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有趣、有效、高效、互动、生成成为许多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教师应围绕融入有效教学语言、激发学生数学思维、贯穿生活教学模式、落实实践学习活动等方面,打造智慧化的小学数学课堂,切实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有效性;实践学习;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各界对更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策略方法,努力实现教学工作的突破。这对于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是以往理念上的剧变。具体到小学数学学科,因为小学是为学生奠基的重要阶段,数学又是关系到学生各方面基础能力成长的关键课程,其在新课程视角下的改革工作更受关注。
一、以引导学生为目的应用教学手段
一名经验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师,不论其教学理念如何,教学手段必然是非常丰富的。以简单的课堂提问为例,既可以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把问题蕴含在某个有趣的小故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思考。所以在教学手段的丰富性方面,重要的不是让教师掌握更多的手段,而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引导学生的角度去应用教学手段,而不是单单思考怎样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识的时候,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又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所以,教师可以先不直接讲解知识内容,而是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一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然后提出上述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接着鼓励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对黑板上图形的特征加以总结提炼。这样虽然耗时较长,但实现了引导学生的目的,教学效果更为明显。
二、以拓展思维为方向组织小组合作
确保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达到教学目标,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理想。以往,不少教师只能通过给部分学生单独讲解的方式去尝试达到这一目标。而小组合作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可以让学生之间彼此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多边形的面积”涉及到了对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单个学生解决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效率比较低。此时是组织小组合作的好机会,首先就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其次,教师要考虑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要让学生去发现组合图形的各种可能,充分锻炼他们,让他们的小组合作能够更加充实。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去发现新的认识组合图形的方法,尝试找到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小组分工,充分体会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不断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三、将生活教学模式贯穿始终
数学生活化就是引导学生从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实用。教师选择的生活教学素材要兼备启发性和契合性,既要帮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素材辅助下,对数学学习内容建立多维度的认知理解,还不能与学生实际生活认知经验相脱离。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充分收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乒乓球、篮球、牙膏盒、魔方、彩铅盒等等,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孩子学习热情的同时,也讓孩子们对这些形状记忆得更加深刻,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再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时,刚开始我从垃圾分类引入课题,教学时先出示环保垃圾桶,但是却发现这个并没有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课后跟孩子们交流后才知道,原来农村孩子对垃圾分类的现象知之甚少,因为周围生活中比较少见。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引进教学课堂,将数学生活化贯彻到每一堂课。学生对数学的接纳程度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就体现出来了。
打造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结合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教学素材带到课堂中,使其服务于数学知识的有效教学。同时,教师要树立教学反思意识,当发现选择的生活素材并不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知识建构时,及时做好数学课堂的教学调整,对生活素材进行创新优化,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动态学习效果。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更多对接点,教师要做好教学引导,以有效提升教学适配性。
四、将实践学习活动落实到位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教会学生利用数学课堂学习知识,灵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才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小学生完成数学实践活动的学习经验毕竟有限,特别是对于抽象思维,甚至半抽象思维都不够强的低学段学生来说,数学实践活动的完成难度是很大的。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把控好实践活动的设计难度,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实践活动学习。
例如,教会学生用一拃、一步等身上的“尺”测量物体的数学方法后,教师把学生带出教室,到学校操场上进行实践体验。教师组织学生和小组成员一起,分别测量跑道一圈的长度、足球球门的宽度、篮球场的长度。各小组分别完成测量后,记录好每个小组成员的测量结果。教师认真批阅各小组的统计成果,对一些犯了单位错误、结果偏差较大等错误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把该实践学习内容延伸到课下,设计了创新性的课下作业: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找三组长度存在较大差异的测量目标,运用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本次课外活动学习体验,估测出它们的长度大小,并记录好统计结果。在低学段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需特别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避免实践活动难度过高打击学生数学学习信心,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上述的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教师充分尊重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结束主要知识教学后,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完成测量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教师指导下,准确掌握估测长度的方法,树立学生实践学习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开展课下的实践活动,能够确保学生实践学习的实效性,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固然要有相应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也要在教学实践中对理念进行落实。小学数学教师要理解新课程理念,从学生全面发展和自身水平进步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工作,一定能够取得突破,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黄龙久.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有效性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7):124.
[2]王丽娟.生本易简,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9(11):75-77.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有效性;实践学习;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各界对更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策略方法,努力实现教学工作的突破。这对于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是以往理念上的剧变。具体到小学数学学科,因为小学是为学生奠基的重要阶段,数学又是关系到学生各方面基础能力成长的关键课程,其在新课程视角下的改革工作更受关注。
一、以引导学生为目的应用教学手段
一名经验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师,不论其教学理念如何,教学手段必然是非常丰富的。以简单的课堂提问为例,既可以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把问题蕴含在某个有趣的小故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思考。所以在教学手段的丰富性方面,重要的不是让教师掌握更多的手段,而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引导学生的角度去应用教学手段,而不是单单思考怎样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识的时候,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又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所以,教师可以先不直接讲解知识内容,而是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一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然后提出上述问题,让学生进行观察,接着鼓励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对黑板上图形的特征加以总结提炼。这样虽然耗时较长,但实现了引导学生的目的,教学效果更为明显。
二、以拓展思维为方向组织小组合作
确保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达到教学目标,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的理想。以往,不少教师只能通过给部分学生单独讲解的方式去尝试达到这一目标。而小组合作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可以让学生之间彼此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例如,“多边形的面积”涉及到了对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单个学生解决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效率比较低。此时是组织小组合作的好机会,首先就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其次,教师要考虑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要让学生去发现组合图形的各种可能,充分锻炼他们,让他们的小组合作能够更加充实。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去发现新的认识组合图形的方法,尝试找到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小组分工,充分体会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不断拓展学生数学思维。
三、将生活教学模式贯穿始终
数学生活化就是引导学生从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趣味和实用。教师选择的生活教学素材要兼备启发性和契合性,既要帮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素材辅助下,对数学学习内容建立多维度的认知理解,还不能与学生实际生活认知经验相脱离。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立体图形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充分收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乒乓球、篮球、牙膏盒、魔方、彩铅盒等等,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孩子学习热情的同时,也讓孩子们对这些形状记忆得更加深刻,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再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时,刚开始我从垃圾分类引入课题,教学时先出示环保垃圾桶,但是却发现这个并没有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课后跟孩子们交流后才知道,原来农村孩子对垃圾分类的现象知之甚少,因为周围生活中比较少见。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引进教学课堂,将数学生活化贯彻到每一堂课。学生对数学的接纳程度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就体现出来了。
打造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结合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教学素材带到课堂中,使其服务于数学知识的有效教学。同时,教师要树立教学反思意识,当发现选择的生活素材并不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知识建构时,及时做好数学课堂的教学调整,对生活素材进行创新优化,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动态学习效果。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更多对接点,教师要做好教学引导,以有效提升教学适配性。
四、将实践学习活动落实到位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教会学生利用数学课堂学习知识,灵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才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小学生完成数学实践活动的学习经验毕竟有限,特别是对于抽象思维,甚至半抽象思维都不够强的低学段学生来说,数学实践活动的完成难度是很大的。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把控好实践活动的设计难度,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实践活动学习。
例如,教会学生用一拃、一步等身上的“尺”测量物体的数学方法后,教师把学生带出教室,到学校操场上进行实践体验。教师组织学生和小组成员一起,分别测量跑道一圈的长度、足球球门的宽度、篮球场的长度。各小组分别完成测量后,记录好每个小组成员的测量结果。教师认真批阅各小组的统计成果,对一些犯了单位错误、结果偏差较大等错误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把该实践学习内容延伸到课下,设计了创新性的课下作业: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找三组长度存在较大差异的测量目标,运用课堂学习的数学知识和本次课外活动学习体验,估测出它们的长度大小,并记录好统计结果。在低学段的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需特别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避免实践活动难度过高打击学生数学学习信心,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上述的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教师充分尊重一年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结束主要知识教学后,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完成测量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教师指导下,准确掌握估测长度的方法,树立学生实践学习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开展课下的实践活动,能够确保学生实践学习的实效性,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固然要有相应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也要在教学实践中对理念进行落实。小学数学教师要理解新课程理念,从学生全面发展和自身水平进步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工作,一定能够取得突破,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黄龙久.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有效性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7):124.
[2]王丽娟.生本易简,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19(1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