,便于观察操作;④用同个开关控制下的两个电磁铁分别控制两辆小车的运动,控制两小车运动的同时性,可得到两车的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便于操作且实验误差小;⑤本教具在轨道中间两侧安装护轨,以限定小车的运动轨迹,确保小车做直线运动,减小实验误差;⑥教具在下轨道安装了精确到毫秒的光电门,通过观察小车通过前后两个光电门的时间相等与否来判断是否已经平衡好摩擦力,操作简单迅速;⑦本装置中无须计算重物重力和加速度,直接通过控制连接动滑轮的绳子股数来控制两车的动力比例,并直接与小车的位移之比作比较,避免繁杂的数据处理;⑧本装置无须考虑控制重物与车的质量差,操作简单易控;⑨本装置可多次改变连接动滑轮的绳子股数来改变两车的动力比例,实现多组数据对比。
2.主研者初步设计说课稿
笔者结合本实验装置的设计特点和所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最终觉得从七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分析——教学目标——实验设计——实验创新——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其中的实验设计分为第一步,平衡摩擦力;第二步,控制两车的质量相同,通过滑轮组的绕线方式使得两车所受合外力之比为1:2,通过实验测量判断两车的位移之比是否为1:2;第三步,通过滑轮组的绕线方式使得两车所受合外力相同,控制上下两车质量比为2:1,通过实验测量判断两车的位移之比是否为1:2。另外,主研者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第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合理分析,设计实验;第三,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第四,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第五,分析误差,拓展提高。
(五)共同体成员优化说课稿
笔者在以说课稿为思路,设计制作了说课课件后,向共同体成员展示了以上的说课过程,但共同体成员提出,此说课思路过于模式化,无法突出创新点,故经过集体讨论后,提出了以下修改意见:
1.即使是说课,说课教师也应重视将现场的实验教具融入说课过程,不能让教具纯摆设化,故笔者应在说课中加入介绍环节以展示实验装置的各部件及简单介绍其作用。
2.由于说课时间有限,故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展示出实验装置的创新点,类似千篇一律的教材、教学、教学目标分析,主研者应以课件内容形式展示即可,说课过程中以一句话将此串接带过,将更多时间留给实验创新点的介绍。
3.涉及改进实验装置的说课过程应突出的是为了突破什么样的重难点,在受到什么启发的影响下而对装置有怎样的设计改进,因此,在实验设计部分主研者应突出讲解设计原由:为控制两车运动的同时性,主研者将教材所给案例中用夹子人工同时按住、松放拉动小车的细绳,改为用同个开关控制下的两个电磁铁分别控制两辆小车的运动;在受到《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使力成比例增加的启发,主研者通过滑轮组绕线来控制两车所受拉力之比。
4.主研者在说课时既要控制说课时间,又要展示实验教具在课堂中是如何加以运用的,因此,主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三个环节“动手操作,实践探究”中,可插入提前录制的操作视频,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实验过程,使说课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六)主研者修改说课内容
主研者在结合共同体成员提出的修改意见后,迅速调整说课内容,最终确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说课:①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以一句话过渡串接该内容;②实验设计:强调本装置是受何启发从而如何改进设计以便测量加速度和小车所受合外力;③实验创新:结合现场的实验装置动手操作并介绍实验的各部件及其作用;④教学过程:以初步说课稿中的五个步骤为基础,同时在该说课过程中穿插播放实验视频;⑤教学评价:结合以上实验装置和说课设计进行自我反思。
(七)共同體成员自我反思
主研者从本次说课比赛的准备中意识到自身教学设计的不足,在与共同体成员的多次交流协作研究中,通过多次“磨课 反思”,拓展了教学思维,使自身的实验备课思路变得更加严谨专业,同时促进了自身的教学风格的正确形成并提升了自身的科研水平。
助研者成员在多次协作研究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火花,沟通情感,同时也在该过程中进行自我观照,换位思考,悟出教学困惑,获取创新观点。
三、结语
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校原有教研组功能的重新审视。这种多元化的新型校本教研模式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教师的自我反省、学习、超越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推动学校改革进步的新生力量。本文虽以“用比例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设计与说课为例,展示了基于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模式下的合作备课的具体实践内容,对其运行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见,但对应展示的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的运作方式仍不够全面,分析仍不够透彻。故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的更多优化运作方式,如,合作课题、合作读书等形式,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教师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艳霞.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08.
[2]潘佳丽.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68—69.
[3]谭冠毅.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集体备课——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温度》一课为例[J].广西教育,2019(5):39-41.
[3]李珍,刘毅 ,魏茂娜.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多维度身份的建构——以《英语写作》课程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7):54-60.
【关键词】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合作备课;用比例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践步骤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间趋于模式化和规范化的教研协作已无法应对时代对教师成长的要求及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国内教研学者在借鉴和吸收国外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凸显教师“协作互助”特征的新型教研组织——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旨在让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主要以“用比例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一实验的设计、仪器制作、演示与说课为例来探讨“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实践研究,旨在探索教师间协作研究的优化策略,创新原有的校本教研模式,以期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学校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实现专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参考和启示。
一、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的定义
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是由教师作为主要研究者,校外专家及同事等作为助研者,以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为取向,以教师的合作精神为核心,成员围绕着教师在职场中碰到的问题,通过理论引领的交流和新型教研活动的协作互动,使教师借助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将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教学特点和能力,并以教师个体教学个性的丰富性来促进协作研究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从而达到教师个体与协作研究共同体的共同成长与发展的研究型组织。
二、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的合作备课实践
笔者即将参加2019年广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故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决定以本次比赛为契机,组织人员构建针对物理科目的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以协助笔者参加本次比赛活动,同时探索基于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模式下的合作备课新模式。
本组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小组由包括笔者在内的五名教师组成,定于每周四上午第五节课在物理集体会议室进行研究讨论。其中,笔者为本次的协作研究的主研者,其余四位老教师为助研者,以下为本次协作研究活动的过程步骤。
(一)确定说课比赛题目
1.主研者展示选题结果
由于说课比赛限定参赛者在10分钟之内完成一节实验说课,故笔者首先进行第一次独立备课,通过查找实验资料,整合实验室的实验资源,选择了“光电效应”“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静电现象”四个实验课题。笔者根据实验器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去寻求实验创新,整合四个课题的说课亮点,设计教学思路以实现重难点突破。之后,笔者将自主设计的教学预案与共同体成员分享介绍并讨论。
2.共同体成员集慧定题
组员们在讨论说课选题时指出:首先,由于静电实验对环境的干燥程度要求高,不确定因素较多,所以应先排除。其次,选题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本次实验设计是为了参加说课比赛而不是教学比赛,说课的重点在于解释为了突破什么重难点去设计改进了怎样的,即展示实验亮点。因此,三个课题对比之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让人更“有课可说”,例如,装置上下双层并排设计是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对比;用夹子控制两小车运动的同时性是为了得到两车的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便于数据测量,简化数据运算。
最后在共同体成员的共同讨论下,笔者决定选择“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为比赛内容,并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将课题改为“用比例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二)改进实验装置
1.主研者改进实验装置
笔者在思考如何减小该实验的常见误差——须控制小车质量远大于重物质量,及以木板为轨道造成无法忽略较大的摩擦力等问题时,受到物理人教版必修二《探究功與速度变化关系》实验的启发,教材对该实验的设计处理是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使力成比例地成倍增加。故笔者以此类比,对实验装置进行了以下改进:加入动滑轮装置,通过控制连接动滑轮的绳子股数来控制两车的动力比例,直接与小车的位移之比作比较,避免繁杂的数据处理;将木板轨道改为铝合金轨道,以减小摩擦且使装置更加美观。
2.共同体成员优化设计方案
共同体成员在笔者介绍完装置改进方案后指出:第一,实验数据的可变性和对比性是优质实验装置应具备的条件之一。既然主研者已提出用通过滑轮组绕线,来控制两车所受拉力之比,可顺便提出该设计的另一优点是多次改变连接动滑轮的绳子股数来改变两车的动力比例,实现多组数据对比;第二,主研者可在铝合金轨道上贴上双面刻度尺,方便学生读出位移数据以快速进行数据处理;第三,传统实验中用夹子人工控制小车运动同时性的实验误差太大,能否改用电学开关?第四,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的关键点在于应先平衡好摩擦力,故可在装置上加上光电门来判断是否已达到平衡摩擦力的实验条件。
3.主研者再次改进实验装置
结合共同体成员提出的第三、四点意见,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将装置改为用同个开关控制下的两个电磁铁来控制小车运动同时性;另外,笔者设计在轨道底部安装可微调的平衡螺母,使得能够快速调节平衡摩擦力,便于操作。
(三)主研者制作实验装置
在相关实验员的协助配合下,笔者在购买实验材料后动手制作了该实验装置。制作期间,笔者就绕线绳子易断、动滑轮存在一定质量导致小车所受拉力不成比例、小车车轮与轨道两侧护轨存在摩擦等多个问题,多次与共同体成员研究讨论,不断尝试、改进实验材料以获得最优实验装置。之后共同体成员又多次协作调整实验装置,以结合实际情况减小实验误差。下图为实验装置的最终成品图: (四)主研者设计说课内容
1.主研者整合实验创新点
主研者通过整理与共同体成员多次协作研究的会议记录,结合查阅的文献资料,整合出说课内容中必不可少的实验创新点:①将传统的轨道水平并排放置改为上下双层并排放置,便于学生观察比较,操作简单;②使用贴有双面刻度的铝合金轨道,方便学生读出位移数据,同时相比较木板而言,铝合金轨道可减小摩擦且更加美观;③在轨道底部安装可微调的平衡螺母,使得能快速调节平衡摩擦力,便于观察操作;④用同个开关控制下的两个电磁铁分别控制两辆小车的运动,控制两小车运动的同时性,可得到两车的加速度之比等于位移之比,便于操作且实验误差小;⑤本教具在轨道中间两侧安装护轨,以限定小车的运动轨迹,确保小车做直线运动,减小实验误差;⑥教具在下轨道安装了精确到毫秒的光电门,通过观察小车通过前后两个光电门的时间相等与否来判断是否已经平衡好摩擦力,操作简单迅速;⑦本装置中无须计算重物重力和加速度,直接通过控制连接动滑轮的绳子股数来控制两车的动力比例,并直接与小车的位移之比作比较,避免繁杂的数据处理;⑧本装置无须考虑控制重物与车的质量差,操作简单易控;⑨本装置可多次改变连接动滑轮的绳子股数来改变两车的动力比例,实现多组数据对比。
2.主研者初步设计说课稿
笔者结合本实验装置的设计特点和所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最终觉得从七个方面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分析——教学目标——实验设计——实验创新——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其中的实验设计分为第一步,平衡摩擦力;第二步,控制两车的质量相同,通过滑轮组的绕线方式使得两车所受合外力之比为1:2,通过实验测量判断两车的位移之比是否为1:2;第三步,通过滑轮组的绕线方式使得两车所受合外力相同,控制上下两车质量比为2:1,通过实验测量判断两车的位移之比是否为1:2。另外,主研者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第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合理分析,设计实验;第三,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第四,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第五,分析误差,拓展提高。
(五)共同体成员优化说课稿
笔者在以说课稿为思路,设计制作了说课课件后,向共同体成员展示了以上的说课过程,但共同体成员提出,此说课思路过于模式化,无法突出创新点,故经过集体讨论后,提出了以下修改意见:
1.即使是说课,说课教师也应重视将现场的实验教具融入说课过程,不能让教具纯摆设化,故笔者应在说课中加入介绍环节以展示实验装置的各部件及简单介绍其作用。
2.由于说课时间有限,故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展示出实验装置的创新点,类似千篇一律的教材、教学、教学目标分析,主研者应以课件内容形式展示即可,说课过程中以一句话将此串接带过,将更多时间留给实验创新点的介绍。
3.涉及改进实验装置的说课过程应突出的是为了突破什么样的重难点,在受到什么启发的影响下而对装置有怎样的设计改进,因此,在实验设计部分主研者应突出讲解设计原由:为控制两车运动的同时性,主研者将教材所给案例中用夹子人工同时按住、松放拉动小车的细绳,改为用同个开关控制下的两个电磁铁分别控制两辆小车的运动;在受到《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使力成比例增加的启发,主研者通过滑轮组绕线来控制两车所受拉力之比。
4.主研者在说课时既要控制说课时间,又要展示实验教具在课堂中是如何加以运用的,因此,主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三个环节“动手操作,实践探究”中,可插入提前录制的操作视频,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实验过程,使说课过程更加生动形象。
(六)主研者修改说课内容
主研者在结合共同体成员提出的修改意见后,迅速调整说课内容,最终确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验说课:①教学分析 核心素养:以一句话过渡串接该内容;②实验设计:强调本装置是受何启发从而如何改进设计以便测量加速度和小车所受合外力;③实验创新:结合现场的实验装置动手操作并介绍实验的各部件及其作用;④教学过程:以初步说课稿中的五个步骤为基础,同时在该说课过程中穿插播放实验视频;⑤教学评价:结合以上实验装置和说课设计进行自我反思。
(七)共同體成员自我反思
主研者从本次说课比赛的准备中意识到自身教学设计的不足,在与共同体成员的多次交流协作研究中,通过多次“磨课 反思”,拓展了教学思维,使自身的实验备课思路变得更加严谨专业,同时促进了自身的教学风格的正确形成并提升了自身的科研水平。
助研者成员在多次协作研究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火花,沟通情感,同时也在该过程中进行自我观照,换位思考,悟出教学困惑,获取创新观点。
三、结语
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校原有教研组功能的重新审视。这种多元化的新型校本教研模式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教师的自我反省、学习、超越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推动学校改革进步的新生力量。本文虽以“用比例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设计与说课为例,展示了基于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模式下的合作备课的具体实践内容,对其运行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见,但对应展示的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的运作方式仍不够全面,分析仍不够透彻。故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教师协作研究共同体的更多优化运作方式,如,合作课题、合作读书等形式,以创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教师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王艳霞.教师协作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08.
[2]潘佳丽.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68—69.
[3]谭冠毅.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集体备课——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温度》一课为例[J].广西教育,2019(5):39-41.
[3]李珍,刘毅 ,魏茂娜.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多维度身份的建构——以《英语写作》课程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7):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