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欧美文化和思潮的冲击, 传统文化在当前显得衰微。 传统文化中如孔融让梨、二十四孝等优秀品质在新时期很难看到,享乐主义、自我主义、纪律性差等问题在学生身上显得比较突出。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角度,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题中之义,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其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作用,将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现状
(一)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知行不一
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期间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现状时我们发现,虽然很多教师都意识到这一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明白要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但是却没有真正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 之所以会如此, 还是因为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均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升学, 导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文化性特征逐渐减弱。 教师用教理科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背文章、记忆重难点,甚至是背答题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传统文化教育自然无法有效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堂之中,即使有也是简单地一语带过,并没有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也没有借助传统文化教育来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最终自然无法有效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目的。
(二)教师传统文化教学存在问题
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期间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现状时我们发现,教师除了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知行不一之外,在实际渗透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学方法不合理等情况。 首先, 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不合理。 很多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古诗词等传统文化内容的时候,会使用读几遍、翻译、记笔记、背诵等步骤来教学。完全没有考虑到古诗词对于学生词语积累、 语感培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也没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其所蕴含的深意以及我国传统思想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教育流于表面,无法达到有效渗透。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单一。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 丰富多彩,如传统的风俗习惯、技术、艺术、道德、建筑与服饰等等,而这些对于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就小学语文教学期间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情况来看,教师大多是以教材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为主,内容十分单一,古诗文也就成为学生眼中“传统文化”的代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现实生活情境中结合 传统文化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缺乏,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小学生也由于心理结构并不成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学生对学习有兴趣,那么多半都是因为感受到了好奇或者开心。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或者年级的升高,以及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会越来越明确,小学生也会出现榜样的模仿。有的学生会模仿古代明君,或者革命先烈等,并且从内心也会要求自己和榜样一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从这一点来讲,教师在教授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时,应当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主,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理论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二)从不同角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内容多元化,方式多元化,方法多元化,学习体系多元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主要方法,并且也能够反映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式,主要方法以及课堂管理等。建立多角度的学生学习体系,也是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更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点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采用多角度的教学体系,构建科学的课程标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不管用到什么样的方法,都应当保证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不能为了使课堂有趣而改编传统文化,也不能用反面教材误导学生。在教授经典诗歌时,教师不光要要求学生背诵,还要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三)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古诗词发展历史,每一篇诗词都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怀。古诗词教学中若能渗透传统文化知识,那么课堂无疑就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差,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应当立足学生基本学情,做好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共同教学。古诗词虽然文字简短,但是意蕴深长,并且能够表达很深刻的内涵。教师首先要对古诗词真正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将古诗讲的惟妙惟肖。比如在讲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出作者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对作者陆游进行简介,让学生搜集资料,找出陆游的生活年代特点,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论: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将其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之中,本就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是现如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其中存在的传统文化因素与内容,借助教学手段创新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这样才能真正在发展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 有效继承与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于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07):111-112.
[2]王瑞瑞.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散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以部编版教材为例[J].当代家庭教育,2021(07):153-154.
[3]黃念书.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实践[J].求知导刊,2021(10):18-19.
[4]王川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实践——以遵义地方文化为例[J].新课程,2021(09):160.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题中之义,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其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作用,将对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现状
(一)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知行不一
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期间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现状时我们发现,虽然很多教师都意识到这一项工作的重要性,也明白要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但是却没有真正将其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 之所以会如此, 还是因为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均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成绩和升学, 导致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文化性特征逐渐减弱。 教师用教理科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让学生背文章、记忆重难点,甚至是背答题模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传统文化教育自然无法有效渗透在语文教学课堂之中,即使有也是简单地一语带过,并没有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也没有借助传统文化教育来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最终自然无法有效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目的。
(二)教师传统文化教学存在问题
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期间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现状时我们发现,教师除了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知行不一之外,在实际渗透过程中也存在着教学方法不合理等情况。 首先, 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不合理。 很多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古诗词等传统文化内容的时候,会使用读几遍、翻译、记笔记、背诵等步骤来教学。完全没有考虑到古诗词对于学生词语积累、 语感培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也没有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其所蕴含的深意以及我国传统思想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教育流于表面,无法达到有效渗透。 其次,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单一。 我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 丰富多彩,如传统的风俗习惯、技术、艺术、道德、建筑与服饰等等,而这些对于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就小学语文教学期间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情况来看,教师大多是以教材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为主,内容十分单一,古诗文也就成为学生眼中“传统文化”的代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一)现实生活情境中结合 传统文化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缺乏,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小学生也由于心理结构并不成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学生对学习有兴趣,那么多半都是因为感受到了好奇或者开心。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或者年级的升高,以及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会越来越明确,小学生也会出现榜样的模仿。有的学生会模仿古代明君,或者革命先烈等,并且从内心也会要求自己和榜样一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从这一点来讲,教师在教授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时,应当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主,将传统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理论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二)从不同角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有着内容多元化,方式多元化,方法多元化,学习体系多元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主要方法,并且也能够反映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式,主要方法以及课堂管理等。建立多角度的学生学习体系,也是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更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点的必然要求。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一定要采用多角度的教学体系,构建科学的课程标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在具体教学中,语文教师不管用到什么样的方法,都应当保证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不能为了使课堂有趣而改编传统文化,也不能用反面教材误导学生。在教授经典诗歌时,教师不光要要求学生背诵,还要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三)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古诗词发展历史,每一篇诗词都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怀。古诗词教学中若能渗透传统文化知识,那么课堂无疑就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差,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语文教师应当立足学生基本学情,做好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共同教学。古诗词虽然文字简短,但是意蕴深长,并且能够表达很深刻的内涵。教师首先要对古诗词真正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将古诗讲的惟妙惟肖。比如在讲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感受出作者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师可以对作者陆游进行简介,让学生搜集资料,找出陆游的生活年代特点,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结论:综上所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将其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之中,本就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是现如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其中存在的传统文化因素与内容,借助教学手段创新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这样才能真正在发展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 有效继承与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参考文献
[1]于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07):111-112.
[2]王瑞瑞.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散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以部编版教材为例[J].当代家庭教育,2021(07):153-154.
[3]黃念书.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绘本阅读教学实践[J].求知导刊,2021(10):18-19.
[4]王川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实践——以遵义地方文化为例[J].新课程,2021(09):160.